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 外观和状态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现为气态。
当温度低于-78.5摄氏度时,二氧化碳会凝结为固态,常见的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结晶。
2. 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8 kg/m³,相对分子质量为44.01 g/mol。
3. 溶解性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可以溶解于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
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碳酸,使水呈现微弱的酸性。
4. 熔点和沸点二氧化碳的熔点为-78.5摄氏度,沸点为-56.6摄氏度。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酸盐。
2. 酸碱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3. 氧化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以与一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酸。
四、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2. 生物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会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3. 酸化作用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增加水体的酸度。
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五、结论综上所述,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它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和氧化性。
二氧化碳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说课稿(通用12篇)

《二氧化碳》说课稿《二氧化碳》说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氧化碳》说课稿篇1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亮点这六个方面来讲解。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3个方面来展开进行。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
经过前面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后续学习燃料及其应用以及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化学新课程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对二氧化碳气体的观察,归纳总结部分二氧化碳性质,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降低难度,拓宽内容——双基要求降低,思维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学方法、STS内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好学教育:(一)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市七中任秋燕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本课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对其性质和用途的进一步研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本节重点,它为今后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研究物质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了学生自主提炼、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今后知识的学习进行了学法的铺垫。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CO2的知识的了解,另外在前几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于CO2也有了比较深的印象,其中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学生从接触化学不久就已经知道了,可是“变浑浊”这一变化的原理还没有落实;在学O2的性质时,已对CO2不支持燃烧和自身不可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用化学方法区别O2和CO2等;但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样现象,学生不能用原有的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的已有知识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故而本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本节新知识进行整合,之后在将其系统化、网络化。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观察,识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符号表达式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环节,认识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初步学会对现象、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五、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展示舞台烟雾效果图片。
提出要求: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来解释这些现象(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探究:1、教师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要求:第一组: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第二组: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设计试验探究它的密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设计试验探究它在水中的溶解性3、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第一组活动探究:二氧化碳颜色、气味和状态现象:无色,无味,气体分析:二氧化碳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唐生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主要分以下六个部分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主要化学性质。
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交流与合作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说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采用了以下六种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实验探究法3、问题讨论法4、讲解法5、比较归纳法6、多媒体辅助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讨论、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造成难点。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
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的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大气环境、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物理性质1. 状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气体,但在低温高压下可以转化为液体或固体。
2. 密度: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约1.98倍,因此会聚集在低洼地区,容易形成二氧化碳团。
3. 溶解性:二氧化碳能够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溶液。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三、化学性质1. 反应性: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在高温和高压下,可以与一些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酸盐。
2. 酸碱性: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具有酸性。
当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会产生碳酸离子,使水的pH值下降。
3. 燃烧性: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但可以作为氧化剂参与燃烧反应。
例如,当二氧化碳与金属粉末接触时,会促使金属的燃烧反应。
四、生物性质1. 生物参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2. 生态影响: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热量,起到保温效果。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3. 环境污染:工业和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酸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五、总结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具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它的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大气环境、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探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保护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越乐陵巾第四屮学珈秀双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氣化碳的性质》是人救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尤课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减》的第一课时。
木节课主要介绍了一氧化破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屮1二肖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件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木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乂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囚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槿改單理念的指导卜•・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卜二鲜教学(■!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脸,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阶现象,分忻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胖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骏的革木施力。
3、悄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主活和口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说学悄木课时内容比较貼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氣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強,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谢,还没具备口上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來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轴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左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一)教学方法(1)悄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悄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2)实验探究法:木节课通过教帅演不,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彖,探究二氧化硃件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四、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口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耍从以下儿方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处,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在中考中会占10流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
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学生对CO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
为了将学生对CO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
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CQ的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 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
我觉得这个实
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被倒掉了。
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
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
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
CO2 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
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 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用时13 分钟)
②对于第3、4 个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 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
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
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
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
也就是说CQ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性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
然后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它遇到酸会变红。
滴入后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会使紫色石蕊变红。
学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酸。
板书CO2+H2O=H2CO3
这时候,再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可乐等碳酸饮料就含有碳酸。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学以致用,一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让他们体会学
习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的性质,接着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喝了碳酸饮料容易打嗝?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变红的紫色石蕊加热)。
变紫后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放出放出CO,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嗝释放出CO 的原因。
此时新课进行了33 分钟左右,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已经突破,学生难免有所松懈,为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再次抛出问题,如果碳酸分解速度很快,迅速放出CO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可乐喷泉
③学生兴趣被提起后,我增加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如何检验汽水中含有CO?我提供一瓶汽水,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CO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候提供澄清石灰水,学生这时候会想如何将汽水中的CO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根据之前学生已经接触的化学仪器,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导管。
那么剩下就是让学生练习他们的动手能力。
④归纳总结 5.2 CQ的性质
化学性
质: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课后思考
维C 泡腾片为什么可以使水的口感更好,为什么加入水中会上下翻腾?
五、教学设计
这一节课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通过这条主线展开的。
首先是通过“死狗洞”引发质疑,创设情境。
接着是通过三个实验:棉芯燃烧,矿泉水、石蕊实验,汽水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CO的几个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2. 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最后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