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单元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裴庆敏宽城县育才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照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响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响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响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气氛中。
〔二〕、新课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拟上来。
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
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其化学性质;能运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认识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基本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这些信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讨论,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逐步形成“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认识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1.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2.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设计:[引言]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猜谜小游戏: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二氧化碳),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角,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指导观察]实验桌上有一瓶预先收集好的CO2,请大家观察CO2。
你能发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请前面一位同学闻一闻它的气味,并将气味描述出来(学生回答)。
[过渡]以上这些性质都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物理性质中除了色、态、味,还有密度、溶解性等,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
[实验]在一平衡杆的两端各挂一纸杯,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实验:向一侧纸杯中倒入一瓶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二氧化碳》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题。
教学目标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
问题的意识。
1.分层设计,满足优秀生、偏科生、临界生以及后
学生学习能 进学生的学习需求。
力分析
2.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习学习之
后在环保意识方面跟上一台阶。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和
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的特点,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 教学策略选
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并按照由特殊 择与设计
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运用实例的探究分
析来突破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你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
空气大、能溶于水?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一:二氧化碳刚才的灯火实验中,是否仅仅只
说明了其密度比空气大?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二氧化碳》
称
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中要学习二
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 教材分析
的影响等。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应该拔高学生的环保意
识,懂得环保的重要性。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运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7.当堂检测:检测本课所学,夯实基础
本课的主题是二氧化碳,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课例研究综
关。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升华一个档次--述
让学生学会保护环境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思考二: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是你可以设计Βιβλιοθήκη 样的实验来证明其有新物质的生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干冰、苏打粉、氢氧化钠、碳酸氢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二氧化碳的气囊,让学生观察气囊内的气体颜色和状态,引出二氧化碳这个化学物质。
2. 让学生谈谈平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含有二氧化碳的物质,如汽水、发酵食品等。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1)苏打粉与醋反应;(2)碳酸氢铵热分解;(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用苏打粉和醋制备二氧化碳。
2. 实验二:用碳酸氢铵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
3. 实验三: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讨论二氧化碳的主要应用领域。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二氧化碳的小结,包括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等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主题:二氧化碳
制备方法:苏打粉与醋反应、碳酸氢铵热分解、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
应用:饮料制造、灭火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在以后的实验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一、学情分析本节课适合初三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氧气等物质的知识,通过微视频课前自学了二氧化碳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他们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涉及碳单质、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
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CO2作为氧化物,是其中联系的纽带,研究CO2的性质可为后面研究酸碱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难度不大,与实际联系紧密,实验较多,有利于开展探究研究,提高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能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同时本节课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对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CO2的常见性质,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视频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制作等活动,提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获取新的知识。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研究成功的喜悦,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运用CO2的相关性质,解决检验CO2和除去CO2等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CO2与NaOH反应,CO2与水反应。
六、教学流程1.课前自主研究:通过微视频研究CO2的常见性质。
2.活动1:剧情创设“屠狗妖”,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检验CO2的常见性质。
3.活动2:制作红枫叶,比较CO2与NaOH反应和CO2与水反应的效果。
4.形成新知:通过活动1和活动2,学生了解CO2的性质和应用。
5.思考问题:为什么CO2对环境和生活有影响?6.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七、活动用品CO2、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塑料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纸枫叶等。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陈国君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学习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主要流程】教学环节知识线活动线1.新课导入2.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1)师生活动——理一理(2)学生活动——议一议(3)师生活动——做一做(4)学生活动——想一想(5)教师总结3.探究活动1. 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1)温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内容(2)知新:明确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3)解惑: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取该装置的原因4.探究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1)选一选:从课本114页图中选择仪器(2)拼一拼:将所选仪器模型拼出装置图(3)找一找:装置在仪器的连接上是否存在错误(4)比一比:装置在仪器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5)试一试:应用解决之前遗留的问题(6)赏一赏:分享重庆同学们的自制装置5.探究活动3: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1)教师实验(2)归纳操作步骤(3)对比二氧化碳的验证和验满6.课堂小结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7.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CO2一、反应原理:CaCO3+2HCl= CaCl2+H2CO3)。
H2O +CO2↑二、装置的确定三、操作验满:燃着木条伸到瓶口检验: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加以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加深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认识。
2.感受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化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通过走进三个情境,感受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与环境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对二氧化碳有所了解,比如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等;在日常生活中,学并不陌生,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生对CO2三、重点:(1)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2)CO的性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2的相关性质。
四、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分析得出CO2五、设计思路:化学来源于生活,本课题设计思想是从生活中的文化娱乐、常见碳酸饮料、城市环境三个角度让学生体会二氧化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随着学习的深入,利用生活与化学知识的完美融合,不断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六、设计流程:情境一:舞台云雾效果舞台云雾效果引入干冰,明确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进一步通过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的引导,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等性质。
情境二:碳酸饮料通过了解碳酸饮料中的食品添加剂是二氧化碳,以及碳酸饮料的部分生产流程等信息,引导学生探究碳酸饮料生产中隐含的化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的性质。
情境三:绿色植物通过图片展示,引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对改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挖掘与二氧化碳相关的更多的知识,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改变环境、改变世界的必要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
二、教学重点:
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CO2的物理性质
2、CO2的化学性质
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⑵与水发生反应
CO2 + H2O =H2CO3 (石蕊由紫变红)
H2CO3 =H2O + CO2↑ (石蕊由红变紫)
⑶与石灰水发生反应——检验CO2气体
CO2 + Ca(OH)2 =CaCO3↓ + 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加以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加深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认识。
2.感受对比、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化学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3.通过走进三个情境,感受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与环境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对二氧化碳有所了解,比如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CO2并不陌生,知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三、重点:(1)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2)CO2的性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四、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分析得出CO2的相关性质。
五、设计思路:
化学来源于生活,本课题设计思想是从生活中的文化娱乐、常见碳酸饮料、城市环境三个角度让学生体会二氧化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随着学习的深入,利用生活与化学知识的完美融合,不断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六、设计流程:
情境一:舞台云雾效果
舞台云雾效果引入干冰,明确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进一步通过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的引导,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等性质。
情境二:碳酸饮料
通过了解碳酸饮料中的食品添加剂是二氧化碳,以及碳酸饮料的部分生产流程等信息,引导学生探究碳酸饮料生产中隐含的化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的性质。
情境三:绿色植物
通过图片展示,引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对改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挖掘与二氧化碳相关的更多的知识,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改变环境、改变世界的必要性。
七、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