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外用药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一章收涩药、驱虫药、外用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一章收涩药、驱虫药、外用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二十一章收涩药、驱虫药、外用药教案教案第二十一章收涩药、驱虫药、外用药第一节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为固药。

此类药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血和止咳功效,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耗散之证,如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泻脱肛、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病症。

本类药味多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

收敛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

滑脱证候的病因和病证部位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久病或体虚使得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滑脱证产生。

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脾肾阳虚致久泻,久痢;肾虚致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冲任不固致崩漏下血;肺肾虚损则久咳虚喘。

而滑脱不禁者,又可致正气亏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需及时固脱胎换骨,收敛耗散。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收涩药味多酸涩,有收敛固涩功效,《本草纲目》曰:“脱则散而不收,用酸涩温平之药,敛其耗散。

”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1、收敛作用该类药中植物类药物多含鞣质、有机酸,如五倍子,诃子,石榴皮中的鞣质含量分别高达84.3%,35.5%,50.2%,矿物类药物如明矾,赤石脂,禹余粮中含无机盐,这些成分均有收敛作用,与创面,黏膜,溃疡面等部位接触后,可凝固表层蛋白质,形成较为致密的保护层,减轻创面刺激。

鞣质还可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凝固,堵塞小血管,有助于局部止血。

鞣质与腺细胞结合,可减少分泌和渗出,有助于创面愈合。

鞣质可凝固汗腺,消化腺,生殖器官等分泌细胞中的蛋白质,使细胞功能改变,减少分泌,使黏膜干燥。

2、止泻诃子,肉豆蔻,金樱子,赤石脂、禹余粮等有较明显的止泻作用,该类药有收敛作用,可减轻内容物对神经丛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赤石脂,禹余粮等口服后能吸附于胃肠黏膜起保护作用,还能吸附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减轻刺激作用。

此外鞣质能凝固细菌体内蛋白质而产生抑菌作用。

罂粟壳含吗啡,可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减少小肠及结肠的蠕动。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三章)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三章)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三章)第十八章平肝息风药型题(单项选择题)(一)A11、钩藤降压作用最强的化学成分是()A 钩藤碱B 钩藤总碱C 异钩藤碱D 去氢钩藤碱E 异去氢钩藤碱2、天麻苷元的化学结构与下列何种物质相似()A 多巴胺B 去甲肾上腺素C 5-羟色胺D 缓激肽E r-氨基丁酸3、天麻改善记忆的主要有效成分是()A 天麻素B 香草醇C 琥珀酸D 天麻多糖E 香草醛4、天麻含量最高的有效成分()A 天麻素B 天麻苷元C 香草醇D 香草醛E 琥珀酸5、地龙现代应用于治疗()A 肾病综合征B 脑血管栓塞C 白细胞减少症D 肺性脑病E 急性肝炎6、钩藤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是()A 减慢心率B 延长传导时间C 阻滞в受体D 阻滞钙通道E 机理不清7、羚羊角灌胃给药可对抗哪种药引起的惊厥()A 戊四氮B 士的宁C 印防己毒素D 咖啡因E 尼可刹米8、地龙抗惊厥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 蚯蚓素B 蚯蚓毒素C 蚯蚓解热碱D 月桂酸E 琥珀酸9、地龙平喘作用的机理()A 松弛平滑肌B 抑制迷走神经C 兴奋в受体D 阻滞组胺受体E 减少过敏介质释放10、地龙解热作用的主要环节是()A 收缩皮肤血管B 减少产热C 增加散热D 与抗炎免疫有关E 抑制内分泌系统11、下列哪项不是天麻的临床应用()A 神经衰弱B 高血压C 神经性头痛D 传染病高热E 老年性痴呆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答案可被重复选用,也可(二)B1不被选用)生成 C 抑制原癌基因表达A 扩张血管B 抑制血栓素A2D 减少激肽灭活E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1、钩藤碱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理是()2、钩藤逆转左心室肥厚作用的机理是()A 增加多巴胺含量B 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C 抗心肌缺血D 兴奋苯二氮卓受体E 阻滞心脏в受体3、天麻对心脏的作用是()4、天麻的镇静作用的机理是()A 镇静B 抗惊厥C 抑制免疫功能D 解热E 抗凝促纤维蛋白溶解5、地龙不具有的药理作用是()6、与地龙抗血栓作用相关的药理作用是()(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4.3 中药复方多,药味多,成分杂,各种成分含量低,为体内、体外透皮实验带来困难。
4.4 新型渗透促进剂的寻找仍是难点,经皮制剂的应用研究及临床化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A.F.基多尼厄斯(美)主编.药物透皮吸收新剂型.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4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2-11 09:11:37 浏览次数:692
中曰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 2005-9-22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3)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及其衍生物。它是应用最早的促透剂之一,穿透作用强,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有助于多种药物透皮。缺点是有强烈臭味,皮肤刺激大,大面积使用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如溶血、视神经毒性等;
(4)氮酮类:如月桂氮卓酮、N—十二烷—2—吡咯啉酮等。Azone是新型促透剂,副作用小,但对亲脂性药物促渗透性远不如亲水性,发挥作用慢、迟滞时间长;
(5)表面活性剂:如非离子型的吐温80、阴离子型的月桂醇硫酸钠等;
(6)二元渗透:低级二醇,如丙二醇、丁二醇与氮酮配伍,丙二醇与油酸、1,4丁烷二醇与亚麻油酸,协同透皮。
2.3.2 药物与脂质体包封:脂质体是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它可作为载体将药物包封于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内,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具有靶向作用,被誉为“药物导弹”。其主要特点是: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研究中,通过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离体器官、细胞、酶等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使用不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验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以及机制研究。

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药理活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理活性评价则是通过对中药在体内外的活性进行评估,探究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效果。

机制研究则是深入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与中药相关的信号通路和靶点。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药理学与疾病治疗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中药黄连被发现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

2.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中药与现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指导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开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离、鉴定和评价中药的活性成分,并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4.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毒性。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以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依据。

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的现状和剂型创新研究-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的现状和剂型创新研究-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的现状和剂型创新研究-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仍以传统的散剂、丹药、膏药、软膏等为主, 部分传统的剂型仍需现用现配, 具有用药灵活、疗效可靠的特点, 也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 药物剂量不宜控制, 易污染衣物, 黏性小易脱落, 易干燥变硬等缺点, 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传统剂型的缺点和剂型研发的滞后制约了中医外科外用药的临床应用, 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剂型的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阐述了中医外科外用中药剂型的现状, 对剂型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外用中药; 剂型; 中医外科; 新药; 载体;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gery of the extern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and dosage forms of innovationZHU Chao-jun HAN Wei L Jia-kang L Yuan-feng ZHANG Zhao-hui L XiangDepartment of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Pharmac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rug Clinical Trial Organization,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surgery are still based on traditional dispersants, dandruid, plaster and ointment.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till need to be preparation when it is in need. External u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use flexible, clinical effect is reliable.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 a lot of shortcomings, such as low bioavailability, drug dose should not be controlled, easily contaminated clothing, viscosity small easy to fall off, dry harden, can not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and the lag of dosage forms have restrict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Formulation inno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preliminary thinking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Keyword:external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rugs; drug carriers;药物剂型是药物用于临床的一定物质形式, 任何药物用于临床必需制成一定的剂型[1]。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主藏精的脏器是()。

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E2、问答题结合活血化瘀药的功效,设计现代药理研究的思路。

正确答案:依据活血化瘀药的临床(江南博哥)应用原则,结合现代药理的血液和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3、单选哪项不是盐酸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抗心律失常B.正性传导作用C.正性肌力作用D.降血压E.抗心肌缺血正确答案:B4、问答题简述钩藤的药理作用.正确答案:钩藤具有降压、镇静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以及对心脏等作用。

5、单选泽泻利尿作用的机理是()A、增加心钠素(ANF.的含量B、具有去氧皮质酮作用C、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D、增加肾小管对Na+的再吸收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A6、单选大肠所主的是()。

A.精B.液C.血D.津正确答案:D7、多选钩藤降低血压作用的环节是()A、抑制血管运动中枢B、阻滞交感神经C、阻断神经节D、钙拮抗作用E、阻滞钾通道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青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升血压B、降血压C、增快心率D、减慢心率E、先降压后升压正确答案:A9、单选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的是()。

A.肾气B.肾精C.先天之精D.后天之精E.肾阴正确答案:C10、填空题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作用.正确答案:调节11、单选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现代认识()A、血流动力学异常B、微循环障碍C、血小板聚集障碍D、血液流变学异常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12、问答题大黄泻下作用的特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是什么?正确答案:大黄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口服6-8小时产生泻下作用,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苷。

作用机理:(1)使肠平滑肌M受体兴奋;(2)刺激肠壁神经丛;(3)抑制肠平滑肌Na+,K+—ATP酶。

13、填空题党参现代应用于治疗().正确答案:冠心病,血液系统疾病14、单选大黄抗炎作用机理是()A、收缩血管B、降低PGE、白三烯B4等活性物质的合成C、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D、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E、抑制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正确答案:B15、多选外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抗病原微生物B、杀虫C、局部刺激作用D、保护及润滑皮肤E、收敛,止血正确答案:A, B, C, D, E16、问答题“血瘀症”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活血化瘀药是如何改善其“血瘀症”的?用现代术语表达。

中药药理学――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外用药

中药药理学――外用药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

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

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插入瘘管等。

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用于疥癣、湿疹、痒疹等皮肤病。

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疮疡初起,�{肿热痛。

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

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

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

根据中医习用的外用药,综合归纳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杀灭病原体作用:即所谓杀虫。

如硫黄能抗真菌、杀疥虫;黄连、苦参、蛇床子及雄黄桃仁膏等有抗滴虫作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近年曾对抗菌、抗真菌及抗病毒的中药作了大量的筛选,发现青黛、明矾、雄黄、轻粉、白降丹、胆矾、硼砂对金葡菌等常见化脓菌有抗菌作用。

枯矾、五倍子、化毒散、生肌散、八宝生肌散、四黄素等,对绿脓杆菌有效。

成药红升丹的抗菌作用很强,能消结散肿。

雄黄、明矾、羊胆、大蒜、狼毒、猫眼草、白芥子、结核散、胆汁、黄连素、蛇床子、儿茶、硼砂、甘松等,均有抗结核杆菌作用。

血竭、水银、轻粉、硼砂、密陀僧、梅片、潮脑、白矾、枯矾以及一些中药的酒与醋浸剂、黄藤生物碱、土槿皮苯浸膏均有抗真菌作用。

紫草硼酸滴眼剂有显著的抑制单疮病毒的作用,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此外,水银、轻粉有抗螺旋体作用。

药物试管内的抗菌试验结果,大部分与临床疗效一致,有人认为结果符合的占67%,不符合的有33%,而低度抗菌作用药物也可能在临床上有良好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

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

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插入瘘管等。

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炉甘石等,用于疥癣、湿疹、痒疹等皮肤病。

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疮疡初起,焮肿热痛。

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

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

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

根据中医习用的外用药,综合归纳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杀灭病原体作用:即所谓杀虫。

如硫黄能抗真菌、杀疥虫;黄连、苦参、蛇床子及雄黄桃仁膏等有抗滴虫作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近年曾对抗菌、抗真菌及抗病毒的中药作了大量的筛选,发现青黛、明矾、雄黄、轻粉、白降丹、胆矾、硼砂对金葡菌等常见化脓菌有抗菌作用。

枯矾、五倍子、化毒散、生肌散、八宝生肌散、四黄素等,对绿脓杆菌有效。

成药红升丹的抗菌作用很强,能消结散肿。

雄黄、明矾、羊胆、大蒜、狼毒、猫眼草、白芥子、结核散、胆汁、黄连素、蛇床子、儿茶、硼砂、甘松等,均有抗结核杆菌作用。

血竭、水银、轻粉、硼砂、密陀僧、梅片、潮脑、白矾、枯矾以及一些中药的酒与醋浸剂、黄藤生物碱、土槿皮苯浸膏均有抗真菌作用。

紫草硼酸滴眼剂有显著的抑制单疮病毒的作用,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此外,水银、轻粉有抗螺旋体作用。

药物试管内的抗菌试验结果,大部分与临床疗效一致,有人认为结果符合的占67%,不符合的有33%,而低度抗菌作用药物也可能在临床上有良好疗效。

体外玻器内进行的抗菌实验结果,对外用药来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局部刺激作用:有些外用药对皮肤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用药部位发红和充血。

如接触时间较长或药物本身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能起疱,甚至生脓疱,动物皮肤对中药的原发性刺激反应,也可造成实验性皮炎,如巴豆油皮炎。

薄荷脑、樟脑、桉叶油等可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局部皮肤有清凉感,还可影响肌肉、关节,减轻深部炎症和疼痛。

轻粉刺激口腔粘膜,可致溃疡。

白降丹并对局部皮肤可致发疱;斑蝥能发疮引赤,刺激性很强。

(4)收敛止血作用:收敛药与创面或粘膜接触时,能使表层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使局部免受刺激,且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充血,又可减少渗出。

如明矾、铅粉、儿茶、五倍子、炉甘石等。

已报道明矾有强大的收敛作用,应用于子宫脱垂、直肠脱出及内痔、痔核等。

儿茶含大量儿茶鞣质,五倍子含鞣质60%左右,广泛用于收敛止血。

有的膏药还可使瘢痕软化。

地榆炭油剂可用于某些严重表皮剥脱性皮肤病。

(5)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中医对跌打、损伤的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消肿膏治疗软组织损伤;扭伤粉有治疗扭伤的作用。

现代实验也研究了中药的促骨折愈合作用。

生肌象皮膏对感染骨折动物模型实验证明,骨的肉芽岛及皮岛生长较对照组快而多,且有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细胞增生及分化,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瘢痕组织软化吸收等作用。

(6)保护及润滑皮肤作用:保护皮肤和粘膜的发炎或溃疡面,常用一些不易吸收的粉末,在用药部位不被溶解,但能从组织或炎症部位吸取水分,形成一层薄膜,从而减轻炎症,如滑石粉、炉甘石等,称保护药。

尚有一些缓和性的油脂类药物,可软化滋润皮肤,不易被吸收,常用作赋形药以延长其他药的作用,如花生油、胡麻油、猪脂、蜂蜡等,称为润肤药。

蜂蜜,不但能润护皮肤,治疗烧伤、冻伤、乳头裂,且对粘膜有润滑作用,能治疗便秘、蛔虫性肠梗阻。

黄丹调涂可用于皮肤皲裂。

(7)局部麻醉作用:外用麻药,古书曾有记载,如蟾酥、细辛等具有表面麻醉作用。

(8)其他作用:有的外用药可治疣类、斑秃、皮肤癌及银屑病等。

但应注意外用药中很多有剧毒。

如水银、轻粉、银硃、铅丹、密陀僧、砒石、升丹、白降丹等,
均不可内服,也不可撒布创面或溃疡面;有的也不能用油脂调涂,以防吸收中毒。

个别外用药还可引起变态反应,如中药补骨脂成分制斑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