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观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传奇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从而与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进行抗争,最后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圆满结局。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被后人誉为我国戏曲历史长廊中的“双壁”。

二部作品间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我们可以从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剧情设置等一些方面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

一、相同之处1、男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郎才女貌,非常的般配,男主人公都是风流倜傥、富有才华、家境败落的青年书生形象。

没落子弟,青年才俊,如同当今社会中的“潜力股”。

两部作品的男主角都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心仪女性展开勇敢的追求,历经波折直至最后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女性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挫折与挑战,一步步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抱得美人归。

2、女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女主人公身份背景基本上是相近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死去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相国,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她的母亲也是身份地位颇高的贵妇。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出自达官贵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熏陶,不仅知书达礼、美丽温柔,有着良好的文化与教养,相当于当今社会中的“白富美”。

两人都对于自己内心所喜爱的男子去勇敢的追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追求自由的恋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3、两部剧作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戏曲之一。

两个剧目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将从角色性格、爱情观及对待婚姻等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从角色性格来看,《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并为了与世子相见,不惧严厉的父亲和险阻,敢于冒险充作刘莹裳取得入宫的机会。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来解决困难,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则是一个纯情、柔弱、温婉的女子。

她深情而忠诚地爱着于成龙,对爱情充满了信仰和执着。

她在离别后一直守望着牡丹亭,借着牡丹花象征的情意来表达自己对于于成龙的思念。

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西厢记》的杜丽娘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爱情观。

她并不像传统戏曲中的女子一样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顾礼教和伦理的束缚,坚持选择自己热爱的人,充分展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勇敢和追求。

而《牡丹亭》的杜丽娘则更表现出一种守望的爱情观。

她把爱情视为一种宝贵的精神寄托,不计较得失,只愿与心爱的人共同守望一生。

她在牡丹亭里等待多年,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忠诚和坚持。

两位女主人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有差异。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认为婚姻应该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她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期望。

她通过弃婚、逃婚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更看重传统的婚姻观念。

她把婚姻看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即使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世,她仍然选择与当地的乡绅结婚,并履行着妻子的职责。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古代戏曲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差异,但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杜丽娘既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子,又是一个热爱与守望的女性;她热衷于追求爱情,同时也承担着传统婚姻观念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比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反思当代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选择与取舍。

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中外戏剧史

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中外戏剧史

现实的爱情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

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

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

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理想的爱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白天睡个午觉也让母亲责备不合礼教;在裙子上绣一对鸳鸯鸟,母亲也生怕引动女儿的情思。

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然而,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

在《牡丹亭》中,男女爱情,被写的缠绵悱恻,超凡入幻。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这是何等奇幻的爱的历程。

古典名剧《桃花扇》 感伤历史的兴废更替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许多诗词都表达了一种虚无感。

而《桃花扇》堪称把这一主题抒发得最为痛切,它是把爱情主题镶嵌在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

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之比较 得到老师赞扬的论文哦 大家共享吧

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之比较  得到老师赞扬的论文哦 大家共享吧

《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之比较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历来为众多文人学士所关注研究,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断言:“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情就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所以杜丽娘和崔莺莺这两位奇女子的爱情历程及其爱情观更是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本文就基于这两本原著和一些参考资料,对其爱情观做出比较研究。

本文大致分三部分进行分析。

首先对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历程进行简述。

其次从其相似处着手比较,其中包含一定的对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的比较、张生与柳梦梅的性格形象比较和爱情均受到的阻力的比较等。

再次是从其不同处进行比较,包括不同的爱情萌生、不同的示爱方式、不同的情感阻力、不同的情感助力及不同的爱情观等。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封建礼教爱情阻力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中主人公情感历程简述1、简述《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两人的情感发展。

崔张初见——一见钟情——智谋退敌——夫人赖婚——红娘牵线——以身相许——考取状元——喜结连理崔莺莺是先相国崔珏家的千金,但因为父丧,和母亲盘亘在普救寺,得以遇见即将入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张生,两人顿时四目相对,一见钟情。

与此同时,镇守河桥的贼将孙飞虎耳闻崔小姐美貌,兵围普救寺,欲掳莺莺为妻。

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许诺,谁能解普救寺之围,事成之后便将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写信给自己昔年的同窗好友杜确将军出兵解围,转危为安,但老夫人反悔,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

后得到红娘暗中相助,两人私下相会,以身相许。

老夫人得知后仍不妥协,以张生身无长物,相国家里招女婿不配白丁为由,让张生上京求取功名,崔、张二人被迫分开。

但幸好张生最终状元及第,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2、《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的感情发展梦中相恋——慕色而亡——柳生掘棺——丽娘复生——私下成亲——柳生赶考——高中状元——奉旨成婚杜丽娘是大家小姐,从小就受其父杜宝的严苛教育,立志将其培养成为班昭和谢道温那样的封建淑女。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比较

同:1.都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小说。

《西厢记》为元杂剧,《牡丹亭》是明传奇,《桃花扇》是清朝历史剧。

但具体题材上略有不同,《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

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2、都不是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桃花扇》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西厢记》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而《牡丹亭》则是根据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创作。

异:1、人物塑造方面崔莺莺把爱情当做最重要的事,而杜丽娘的形象比崔莺莺更进一步,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李香君是名妓。

而张生、柳梦梅、侯方域都对爱不离不弃,生死相许,但对功名态度却不同,张生对功名并无太强欲望,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而柳梦梅则较为现实,追求权力,侯方域则具有较高的个人才华和社会地位,这是由于时代变更,作品也日益复杂和丰富,作品走向现实。

2.表现方式《西厢记》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

《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3、语言特色《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牡丹亭》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桃花扇》的语言是经过戏剧化的口语,又受到我国古典诗词、民间歌谣、说唱文学、话本小说的影响,既质朴自然又典雅粲然,加之诗词格律的形式美,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4.作品价值《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比较分析

《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阻力的对比分析12中本5班黄金连2012014532写作原因:读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著作,我深深为其中人物的痴情所感动,又为他们的爱情所遭受的重重阻力而深感同情,虽然两对有情人最终都得偿所愿,结为连理,但他们相知相恋的过程都是备受煎熬的,可以看出他们的爱情阻力主要是来自崔老夫人、杜宝等封建家长的干涉与约束,但两对有情人谁受到的阻力更大呢?于是就萌生了比较一番的想法。

《西厢记》与《牡丹亭》自诞生之日起,便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与喜爱,堪称中国戏剧史上两朵永开不败的长盛之花。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描写官家小姐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

赞颂了少女杜丽娘因情而死,后又为情复生的对爱情与自由的大胆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们冲破束缚的反抗精神。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爱情剧,讲的都是小姐与书生为爱情冲出封建伦理的束缚,最终喜结连理的故事。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思想、个性的解放,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等,而他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阻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封建礼教对人精神的束缚与压抑。

而他们所遭受的爱情阻力因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剧中故事发生的年代的不同又有所差异。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爱情的阻力主要是来自以崔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阵营。

莺莺的母亲可以说是剧本中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角色,她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及忠实的捍卫者。

虽然她出场的次数不多,但其身后所代表的强大又顽固的封建势力却是二人爱情的强大阻力。

例如在《赖婚》一折中,崔老夫人出尔反尔,不顾之前许下的谁能解孙飞虎之围便将崔莺莺许配于他的诺言,而在宴席上宣布要崔张二人以兄妹相称。

而她这样自食其言的理由是“先相国在日”已将小姐许于郑恒。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之浅较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之浅较
持 “ 三辈 儿 不 招 白衣 女 婿 ” 硬 是 严 逼 着 张 生 要 得 一 个 功 名 才 能 俺 ,
于普 通 的爱 情 剧 . 其原 因 就 在 于 它 们 把 “ ” 矛 头 都 指 向了 封建 情 的
思想 。但 两 者 之 间 却 又 有 着截 然 的不 同 。《 厢 记 》 西 主要 是 以“ ” 情 反 “ ”封 建 礼 教 、封 建 礼 法 观 念 等 等 ) 《 丹 亭 》 则 主 要 是 以 礼 ( ,牡
对 爱 情 , 果 说 莺 莺 只是 主 动 地 希 望 与 爱 人 接 近 , 么 丽娘 则 是 如 那

一戏 剧 都 是 把 “ ” 在 第 一 位 的 。 们 绝 不 同 情 放 他
身 处 封 建 社 会 上层 的 威 严 人 物 ,他 们 都 以 门 阀 为 婚 姻 的 先 决 条 件 。 莺 的 母 亲 在得 知女 儿 与 张 生 私 通 后 无 可奈 何 的情 况 下 仍 坚 莺
这 两 个 戏 剧 都 是 反 映 古 代 社 会 青 年 男 女 追 求 自 由爱 情 的 故 事 , 通 过 恋 爱 婚 姻 的 主 题 集 中 表 现 了 反 对 封 建 专 制 的 思 想 。这 都
首 先 应 该 表 现 在 两 剧 的 男 女 主人 公 不 受 “ 当 户 对 ” 封 建 门 阀 门 的
似乎 没有 张 生 可 爱 , 这又 有 什 么办 法 ? 汤 显 祖 那 个 时 代 , 识 但 在 知
分 子 除 了科 举 之 外 还 能 有 什 么 别 的 出路 ? 们 不 能 因为 张生 一 人 我
各有 不同; 爱情 主 题 上 ,西 厢记 》 要 是 以 “ ” “ ” 《 丹 亭 》 《 主 情 反 礼 ,牡 则是 以 “ ” “ ” 表 现 方 式 上 , 西 厢 记 》 全 是 现 实 的 手 法 , 情 反 理 ; 《 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观比较
[摘要]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戏剧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可谓是元明时期的两大爱情名剧。

本文就《西厢记》和《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略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观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孟称舜在《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中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

”“曲贵传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体现了作者对“情”的关注;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亦云:“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也是作者“至情”论的充分体现。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同为爱情题材的作品,但由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思想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对爱情的解读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反映在作品当中,就会给大家呈现出不同的主人公形象和她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


在戏剧作品中,王实甫和汤显祖给我们塑造了张生和崔莺莺、柳梦梅和杜丽娘这两对有情人,两者都是出生于名门宦族的贵族小姐与
少年英俊、才华横溢的书生的爱情,都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最终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在封建社会敢于执著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染和影响了后世。

崔莺莺和杜丽娘同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们会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在追求自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她们成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规范,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张生和崔莺莺、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有相同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爱情的不同之处,崔莺莺和杜丽娘二人在爱情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爱情的追求,杜丽娘比崔莺莺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更强烈持久,为了心中的爱人,她可以死而复生。

所以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才更加动人,她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正因为这样,《牡丹亭》才比其他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在《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在大佛殿邂逅之后,互为对方的美艳容貌、英俊姿态所吸引。

当崔莺莺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的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当红娘催促她回避时,崔莺莺的反应是“回顾觑末”,这几个字及其传神的写出了莺莺初见张生并被吸引的顾盼眷恋之意。

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生活环境更加残酷,在严格的管制
之下,她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进去过,更不要说见什么陌生男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也就越大。

偶然的一天,当她在后花园中梦到书生柳梦梅,就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情欲,对自己认定了的情人一往情深,甚至可以为之出生入死。

即使只是在梦中,她也执着追求,结果因过度思念,香销玉殒。

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伤,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

所以说,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而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那么,杜丽娘明显比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在爱情观上,肯定了性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随着爱情的发展,张生与崔莺莺两情相悦,经过重重磨难,并且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冲破礼教的羁绊和心理上的重重障碍,与张生走在了一起。

但对于爱情的追求,莺莺更显得被动,遇到张生以后她也只是思念张生,并没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普救寺解围成为她们爱情发展的一个契机,再加上活泼、大胆的红娘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这样才促成二人的爱情。

在崔张实现其爱情理想的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尤其是丫鬟红娘,可以说,如果没有红娘的帮扶,崔张的爱情将很难有所发展,所以说,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多了几分被动。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大不相同,她没有崔莺莺那么幸运,没有像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也没有像红娘那样的人给予她帮助,
她只能活在自己的梦里,在梦境中寻求自己的真爱。

她可以为情而死,即使在死后,她的鬼魂还是对“梦中情人”念念不忘,敢于和阎罗王据理力争,质问自己情人的姓名,并主动敲开柳梦梅的房门表露心声,显得直率而大胆。

在还魂之后,杜丽娘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柳梦梅,并与他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成婚。

在杜丽娘的爱情道路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她的幸福爱情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三)从两人爱情的结局来看,虽然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其中也有所不同。

崔莺莺比杜丽娘对封建礼教表现出更大的妥协性,当崔母以“三代不取白丁女婿”的家规,逼迫张生“争揣一个状元”时,莺莺并没有反对,她虽然不愿意与张生分离,但也默许了母亲的安排。

这种获取爱情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妥协,是对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的妥协。

试问如果张生没有考中状元,那么崔张的爱情还能继续吗?
但杜丽娘则不同,结局中虽然也有柳梦梅中状元的情节,但那不是他们获取爱情的条件。

在最后,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杜丽娘还能与父亲争辩,甚至在金銮殿上与皇帝据理力争,她的深情一叙与慷慨陈词,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并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杜丽娘的爱情是自己争取的结果,是对整个封建礼教的反叛,《牡丹亭》中的爱情描写更能显示出新的时代环境中的进步光华。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之所以会有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作者的思想会有所不同,那么对爱情的看法随之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从《莺莺传》的“始乱终弃”到《西厢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实甫笔下人物的反封建意识更加明显,对爱情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加强调“情”的自主。

而这其中,时代环境之变迁当是重要因素。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儒家学说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也发生了变化。

程朱理学的影响下降,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运而生了。

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到了明代,从朱元璋开国之初,就在政治上极力强化君主独裁,在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采取极为严厉的高压政策。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传统思想文化界异常活跃,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

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倡从“本心”出发,其中泰州学派也继承此说而又有所发展。

作为泰州学派后学的汤显祖,受老师罗汝芳、达观和尚等人的影响,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儒、释、道三方面都贯穿于他的思想。

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上发生了变革,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

汤显祖就生活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至情”论,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并在剧作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王实甫和汤显祖二人在他们的剧作《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爱情观。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这种说法的实质当然不一定是抑彼扬此,但在二人对爱情的阐释方面,汤显祖确实比王实甫更胜一筹。

从元到明,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作者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从王实甫的“有情”到汤显祖的“至情”,很明显,汤显祖对爱情有了新的看法。

他所反对的也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婚姻的束缚,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用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间“至情”来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所以,《牡丹亭》比之《西厢记》思想内涵更深刻,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对读者群的感召力也更加巨大。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反映那个时代的特点;同时,它们又影响着那个时代、震撼着那个时代。

在《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爱情题材的剧作中,由于大的时代背景的不同,王实甫和汤显祖给我们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样两位不同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们的爱情观有所不同,但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己爱情的道路上勇敢执著的精神,这是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肯定,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个性解放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西厢记[M].齐鲁书社,2004.
[2](明)汤显祖.牡丹亭[M].齐鲁书社,2004.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