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分析
武隆喀斯特现状调研报告

一、武隆1.历史背景遗产地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地台,是我国南部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前震旦纪末的晋宁运动形成统一的地台褶皱基底,随后又经历一系列的沉积和构造变动,塑造成现在的构造格局。
在寒武纪和志留纪,本区有一个海浸—海退沉积过程,主要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夹砂页岩及泥岩,沉积厚度达3000m。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本区抬升为陆,使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基本缺失。
二叠纪和三叠纪又是一个完整的沉积历程,沉积厚度2000余米。
其中二叠系为浅海及海陆交替相硅质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与煤层,三叠系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夹砂页岩。
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使本区上升为陆地,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
晚三叠世始,本区进入地台活化期,断陷作用形成中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碎屑岩沉积。
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已有沉积(寒武系至侏罗纪系)形成褶皱及断裂,奠定了本区的地质构造格局。
遗产地主要由南北至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褶皱构成,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均出露于背斜部位,而向斜则由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
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形成多级剥蚀面及深切的峡谷,并造就了遗产地的各类典型喀斯特系统。
2.区位2.1天生三桥天生三桥峡谷片区位于武隆县城东北约20km,武隆至仙女山公路旁,距南国草原仙女山约15km。
面积为6200ha,地理范围为东经107°45′-107°51′、北纬29°23′-29°29′(见附图9)。
缓冲区的范围,东界为上石院以东的悬崖沿山脊经梅子塘-三潮水-彩坝-白岩脚-尖峰岭一线;南界自尖峰岭起,至龙水峡出口南约1km的柏香林,往南西至土脑山附近,沿公路至老房子一带;西部以老房子-园子堡-瓦窑湾-塘坝为界;北界自河坝以北1km处,往东沿风背岩陡崖、马鬃岭东延至上石院约500m附近,包括了这一喀斯特峡谷系统所有重要的喀斯特景观。
面积为4000ha(不包括遗产地面积)。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

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展望结合相关文章的描述,此毕业论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1)由于喀斯特地形的限制和地表的破碎,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发展相对较好的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分布集聚性仍然不强,总体上分散,聚落形态复杂。
(2)喀斯特地貌决定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点及演变规律,聚落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洼地等负地貌和溶丘、溶原、峰林等正地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聚落规模逐渐增加,局部呈现集聚并随着喀斯特地表地貌和组合地貌的形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特点:一般来说,低海拔、无坡向坡度或坡度较低的地势平坦区域聚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且较为连续,地形起伏地区聚落分布分散,喀斯特正地貌边缘有聚落低程度集聚,集聚形式上沿着等高线向外逐渐增加。
(3)喀斯特高原瓮地区聚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数量上或是面积上都有所增加,且增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水平空间上,聚落形态变化明显,居民点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聚集,景观格局不断趋于复杂,但到一定程度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一定继续增加,体现了喀斯特地貌对聚落空间发展的限制。
(4)垂直宅问分布是喀斯特高原盆地区聚落空间的主要特点,并加剧了聚落空间格局的复杂性。
垂直空间上,聚落主要集聚在低海拔范围内,并逐渐向高海拔地区增加,但各个海拔范围的变化不尽相同,低海拔区域内聚落比蘑呈现逐年增加后又减少的趋势,体现了当居住空间受限后,聚落逐渐向海拔较高的区域蔓延规律。
坡度上,聚落主要分布在无坡度的平坡地带,其次是坡度平缓地带。
随着平缓地带居住空问的有限.聚落开始向坡度较高的地带蔓延,陡坡和较陡坡的聚落规模和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极陡坡开始有一定比重的聚落分布。
坡向上,聚落以分布在无坡向地区为主,有坡度地区的聚落在各个坡向的分布变化显得杂乱且无规律可循,体现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分布的复杂性。
综上,由于地表的复杂和破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总体分散,近年来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程度集聚,但地形的限制导致集聚的形式和集聚的程度有所差异;相关才子表述,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空间分布更加散布;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价值分析.pdf

一、喀斯特之困 喀斯特(KARST),是指因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作用为辅,所形成的洞穴、石芽、洼地等各种地表和地下地貌景观的地区。
由于独特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得喀斯特地区生态极其脆弱,抗干扰性和抗破坏性极差。
加之高山林立,岩石较硬,使得喀斯特地区发展交通条件较为苛刻,成本极高,因此,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科技的落后,交通闭塞,使得众多喀斯特山区只能被封闭在深山老林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36.6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2%。
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藏、华北地区。
由于喀斯特地表崎岖,山多坡陡,成为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表形态,因此被称为“喀斯特山区”。
在喀斯特山区,环境退化与贫困互为因果。
出现贫困—毁林开荒—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使许多地区在贫困与环境退化的“贫困陷阱”中越陷越深。
二、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的产权一般被分为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和所有权。
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又可称之为使用权。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具体来讲,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来使用,农户保留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土地的使用权。
平原地区土地流转,以界首市为例,界首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截至2013年10月,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2%。
在界首,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由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仅2013年,界首市小麦收获面积达52万亩,平均亩产504公斤。
玉米收获面积39.6万亩,平均亩产578.6公斤,小麦、玉米单产双超千斤,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十连丰”的良好局面。
同时,土地流转也促进了界首市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农户每年除稳定获得800—1100元/亩的租金收益外,还可就近在流转土地上打工或外出务工经商,获取工资性收入。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摘要: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成为当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具有矿产资源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和面临的农民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等主要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优势;困难;对策过去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很多地区经济搞活了,发展上去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日益下降,也就是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反过头来治理环境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走的这条发展路子。
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这种模式,要注重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千万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贵州的地形地貌大部分都是喀斯特,该种地貌最鲜明的缺陷就在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水土流失、石漠化情况十分普遍,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贵州省整体经济的滞后。
[1]因此对于贵州省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不破坏环境,坚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研究了目前黔南州发展山区经济的优势,比如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制约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困难,如环境脆弱及破坏严重等,从大力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及发展科技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一)区位交通优势独特黔南州处在大岭南和大西南两大地理区域的关键节点,存在着东通沪浙、南到两广、西接云南、北达西北的特殊位置优势, [2]是西南地区到达华南、岭南的重要通道,并且也是直通沿海的距离最短的通路。
当下,从黔南贯穿而过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形成了连通西南、西北与华南、岭南的大动脉;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等高速路网的连通,使黔南高速交通优势大增;内河航运可直通长江、珠江两条黄金水道;荔波机场开通贵阳、广州等地航班,这些交通优势对黔南的水稻、茶叶、火龙果、刺梨等优势产业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交通优势为农副产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标题: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策略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提升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发展现状是前提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是一个生态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初级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市场空间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资源开发过度,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二、找准问题症结是关键制约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市场化进程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三、制定有效策略是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四、落实政策支持是保障为了有效实施上述策略,政府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民众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经济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综上所述,提升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研究

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研究摘要:以山区为主的贵州具备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茂兰作为贵州首个且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保存喀斯特森林最完整的地带,本文在调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优势、弱势、机遇、挑战的SWOT分析,提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使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茂兰森林旅游资源喀斯特开发1.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1.1地理位置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接壤,毗邻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7°52′10″,北纬25°09′20″,东西宽22.8km,南北长21.8km,总面积为21285 km2。
茂兰自然保护区西北距贵阳350km,南到广西桂林450km,西达贵新高速公路、黔桂铁路36公里。
1.2自然条件茂兰自然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生长期237天[1]。
茂兰保护区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瑶兰河、瑶所河、板寨河及洞山河均分属区内与之相应的四条地下河系,是地下河明流的局部段落。
1.3动植物资源概况茂兰水文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较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
现统计有脊椎动物近400种,昆虫13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为豹、蟒、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32种,如猕猴、穿山甲、小灵猫、蓝翅八色鸫、细痣疣螈等。
茂兰已发现的动物新种138种,如荔波壁虎、茂兰阿纳蛛等。
1.4社会经济现状据2011年统计的数据,茂兰自然保护区涉及洞塘乡、永康乡、翁昂乡、捞村乡、立化镇、甲良镇6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共28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寨。
喀斯特的发展趋势

喀斯特的发展趋势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发育于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趋势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
1. 溶蚀作用的继续:喀斯特地貌的发展离不开溶蚀作用,水通过渗透、溶解等方式侵蚀溶解岩石,进一步加深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的发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蚀作用将导致喀斯特地貌的进一步发展。
2. 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的扩展:喀斯特地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的丰富。
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将进一步扩展,形成更为复杂的地下水系统。
3. 岩溶塌陷和地表塌陷:由于地下洞穴的发展,部分地上覆盖物可能会失去支撑而发生塌陷,形成岩溶塌陷或地表塌陷的地貌特征。
这些塌陷现象将进一步改变地表地貌的形态。
4. 岩溶地貌的多样化: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变化多样。
在不同地域和地质环境下,喀斯特地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特征,如峰丛、柱丛、塔丛、溶洞群、喀斯特湖泊等。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大规模的水
库建设、地下水开采、旅游开发等都会对喀斯特地貌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河流消失、土地退化等问题。
总之,喀斯特地貌的发展趋势是多样的,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深入研究和合理保护喀斯特地貌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2-8743(2006)S1-0018-03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分析方业星,胡宝清,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 要:以区域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运用层次分析评价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进行发展潜力分析,弄清喀斯特地区各县存在的发展潜力.关键词:广西;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中图分类号:P6421253 文献标识码:A当前,广西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条件恶劣,缺水土、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山区,扶贫难度大.面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以及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等的挑战,要实现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的生活、生存问题———贫困问题,有必要在对生态、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地区存在的发展潜力,为制定相应的反贫困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 喀斯特地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社会喀斯特地区的社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发展基础差,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1)社会基础设施落后.喀斯特地区,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通讯落后,信息不通.喀斯特山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地区人民对外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尽管有些地区有丰富的农业、药材和矿产资源,但因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而难以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2)人口文化素质低.喀斯特地区,教育水平低,人口文化素质低.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低,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Ξ1.2 经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差,经济缺少适宜的发展条件,科技水平低下,造成地区资源利用浪费:(1)资源利用效率低.喀斯特地区经济活动受到水、土资源等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尽管农业资源(水、土等资源)有限,但因科技水平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仍旧低,未能开发利用的水土等资源还很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经济发展层次低.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层次低.2003年,喀斯特石山地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 DP 的比重分别为43.3%、26.4%和30.3%,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仍然是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次的较低的发展层次.1.3 生态喀斯特地区,地表渗漏性强,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1)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广西的喀斯特石灰岩山区,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 2,占广西Ξ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方业星(),男,广西邕宁人,研究生,从事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6年6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un.2006第23卷专刊 Journal o f G ua ngxi T ea cher s Educa tio n U n iver sity (N a tura l Sc ience Editio n )V ol.23Suppl.:200-02-24:1978-.水土流失面积的73.31%,且水土流失面积还在扩大;(2)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半石漠化面积达4.7万km 2,占全区石山面积的52.8%,且石漠化、半石漠化面积仍在以一定的速度增加.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旱灾,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2 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对喀斯特地区进行发展潜力的评估,弄清喀斯特地区存在的发展潜力,须制定出一个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建立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2.1 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建立基本原则区域发展潜力分析的核心是促进发展.在进行发展潜力分析时要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视区域存在发展能力的建设.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地区性原则.2.2 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系统的组成要素、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类指标共计22个指标组成.其中,生态指标6个,经济指标10个,社会指标6个.根据现有有关统计资料,建立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图1),即:目标层、基准层和指标层. 图1中,目标层(A )为发展潜力度,是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发展潜力大小.基准层包括社会子系统(B 1)、经济子系统(B 2)与生态资源环境子系统(B 3)三个子系统.指标层由22个指标组成,具体内涵为:B 1(社会)={C 1电话用户、C 2公路里程、C 3人口自然增长率、C 4万人中小学人数、C 5人口密度、C 6全年社会消费零售额}B 2(经济)={C 7人均GD P 、C 8职工年平均工资、C 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C 10人均粮食产量、C 1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C 12固定资产投资、C 13财政收入、C 1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C 15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C 1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B 3(生态)={C 17林地面积、C 18森林覆盖率、C 19人均耕地面积、C 20河流年径流量、C 21水能资源蕴藏量、年降水量}上述指标分别从社会、经济与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描述喀斯特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发展潜力 方业星,胡宝清,严志强: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分析19 C 22.3 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评估方法从区域发展潜力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对区域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以上三者的权重,再用权重与它们的单项评价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区域发展潜力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设W l 、W 2和W 3分别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权系数,则综合评价得分为:P =W 1P 1+W 2P 2+W 3P 3,式中:P 1、P 2和P 3分别为社会、经济和生态单项评价得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社会、经济与生态先分别进行单项评价,然后综合得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发展潜力分析时,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再用公式依据各个指标的标准值与权重算出各项综合分值.3.1 指标标准化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发展潜力分析时,由于各指标的性质、度量单位等不同,在进行分析前必须先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即把不能直接综合的指标进行标准化或规范化处理,以消除计量单位的影响.指标标准化方法:假设评价的区域各县的各项指标最高评价值为100,其最低值为60.计算公式如下:S ij =A ij -A minA max -A ij×40+60,式中:S ij 第i 县j 项指标的标准值,A ij 第i 县j 项指标的指标值,A max 评价县中j 项指标指标值的最大值,A min 评价县中j 项指标指标值的最小值.3.2 综合值计算进行发展潜力分析与评价前,需求出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值.发展潜力综合值的计算公式为:P i =∑SijW ij ,式中:P i 第i 县综合评价指标数,S ij 第i 县j 项指标标准值,W ij 第i 县j 项指标权重.3.3 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是喀斯特地区各县发展潜力水平的综合评价,然后据此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递阶层次分析结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对选用指标两两比较并构造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每一层各要素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到系统指标与单项指标的权重值(表1).表1 2003年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表系统指标权重单项指标权重系统指标权重单项指标权重社会系统0.22电话用户(万户)0.0470经济系统0.32人均G DP (元)0.0420公路里程(公里)0.0556职工年平均工资(元)0.0220人口自然增长率(%)0.02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0.0320万人中小学在校人数(人Π万人)0.0360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0.0280人口密度(人Π平方公里)0.025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0.0360全年社会消费零售额(亿元)0.029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0.0420生态系统0.46林地面积(万公顷)0.0770人均粮食产量(吨)0.0220森林覆盖率(%)0.058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0.0300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0970财政收入(亿元)0.0340河流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固定资产投资(万元)3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56年降水量(毫米)620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07820.0200.070.0914 2003年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评估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的评估,包括综合评价与状况分析.综合评价,是从总体上指出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状况分析是具体分析地区的发展特征并指出地区间存在的发展差异,以求社会经济发展上的互补.4.1 综合评价从综合评价得分来看(见表2),2003年喀斯特地区48个县得分均小于80分,其中全州县得分最高,综合分值为79.2分,最低分为67.7分(凤山县).因此,根据发展潜力得分将48个县发展潜力以等差为5分划分为三个等级(见表3).75分以上80分以下为第一等级,包括武鸣、柳江、鹿寨、融安、临桂、兴安、全州、田林、昭平、永福、灵川11个县;70~75分为第二等级,包括上林、龙安、象州、金秀、武宣、柳城、阳朔、田东、平果、灌阳、恭城、平乐、荔浦、富川、钟山、扶绥、大新、那坡、隆林、巴马、南丹、天峨、大化、都安、罗城、西林、凌云27个县;65~70分为第三等级,包括忻城、东兰、凤山、环江、马山、乐业、靖西、德保、田阳、天等10个县.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县得分都在70~75分之间,这表明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县整体发展潜力较小,各等级之间分数差异较小,说明不少地区在发展潜力的各方面水平较为相近,同时也说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态资源环境,是其发展潜力小的根源.表2 广西喀斯特地区综合发展潜力P (A )计算值县名综合评分县名综合评分县名综合评分县名综合评分县名综合评分县名综合评分武鸣76.3田东73.0鹿寨76.0环江68.9恭城73.5南丹74.2马山69.6平果73.3融安75.8罗城71.4平乐73.3昭平75.7上林72.1德保68.3临桂75.4都安73.9荔浦73.5扶绥72.2龙安71.7靖西69.8阳朔71.4大化72.2永福75.1大新70.5象州74.0那坡71.2灵川75.8巴马72.4柳江75.3隆林70.1金秀74.5乐业69.7兴安75.5东兰67.9柳城73.9西林74.7凌云71.3武宣70.2田林76.7忻城68.8全州79.2富川71.0灌阳72.9钟山74.3凤山67.7天等69.3天峨74.4田阳69.7表3 广西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分值县域名称一级75.0~80.0武鸣 柳江 鹿寨 融安 临桂 兴安 全州 田林 昭平 永福 灵川二级70.0~75.0上林 龙安 象州 金秀 武宣 柳城 阳朔 田东 平果 灌阳 恭城平乐 荔浦 富川 钟山 扶绥 大新 那坡 隆林 巴马 南丹 天峨大化 都安 罗城 西林 凌云三级65.0~70.0忻城 东兰 风山 环江 马山 乐业 靖西 德保 田阳 天等4.2 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状况分析喀斯特地区,尽管生态资源环境比较脆弱,但仍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进行发展潜力状况分析,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潜力一级的县域该区域教育水平较高,交通比较发达,信息较灵通,经济结构层次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足,人均耕地[下转第36页] 方业星,胡宝清,严志强: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分析21 4.2.1[4]廖正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M ].南宁:广西人民大出版社,1998.[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年鉴(1998)[M ].南宁:广西人民大出版社,1998.[6]钦州市人民政府.钦州年鉴(1997、1998合订本)[M].南宁:广西人民大出版社,1998.[7]邓朝亮,马凤立,何并斌.广西沿海的风能潜力[J ].风电杂志,1998,(3).A Study on How to Develop an d Utilizethe Weather R esour ces of G uangxi Coastal Area sC HEN Xiao 2yan ,WEI Shan 2hao ,Q IN Zhao 2su(Envi ronment and Economy Depart ment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 ,Qinzhou 535000,Chi na)Abstract :Being affect ed on t he t ropical monsoon cli mate of Sout h Asia ,G uangxi coast al areas have t he previous weat her conditions.The present paper ,on the basi s of t he charact eristics of i ts weat her resources ,has an analysis and probe for t he element s of advant ages and di sadvantages i n the c ourse of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 he weather res ources of Guangxi coast al areas ,then suggest s relevant count ermeasures of develop 2ment and utilizat ion.K ey w or ds :weat h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G uangxi c oast al areas[责任编辑:黄天放][上接第21页]面积比较大.总的来说,该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自然资源环境比较好,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而发展潜力最强.4.2.2 发展潜力二级的县域从总的发展潜力水平看,这一地区的发展处于喀斯特地区的中等水平.27个县发展潜力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差距不大,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比较好地区,在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发展处于较前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4.2.3 发展潜力三级的县域该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社会经济不发达,自然资源贫乏,气候条件劣于其他地区,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低下,属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比较落后,发展潜力相对小的区域.5 结 语进行发展潜力评价可以弄清喀斯特地区各县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各县政府部门制定反贫困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各县也可参照自身的发展潜力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从中寻找出路,走出贫困困境.参考文献:[1]王世杰.贵州反贫困系统工程[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5[3]胡宝清,任东明广西石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山地研究,,6(23)[责任编辑班秀和]36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199..J .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