《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缘故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差不多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截了当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截了当阻碍历史进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进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得爱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皇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慨,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带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埋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要求玄宗杀死杨皇妃。

高力士劝讲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皇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皇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步扩张势力。

(三)、过程(多媒体展现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趣味引入新课同时引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影视剧和历史中杨坚的区别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一、隋的建立与衰亡1.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隋建立与衰亡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2.运用隋与秦之间的对比,并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隋亡的原因,再以设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隋和秦的相似之处,都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财富,引出大运河和隋的各项设施。

3.用史料说明大运河的作用和唐代统治者对其的借鉴,突出史鉴的作用。

1.明确隋建立与衰亡的过程2.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二、唐代盛衰(一)唐代衰亡1.通过图片和抛物线图,简要说明唐的概况和主要史实。

2.归纳唐太宗、玄宗、武则天的统治政策,设问三者的共同点。

3.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讲述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唐代三位统治者共同点的基础上,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二)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1.通过杜甫的诗句,回答以下问题:(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2)怎样看待藩镇割据?(3)安史之乱的影响?2.通过分析唐末中央和地方存在的弊端,进而指出唐末农民起义的必要性。

3.组织学生尝试讲述黄巢起义。

4.结合地图说明五代十国的相关内容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知道,了解感悟,思考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课堂小结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教学反思注意:教学设计模板只是参考,各位参赛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表格栏目设置。

但不得改变表格基本结构(即必须使用表格式,便于评选和将来排版发布。

敬请周知和理解)。

七年级下册27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质课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27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优质课导学案
2、记忆本课重点:
1、“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人物是谁?结果如何?
2、“安史之乱”造成了什么样的巨大影响?
3、唐末爆发了谁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影响?
4、唐代最后被谁所灭?唐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5、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又出现了哪些朝代?总称为什么?
6、请你归纳唐朝衰落到灭亡的原因
重点知识和易混淆的知识一定要重点记忆。
二、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1、首先寻求小组帮助,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在基本问题解决后,请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想一想,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与藩镇割据有什么联系?
预习方法与要点
1、按照老师给出的课题由浅入深,逐一解决所提问题。
2、助记:
明辨: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中学第一次备课专用稿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第1课时总1课时
课题
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备课时间:2017、3、2授课时间:3月13日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掌握唐朝灭亡的史实。
知道五代十国的相关内容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
学习难点
五代十国。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与合作
2、唐代后期社会危机如何加剧的?
3、唐末爆发了谁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有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所学,请你归纳唐代衰亡的原因?
5、唐代最后被谁所灭?唐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三)阅读“五代十国”这一课题,解决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又出现了哪些朝代?总称为什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②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万国朝拜、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其最终结局又如何呢?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自主学习:根据文字信息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以及人物。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提示:时间-755;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教师指导: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的提拔重用。

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

10余年间,他一身兼作平卢(今辽宁辽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

他看到唐日益腐败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

在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2、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答案提示: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教师指导:晚年时期的唐玄宗,迷恋上有着羞花美誉的杨玉环,开始疏于政事,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李林甫。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强调隋唐时期的繁荣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历史的繁荣与动荡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隋唐时期与五代十国的对比分析文章。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奋斗和民众的生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通过分析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重要历史事件,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例如: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唐朝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对民众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1.了解隋唐时期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背景。
2.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唐朝的鼎盛时期等。
3.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4.认识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5.掌握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了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和综合素质。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精选教学ppt-岳麓版课件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精选教学ppt-岳麓版课件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二.藩镇割据与唐朝衰亡 ◆三.五代十国
一.“安史之乱”
1.天宝政局 2.安史之乱的过程 3.安史之乱的影响
1.天宝政局 ——盛世的隐忧
(1) 唐朝中央政治局势
天宝年间 (742—756) ,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宠 爱杨贵妃,终日歌舞饮宴,任人唯亲,先后把朝政交 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政治日益黑暗。

4.朱温灭唐
三.五代十国
907年

1.五代十国的概况

2.五代十国的战乱与发展 3.后周世宗的改革 发展经济 严肃法纪 整顿军队
当堂检测
B 1.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A.742年 B.755年
C.756年
D.763年
D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
)
A. 安 史 之 乱 是 北 方 的 社 会 经 济 遭 到 严 重 破 坏 ;
公元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7月15日, 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 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 。 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 国 忠,并强迫玄宗杀杨 贵 妃,玄宗无奈,只得 自 尽,史称"马嵬驿兵 变"。
3.安史之乱的影响
经济破坏
长达八年的战乱,使许多州县化为废墟,严重破坏了北方 的社会经济,中央掌握的户口数由约900万户下降为约130万户。 唐朝由盛而衰。
发展
3.后周世宗的改革
发展经济 严肃法纪 整顿军队
使国力大增,为 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统一战略:先易后难 北汉
知识总结
从 一.“安史之乱”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 论述题:
(1)请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请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提出你对唐朝衰亡的看法。
4. 小组讨论题:
(1)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你认为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唐朝衰亡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安史之乱的简报或进行相关的历史研究。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相关的书籍或访问历史网站。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的改进。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的历史学习和个人研究。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结果,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5. 实验操作题:
(1)请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安史之乱的时间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材解读】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爆发原因:(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3、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第27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提高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概况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

“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同学阅读课本后得出: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

因此,预伏着“危机”。

过渡:天宝危机后,唐朝的历史有何去何从呢?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

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

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的ppt,请同学们阅读讨论爆发的根本及直接原因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ppt内容: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

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

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

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

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

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

”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

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学生讨论后得出: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24“安史之乱”一目。

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 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过渡:这场叛乱有是如何结束的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教师提问: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 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

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哪些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

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

二是导致了蕃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

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五代十国
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一蹶不振,在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大小藩镇乘机扩张地盘。

唐朝的天下已经名存实亡,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

藩镇之间相互吞并,混战不已。

请大家带问题看书:1、什么是五代?统治范围是哪儿?2、什么是十国?十国都在南方吗?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统治范围是黄河流域。

五代的时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其中有一个在北方。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至后期形势图(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逐次出现,放大、复原、闪烁)
在五代后期地图上闪烁十国部分,请大家注意十国有一个在北方。

大家想一想:五代和十国这些政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藩镇节度使有什么联系吗?有!五代实际是夺取了中央政权的藩镇,十国实际是割据地方的藩镇公开分裂建立的政权。

所以五代十国实际是藩镇势力的继续和扩大。

五代相继时期频繁剧烈的战争,使人口锐减,生产荒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中原一带更加残破不堪。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我编了一句顺口溜:梁唐晋汉周,中原乱幽幽。

分久必合。

到五代后期出现什么趋势?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五代十国后期地图:后周部分放大复原--后周两字闪烁。

到后周时,与南方的南唐和西南的后蜀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统一的因素不断加强。

周世宗柴荣图片。

后周世宗是五代当中的难得的有作为的皇帝。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他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整顿军队,派兵攻占南唐等的大片土地。

经过改革使后周国力大大增强,《资治通鉴》里说后周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战四方,所向无敌:进行改革--攻占南唐→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然而统一大业还没完成,周世宗柴荣病死,幼子即位,于是发生了......(字幕):陈桥兵变板书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写“我心中的唐明皇”。

六、说板书设计
安史之乱
一、天宝危机
二、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背景
2.安史之乱的过程
3.安史之乱的性质与影响
三、五代十国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