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3年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概述蓝藻是一种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常见藻类,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水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蓝藻治理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通过对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随着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蓝藻治理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蓝藻治理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亿元,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更加庞大。

2、治理方法及技术蓝藻治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理、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三种。

物理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搅拌、深水排放、银离子等;化学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亚氮、紫外线、臭氧等;生物治理方法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活性炭等。

目前,我国的蓝藻治理技术较为成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

3、主要市场需求(1)城市水源地、生态景区和旅游景点等地区的水体蓝藻治理需求较高。

(2)电站冷却塔、养殖场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已成为蓝藻治理的重点领域。

(3)城市排污口、化工厂废水处理等领域的水体污染,也需要蓝藻治理来改善水质。

4、主要市场竞争情况目前,国内蓝藻治理行业存在许多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环科技、东方巨龙、华南环保等公司。

这些公司在蓝藻治理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未来市场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蓝藻治理技术也将会不断更新换代。

未来,工业界、科研机构等将加强技术研发,从而推动蓝藻治理技术的创新。

创新的技术将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提高蓝藻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2、市场结构优化目前,国内蓝藻治理市场竞争激烈,但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

未来,市场将逐渐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逐渐退出,市场结构也将出现一定的优化趋势。

蓝藻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蓝藻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蓝藻( lea a1 bu l e 又名 蓝 细 菌f yn b cei 1、 g ao atr C a
川Ⅲ
微 囊 藻 水 华 鱼 腥 藻 变 异 鱼 腥 藻

蓝绿藻(u b e—genag e , 一 类 进 化 历 史 悠 久 、 l re la1 是
革 兰 氏阴性 、 鞭 毛 、 叶绿 素 a 不形 成 叶 绿体 、 无 含 、 能 进 行产 氧性 光合 作用 的原 核 生物 常于 夏季 大 量 繁 殖 。腐败 死 亡后在 水 面形 成一 层 蓝绿 色 而有 腥 臭 味
3mi n即得 萃 取液 : 溶性 色 素 采用 加人 少 量石 英 水 砂 搅 匀 后 反复 冻 融 3~4次并 快 速研 磨 .于 4c 温 = I

度 、 0 m n转 速 下离 心 1 n即得萃 取液 。资 20 0r i / 5mi
腥 藻等 ,以上 3种 蓝 藻含有 丰 富 的营养 成 分 。见 表
的 浮 沫
2 蓝 藻的 综合 利用
2 1 提 取 天 然 色素 .
蓝 藻 中含有 丰 富 的天 然 色素 脂溶性 色 素采 用 9 O%丙 酮 萃 取 3~4次 、 0 mi 50 0 r n转 速 下离 心 2 /
1 蓝 藻成 分 的分析
蓝藻 主要 有铜 绿微 囊 藻 、水华 鱼腥 藻 和变 异 鱼
收 稿 日期 :0 7 2 2 2 0 —1— 4 作 者 简 介 : 艳 华 (9 2 , , 北 宜 城 人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丁 18 -) 男 湖 硕 研
废 水 处 理 与 环境 影 响 评 价 .
料 表 明太 湖 等 淡 水湖 的蓝 藻 中色 素含 量 较 丰 富 . 有 较 好 的利 用 价值 。1 0k 0 g的干藻 可 以提 供 6 g粗 0k 蛋 白, 2~3k g藻 蓝 蛋 白 , g叶绿 素 ,7 萝 卜 4k 1 0g胡 素和 1 0g蓝 藻叶 黄 素 等 。 目前 螺 旋 藻 f 藻 的一 7 蓝 种1中 的藻蓝 素 、 胡 萝 卜 类 素作 为食 品的着 色剂和 化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压力式蓝藻水处理技术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压力式蓝藻水处理技术

扬州大学科技成果——压力式蓝藻水处理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蓝藻细胞内有气囊,易上浮,不易在水处理厂中沉淀去除的问题,通过短暂加压使得蓝藻气囊被压破,浮力降低,密度增大,能方便地通过混凝沉淀去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对蓝藻的去除效率显著提高;不投加杀藻剂,不产生杀藻副产物,供水更安全;混凝剂大幅度节省,能耗很低,制水成本显著降低。

本技术已完成理论研究、技术方法研究、小型设备开发、水处理实验。

已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主要技术指标
沉淀后蓝藻去除效率:蓝藻去除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降低成本:省去杀藻剂,沉淀剂降低30%-50%,运行能耗很小。

水处理成本降低0.1-0.12元/m3;安全无毒:不再投加杀藻剂,藻毒素、藻液泄漏、杀藻副产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产量为零。

市场前景
前景广阔,原创技术,世界独有。

能解决全国普遍存在的蓝藻水处理问题;本技术能形成设备化产品,能方便地嵌入到现有水处理工艺中去,对现有水厂进行升级改造,使用管理方便,易推广实施;预期全国推广应用水厂约200家,市场销售规模5亿元。

应用范围
扬州、环太湖、环巢湖、环滇池、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湖、库、缓流水体水源,普遍存在蓝藻,可应用本技术。

化学混凝除藻的研究进展

化学混凝除藻的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进展课程论文题目:化学混凝法去除藻类的研究进展组长:龚庆碗学号:1233278成员:孟静学号:1233287崔恒钊学号:1233242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指导老师:谢丽乔俊莲2012年12月16日目录1 藻类的特性和危害 (2)1.1藻类的特性 (2)1.2藻类的危害 (2)2 化学混凝除藻的机理和过程研究 (2)2.1混凝除藻的机理 (3)2.1.1双电层压缩机理 (3)2.1.2电性中和 (3)2.1.3吸附架桥 (3)2.1.4网捕或卷扫 (4)2.2混凝除藻的影响因子 (4)2.2.1温度 (4)2.2.2 pH (4)2.2.3胞外分泌物(EOM) (5)2.2.4天然有机物(NOM) (5)2.3预处理对混凝除藻的影响 (5)3 传统混凝剂的除藻特性和效率研究 (6)3.1铝系和铁系化合物的水解除藻过程 (6)3.1.1铝盐水解过程 (6)3.1.2铁盐的水解过程 (7)3.2 传统混凝剂的特性及某些水体的除藻效果对比 (7)3.2.1传统铁铝混凝剂除藻研究 (7)3.2.2 铝系混凝剂的性能分析 (8)3.2.3铁系混凝剂的性能分析 (8)3.2.4不同混凝剂对水体中藻类去除的对比 (9)4 复合混凝剂对藻类去除的研究 (9)4.1改性粘土类混凝剂对藻类的去除研究 (10)4.1.1改性粘土对藻类的混凝去除 (10)4.1.2改性粉煤灰吸附性混凝除藻 (12)4.1.3改性淀粉混凝除藻研究 (12)4.2有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3)4.3化学氧化物的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复合生物型的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1复合生物混凝剂除藻研究 (14)4.4.2溶藻菌改性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5)4.5纳米磁性复合混凝剂除藻研究 (15)5 小结 (16)参考文献 (17)编制说明: (19)I化学混凝法去除藻类的研究进展龚庆碗孟静崔恒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摘要:化学混凝法是目前对藻类进行处理最为经济和快速的方法之一,由于藻类细胞微小,长期悬浮且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其与胶体有相似的性质,可以通过混凝剂进行电化学中和、吸附及絮凝沉淀等进行去除。

絮凝法去除水中藻类研究进展

絮凝法去除水中藻类研究进展

154
化学研究与应用
第29卷
物法。物 理 法 利 用 的 是 机 械 筛 分 的 手 段 除 杂 质 , 如 微 滤 机 ,但 是 存 在 滤 网 易 堵 塞 的 问 题 ;化 学 法 是 投 加 氧 化 剂 或 某 些 盐 类 除 藻 ,但 是 存 在 副 产 物 的 二 次 污 染 [3];利 用 微 生 物 控 藻 则 会 存 在 只 能 对 单 一藻种 起 效 的 缺 点 [4]。可 见 将 这 些 方 法 付 诸 实 践 ,都存在着一些弊端。絮凝法除藻是一种只需 投 加 少 量 絮 凝 剂 ,便 能 够 对 藻 类 进 行 高 效 去 除 的 方 法 ,并且对自然的危害极小,因此越来越得到人 们的重视。
a n d domestic s e w a g e , w h i c h provided a large a m o u n t of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a n d reproduction of the a l g a e , a n d m a d e the eutroph­ ication of natural w a t e r b e c o m i n g m o r e a n d m o r e serious. In order to r e m o v e algae in the w a t e r b o d y effectively, the flocculation m e t h o d w a s w i d e l y a d o p t e d in w a t e r w o r k s to a c h i e v e the p u r p o s e of efficient e c o n o m i c r e m o v a l of algae at present. In flocculation p r o c e s s , t h e general u s e of the flocculants c o u l d b e div i d e d i n t o :inorganic c o a g u l a n t s ,organic flocculants,a n d c o m p o s i t e flocculants. I n this p a p e r , t h e c o m m o n l y u s e d flocculants a n d the flocculation m e c h a n i s m for r e m o v i n g the algae w e r e c o n c l u d e d a n d evaluated. M e a n w h i l e ,the prospects a n d the futur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f flocculants for r e m o v i n g the algae w e r e proposed.

蓝藻船打捞原理

蓝藻船打捞原理

蓝藻船打捞原理一、引言蓝藻船打捞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清除水体中的蓝藻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蓝藻船打捞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蓝藻的危害1.蓝藻是一种寄生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过度繁殖会导致水质恶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蓝藻能够释放出有毒物质,对水中生物造成伤害,威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高浓度蓝藻水域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一定危害,如引发过敏反应或中毒。

三、蓝藻船打捞的原理蓝藻船打捞通过机械作业的方式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载系统蓝藻船打捞采用吸附和运载的方式清除蓝藻。

船体设计有大容量的储存舱,用于存放吸附蓝藻的材料,如海绵、锦藻网等。

2. 水面收集装置蓝藻船打捞通过水面收集装置收集蓝藻。

该装置通常由桨叶、滚筒、抱夹等组成,可以有效地将蓝藻从水中捞起。

3. 净化系统蓝藻船打捞后,蓝藻会携带着大量的富营养物质。

为了防止这些富营养物质再次释放到水体中,蓝藻船采用净化系统进行处理。

常见的方式包括光照杀菌、生物滤池等。

4. 废弃物处理蓝藻船打捞后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厌氧消化以及制成肥料等。

废弃物处理的选择要考虑到环境友好和资源可回收利用等因素。

四、蓝藻船打捞的应用蓝藻船打捞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水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自然湖泊和水库在自然湖泊和水库中,蓝藻船打捞可以有效地清除蓝藻,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这对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用水安全至关重要。

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中常含有大量的蓝藻。

蓝藻船打捞可以有效清除这些蓝藻,并进行废弃物处理,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3. 水产养殖区水产养殖区的蓝藻污染会对养殖业产生不良影响。

蓝藻船打捞可以及时清除养殖区中的蓝藻,维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城市河道和湖泊城市河道和湖泊常常受到蓝藻污染的困扰。

蓝藻船打捞可以改善这些水域的水质,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质量。

蓝藻消除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探讨

蓝藻消除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探讨

人 畜产 生毒 害之外 , 也是 肝癌 的重要 诱 因 。
2 目前 采 用 的 蓝 藻 消 除 技 术
由于蓝 藻在世 界各 地 的水产 养殖体 系及 自然 环 境 中经常 性发 生 , 各 国均对 蓝 藻 消 除 技 术 予 以 了极 大的关 注 , 开 展 了大量研 究 , 开发 了众 多产 品
2 . 3 药 物 直 接 杀 灭
活 废水 和含磷 清 洁剂 也是 造成 水体 富 营养化 的 因 素 之一 。 当 然 造 成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因 素 还 有 很 多, 如气 温 高 , 蒸发强烈 , 交 通 工具 燃 烧 汽油 产 生
氮 化合物 沉 积水 中等 因素 , 不 再一一 列举 。
药 品的频繁 破坏 和干扰 养殖 环 境 的正常 微生 物 区 系, 导致微 生物 的生态 失调 , 其 结果 是导 致 鱼 、 虾、

57 —
《 河北渔业 ) ) 2 0 1 3年 第 1 0期 ( 总第 2 3 8期 )
蟹 病害 频繁 发生 和 产量 的不 断 降低 , 而 且 药 物在
包括使 用 除草剂 ( 如扑 草净 ) 、 硫 酸铜 等 , 杀 灭
效果 明显 , 然而存 在着 巨大 的 缺 陷 , 一 是 化学药 品
本身 容易产 生残 留 , 造 成 二 次 污染 和影 响水 产 品
水 中富 营养化 , 氮、 磷 含 量 严 重 超标 , 再 遇 上
适 宜的温 度 等 条 件 , 蓝 藻 可 能 就会 大 量 产 生 。蓝 藻爆 发 时 , 湖 水 中的 氧气被 蓝 藻大量 消耗 , 水 质不
害, 还 间接 危 害人 类 身体 健 康 。 目前 多 采 用 化 学 杀灭 技术 , 成 本较 高 、 效果 有 限、 仅 能 杀藻 而 无 法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

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引言蓝藻,亦称蓝藻细菌或蓝藻藻类,是一类常见的藻类生物。

然而,由于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和水质污染,导致蓝藻在水体中过度繁殖,形成了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的方案,包括蓝藻水华的打捞技术和蓝藻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1. 蓝藻水华的打捞技术蓝藻水华的打捞是有效控制和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蓝藻打捞技术:1.1 人工打捞人工打捞是指利用人工设备和工具进行蓝藻的捞取和清除。

常见的人工打捞方法包括手工捞取、抢网捞取和水面清洁艇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小范围内快速清除蓝藻,但效率较低。

1.2 机械打捞机械打捞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蓝藻的捞取和清除。

常见的机械打捞方法包括铲斗挖掘机、抓斗挖掘机和挖掘运输机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大面积地清除蓝藻,提高了清理效率。

1.3 生物打捞生物打捞是利用某些生物种类来清除蓝藻。

常见的生物打捞方法包括鱼类、贝类和螃蟹等。

这些生物可以食用蓝藻,起到清除蓝藻的作用。

不过,生物打捞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并需要对生物进行管理,以避免生态平衡被破坏。

2.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将蓝藻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蓝藻资源化利用途径:2.1 生物肥料蓝藻可以被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蓝藻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肥料提供给植物,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2 生物饵料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可以作为饵料用于养殖业。

蓝藻可以被加工成饵料颗粒直接喂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提高养殖效益。

2.3 生物能源蓝藻具有很高的生物质量,可以被加工成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能源。

蓝藻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4 生物化工原料蓝藻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可以作为生物化工原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藻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对水源地饮用水中藻类去除技术进行了论述,系统分析了目前各除藻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藻类去除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蓝藻;去除;饮用水源地;羟基自由基随着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水环境问题。

我国饮用水水源约有25%是湖泊水或水库水。

目前,淡水湖泊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与严重程度都呈现迅猛的增长趋势。

从1986年南京玄武湖蓝藻的第一次暴发,到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蓝藻的全面暴发,导致无锡城市水危机;随后,安徽巢湖、云南滇池、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7月份的中国北方长春新立城水库也遭受了蓝藻水华的危害[1]。

1991年,我国122个湖泊中,还只有51%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到了2005年,我国133个湖泊中有88.6%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中61%的国控重点湖(库)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

在劣五类水质的湖(库)中,暴发蓝藻的太湖、巢湖、滇池名列其中[1-3]。

大面积的藻类暴发,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不仅影响了水体景观,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水源地的蓝藻爆发直接影响饮用水的水质。

因此对含藻水的治理成为给水处理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国内外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除藻技术有很多,主要有生物除藻、化学除藻、物理除藻等方法。

1.1生物除藻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与试验来看,生物预处理对蓝藻、硅藻、裸藻的去除率较高[4-7]。

1.1.1微絮凝过滤微絮凝过滤是一种可充分发挥滤池中滤料截污能力的净水工艺,能有效提高出水水质,特别是对常规工艺难以去除的藻类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微生物絮凝剂[8]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功能的高分子有机物。

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生的多肽、酯类、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作絮凝剂,可以对包括藻类在内的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絮凝作用, 并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9]。

昆明第五水厂采用此工艺(陶粒及石英砂双层滤料,滤速6~10 m/h),除藻率平均达到96.4%,远高于直接过滤工艺[10]。

M.I.Aguilar等[11]发现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河水和湖泊水时,絮凝后所产生的胶团大,沉降快,上清液剩余浊度低,除藻效果好。

但是微生物絮凝剂使用的成本太大,尚未推广应用。

1.1.2生物滤池生物除藻主要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对藻类的絮凝和吸附作用,把藻类从水中分离出来。

但利用本法进行除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物环境特点,设计了由飘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CE),在太湖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下降了58%[12]。

吴为中等人[13]对生物陶粒池净水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藻类的平均去除率为60.7%~84.3%。

1.2 化学除藻1.2.1化学药剂法化学药剂法除藻既可在水源地进行,也可在水处理工艺中进行,是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有效杀藻方法。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CuSO4、高锰酸盐、液氯、ClO2、O3和H2O2等。

虽然CuSO4、高锰酸盐、液氯、ClO2等化学杀藻剂是当前化学控藻技术的主体,但在抑藻的同时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对其他水生生物也同样存在毒性,即使在短期内没有不良反应,也可能因在水生生物内富集、残留而存在长期危害,此外被杀死的藻类仍存留于水中,并未解决藻类生长的根源即氮、磷的循环问题。

因此,常规化学杀藻剂在大规模实际应用上存在许多局限性。

O3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操作也简单可行,从技术上讲O3是最佳的杀藻剂,但是因O3生产费用较高所以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只用于组合工艺中对藻类的预氧化阶段[14]。

1.2.2电化学法周群英等[15]人采用SC杀藻器杀灭湖泊中的藻类,当进水流量为1 m /h、电流强度为5. 92~8. 88mA/cm时杀藻效果极好,明显地破坏了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使藻类完全丧失光合作用,溶解氧急剧下降,下降率达92%。

但此法有时杀藻不彻底。

1.3 物理除藻1.3.1直接过滤与活性炭吸附对于低浊高藻的湖泊水可用微滤机除藻,微滤机多采用孔眼为20~40 m的滤网,它对藻类的去除率为40%~70%,对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97%~100%。

活性炭吸附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很好,但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且活性炭再生也较困难,这使处理成本大大提高[16]。

1.3.2气浮除藻藻类的密度较小,电位较高,约在-40mV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17]。

因此采用气浮法可以取得较好的除藻效果。

溶气气浮法除藻在固液分离速度(5~8m/h)、污泥浓度及节约药耗等方面都有比较满意的效果[18]。

气浮法的主要问题是藻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附近臭味重,操作环境差。

为达到较好的除藻效果,气浮前需要进行预加氯,这又会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1.4物理化学法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臭氧和气浮联用技术。

巴黎的Joinville 水厂对含有2×10 7个/L 绿藻的原水进行中试试验,采用气浮-预滤-慢滤-臭氧- GAC 过滤-消毒工艺,获得极佳的除藻效果,除藻效率可达95%~99%[19]。

2、蓝藻治理研究发展趋势藻类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20],主要表现在:(1)造成水源地水质恶化。

藻类使饮用水产生令人厌恶的臭味;因藻类死亡沉到水底形成腐殖质,增加水的色度,同时释放藻毒素;藻类及其可溶性代谢产物是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2)降低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能。

由藻类形成的浑浊度,其组成大多数为有机质,电势电位约在-40 mV 以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影响沉淀效果。

藻类不易在混凝沉淀中去除,未去除的藻类进入滤池,造成滤池堵塞,会使滤池运行周期缩短,反冲水量增加。

由于水处理工艺效能的降低,穿透滤池进入管网的藻类可成为微生物繁殖的基质,促进细菌的生长,造成管网水质恶化,加速配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使管网服务年限缩短。

另外,藻类的有机质易氧化,会消耗管网中的余氯。

这些不利影响必然加大了处理含藻水的难度。

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水源地水质突变饮用水应急处理新方法,来有效处理饮用水中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物,同时还不会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不利影响。

在研究应急处理水源地突发性环境污染物方法时,应遵循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12条原则和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前沿——高级氧化技术原则,从源头上解决治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力求实现零环境污染、零废物排放[21]。

众所周知,羟基自由基(OH ·)是具有极强氧化能力的氧化剂。

它具有极强的杀灭蓝藻等微生物的特性,同时又具有除臭、脱色的特性。

OH ·参与化学反应是属于游离基反应,它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大多在109 L/mol·s 以上,达到或超过扩散速率的极限值(1010L/mol·s ),比其它化学药剂、杀灭菌剂的反应速率常数高出8个数量级,反应时间短,可以满足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OH ·半衰期约在30min 左右,反应剩余的OH ·将最终分解成无害的H 2O 、O 2,不存在任何残留物[22-24]。

因此,采用强氧化剂羟基自由基(OH ·)是首选的方法。

羟基自由基的主要产生方法如图一,有光催化法(UV+TiO 2)、光辐射(UV)、Fe 2+ (Fenton)反应、UV (紫外光)+O 3(臭氧)、UV+H 2O 2(过氧水)、超声波分解及其协同作用等[25-29],已被有效地应用于去除污水中有机、有害污染物和地下水、饮用水处理等方面。

羟基自由基(OH ·) Fenton H 2O 2 UV O 3 激励水 电子束辐射 半导体催化光图1 目前制取羟基自由基主要方法的示意图Fig 1 Methods of producing OH·利用羟基自由基治理环境污染物,可有效降解饮用水中藻毒素、化学有机物等环境污染物、杀灭蓝藻和病原微生物,脱色除臭。

羟基自由基不但有效杀灭压载水中生物,同时做到零污染、零废物排放、零残留物,成为绿色化学、先进氧化技术工程化的成功范例之一。

参考文献[1] 国家环保总局. 2006年中国环境公报[Z].2006.[2] 吴泽宇,邱云生.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滇池流域水利应研究解决的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5):28~30.[3] 王云波,谭万春.水源蓝藻暴发的原因分析及水质安全保障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5):37~40.[4] 罗晓鸿,王占生,王衡等.富营养化湖泊水生物预处理研究[J].给水排水,1996,22(7):12~15.[5] 赵以军,刘永定.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73~181.[6] Datta S, Jana B B. Control of bloom in a tropical lake : grazing efficiency of some herbivorous fishes [J]. Fishbiology,1998,53(1):12~24.[7] Klinge, M.,Grimm, M.P.,Hosper ,S.H. Eutrophic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Dutch lakes: presentation of a newconceptual framework[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31(8):p 207.[8] Ma F, Wang B, Fan C, et 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compounded microbial flocculant[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New Series), 2004, 11(1), 38~42.[9] 张悦周,吴耀国,胡思海,冯文璐.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8,27(3);340~347.[10]余梅,卢文汉.昆明第五自来水厂常规工艺除藻效果的研究[Z].中国给水五十年,1999,9.[11]M.I.Aguilar.Nutrient removal and sludge production in the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process[J].Wat.Res,2002,36(11):2910~2919.[12]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环境灾害效应与调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7.[13]高乃云,王学云.水中藻类的嗅味及去除方法[J].净水技术,1999,67(1),36~39.[14]吕启忠.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去除水中藻类[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68 ~74.[15]周群英.微电解杀藻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1998, 17(1):65~72.[16]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王平.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8);11~15.[17]朱慧贤. 常见红藻、褐藻的识别特征及生态[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4, Z(2).[18]彭海清,谭章荣,高乃云,孟长再.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J]. 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29~31.[19]Antoine Montiel, Bénédicte Welté. Preozonation coupled with flotation filtration: successful removal of algae[J].Wat.Sci.Tech,37(2):65-73.[20]钱凯先.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研究及对策[J].环境科学,1988, 9(2):59-63,11.[21]白敏冬,张之涛,白希尧.海洋生物入侵性传播及绿色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Julie P, Olaf W,Prashant V. K.Mechanism of hydroxyl radical-Induced breakdown of the herbicide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J], Chem.Eur. J.,2003,9:5379-5387[23]Zhang ZT,Bai XY,Bai MD.A pilot-scale experiment on the kill of red tide micro-organisms using hydroxulradicals[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2003,1328~1330[24]M.D. Bai,Z.T. Zhang,C.W.Yi,et al.Removal of SO2 from Gas Streams by Oxidation Using Plasma-Generated HydroxylRadicals[J].Plasma Chemistry and Plasma Processing, 2006,26(2): 177-186[25]Benitez F.J.,Jesus B.H.et al.Oxiadation of several chlorphenolic derivatives by irradiation and hydroxyl radicals[J].nicmatter of a fulvic acid solution[J],Water Research,1997,31(3): 650-656[26]Shen Y. S,Ku Y,Lee K. C.The effect of light absorbance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chlorophenols by UV radiation andUV/H2O2 processes[J].Wat. Res.,1995,29: 907-914[27]Cho M.,Chung H.M,Choi W.Y.et al.Different inactivation behaviors of MS-2 phage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TiO2photocatalytic disinfectio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1): 270-275[28]Plotnichenko V.G,Ivanov G.A,Kryukova E.B,et al.Influence of molecular hydrogen diffusion on concentration anddistribution of hydroxyl groups in silica fiber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2005,23(1):341-347[29]V olk parison of the ettect of ozone, ozone – hydrogen peroxide system and catalytic ozone on the biodegradableorganic matter of a fulvic acid solution,Water Research,1997,31(3): 650-656.[30]白希尧,白敏冬,胡又平,等.先进氧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4,26(2):69-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