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

合集下载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学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学主要名词解释物种: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基因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双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属名:斜体,首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斜体,小写;定名人:正体,首字母大写)。

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组织: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动物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系统: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液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

如无光下眼虫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或由于某种未明的原因,身体缩得呈圆形,同时分泌一种胶质物质形成坚厚的一层或两层外膜包围本身,形成包囊。

这是原生动物的一种适应现象,可以抵抗不良外界条件,保护个体存活;便于借气流或水流向远处传播;有利于在不利条件下进行生殖。

伸缩泡是原生动物的一种收缩和扩张可周期的交替的进行从而调节渗透压的液泡。

赤潮:有些海产鞭毛虫如夜光虫等在海水被大量的亚硝酸根、硝酸根、磷酸根离子污染时,可大量繁殖密布海面而造成自然缺氧死亡,并分解释放出金色拟脂物质,使海面呈暗红色或褐色,并散发出臭味。

黑热病:利士曼原虫造成的疾病称黑热病;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寄主被它们大量寄生时,出现发烧、肝脾肿大、贫血等症状以至死亡;由白蛉子进行传播。

裂体生殖:成熟后的疟原虫进行裂体生殖,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也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个小体,称裂殖体或潜隐体。

当裂殖子成熟后,破坏肝细胞而出,才能侵入红血细胞。

动物性营养:动物通过取食活动而取得营养。

食物进入体内后经消化酶的消化才能被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无脊椎动物学总结

无脊椎动物学总结

1. 诸论:分类阶元(等级)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中间阶元:如在某一分类等级下可加设亚-(Sub-)即:亚门、亚纲、亚科等。

在某一分类等级上可加设总-(Super-)即:总纲、总目、总科等。

物种的概念: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由一系列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能相似,能在自然情况下相互交配、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组成。

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的个体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

生殖隔离的形式:(1)不发生交配。

由于性行为不同、雌雄性器官不相配合等。

(2)配子不亲和。

即使发生交配,但雌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或受精后杂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

(3)杂种不育。

杂种即使能够生长和发育,但不能繁殖后代。

品种与亚种:♦亚种(subspecies):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如果消除了地理隔离,亚种可互相交配和繁衍后代。

♦品种(variety or breed):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

如:家鸭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卵用型(金定鸭)等不同品种。

学名:属名+种本名命名人姓氏2.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生物。

其中既有明显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又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衣藻、团藻、绿藻等,还有介于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

重要名词: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固态的营养物质,如细菌、有机碎片等被细胞膜包围,脱离细胞膜成为食物泡进入细胞内,并随原生质而流动,这种获得营养的方式称为~。

胞饮作用:液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等被细胞膜内陷形成的胞饮管包围,脱离细胞膜成为胞饮小泡进而细胞内,并随原生质而流动,这种获得营养的方式称为~。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位于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之后。

本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还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和生物进化等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对生物界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节与后续的生态学、遗传学等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和作用。

3.学生能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提高生物分类的实践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分类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体系和多样化的生理结构。

2.无脊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分类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

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1. 实验法:通过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标本或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其结构特征。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认识,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深化。

初中生物学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结构

初中生物学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结构
例如,蚯蚓生活在土壤中,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蠕动,以适 应土壤环境;而蝗虫则通过强健的后腿跳跃,以适应草地环境。
这些运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无脊椎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也是 它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进化的表现。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04
无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一般结构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通常由一系列细胞和组织组成,包括表皮、 肌肉、骨骼和内脏等。
无脊椎动物的表皮通常很薄,具有保护和渗透功能,而肌肉则 负责运动和呼吸。
无脊椎动物的骨骼通常由软物质组成,如软骨、硬壳或软壳,起 到支撑和保护作用。
无脊椎动物的内脏通常包括消化、排泄、呼吸和循环等系统, 负责营养吸收、废物排除、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
初中生物学无脊椎动 物的运动方式与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无脊椎动物概述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 物等。
结构适应性:无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如节肢动物的 关节和足肢结构使其能够灵活运动,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生理适应性:无脊椎动物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多种生理适应性,如肌肉 的收缩与舒张、呼吸系统的调节等,以适应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

第一章解释名词:1.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为统一的繁殖群体。

由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群体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2.变态:在有些生物的个体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以及生活方式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形成成体的过程。

3.生物发展律:1866年德国赫克尔提出的,其内容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重演律。

4.自然分类法:以形态结构的相似性为基础,以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特征为依据,能反映动物之间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简答1.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经历了什么?答:经历了6个阶段:受精和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胚层分化与器官的形成2.简述赫克尔的生物发生律(重演律)并举例说明其基本原理答:发生律的主要内容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重演律。

例如:蛙的成长经历的受精卵、囊胚、原肠胚、三层胚、无腿蝌蚪、有退蝌蚪类似于生物的一般进化历程,即从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的基本过程。

3.原肠胚形成的主要形式?答:原肠胚主要有5种形成方式:即内陷、分层、内移、内转、外包。

4.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答:共有2种形成方式: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包囊:大多数原生动物在遇到缺食、干燥、低温等不良环境时,体表的鞭毛、纤毛、伪足等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同时分泌物质形成原壳,以抵挡不良环境,保证个体存活,有利于传播和进行包囊内生殖。

2.寄生:即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叫寄生。

3.变形运动:凝胶与溶胶相互转换使变形虫不断向伸出伪足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其原理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

4.伪足:变形运动在运动时,由体表的任一部位形成的临时性胞质突起,是运动和摄食的胞器。

5.滋养体:指寄生原虫能运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的寄生阶段。

八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总结

八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总结

八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总结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构成了动物界中最庞大的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海绵动物是最简单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没有组织器官,由多孔的胶状体构成。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许多小孔,水通过这些小孔进入体腔,带走食物和废物。

海绵动物的营养方式是滤食,它们通过滤食来获取食物颗粒。

刺胞动物是具有刺细胞的动物,如水螅、珊瑚和水母等。

刺胞动物的刺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结构,可以释放毒液并捕获猎物。

刺胞动物的身体分为两层,内层是消化和生殖器官,外层是构成身体的细胞。

扁形动物是身体扁平的动物,如蛔虫和吸血虫等。

它们的身体结构简单,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扁形动物的消化和排泄通过一个口来完成,它们的生殖方式多样,有的是雌雄同体,有的是雌雄异体。

线形动物是身体呈圆形或扁形的动物,如蚯蚓和环节动物等。

线形动物的身体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对刺毛和一对运动肌。

线形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完全的,它们通过体表呼吸。

环节动物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动物,如蛔虫和水蛭等。

它们的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具有运动肌和刺毛。

环节动物的消化和排泄通过一个口来完成,它们的呼吸通过皮肤来完成。

软体动物是具有软体的动物,如蜗牛、蛞蝓和鳃螺等。

它们的身体由足、头和内脏组成,有的还有壳。

软体动物的壳是由钙质或贝壳素构成的,可以保护身体。

节肢动物是具有节肢的动物,如昆虫、螃蟹和蜘蛛等。

它们的身体由头、胸和腹部组成,每个身段都有一对节肢。

节肢动物的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

棘皮动物是具有棘刺的动物,如海星、海胆和海参等。

它们的身体外表多为圆形或扁平形,有许多棘刺。

棘皮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完全的,它们通过水管系统来进行运输和呼吸。

八年级生物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它们形态各异,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1. 出现真体腔:1.1 真体腔的形成: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笫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笫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笫三次出现的腔:真体腔;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而来的。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1.2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1.2.1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1.2.2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1.2.3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1.2.4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为内部器官进一步分化提供空间。

2.身体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

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同律分节:除头端和末节外,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的分节形式,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鳞沙蚕、昆虫、人等。

3.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疣足是动物界中出现的最早、最原始的附肢。

3.1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 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3.2 疣足: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常分为上下两叶,有刚毛和足刺等。

4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定义: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这样的循环方式称为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重要标志是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以毛细血管网相连。

5. 链索状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考虑,可以认为链索状神经系统是从类似于扁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演化而来,链索状是两条梯形神经进一步合并的结果。

八年级无脊椎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无脊椎动物知识点

八年级无脊椎动物知识点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在生物学教育中,无脊椎动物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下是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无脊椎动物知识点。

一、分类无脊椎动物十分丰富多样,按照传统分类方法,无脊椎动物是按照它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分类的。

主要分类有:种类繁多的无节肢动物,如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二、形态特征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一般都是软体结构,没有经过硬化的骨骼支撑。

它们的形态特征各异,有的外观精巧美丽,有的看起来怪异丑陋。

无脊椎动物体内有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等。

其中,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有一个中央神经系统,基于这个系统,人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思维和行为判断。

三、生活习性无脊椎动物生活习性各异,有的生活在深海里,有的生活在地底下。

它们可以是占有一个小角落的寄生者,也可以是成千上万的大规模聚集体。

无脊椎动物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如蜜蜂、蝴蝶等无脊椎动物在花粉传播、授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象甲壳类动物、蛤、蚶、蜗牛等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被人们当作食品或药物。

四、保护意义无脊椎动物虽然种类多、数量大,但由于人类活动的碰撞和伤害,很多种类的无脊椎动物已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

对无脊椎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既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和自我了解。

结论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年级生物学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它们在形态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保护无脊椎动物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3、动物类群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2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分类学的任务:对所有动物种进行识别、鉴定、描述、命名,并归类和建立分类系统,把每一个已鉴定的种放在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合适位置上。

●系统学的任务:通过分类学的基本工作,研究物种类群的系统发生和进化历史,推断动物的进化谱系。

●现在地球上有174万种动物已被命名,而且有更多的种类在北发现和命名,要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动物资源,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和系统学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分类地位和演化关系。

3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物种species-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它群体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种的命名-采用linnaeus提出的双命名法,即用拉丁文的属名和种名表示物种。

Homosapiens是人的学名,通常以斜体字出现或下加划线以示区别。

前一个是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常用形容词。

如有亚种则在种名后再加上亚种名。

学名后经常加上第一个描述此物种的作者的名字或名字缩写。

4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classification-分类等级(阶元):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这些是基本阶元,还可以分为更细的等级,如亚纲、总目、亚目等。

5分类学方法和特征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随着进化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1、数值分类学方法-将用于分类的表型特征数值化并输入电脑,由电脑根据相似性将动物分类。

2、进化分类学方法-通过决定同源特征或同功特征、原始特征或衍生特征、及估计两个类群中特征之间的进化差异度来分类,并以进化树表示。

3、分子系统发生学方法-采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同源分子作为特征来源,测量两个类群之间在进化上的差异。

4、分支系统学方法-1950年德国昆虫学者w。

Hennig首次提出。

认为进化过程最关键的是物种的分裂。

分裂总是一分为二,称为姐妹群。

通过特征分析可追溯其谱系分支,进而建立生物分类。

它越来越多地与分子系统发生学结合起来阐明生物间亲缘关系。

6动物的系统发生●地球上:●38亿年前-出现生命;●元古代10亿年原核生物是主要类群;●8-10亿年前(元古代晚期)出现真核生物;● 6.5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物;● 5.7亿年前出现有体腔的后生动物;●寒武纪动物多样性大增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

●生物的五界-原核、原生、真菌、植物和动物。

7动物的系统发生后生动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地进化历程。

8动物的主要分类群●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等●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原腔动物●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等●不分节动物-软体动物等●分节动物-环节、节肢动物●原口动物-大多无脊椎动物●后口动物-脊索动物9动物体的基本结构1、对称类型-非对称、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2、体腔类型-无体腔、假体腔和真体腔3、分节-不分节(假分节)、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4、头部形成-身体分部,器官集中的结果。

5、骨骼化-流体骨骼、外骨骼和内骨骼(软骨和硬骨)10第一章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它们的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自由生活的分布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寄生于人体、动物体或植物体内…………11第一节代表动物——大草履虫1.分布与外部形态大草履虫生活在水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淡水池沼、河沟中。

其外形似草鞋,圆筒形,前钝后尖,体前侧有一向中部插入的斜沟,称为口沟,内有胞口。

2.结构与功能体表有弹性的表膜,可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膜上布满纵行排列的纤毛(结构见图),口沟内纤毛较长。

表膜着生纤毛处有凹陷的纤毛囊,纤毛是细胞质的基体向外突出的一种运动细胞器。

12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每根纤毛的外膜与表膜连续,膜内是9×2+2纵行的微管结构。

表膜内的细胞质分为外质外层透明致密的部分。

内质内部多颗粒疏松的部分刺丝泡外质中含有大量与表膜垂直的杆状体,当遇到理化刺激时可从表膜上排出具毒性的丝状物,具有捕食和防御功能。

食物泡在细胞内质中沿一定路线运行流动,并与溶酶体结合,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泡中的食物残渣运行到胞肛时排出体外。

14呼吸与排泄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气体交换并排除代谢废物。

伸缩泡体前、后各一,每个向周围伸出约4—10个收集管,伸缩泡有孔开口于体表。

两个伸缩泡周期性地交替收缩,不断排出渗入的多余水分,完成渗透压调节的功能。

细胞核大核呈肾形,为多倍体,控制细胞的正常代谢。

小核球形,为二倍体,控制生殖过程中的基因交换和重组,并可以分裂产生大核。

15生殖无性为横二裂生殖;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

小核进行有丝分裂,大核行无丝分裂,虫体中部缢缩,断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1617有性为接合生殖;当环境条件不利时进行。

①两虫体口沟处粘合,相贴处原生质桥接。

②每个虫体大核消失,小核分裂两次形成的 4个小核,之后其中3个消失,留下的1个分裂形成 2个大、小不同的配子核,两虫体互换雄配子核,与对方的雌配子核融合形成接合核。

③两虫体分开,接合核分裂3次形成 8个核,其中4个大核和4个小核,小核中3个消失。

④留下的1个小核分裂2次,虫体也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大核则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

2个虫体接合生殖的结果是形成8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与接合生殖前的核状态相同。

18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和重要种类现存的原生动物约 50000种左右,根据它们的运动细胞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特征将其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1.鞭毛纲运动细胞器为鞭毛,营养方式复杂;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

无性生殖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不良条件下一般可以形成包囊。

习见动物如:绿眼虫、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等。

19202.肉足纲运动和摄食细胞器为伪足。

自由生活的种类营动物性营养,寄生种类营腐生性营养。

无性生殖为二裂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普遍可以形成包囊。

有些种类具有石灰质、硅质、几丁质或砂质的外壳。

重要种类如: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等。

21223.孢子纲全部寄生生活。

无运动、摄食等细胞器。

具有与侵入寄主细胞有关的顶复合器。

生活史复杂,包括无性的裂体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有性的配子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重要种类如:间日疟原虫。

生活史;有两个宿主,人和按蚊。

通过按蚊传播疾病,被感染的人患疟疾。

生活史分为三个时期;裂体生殖:(1) 红细胞外期,当感染了疟原虫的按蚊叮人时,原虫将子孢子随唾液注入人体。

子孢子随血流首先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为滋养体,然后进行裂体生殖,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细胞质和细胞膜再分割并包围每个核,从而产生大量裂殖子,裂殖子使肝细胞破裂,逸出后将进入血液。

这一时期约需 8—9天,即为该病的潜伏期。

24(2) 红细胞内期,大量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它们首先发育为中央有一空泡、核偏在一侧的环状滋养体(环状体),进一步发育为可伸出伪足的大滋养体,其体内不断沉积出无法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颗粒沉积在红细胞中,称为疟色素。

成熟的大滋养体几乎占满了红细胞,原虫再进行裂体生殖,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成熟后,红细胞膜破裂,每个裂殖子则侵入其他红细胞。

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以及裂殖子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人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交替出现的症状,俗称“打摆子”。

由于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又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

配子生殖:经过几次裂体生殖后,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生殖,而是分别发育为大、小配子母细胞。

大配子母细胞比正常的红细胞大一倍,小配子母细胞较小,核较疏松位于虫体中央,疟色素颗粒较小。

可以在人体血液中可存活 30— 60天。

如果遇到其他按蚊叮咬人时,配子母细胞可随人血液进入按蚊胃中分别发育成熟。

大配子母细胞发育为大配子,其形态变化不大;小配子母细胞则分裂3次,形成8个具鞭毛的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动合子。

一般认为,寄生虫有性生殖所在的宿主叫终末宿主,由于疟原虫的有性生殖是从人体开始的,到蚊胃中的人血液中内完成的,故将人称为原虫的终末宿主,按蚊是原虫的中间宿主更为贴切。

26孢子生殖: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形成卵囊,经不断分裂形成大量的梭形子孢子,卵囊随子孢子的成熟而破裂,子孢子经蚊的血淋巴聚集于唾液腺内,当按蚊再次叮人时,将子孢子注入新的寄主体内。

疟疾曾被列为我国重点消灭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病率较高。

解放以后,其流行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

274. 纤毛纲运动细胞器为纤毛。

动物性营养。

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核(代谢核)和小核(生殖核)。

繁殖方式为无性的横二分裂和有性的接合生殖。

重要种类如:草履虫、四膜虫、棘尾虫、喇叭虫、钟虫等。

第三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动物原生动物具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又称表膜)、细胞质(含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中心粒等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

它们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细胞器来完成的,故将这些细胞器称为类器官。

如运动细胞器为鞭毛、伪足或纤毛,表膜完成呼吸和排泄功能,调节水平衡(渗透压)由伸缩泡来完成等。

少数原生动物由几个或许多细胞构成简单的群体。

但这些群体内一般没有细胞分化,每个个体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复杂的营养方式原生动物包括三种营养类型;植物性营养(光合自养方式),动物性营养 (吞噬营养方式 ),腐生性营养 (渗透营养方式 )。

有些原生动物可兼有几种营养方式,如绿眼虫。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复裂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4.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

31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胚胎发育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体细胞没有分化的简单群体。

以后各章所述的多细胞动物各种生理功能不再由一个细胞担任,它们的体细胞已分化并且形成互相依赖、分工明确的结构单位………32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证据距今愈古老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越简单;在最早的太古代地层中已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有孔虫的化石,而在该地层几乎没有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说明了动物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向多细胞发展的规律。

2.形态学证据原生动物中存在着介于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单细胞动物群体,如团藻、盘藻等。

因此可以推测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演化的途径;333.胚胎学证据一切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是由单细胞的受精卵开始,经过逐渐分裂而发育为多细胞的成体,而且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