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文言知识点(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篇一】一、通假字1、傳道受業解惑(“受”通“授”,傳授)2、或不焉,或師焉(“不”通“否”)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

(今)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㈡……的原因(或緣由)。

(今)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不論。

(今)沒有。

4、小學而大遺:(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

(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5、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6、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的人。

7、吾從而師之:(古)跟隨。

(今)連詞,表目的和結果。

8、師不必賢於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詞多義(1)師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動詞,學習)3、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6、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2)傳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2、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4、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5、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其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係,他(它)的,他(它)們的)2、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5、其可怪也歟(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6、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7、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5)於1、其皆出於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2、拜送書於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3、學於餘(恥學於師)(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4、於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於)5、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比較,比)6、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6)之1、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助詞,的)2、擇師而教之(代詞,他)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4、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6、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8、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点,所以我们要多做阅读练习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已经B.木直中绳中:合乎C.声非加疾也疾:强D.圣心备备:具备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C.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寒于水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

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文章中包括:寡人之于国、劝学、过秦论、师说四篇课文,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寡人之于国》(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劝学》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高中语文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一、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4、一词多义(1)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5)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6)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典诗文02-28 0954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寡人之于国也》__《孟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三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认为轮 ( 通“煣”,用火烘木使曲折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通“又”,再 ; 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 通“性”,资质,天赋 )2.古今异义(1)輮认为轮 ( 认为,古义:把做成 ;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 金 ,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博学,古义:宽泛地学习 ; 今义:学识渊博 )(4)专心一也 ( 专心:古:用,由于今:集中注意力 ; 有意,有意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参:古:验,查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 寄望:古:布置,安家今:交托 ; 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认为轮 ( 使曲折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 ( 曲折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游水 )輮使之然也 ( “輮”这类方法 )不可以十步 ( 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专心一也 ( 专一 )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间隔)认为妙绝 ( 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 ( 特别 )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依靠,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实情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 ( 见闻、知识 )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 名誉、名誉 )(4)强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 强盛,强壮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恩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 全力,牵强 )(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昼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期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 名誉 )七月既望 ( 月圆之时,阴历每个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整天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能够不译 :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 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 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1)鞣( 之 ) 以( 之) 为轮 (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 于 )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省介词“于” ) 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 ( 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 ( 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 利之帮凶、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水,介词构造后置)必修三语文学习方法1、多念书:多读是成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导语】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共5篇),欢迎阅读!篇1: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字音字形词义:石墁翚()戗兽()檩子()接榫()穹窿()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戗:支撑斜脊的斜梁。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像鸟一样展翅飞翔,像野鸡一样振翅高飞。

革,翅膀。

翚:野鸡。

2.作者作品:作者是梁思成,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5.简要分析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高三语文必修三关键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三关键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必修三关键文言文知识点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梳理脉络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⑤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四、一词多义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1、数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 ②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cù,密、细密) 2、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3、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4、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五、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状语) 树之以桑(“以桑”为状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状语)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状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状语) 六、翻译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尽心思的。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了。 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从未有过。

《劝学》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②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今义:疾病,快。) ③金就砺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银。) ④用心一也(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⑤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比)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引进动作对象) 2、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3、之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助词,无义) ②輮使之然也(代词,代木)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结构助词,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4.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7.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8.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二、古今异义 ①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②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③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④国家无事(国家,古义:指诸侯国,大夫封地;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⑤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古:一般人;今: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⑥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⑦以致天下之士(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