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九下课后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改正 筹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诘.难()咬文嚼.字()滞.碍()阐.证()统chóu()làn()加吹毛求cī()huò()然贯通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采纶理欣然忘食咬文嚼字B.滞碍怡情狂妄自大因小失大C.死抠澡饰寻章摘句孜孜不倦D.统畴文彩娇揉造作高谈阔论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对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面一段话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6.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ꎬ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共:共同。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doc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doc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题)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难度:容易 知识点:诗四、文言文阅读(共3题)1.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案】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难度:中等 知识点:散文类2.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写月语句:描写方法: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填空: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__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 ( ) 丰硕( ) 姊妹 ( )沉甸甸( )2、贪ln( ) 点zhu( ) f小鸡( ) ch形( ) 污zhu(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 )5、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6、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7、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 )8、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

()三、填空简答。

9、《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述,书写了--------的襟怀,赞美了-----。

10、《第一次真好》详写了第一次看见结果的柚子树和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时的感受,告诉我们--------。

11、《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1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1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训练二一、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1、固执( ) 贪婪( ) 污浊( )2、珍重( ) 稀疏( ) 装饰( )3、不见天日( ) 不可磨天(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4、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5、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精品资料免费奉送!(1)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

庄稼收割了,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

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伏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 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 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 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 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 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译本见课本76页)
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
课后题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源自读两篇短文, 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 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 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 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 “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 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
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 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 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 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 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 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 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 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 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 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 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 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 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 做出总结归纳。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 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 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 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 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 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 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 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 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 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 《谈读书》。
参考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 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