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整理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知识梳理

文学概论知识梳理

1、文学活动的构成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活动发生的几种理论巫术发生说:从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讨论文学的发生。

巫术的原理:相似律、接触律。

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

代表:弗雷泽《金枝》游戏发生说: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代表:康德、席勒、谷鲁斯3、文学活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A.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1).某种发达的艺术形式只能存在于生产发展水平的特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反而停滞或衰亡了。

(2).在某一历史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B. 如何认识“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

它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艺术生产发展最终制约因素。

“不平衡关系”体现着局部发展不平衡与总体发展大致平衡的统一。

⏹还有其它方面因素直接影响艺术生产发展。

4、什么是话语、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什么是话语蕴籍、话语蕴籍的典型形态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构成话语的五个要素:语境、说话人、受话人、文本和沟通。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5、文学创造的客体A.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它的特殊性表现为: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1. 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的。

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3. 文学批评: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4. 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概念。

是一种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激发了读者情感反应的那种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5. 俗文学 俗文学:为满足读者娱乐、消遣需要创作的文学 ,与雅文学相对。

其特征是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

6. 典型化: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

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7. 母题: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

来自民俗学,原本是指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

母题源于传统,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浸渗和凝聚。

可以突破时代、地域、文化等限制而不断出现,从中可以见出文学和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心态的深刻影响。

8.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形态之一,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又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填空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_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_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2.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的“_诗灵神授”说。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接受动机: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及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3、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4、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任务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6、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另一表现。

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在《诗学》中,他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领悟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基于理解的体味;二是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8、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9、兴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流派等内容。

本文将从文学的定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作家及作品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主要包括文学的概念、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流派、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等内容。

一、文学的概念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人物情感、思想境界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见证。

文学可以通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进行表现,是人们观察社会、人性、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解释和评注的学科,主要包括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中,形式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如小说的情节、人物、风格等方面;结构主义批评则强调文学作品与文本本身之间的关系,重视文本的符号、符码、意义等方面;新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等方面。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三、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艺术风格和传统。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其中,现实主义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浪漫主义强调对个人情感、幻想和理想的追求,注重对自然、人性的崇拜;象征主义注重对象征和意象的运用,强调对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揭示;现代主义则强调创新和前卫,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四、中国现当代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等是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代表作品方面,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文学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编、本质论文学是种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本质。

再展开……一、审美本质1)A、再现论:①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强调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点。

(西: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模仿说”;中:古典文论“文以载道”思想,如老子《道德经》、刘勰《文心雕龙·原道》)②历史评价:再现论看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积极作用,但忽视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看不到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

艺术与客观现实是有联系的,但却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反映出来的。

B、表现论:①强调文艺作品是对主体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对艺术家心灵和本能的表现。

因资本主的发展,表现论在西方近代尤其盛行,强调个性和心灵解放。

(柏拉图的“灵感说”、“浪漫主义”如华滋华斯、弗洛伊德“潜意识性心理学”、李贽“童心说”)②历史评价:再现论强调客体,表现论强调主体,各是两极。

一方面,表现论补充了再现论,注重文艺的主观基础;然而另一方面,有些走了极端,忽视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把它彻底看作个人性的东西。

论述加:但一种学说、一种艺术,既然能够长期存在,总是有理由的。

再现论和表现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宜全盘接受,也不能笼统否定,而应该有分析地加以改造吸收。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文艺观,是再现论文艺观的继承,但同时也批判地吸取表现派文艺学的理论成果。

它一方面强调“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头脑的加工作用;一方面肯定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就摆脱了摹仿、复制的被动性,而为创造性开辟了道路。

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

”我认为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2)A、科学反映与艺术反映:①同:二者都是对生活的反映。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文艺创作基本概念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表现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

3.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包括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4.文学艺术的分类文学艺术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5.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曲、剧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文学流派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文学理论可分为文学美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不同的理论。

2.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不同的方法。

3.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流派。

四、文学史1.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3.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周期、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理论和历史,有助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的有无,不但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学创 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第二节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 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中心意 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 含蓄与含混(概念、关系)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是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一个中心)
含混(又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 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多个中心)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不过,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 话语蕴藉特性。当然,文学的话语蕴藉特性实际上具有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形态,这里只是简 要列举而已。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不强调文学创作应 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书本 P31-32)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的一个交往结构。其中,人类的生 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 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 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 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文文学的接受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 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 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 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 方面又是对象的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 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书本 P36最后一段话)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②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
用。
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 1,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三章 第一节的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看书) (一)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要注意各种学说的提出者,有什么著名观点,看书!) 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再现说(也就是模仿说):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第七章 第一节 一、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一、要知道每个学说的代表人物
巫术发生说:弗雷泽代表作《金枝》 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 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游戏发生说:康德,席勒,谷鲁斯 劳动说(看书 P40)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物质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如何理解(联系书 P100一起看)
【二】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三节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 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 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的基础上。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 值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蓝色对应蓝色,红色对应红色,他们是同一体系的) 补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看看书本 P3最后—P4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章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补充: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2.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 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3.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 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这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第四章 文学的审美含义(书 P47)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 文、剧本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通行含义(书 P49)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 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①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②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 ③ 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④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看书 P52起)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最好去翻翻书) A 无功利与功利 B 形象与理性 C 感情和认识
第三节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 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 本、沟通等要素。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 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的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A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B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自己看书,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 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被称为“艺术 家的眼睛”。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一)回忆与沉思(概念,区别与联系)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见的回忆方法: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联想(概念,区别联系,书上 P133) 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 过程。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 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本质上也是想象的一种衍化。
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重点,看书!)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特殊”体现在哪里?】(看书!)
第二节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结合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再现说,表现说等来看】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各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要记住,看书!) 一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二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第二章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这里要注意两个词:“自由自觉”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一下书, 在 P12)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 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 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 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 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列宁又说:“托 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 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这句话要注意)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 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 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文学 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 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 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西马就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 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 交往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