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本文旨在为广大五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提供第一课的教学讲解,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一、课文概述
五下语文第一课通常为《草原》。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重点词汇
1.草原:广阔的草原地区,位于我国北部。

2.碧绿:形容草原的颜色,翠绿如玉。

3.一望无际:形容草原辽阔,看不到边际。

4.勤劳:指草原人民辛勤劳动的品质。

5.善良:指草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6.热情:指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友好态度。

三、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美丽和空气的清新。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四、课文解析
1.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向往和初次见到草原的激动心情。

2.第二段:详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包括天空、大地、草原、牛羊等。

3.第三段:通过描述草原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

4.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草原的美丽景色。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你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吗?试着描述一下。

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草原体验生活吗?为什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知识第1课《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2.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试卷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试卷

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知识点课文笔记试卷知识点与课文笔记一、解决字词1.毯 :字义:厚实有毛绒的织品组词:毯子|绿毯|地毯|棉毯造句:厚厚的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条柔软的地毯。

2.陈:字义:①排列,摆设②旧的,时间久的组词:陈设|陈述|陈列|陈旧|陈芝麻烂谷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造句:爷爷房间里的陈设既简单又朴素。

3.裳:字义:衣服组词:红裳|衣裳造句:秋天来了,小草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

4.虹:组词:彩虹|虹桥|长虹造句: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高空。

5.蹄:组词:马蹄|羊蹄|四蹄生风|马不停蹄|马失前蹄字义:马、牛、羊等生在趾端的角质保护物。

造句:接到奶奶生病的消息,爸爸马不停蹄地连夜赶了回来。

6.腐 :字义:①用豆子制成的一种食品②烂,变质造句:虽然妈妈经常批评我,但是我知道她是刀刀子嘴豆腐心。

组词:腐乳|腐败|腐朽|豆腐|迂腐|刀子嘴豆7.稍 :字义:略微组词:稍微|稍等|稍后|稍许|稍纵即逝造句: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8.微 :字义:①轻微,稍②小,细小组词:微笑|轻微|微小|稍微|微妙|防微杜渐造句:花儿开了,仿佛在对着我们微笑。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写作者初到草原时高兴的心情和看到的草原美景。

1.写草原人民来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的情景。

2.写在蒙古包外,主人与客人相见的情景。

3.写在蒙古包里,主人拿出丰盛的食物,盛情款待客人。

4.写夕阳话别,客人们不忍离去,作者发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

第二部分写草原人民身着盛装热情欢迎和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试卷一、看拼音写词语。

xuàn rǎn dī yín jí chí()()()lǐmào yí bìqiān lǐ()()shuāi jiāo cuì sèyù liú()()二、词语手拉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汇总
《草原》是《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课文,讲述了作者在草原上与牧民相遇的经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一些核心知识点汇总:
1. 故事背景:作者在一个夏天,与父母一起到草原度假,初次接触到大自然的美丽与辽阔。

2. 草原的特点:草原是一片广阔而肥沃的大地,草儿翠绿,天空湛蓝,奔腾的河水如银丝般流淌。

3. 牧民的生活:草原上住着勤劳善良的牧民,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依靠放牧为生,与动物和谐相处。

4. 探秘草原:作者走近草原,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与牧民互相帮助,心生敬畏。

5. 草原的意义:草原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更有着浩渺的诗意,给人们带来宁静与感悟。

6.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取力量和启示。

以上是《草原》这篇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课草原课堂笔记

第一课草原课堂笔记

第一课草原课堂笔记
《草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一、重点词语:
1.勾勒:用线条描绘出轮廓。

2.渲染:用水墨或颜色描绘出形象。

3.洒脱:形容人的性格或举止自然、流畅。

4.回味:品尝回忆中的味道或感受。

5.奇丽:形容景色或物品美丽非凡。

6.境界:形容某种状态或程度达到极点。

7.迂回:形容道路、河流等曲折蜿蜒。

8.静寂:形容环境安静无声。

9.拘束: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受到限制,不自由。

10.羞涩:形容人害羞含蓄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这句话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草原上的天空和空气的清新和明朗,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同时,“高歌一曲”这个词语
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兴奋。

三、课堂讨论:
1.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草原的美?
2.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描写草原的美?
3.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你认为作者对草原的描写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可以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知识点总结一、课文简介《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描绘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人民友谊的赞美。

二、生字与词语1.生字毯(tǎn):毯子、地毯、壁毯陈(chén):陈列、陈旧、陈述裳(shang):衣裳、霓裳、红裳虹(hóng):彩虹、长虹、虹膜蹄(tí):马蹄、蹄疾步稳、蹄声腐(fǔ):腐烂、豆腐、腐朽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微(wēi):微笑、微风、微妙2.词语解释渲染: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随风飘动,形容一个人奔跑或快速走动时,衣服飘动的样子。

陈巴尔虎旗: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南部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毗连,西部同新巴尔虎左旗交界,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总长达677公里。

三、重点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在这句话中,“一”字用在“碧”的前面,让人感到“碧”的范围是那样的广,是那样的无边无际;“千里”这个词语也说明草原的辽阔;“并不茫茫”说明了草原不仅辽阔,而且碧绿,给人一种明朗、开阔的感觉。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突出了小丘线条的柔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预习复习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预习复习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1课《草原》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知识点 (2)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3)五、理解词语 (3)六、词语拓展 (3)七、句子解析 (3)八、问题归纳 (5)九、课文主题 (7)十、教材课后习题 (7)十一、小练笔 (7)同步练习 (9)知识点一、生字组词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蹄tí(牛蹄、马蹄、蹄子)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二、多音字行(háng)(一行) (xíng)(行动)勒(lè)(勾勒) (lēi)(勒马)蒙(mēng)(蒙骗) (méng)(蒙受) (měng)(蒙古族)三、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四、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五、理解词语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六、词语拓展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青山绿水、披红挂绿、绿盖叠翠七、句子解析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课《草原》是一篇描写草原美景的散文,以下是对本课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字词
本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包括“草原、清新、苍穹、悠闲、奔腾”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写法、意思和用法。

二、文本理解
1.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向往。

2. 段落大意:
第一自然段:总述草原的美丽风光,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描写草原的天空,如苍穹般辽阔、清新。

第三自然段:描写草原上的动植物,呈现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第四自然段:描写草原上的人们,展现他们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

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三、写作手法
1. 比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草原的天空比作苍穹,将草原上的动物比作悠闲的游客等,增强了文章
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2. 拟人:作者将草原上的动植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

四、文化背景
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殊自然景观,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五、启示感悟
通过学习《草原》一课,我们不仅要欣赏草原的美丽风光,更要感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有变化)
1.背:课文1、2自然段。

2.词语: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3.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拨转迂回
4.笔顺笔画及易错字::“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5.作者老舍。

本文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6.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

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7.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8.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如: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动态描写)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是拟人的写法。

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9.“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背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