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单元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裴庆敏宽城县育才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照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响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响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响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气氛中。
〔二〕、新课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拟上来。
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等。
(2)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不可燃、不助燃,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
(3)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包括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工业原料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2)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灭火器灭火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
提问学生:“为什么灭火器能够灭火?其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2、讲授新课(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通过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观察蜡烛的熄灭情况,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
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 1/3 体积的水,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可燃、不助燃回顾刚才蜡烛熄灭的实验,强调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的化学性质。
②与水反应进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
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其化学性质;能运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认识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基本过程,学会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并用化学语言表达这些信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讨论,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逐步形成“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认识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1.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2.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教学设计:[引言]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猜谜小游戏: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二氧化碳),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角,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指导观察]实验桌上有一瓶预先收集好的CO2,请大家观察CO2。
你能发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请前面一位同学闻一闻它的气味,并将气味描述出来(学生回答)。
[过渡]以上这些性质都是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物理性质中除了色、态、味,还有密度、溶解性等,下面我们来继续探究。
[实验]在一平衡杆的两端各挂一纸杯,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实验:向一侧纸杯中倒入一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与技能: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因此确定知识目标为:①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②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③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③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在教材第二章的第二节,是继氧气之后的另一非常重要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干冰等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和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节课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物质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在学生形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1]在教材处理上:教材把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碳制法、用途都放到了一起,如果分成两部分(性质和用途为第一部分,制法为第二部分)会更好一些。
[2]在教学方法上: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生物课也学过它的某些知识。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研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活动简单易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的方法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且会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结合实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对二氧化碳“功”与“过”的认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用具】酒精灯、火柴、烧杯(内放高低蜡烛)、集气瓶、软质塑料瓶、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药品】紫色石蕊试液、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三瓶)、雪碧一瓶【教学流程】探究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体会探究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
活动请一位同学,在酒精灯上加热含有石蕊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填写探究报提出假设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探究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把浸过石蕊试液后烘干的只棉球分别进行实验对比:板书能与反应。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教学内容: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主要应用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干冰、苏打粉、氢氧化钠、碳酸氢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二氧化碳的气囊,让学生观察气囊内的气体颜色和状态,引出二氧化碳这个化学物质。
2. 让学生谈谈平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含有二氧化碳的物质,如汽水、发酵食品等。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1)苏打粉与醋反应;(2)碳酸氢铵热分解;(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用苏打粉和醋制备二氧化碳。
2. 实验二:用碳酸氢铵热分解得到二氧化碳。
3. 实验三: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四、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讨论二氧化碳的主要应用领域。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份关于二氧化碳的小结,包括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等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主题:二氧化碳
制备方法:苏打粉与醋反应、碳酸氢铵热分解、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重
应用:饮料制造、灭火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在以后的实验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能够理解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
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温室效应、海洋酸化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的循环。
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及其原理。
海洋酸化的原因和危害。
2、教学难点理解温室效应的复杂机制。
分析二氧化碳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循环过程和对环境的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与石灰水的反应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应对环境变化。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环境案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在其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和受到环境破坏的图片,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环境问题可能与哪种气体有关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知识讲解(20 分钟)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循环讲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呼吸作用、燃烧等)和消耗途径(如光合作用)。
强调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循环的干扰,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线,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教学重点: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
探究本领的培育。
教学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试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日我们将来探究在试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依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试验室制法的阅历分析,在试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
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板书]:试验药品:1.石灰石和稀盐酸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试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老师供给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同学参考同学活动:分组讨论。
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试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呈现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供给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
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充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仿佛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掌控开关或固液分别机关设计)提出问题:依据大家的设计,总结充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试验装置。
提问:依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扎试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同学活动:小组讨论依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
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
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姓名:王长达单位:大华山中学指导教师:温东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之一。
它不仅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第一个研究的化
合物,因此它是新课标“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非常主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是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不仅可以解释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同时,可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本课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下“我们周围的空气”二级主题,具体要求是“能结合实例说
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3、学生分析:
知识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参与光合作用,引起温室效应,但这些知识都分散在不同的课题中,学生无法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甚至有些错误的认识。
心里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联系生活和实际内容比较多,大多数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好他们的兴趣,让其自主的不断探究和分析,来学习和了解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解释相应的现象。
2)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初步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
相应的结论。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循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描述,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化学实验室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2)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增强问题意识及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体验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从而体会到学习化学可
以指导我们的安全,健康的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的用途。
2、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
2)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分析。
3、突破重点难点策略:利用实验来观察现象,分析,比较归纳并得出结论。
4、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教学,按照探究科学的一般方法来认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通过
自己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解释分析原因,实验论证的过程最终认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并且
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与目的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观看死狗洞视频学生的好奇心里:究竟是什么导致狗的死亡?凶手究
竟是谁?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播放死狗洞视频,提出问题:谁是
杀死狗的凶手?
1、思考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
回答:二氧化碳
引发学生了解二氧
化碳的积极性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将干冰放在矿泉水瓶中,用
双孔塞塞住,一边放气球,一边放
温度计
1、观察现象
2、记录温度计读数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和分析实验能力;
提出实验问题:1、白色固体像什么?过一段时
间看看白色固体有什么变
化?有液体产生吗?此过程
是吸热还是放热?
2、要求学生插入燃烧的木条,思
考:本身能燃烧吗?是物理性
质吗?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
支持燃烧决定了他什么通
途?
3、向瓶中加水震荡
1、观察实验,并分析原因
2、记录结果和结论
3、性质决定用途:做制冷剂,
人工降雨和冷藏食品
4、能灭火
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做碳酸
饮料
6、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
度比空气大
1、培养学生的思
考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
能力
3、巩固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
4、分析现象得出
结论的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
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1、用天秤称量
2、吹气球
3、将两瓶气体放入水中等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感受干冰,并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
1、完成学案的相应内容
2、本课小结
展示视频和图片(二氧化碳在生活
中的应用)
展示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
进行相应的联系和应用
并作出本课小结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过程
二氧化碳的用途展示视频和图片: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并完成学
案相应内容
扩展学生的知识层
面
二氧化碳的循环展示图片二氧化碳的循环并讲解理解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认识二氧化碳的动
态平衡过程
本课小结与练习1、进行本课小结
2、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相应的习
题
3、布置作业
1、理解记忆
2、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让学生明白设计实
验的目的和魅力所
在。
六、板书设计
§4-1 第一节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途和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是干冰,雪花状,
易升华,常用作人工降雨和冷冻剂。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60—61页
三、二氧化碳的循环:主要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
主要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光合作用和溶解在海水中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