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雨》有感

合集下载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雨》读后感15篇《雷雨》读后感1我喜欢曹禺先生的《雷雨》,因为曹禺先生通过了一篇简短的戏剧,透露出当代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当时的人性家庭悲剧。

这篇话剧运用了通俗而又特别的语言营造出整个话剧的背景,同时也带动着情节的发展,我只需要通过文字,就能够想象到故事发生的情景。

诚然,《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通过血缘伦常与性-爱纠葛冲突,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欲人的悲剧。

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舞台背景,从周朴园的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故事被安放在长达三十年的背景下展开,悲剧的冲突建筑在历史的积累与酝酿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欲人的生存悲剧。

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的形象的复杂性在周朴园对妇女与家人的态度中被揭露的淋漓尽致,他年轻时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就三十年前的情况而言,侍萍的年轻美貌的确能牵动这位青年的心,但为了娶一位有门第的小姐,周家人就逼迫侍萍跳河自尽,尽管此事是封建家长做主,但周朴园默认了。

因此周朴园后来内疚、忏悔,但后来侍萍活着站在他面前时,他立即逼问“你来干什么”这就暴露了他的本性,通过它逼繁漪喝药就可看出他的封建家长统治本性,因此,它是整个戏剧矛盾的集中点。

周繁漪在剧中是一位善于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她在周家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和压抑,同时,周萍的背弃使她追求爱情自由破灭,周朴园和周萍的双重打击使周繁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从而,使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腾起了一个不可遏制的力量,是当时社会新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戏剧主要分为两条线索进行开展,第一条,是周朴园与妻子繁漪的冲突,通过这一冲突表现出家庭的内部矛盾。

从周朴园强行逼繁漪喝药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矛盾。

第二条,是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从而表现出他与工人的对抗。

这两条错综复杂的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另外,加上周朴园和侍萍关系的这一条暗线,悲剧就因此而生了。

(精选)雷雨读后感11篇

(精选)雷雨读后感11篇

雷雨读后感11篇雷雨读后感1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周冲周冲永远都是个孩,他有着一切孩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

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

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

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

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

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5篇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5篇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5篇《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雷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雷雨》读后感(一)在《雷雨》中,不断地对命运发出质疑和恐惧的是鲁侍萍——这个苦命的劳动妇女。

——哦,天哪。

我是死了的人!……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我的儿女都是好孩子,心地干净的,那么,天,真有了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作者自己也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我不太同意作者的意见。

我认为,如果不想控诉不合理的社会,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这些人的悲剧命运,几乎都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周朴园造的孽少吗?淹死童工,杀工人,抛弃侍萍,虐待蘩漪……蘩漪呢?自私狭隘,与丈夫之子乱伦……周萍,与继母苟合……鲁贵,势利狡诈卑鄙下作……年轻时候的鲁侍萍和今天的四凤,不能否认在内心深处充满着对资产阶级的向往。

鲁大海曾说四凤:“你们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烦恼。

你们的汽车,你们的跳舞,你们闲在的日子,这两年已经把她的眼睛看迷了,她忘了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现在回到她自己的家里什么都不顺眼啦。

”可是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洗衣服,做饭,捡煤渣。

这样的生活未尝必然痛苦。

上学,念书,嫁给一个阔人当太太,那是一个小姐的梦!做这样的梦,是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所以我说,这母女两人的命运,也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雷雨》读后感1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

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

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

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

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

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

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

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

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部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起来写⼀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是店铺整理的《雷⾬》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雷⾬》读后感1 《雷⾬》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奇葩,关于《雷⾬》品析赏鉴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在我看来,《雷⾬》更像是⼀部具有极其浓重的预⾔性质的话剧巨作。

《雷⾬》是作者曹禺在他23岁那年创作的,可以说,这样⼀部在中国话剧领域有着标杆性质的作品出⾃⼀位年轻⼈之⼿却是极其的寻常,⽤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名趁早,曹禺当时或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他却做到了,他⽤与其年级极其不相符的洞察⼒和思考⼒,让⾃⼰的这部《雷⾬》⼀举奠定了其“中国莎⼠⽐亚”的美誉,直⾄现在。

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在《雷⾬》中,确实是有曹禺⼈⽣写照的影⼦,虽然这样的说法会被诟病为马后炮,但是从这个⾓度来赏析《雷⾬》,解读曹禺,也不失为另辟蹊径。

《雷⾬》中,繁漪是这样被定义的,“受过⼀点新式教育的旧⼥⼈”,是的,我想表达的就是,在我看来,曹禺的性格,⼈⽣经历和繁漪却是那么的雷同,曹禺出⾝在⼀个外表近代实质却封建的⼤家庭,从⼩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

甚⾄,有学者将曹禺纳⼊⾃由主义作家的⾏列,我们由此可以得见,曹禺的的确确是⾃由的⽃⼠,他的《雷⾬》经过⽆数演员的深情演绎,将⾃由和民主的呼喊以最直接最深刻的⽅式传递给了⽆数普通⼤众,或许曹禺受的不是“⼀点新式教育”,⽽他更像是⼀位领头⼈,是装备着新思想,⽤⼒的将旧社会的围墙砸烂的那个⼈。

当时曹禺极其敏感的内⼼世界与乱尘翻滚的社会激烈的碰撞,碰撞出的⽕花点燃了他的创作之灯,这盏灯⼜为⽆数⼈照亮了路,⽽《雷⾬》中的繁漪虽然⾝处封建家庭的深处,但却能洞察其虚伪罪恶的本质,于是相继做出了反抗周朴园,与其⼉⼦周萍相爱等⼀系列在当时或许在现在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繁漪⽤这样毁灭性的⽅式寻求⾃⼰的出路,极端,更多的却也是⽆可奈何。

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雷雨读后感(通用6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雷雨读后感篇1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

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

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

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

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

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

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雷雨读后感篇2就如同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在翱翔活动中心上演的白话剧《雷雨》特比好看、特别让人投入,首先现场的氛围和音箱效果特别好,其次是演员们的真情表演和投入使得在场的观众也不自觉地融入到其中。

雷雨读后感(通用10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10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10篇)雷雨读后感(通用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篇1《雷雨》讲述的是在一个大资本家内发生的故事。

揭示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种种矛盾,也揭示了当时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底层人民的无助和悲惨命运。

与此同时,在贵族家中的种种封建礼节也使得大少爷和大小姐们饱受摧残。

在表面上看来他们是令无数底层人民所羡慕和嫉妒的,而实际上有时他们比最底层的人民过的更加艰辛,活的没有自主,没有幸福。

在《雷雨》话剧中一共有这么几个主要人物:周冲、周萍、周朴园、周繁漪、鲁贵、鲁侍萍、鲁四凤和鲁大海。

尽管只有这么几个人物,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

周冲是周朴园和周繁漪的儿子,周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鲁四凤是鲁贵和鲁侍萍的女儿,周冲和周萍都爱慕四凤,而四凤和鲁贵都是老爷家的下人……周萍和周冲虽然是周朴园的儿子,但是对父亲的话不得不听。

而繁漪因在周朴园的长期压迫下,更是心神憔悴,当她爱上了周萍之后,她以为有了希望,但是周萍却爱上四凤。

这对她的打击不小,以至于后来有些失去理智,也因此她被认为有病的人。

有一个场景我颇为深刻,在周朴园问繁漪是否吃药时,她却说药太苦,把药给倒了,周朴园只是让四凤又拿些药熬了逼她喝。

繁漪早就看不惯他欺人太甚的神气样,硬是不喝,让他没有办法,但是周朴园竟命令儿子周萍端着药碗跪在母亲面前请求她喝下,她本来对周萍有爱慕之情,又在周朴园的苦苦相逼之下周萍痛苦的表情,含恨一口气喝下而哭着奔上了楼。

此时周朴园有脸上却是得意的神色,在这个豪华的大家庭中,似乎看不到儿女情深,只能看到严酷的等级制度,即便是亲生儿女对父亲也要怕三分,也近等同于下人,听着差遣,只不过有此他们更加下等的人来伺候他们。

也正是因为这种封建礼教才使得这个家最后一败涂地。

雷雨阅读心得(精选8篇)

雷雨阅读心得(精选8篇)

雷雨阅读心得(精选8篇)雷雨阅读心得篇1《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

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

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

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

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

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

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

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

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

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

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

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雷雨》有感
读《雷雨》已有好几遍,每次读后都有不同感悟,但是其思想内涵的浑厚性却使我一再回味。

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命运悲剧”;它揭示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性格悲剧”。

因此,作品的主题又是复杂的。

作品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纠葛和乱伦,揭示人的蛮性的遗留。

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死掉的人也许是终会获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辈子的苦痛所折磨。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鲁四凤——这个兴许会终生获得幸福的女人,这个在爱情与道义的挣扎中活脱出来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运的捉弄,她会不会在余生重得快活呢。

也许会吧,带着母亲临终的祝福,与周萍私奔海角,从此脱离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绑和束缚。

但是更也许不会吧,因为她双手紧紧挽着的是一个背负罪责,终生处于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们可以背离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寻他们想要的幸福。

然而无论足迹印留在多远的彼处,他们的精神里却始终会残留另一个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鸣的雨后,她恶毒地诅咒着他们,那种低低的呜鸣声竟如此深入心底,窃窃回荡。

四凤在整部剧里就是一个矛盾中的人物,活得叫人怜悯,死得叫人哀叹。

但是对于她的生死,我们还总是不置可否地推断着诸多也许或假设,毕竟那都是作者笔下的命运,任何人的介入都会破坏笔者的初衷。

周萍的死到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

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

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
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

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

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

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周蘩漪。

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

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

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

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

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它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结构精巧: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1.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漪为情节发展的枢纽,全剧八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又都和周朴园相牵连。

家庭关系把他们联结为—令整体,又把他们集中在同一空间,在家庭中来表现现各自的性格。

2.时间集中,凝练。

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

周家内部由来已久的矛盾中,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都高度概括在一天一夜之间加以表现。

3.矛盾错综复杂。

在众多的冲突线中,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条明线,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则是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二、戏剧性强:采用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开剧性,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

因而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

剧情的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

最后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作家把中心矛盾——兄妹乱伦放在最中心,通过倒剥笋式的方法,先是剥下三十年前夫妻悲剧,再剥出了继母子的乱伦,最后才让繁漪在自私性格的驱使下无意中揭穿了兄妹乱伦,这最不为人所齿的丑恶。

剧情到此达到极点,也就随即走向尾声。

剧作的戏剧性还表现在对于一系列的戏剧巧合,诸如旧夫妻见面等情节的设计上。

都具有“无巧不成书”的特点。

三、细节描写: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且广的生活内容。

“吃药”、“电线”等细节,在刻划人物上具有“一
石双鸟”的作用,在情节展现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丰富了剧本情节,突出了戏剧动作性。

四、戏剧语言:具有个性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语言准确,深邃;抒情性,作品对周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夏天雷雨的描绘是具有抒情性的。

暗示性,如其中繁漪和周萍在周朴园面前的谈话,既冠冕堂皇又传出话外之音,即繁漪对周萍的不满,和对周朴园的暗示。

富于动作性,人物的语言伴随着动作,而动作也伴随着语言,更主要的是人物的语言中包涵着动作,因此非常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

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死去的或者离开的,梦醒不醒都万事皆休。

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