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直线、射线和角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公顷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公顷的概念。
2.掌握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课堂练习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尺子、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新知识:“在我们周围有一种非常大的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介绍公顷的概念,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表示一块地的面积有多大。
2.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公顷的大小及其应用场景。
3.讲解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做一些与公顷相关的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公顷这个单位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顷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公顷单位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进行相关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换算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1.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地的大小,并询问学生这块地有多大,引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什么是平方千米?2.学习视频教学: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1.板书笔记:按照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进行板书。
2.示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个人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应用1.实际测量: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能够发现身边哪些事物的大小可以用公顷或平方千米来描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结束。
希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相关运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角,并学会用度量角的单位。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际物体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度量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角的概念及度量。
2.难点:学生对角的理解和度量的准确性。
三、教具准备
1.直尺和圆规
2.角度量表
3.模型角
4.教材中相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什么是角?你见过角吗?
2. 学习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角度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什么是角。
3. 实践
•学生举手说出不同角度的例子,并用圆规模拟出这些角度。
4. 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体会角度大小的比较和度量方法。
第二课时
1.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角的度量方法。
2. 学习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角度。
介绍角度的定义和符号。
3. 实验
•让学生利用角度量表,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并相互核对结果。
4. 练习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角度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练习,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角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朥望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并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使用较少,学生可能对它们的概念和换算关系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理解和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模型、换算表格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校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校园的面积。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要表示一个更大的公园或者农田的面积,我们应该使用哪个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内容涉及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全单元)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全单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2.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3. 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如: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
(3)引导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占地面积、公园面积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反馈: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换算关系的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第二单元测试,全面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公顷》(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公顷》(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的第一课时。
公顷是一个面积单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公顷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公顷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单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对于面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公顷作为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较少接触,因此对其概念和应用可能不太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顷的定义,知道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公顷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如何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方式,掌握公顷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公顷的换算关系表格。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校园、公园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很大”,但无法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平方米作单位,可能会很大,有没有更大的单位呢?从而引出公顷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公顷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
例如,一块农田的面积是1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
同时,展示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学校操场、公园等场景的面积,并用公顷作单位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计量单位。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计算和比较。
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通过练习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利用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概念。
2.“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例题)。
2.学生练习册和教辅材料。
3.活动道具(尺子、计量器等)。
4.小组游戏材料。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在课前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解•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以小组讨论或个体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用法。
4. 游戏活动设计相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理清知识点,解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题目,并尝试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解答。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在下节课中根据反馓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
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同桌检查画的对不对
学生自由汇报后
看书自学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
书
设
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难点来自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使学生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课
后
反
思
第四课时: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使学生掌握读角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课
后
反
思
第三课时:角的分类
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
后
反
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
(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学生动手用三角板拼角。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汇报
分类
学生汇报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
学生小结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