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合集下载

二甲苯的结构简式

二甲苯的结构简式

二甲苯的结构简式
二甲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8H10,结构简式为
(CH3)2C6H4。

它是苯的同分异构体之一,由两个甲基基团取代苯环
而成。

二甲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常温下呈现出强烈的芳香气味。

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水中几乎不溶,但可以与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二甲苯可以通过从石油或天然气中提取得到,也可以通过加氢反应或
烷基化反应制备。

二甲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于制造塑料、橡胶、染料、涂料和医药等行业。

它还被用作清洗剂和溶剂,在油漆和印刷行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二甲苯还被用作汽车燃料添加剂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总之,二甲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
有广泛的应用。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与空间构型)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与空间构型)
H
O CH3 C
OH
CH3 CHO
CH3 COOH
醛基、羧基的结构简式特有的写法
下列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简式书写正确吗?
1、乙烷:H3C-CH3 2、乙醇:CH2CH3OH 3、丙酸:COOHCH2CH3 4、丁炔:CHCCH2CH3
键线式: 省略:1.将碳、氢元素符号;2. C-H键 表示:点:未指明的起点、拐点或终点均表示一个碳原子; 线:只用线表示分子中碳碳或碳氧等形成的共价键。 H个数的确定:每个交点、端点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一条线段代表 一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键,用四减去线段数既是氢原子 个数。
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代物超过两种(不考虑空间异构)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由该物质生成生成1 mol C H 需要2 mol H
小结1:结构中出现饱和碳原子,则整个分子不再共面。
(2)平面结构 a.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所连四个原子在同一平 面上; b.苯环结构中的12个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 (3)直线结构
碳碳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与直接相连2个原子在同一直线 上;
例1:CH3CH=CH2其结构式可写成如图所示:

H
H

H

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一.结构的表示方法
常见有机物的结构表示
有机物 分子式 实验式
甲烷
CH4 CH4
乙烯
C2H4 CH2
乙炔
C2H2 CH
结构式
结构 简式
电子式
CH4
H—C≡C—H
CH2=CH2
CH≡CH

C6H6 CH
注意: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能省略

乙酯结构简式

乙酯结构简式

乙酯结构简式
一、引言
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2H5O2,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

它具有较低的沸点和挥发性,常用于工业生产、溶剂和香精等领域。

本文将对乙酯结构简式进行详细介绍。

二、乙酯的化学性质
1. 乙酯的组成结构
乙酯分子由一个甲基(CH3)和一个乙酰基(CH3CO-)组成,两者通过氧原子(O)相连。

2. 乙酯的物理性质
乙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其密度为0.895 g/cm³,沸点为77.1℃,熔点为-83.6℃。

3. 乙酯的化学性质
乙酯在空气中易挥发,可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

它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并能被水和强酸水解。

三、乙酯的制备方法
1. 醋酸与乙醇反应法:将浓硫酸加入混合物中作催化剂,使醋酸与乙
醇反应生成乙酯。

2. 醋酸与氯化铵反应法:将醋酸和氯化铵混合后加热,生成乙酰氯。

再将乙酰氯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酯。

四、乙酯的用途
1. 工业生产: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造塑料、人造丝等。

2. 溶剂:由于其挥发性和溶解性良好,常被用作油漆、涂料、胶水等的溶剂。

3. 香精:乙酯具有特殊的香味,因此被广泛用于香精制造中。

五、结论
本文对乙酯结构简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探讨了其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有机物是生物、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分异构体是有机物的一种组成,也是有机物结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是有机物结构系统研究方面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学科研究有机物内容时离不开的重要知识。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是指在一定的空间结构环境中,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将有机物结构大体分为碳链和氢原子,根据它们的布置,将苯环与芳香环上的碳原子及其共价键的边界标记出来,并用符号表示出来,这就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在书写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时,要了解有机物结构特征。

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共价键来维持有机物的空间结构,而共价键由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享电子对组成,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书写一般都会使用线型结构简式法,即用箭头表示共价键,用符号表示碳原子,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其他原子,用括号表示芳香环或其他环状结构,而当共价键在芳香环外时,可以用虚线来表示。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来确定。

如果有机物的碳链结构中含有羟基,则可以用“OH”表示;若有机物的碳链结构中含有硫原子,则可以用“S”表示;若有机物的碳链结构中含有氮原子,则可以用“N”表示;而若有机物的碳链结构同时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则可以用“H-O”表示。

此外,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还包括能够记录有机物结构有关信息的三视图方法,这一方法在解释有机物结构特征时十分有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该方法推断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分子结构。

根据结构特征,结构式可以分为空间结构式、碳链结构式和表示结构的全集结构式等三类,其中,空间结构式最为完整,但也最为复杂;而碳链结构式更加容易懂,也可以更好的表达有机物结构的特征。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是有机物结构系统研究方面十分重要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
摘要:
一、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概念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三、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意义和应用
正文: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是一种用简单线条和符号表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简化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和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它们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用的是链式表示法。

在这种表示法中,我们将分子中的原子用线条连接起来,线条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表示原子的位置。

如果分子中有多个相同的原子,我们可以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直线、角线和括号等符号表示分子中的单键、双键和三键等化学键。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的意义和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和区分不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这对于研究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有机合成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来构建目标分子的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反应前后的结构变化非常重要。

最后,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总之,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各类有机物的一般通式及分子式的通式归纳如下

各类有机物的一般通式及分子式的通式归纳如下

各类有机物的一般通式及分子式的通式归纳如下1、烷烃的一般通式:CnH ( ≥1 )2、环烷烃的一般通式:CnH 2n ( n ≥3)3、烯烃的一般通式:CnH 2n ( n≥2)4、二烯烃的一般通式:CnH 2n -2 (n ≥3)5、炔烃的一般通式:CnH 2n -2 ( n ≥2)6、苯和苯的同系物的一般通式:CnH 2n -67、一元卤代烃的一般通式:R —X (R 代表烃基,X 代表卤素原子) 8、饱和一元醇的一般通式:CnH 2n+1—OH (n ≥1) 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的通式:CnH 2n+2O (n ≥1)乙二醇的结构简式: , 丙三醇的结构简式: (分子式:C 2H 6O 2) (分子式:C 3H 8O 3)9、醚的一般通式:R —O —R (R,R 代表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0、醛的一般通式:R (或H )—CHO (R 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CnH 2n+1—CHO (n ≥1) 饱和一元醛的分子式的通式:CnH 2n O11、酮的一般通式:R —CO —R (R ,R代表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2、羧酸的一般通式:R (或H )—COOH (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nH 2n+1—COOH 饱和一元羧酸的分子式的通式:CnH 2n O 2 13、酯的一般通式:R (或H )—COOR饱和酯的分子式的通式:CnH 2n O 214、 葡萄糖的分子式:C 6H 12O 6 分子结构:多羟基醛的结构葡萄糖的结构简式:CH 2OH (CHOH )4CHO15、果糖的分子式:C 6H 12O 6 分子结构:多羟基酮的结构果糖的结构简式:CH 2OH (CHOH )3COCH 2OH16、蔗糖的分子式:C 12H 22O 11分子结构:不含醛基 17、麦芽糖的分子式:C 12H 22O 11 分子结构:含有醛基18、淀粉的分子式:(C 6H 10O 5)n 19、纤维素的分子式:(C 6H 10O 5)n20、几种重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其结构简式如下。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

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摘要:1.引言: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3.结构简式的分类4.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表示5.结构简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6.结论:结构简式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正文:1.引言有机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合物,它们在生物、环境和材料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有机化合物的数量庞大且结构复杂,研究和描述其结构成为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H4 表示甲烷分子中含有1 个碳原子和4 个氢原子。

(2)结构式:用线段和端点表示化合物中原子间的共价键连接关系,如H-C-H 表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

(3)结构简式:在结构式的基础上,简化表示化合物结构的方式,如用CH3 表示甲基基团。

3.结构简式的分类结构简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碳骨架简式:用简单的线段表示化合物的碳骨架结构,如CH3 表示甲基基团。

(2)官能团简式: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如-OH 表示羟基,-COOH 表示羧基等。

(3)残基简式: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分子中去掉一部分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如Ph 表示苯基。

4.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表示以下是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表示:(1)乙醇:CH3CH2OH,其中-OH 表示羟基。

(2)乙酸:CH3COOH,其中-COOH 表示羧基。

(3)苯:Ph,其中Ph 表示苯基。

5.结构简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结构简式在化学反应中有以下应用:(1)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便于描述化学反应过程。

(2)表示反应机理,有助于理解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3)用于绘制化学方程式,使方程式更加简洁。

6.结论结构简式作为一种简化表示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机化学结构简式和结构式区别

有机化学结构简式和结构式区别

有机化学结构简式和结构式区别
有机化学结构简式是一种描述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方法,它通过使用简化的表示法来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中的原子排列及其键的连接。

它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它没有真实的结构。

而结构式可以清楚地展示有机物体中的原子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揭示出原子的空间布局,以及原子之间的键合类型和键长,同时它还可以表示有机物体的三维结构。

另外,结构式中还有一些信息,如它可以表示有机物体上电子分布的变化。

因此,有机化学结构简式只是简单地表示了有机物体中的原子排列和键的连接,而结构式则可以更详细地表示有机物体的三维结构,包括电子分布的变化,以及原子之间的空间布局、键合类型和键长。

因此,结构式可以更好地描述有机物体的结构和特征,而有机化学结构简式仅能提供更为简单地信息。

总之,有机化学结构简式仅仅提供了有机物体结构中的原子排列和连接键的概念,而结构式则更加详细,可以欣赏出有机物体的三维结构,了解原子之间的空间布局、键合类型和键长,以及电子分布的变化。

结构式比有机化学结构简式更为详尽地展现出有机物体的特性,对于理解有机物体更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物的名称、分子式和结构简式编号名称分子式结构(简)式烷烃1 甲烷CH42 乙烷C2H6CH3—CH3、CH3CH3、3 丙烷C3H8CH3—CH2—CH3、CH3CH2CH3、、4 正丁烷C4H10 CH3—CH2—CH2—CH3、CH3CH2CH2CH3、5 2—甲基丙烷(异丁烷)C4H10、CH(CH3)3、6 (正)戊烷C5H12 CH3—CH2—CH2—CH2—CH3、CH3CH2CH2CH2CH3、CH3(CH2)3CH3、7 2—甲基丁烷(异戊烷)C5H128 2 ,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C5H12、C(CH3)49 正己烷C6H14CH3—CH2—CH2—CH2—CH2—CH3、CH3CH2CH2CH2CH2CH3、CH3(CH2)4CH3、10 2—甲基戊烷(异己烷)C6H1411 3—甲基戊烷C6H1412 2 ,3—二甲基丁烷C6H1413 2 ,2—二甲基丁烷C6H1414 (正)庚烷C7H16 CH3—CH2—CH2—CH2—CH2—CH2—CH3、CH3CH2CH2CH2CH2CH2CH3、CH3(CH2)5CH315 2—甲基己烷(异庚烷)C7H1616 3—甲基己烷C7H1617 2 ,2—二甲基戊烷C7H1618 3 ,3—二甲基戊烷C7H1619 2 ,3—二甲基戊烷C7H1620 2 ,4—二甲基戊烷C7H1621 2 , 2 ,3—三甲基丁烷C7H1622 3—乙基戊烷C7H1623 2,2,4,4—四甲基戊烷C9H2024 2,3—二甲基—3—乙基戊烷C9H2025 3 ,3,4—三甲基己烷C9H2026 2,2,4—三甲基戊烷C8H1827 2,3,3—三甲基戊烷C8H1828 2,2,3—三甲基戊烷C8H1829 2,3,4—三甲基戊烷C8H18环烷烃30 环丙烷C3H6、31 环戊烷C5H10、32 环己烷C6H12、、33 甲基环己烷C7H14、34 乙基环己烷C8H1635 顺对二甲基环己烷C8H1636 反对二甲基环己烷C8H16烯烃37 乙烯C2H4CH2=CH2、33 丙烯C3H6 CH3—CH=CH2、CH3CH=CH234 1—丁烯C4H8 CH2=CH—CH2—CH3、35 2—丁烯C4H8 CH3—CH=CH—CH3、CH3CH=CHCH336 甲基丙烯C4H837 1—戊烯C5H10CH2=CH—CH2—CH2—CH3、CH2=CHCH2CH2CH3、CH2=CH(CH2)2CH338 2—戊烯C5H10 CH3—CH=CH—CH2—CH3、CH3CH=CHCH2CH339 2—甲基—1—丁烯C5H1040 3—甲基—1—丁烯C5H1041 2—甲基—2—丁烯C5H1042 1 ,3—丁二烯C4H6 CH2=CH—CH=CH2、CH2=CHCH=CH243 2—甲基—1 ,3—丁二烯(异戊二烯)C5H844 2,2,5,5—四甲基—3—己烯C10H20、(CH3)3CCH=CHC(CH3)345 2,4,4—三甲基—1—戊烯C8H1646 2,4,4—三甲基—2—戊烯C8H1647 3—甲基—1,3—己二烯C8H14482—甲基—3(2,2—乙基)—1,3—丁二烯C9H1649 3,4—二甲基—2—乙基—1—戊烯C9H1850 3—乙基—1 ,3—戊二烯C7H1251 4—甲基环己烯C7H12炔烃52 乙炔C2H2 HC≡CH、H—C≡C—H53 丙炔C3H4 HC≡C—CH3、CH≡CCH354 1—丁炔C4H6 HC≡C—CH2—CH3、CH≡CCH2CH3、55 2—丁炔C4H6 CH3—C≡C—CH3、CH3C≡CCH356 1—戊炔C5H8 HC≡C—CH2—CH2—CH3、CH≡CCH2CH2CH3、57 2—戊炔C5H8 CH3—C≡C—CH2—CH3、CH3C≡CCH2CH358 3—甲基—1—丁炔C5H859 3—甲基己—3—烯炔C7H1060 3—乙基戊—3—烯炔C7H10芳香烃61 苯C 6H6、、62 甲苯C7H8、、C6H5—CH363 乙苯C 8H10、、C6H5—C2H564 邻二甲苯C8H1065 间二甲苯C8H1066 对二甲苯C8H1067 间甲乙苯C9H1268 戊苯C11H16 C6H5C5H11、69 2—苯基戊烷C11H1670 2—甲基—1—苯基丁烷C11H1671 3—甲基—1—苯基丁烷C11H1672 2—甲基—3—苯基丁烷C11H1673 2,2—二甲基—1—苯基丙烷C11H16、C6H5CH2C(CH3)374 3—苯基戊烷C11H16、C6H5CH(CH2CH3)275 苯乙烯C8H8、、C6H5CH=CH276 苯乙炔C8H6、C6H5C≡CH77 联二苯C12H10 、C6H5—C6H5、(C6H5)278 二苯甲烷C12H12 、CH2(C6H5)279 萘C10H880 α—甲萘C11H1081 β—甲萘C11H1082 1,6—二甲萘C12H1283 1,5—二甲萘C12H1284 α—乙萘C12H1285 β—乙萘C12H1286 蒽C14H1087 菲C14H1088 并四苯C18H1289 并五苯C22H1490 C16H1091 C22H12卤代烃92 一氯甲烷CH3Cl CH3Cl93 二氯甲烷CH2Cl2CH2Cl294 三氯甲烷(氯仿)CHCl3CHCl395 四氯化碳CCl4 CCl496 三碘甲烷(碘仿)CHI3CHI397 四氟化碳CF4 CF498 四溴化碳CBr4 CBr499 四碘化碳CI4 CI410氯乙烷C2H5Cl C2H5Cl、CH3CH2Cl 101溴乙烷C2H5Br C2H5Br、CH3CH2Br10 2 氯苯C6H5Cl、C6H5Cl10 3 溴苯C6H5Br、、C6H5Br104四氟乙烯C2F4CF2=CF210 5 1,1,2,2—四溴乙烷C2H2Br4CHBr2—CHBr21061,2—二溴乙烯C2H2Br2BrCH=CHBr 107氯乙烯C2H3Cl CH2=CHCl10 8 3,4—二溴—1—丁烯C4H6Br2CH2=CH—CHBr—CH2Br10 9 1,4—二溴—2—丁烯C4H6Br2CH2Br—CH=CH—CH2Br11邻氯甲苯C7H7Cl111间氯甲苯C7H7Cl112对氯甲苯C7H7Cl11 3 2,4,6—三溴甲苯C7H5Br3114苄氯(苯甲氯)C7H7Cl11 5 4—溴辛烷C8H17Br、CH3(CH2)3CHBr(CH2)2CH3醇116甲醇CH4O CH3—OH、CH3OH117乙醇C2H6O C2H5—OH、C2H5OH、CH3CH2OH 1181—丙醇C3H8O C3H7—OH、C3H7OH、CH3CH2CH2OH11 9 2—丙醇(异丙醇)C3H8O12 0 1—丁醇(正丁醇)C4H10O C4H9—OH、C4H9OH、CH3(CH2)3OH12 1 2—丁醇(异丁醇)C4H10O12 2 2—甲基—1—丙醇C4H10O12 3 2—甲基—2—丙醇C4H10O、12 4 2,2—二甲基—1—丙醇C5H12O12 5 2—甲基—2—丁醇C5H12O、、12 6 乙二醇C2H6O2 、HOH2CCH2OH、(CH2OH)212 7 丙三醇C3H8O3、C3H5(OH)312 8 2—丁炔—1,4二醇C4H6O2129氨基乙醇C2H7NO13 0 2,2—二甲基—1—丁醇C6H14O13 1 3—甲基—1—丁醇C5H12O13 2 2—戊醇C5H12O、1333—戊醇C5H12O 1341,2—丁二醇C4H114O2 1352—氯乙醇C2H5OCl 136苯甲醇(苄醇)C7H8O 137环丙醇C3H6O 138对甲基环己醇C7H14O 139邻甲基环己醇C7H14O醚14甲醚C2H6O CH3—O—CH3、CH3OCH3141甲乙醚C3H8O CH3—O—C2H5、CH3OC2H5、CH3OCH2CH314 2 乙醚C4H10OC2H5—O—C2H5、C2H5OC2H5、CH3CH2OCH2CH3、(C2H5)2O143甲正丙醚C4H10O CH3—O—C3H7、CH3OC3H7、CH3OCH2CH2CH314 4 甲异丙醚C4H10OCH3OCH(CH3)2、145甲苯醚C7H18O14 6 异丙醚C6H14O、(CH3)2CHOCH(CH3)2环氧烷147环氧乙烷C2H4O148二氧杂环己烷C4H8O149甲基环氧乙烷C3H6O酚150 苯酚C6H6O、151 1,2,3—苯三酚(邻苯三酚)C6H6O3152 1,3,5—苯三酚(间苯三酚)C6H6O3153 2,4,6—三溴苯酚C6H3Obr3、154 邻甲苯酚C7H8O 155 间甲酚C7H8O156 对甲酚C7H8O157 2,4,6—三硝基苯酚C6H3N3O7醛和酮158 甲醛CH2O HCHO、159 乙醛C2H4O CH3CHO、160 丙醛C3H6O CH3CH2CHO、C2H5CHO 161 丁醛C4H8O CH3CH2CH2CHO、C3H7CHO162 2—甲基丙醛C4H8O、(CH3)2CHCHO 163 3—丁羟醛C4H8O2164 乙二醛C2H2O2、、(CHO)2 165 丙酮C3H6O 、、(CH3)2CO、CH3COCH3166 丁酮C4H8O 、CH3COCH2CH3167 丙二烯酮C3O2O=C=C=C=O、168 邻乙酰基苯乙醛羧酸169甲酸CH2O2 HCOOH、、17 0 乙酸C2H4O2 CH3COOH、17 1 丙酸C3H6O2 CH3CH2COOH、C2H5COOH、172丁酸C4H8O2 CH3CH2CH2COOH、C3H7COOH17 3 甲基丙酸C4H8O2、(CH3)2CHCOOH17 4 硬脂酸C18H36O2 C17H35COOH、17 5 软脂酸C16H32O2 C15H31COOH、176油酸C18H34O2 C17H33COOH17 7 苯甲酸C7H6O2、、C6H5COOH、17 8 苯正丙酸C9H10O2、C6H5CH2CH2COOH179乙二酸C2H2O4 、、(COOH)2、HOOC—COOH18 0 丙二酸C3H4O4、HOOC—CH2—COOH、CH2(COOH)218 1 丁二酸C4H6O4、HOOC(CH2)2COOH、(CH2COOH)2182顺丁烯二酸C4H4O4183反丁烯二酸C4H4O4184邻苯二甲酸C8H6O4185间苯二甲酸C8H6O4186对苯二甲酸C8H6O4187甲(酸)酐C2H2O3 (HCO)2O18 8 乙酐C4H6O3、(CH3CO)2O18 9乳酸(α—羟基丙酸)C3H6O3、190 β—羟基丙酸C3H6O319 1 2,2—二甲基丙酸C4H10O2、(CH3)3CCOOH19 2 3—甲基戊—4—烯酸C6H12O2193邻羟基苯甲酸C7H6O319 4 对羟基苯甲酸C7H6O3、195间羟基苯甲酸C7H6O319 6 对羟基苯—2—丙烯酸C9H8O319 7 间羟基羧基苯甲醇C8H8O4酯198甲酸甲酯C2H4O2 HCOOCH3、199甲酸乙酯C3H6O2 HCOOC2H5、HCOOCH2CH320 0 乙酸甲酯C3H6O2 、CH3COOCH320 1 乙酸乙酯C4H8O2 、CH3COOC2H5、CH3COOCH2CH3202甲酸正丙酯C4H8O2 HCOOC3H7、HCOOCH2CH2CH320 3 甲酸异丙酯C4H8O2、、HCOOCH(CH3)220 4 甲酸新戊酯、甲酸(2,2—二甲基)丙酯C6H12O2、HCOOCH2C(CH3)320 5 甲酸—2—甲基丁酯C6H12O220 6 甲酸异戊酯C6H12O2、HCOO(CH2)2CH(CH3)2207对乙酸甲苯酯C9H10O220丙酸甲酯C4H8O2 CH3CH2COOCH3、C2H5COOCH3820 9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C8H8O321 0 2,2—二甲基丙酸甲酯、新戊酸甲酯C6H12O2、(CH3)3COOCH321 1 硬脂酸甘油酯C57H110O6、(C17H35COO)C3H521 2 软脂酸甘油酯C51H170O6、(C15H31COO)C3H521 3 油脂酸甘油酯C57H104O6、(C17H33COO)C3H521 4 苯甲酸甲酯C8H8O2、C6H5COOCH3215硝酸乙酯C2H5NO3C2H5ONO2、CH3CH2ONO221 6 3—羟基丙酸正丙酯C6H12O3 、HO(CH2)2COO(CH2)2CH321 7 2—羟基丙酸正丙酯C6H12O321 8 丙二酸二乙酯C7H12O4、C2H5OOC—CH2—COOC2H521 9 2—丁酮酸异丁酯C8H14O322乙酸对甲酚酯C9H10O2 221甲酸氯甲(醇)酯C2H3O2Cl22 2 异戊酸异戊酯C10H20O2 、(CH3)2CHCOO(CH2)CH(CH3)222 3 乙二酸乙二(醇)酯C4H4O422 4 三硝酸甘油酯(硝化甘油)C3H5N3O9硝基化合物22 5 硝基苯C6H5NO2、、C6H5—NO2226硝基甲烷CH3NO2 CH3—NO2、CH3NO2227硝基乙烷C2H5NO2 C2H5—NO2、C2H5NO2、CH3CH2NO222 8 2,4,6—三硝基甲苯(TNT)C7H5N3O6229α—硝基萘C10H7NO2230 β—硝基萘C10H7NO22311,8—二硝基萘C10H6N2O42321,5—二硝基萘C10H6N2O4糖类23 3 葡萄糖C6H12O6、CH2OH(CHOH)4CHO234果糖C6H12O6 CH2OH(CHOH)3COCH2OH 235蔗糖C12H22O11 C12H22O11236麦芽糖C12H22O11 C12H22O11237淀粉(C6H11O5)n (C12H22O11)n23 8 纤维素(C6H11O5)n、[C6H7O2(OH)3]n氨基酸23 9甘氨酸(氨基乙酸)C2H5NO224 0丙氨酸α—氨基丙酸C3H7NO224 1苯丙氨酸α—氨基—β—苯基丙酸C8H11NO224 2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C5H9NO4高分子化合物243聚乙烯(C2H4)n 244聚丙烯(C3H6)n 245聚氯乙烯(C2H3Cl)n24 6 聚苯乙烯(C8H8)n、24 7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n、24 8聚丙烯腈(人造羊毛)(C2H3CN)n24 9 聚四氟乙烯(塑料王)(C2F4)n25酚醛塑料(电木)(C7H6O)n251脲醛塑料(电玉)(CH4N2O)n252环氧树脂(C19H20O3)n25 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的确良)(C10H10O3)n25 4 聚己内酰胺(绵纶)(C6H11NO)n25 5 聚乙烯醇缩甲醛(维尼纶)(C5H8O2)n256丁苯橡胶(C12H14)n257顺丁橡胶(C4H6)n 258氯丁橡胶(C4H5Cl)n 259丁腈橡胶(C7H9CN)n 26聚硫橡胶(C2H4S4)n 261硅橡胶(C2H6SiO)n 262丁基橡胶26 3异戊橡胶(合成天然橡胶)(C5H8)n264聚乳酸(C3H3O2)n 265聚丙酸甲酯(C4H6O2)n 266聚丙酸正丁酯(C7H12O2)n 267聚乙丙丁酯(C9H18)n 268人造象牙(CH2O)n 289聚环氧乙烷(C2H4O)n 29聚乙炔(C2H2)n 291(C9H16)n292戊苯橡胶(C13H16)n293(C10H10)n294(C10H10)n295Nomex纤维(C14H10N2O2)n296(C15H16O6)n其它297二恶英(C12H4O2Cl4)n298维生素C (C6H8O6)n299立方烷(C8H8)n30 0 2,3,4—三羟基苯甲酸—2,3—二羟基—5—羧基苯(酚)酯(C14H10O9)n301苯磺酸C6H6SO3302对氨基苯磺酸C10H9NSO3303吗啡C17H17NO3304葡萄糖二酸C6H10O830 5 三硝酸纤维素酯(C6H7N3O9)n306丙二酰氯C3H2O2Cl2307丙二酰胺C3H6N2O230 8 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C10H16O309三聚甲醛C3H6O331氨基树脂C6H6N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