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 经义策论
的考试。 ②选官制度:批评“恩荫”授官制度,要求贯彻 择优录用 的原则。
③教育制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设立了律学、医学, 健全了武学,还拨出一些官田作为学田,发展地方教育。
4.结局 (1)失败:由于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变法最终失败。 (2)变质:宋徽宗时,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敛财之实。
(1)解读史料一,紧扣史料关键信息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 理解。 (2)史料二抓住“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理解元朝行省制度
运行机制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的什么特点? 提示: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 权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中书门下 (1)宋朝:设置“________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 患。
[史料史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课件
(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1840--1912年)
(汉唐宋元)
战国 秦
清朝
夏、商、周(分封制、宗法制)
形成 发展 顶峰5
考点一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2.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启用 王位世袭制 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 让制。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是兄终弟及。
由盛而衰
2
早期 政
治制 度
目的是进行有效的统治,对西周前 分封制
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纽带是父系血缘关系,核心是嫡 宗法制 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
建立
秦朝
把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 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巩固
西汉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同时削弱宰相权力
11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 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 。 (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 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 (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 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 “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 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宋元通史————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通史复习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宋元通史————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通史复习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心学兴起
(背景、主张、认识、特点)
2、科技: 印刷术进步(活字)、外传 指南针(航海) 火药外传(阿拉伯到欧洲)
同时期的西方:
五、宋元时期(960——1368)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总况: 有限统一→大一统
1、宋: ①政治特点… ②制度:二府三司、科举 制的发展 ③中期的改革(王安石) ④民族关系(辽夏金): 和、战 ⑤外交:开放(瓷路)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 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化成就 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燕云十六州
③设禁军,收入地方精锐;统兵权与调兵权 分离,更戍法;杯酒释兵权
2、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②分化事权,相互制衡,强化集权
③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皇 帝





















三司
3、中央中枢行政制度(二府三司)
东府
西府
①进一步分化相权,凸显皇权;
②行政、军事、财政部有限统一 → 大 一统 2、多民族政权并立
总况: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南宋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1.农业:不抑兼并(土地集中、租佃关系)
3、宋初:
农业革命——引入新品种(占城稻、棉花)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2.手工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思维拓展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 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 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 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棉纺织技术推广
理学产生
陆九渊“心学”
活字印刷术、宋词、文人画、风俗画
杂剧、散曲
蒙古西征与 文化交流
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 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 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 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 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答案 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 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 制约。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加强,但相 权仍很大
加强,相权 一分为二
加强,相权 一分为三
加强,相权 被分割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削弱,相权反弹
-
25
总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
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 法因艺 及术其的特特点点、、成代就表;及南其戏成与因元;杂宋剧- 元。文人画与风(俗文画化;)宋词元曲成1
3
第三课
宋元时期的政治
-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 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3)北宋后期:
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 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历史大一轮课标通史版课件:专题三 6_第6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历史大一轮课标通史版课件:专题三 6_第6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
2.主要内容
富国之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

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
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
考点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可知,这一 举措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A项错误;材料中设置行省 的出发点与提高 行政效率无关,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多人为打破山川 地形的自然疆 界”“汉中以及安康……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 不将它们划入四 川而划入陕西”可知,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实行是适应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 点。 提示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
考点
(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 向完善的标志。综合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 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 提示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 去独立性,绝对 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考点
解析 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 皇权受到了 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选择D项。
考点
3.(2018湖北重点高中协作体联考)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 为打破山川地 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 其生活习俗C与 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 元朝设置行省的 出发点是 (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岳麓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岳麓版

2. 史学论点——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 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 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利,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 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 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2)有利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条件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措施
(1)富国之法
a.措施:每年夏秋两收前政府以低息贷借给农民钱或粮食, 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还。 ①青苗法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
a.措施:州县政府按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 ②募役法b.作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地主特权。
[漫画解史] 宰相地位的演变
[巧学妙思]
★从宰相奏议国事坐——站——跪拜皇帝,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的强化。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
[构图解史]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图证历史] 宋代兵员数量的变化
[图证历史] 宋代官员数量变化
1.历史现象——任职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 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 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 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 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a.措施: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 ③其他法等。
b.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广东省廉江中学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公开课) (共17张PPT)

广东省廉江中学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公开课) (共17张PPT)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 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 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文献通考》评价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时说;(宋)太祖、
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填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内 外相雏,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畎之 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 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连日
D
•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 2.宋代,诏书一般表达的是政府的意见,原则上均由宰 相的属官中书舍人起草,皇帝只是依例批准而已,且诏 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可成为正式的政令。这表明,在
D 宋代
• A.宰相获得了法定的行政权B.政府的权力侵蚀了皇权 • C.宰相拥有的权力趋于集中D.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约
非别敕(准许)不治本司事,事
之所寄,十亡二三。——《宋史》
元朝:中央一省制
(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
首且领意官见排不定 同需 时议 将事 实项 情,禀逐奏项皇皇讨帝帝论。,这事表关明重 中大 书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中书省
B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材料七 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 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 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 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 下结合、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主干知识整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特点”源自材料,“影响”结合所学。 (2)定时空,找关联: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为 后世留下宝贵的借鉴。 (3)提信息,找关键:①说明元代行省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②体现行省实行集体负责制度。 ③体现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管辖。 【答案】 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 议事;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 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辖区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 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强化的需要。
2.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民族 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 政府,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余地 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三、民族融合 宋元时期战争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向边疆 地区扩展,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北方民族南迁,中原 民族向边疆迁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重理解 1.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相同
不 同
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事务须 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板块四 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 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 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3.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