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部沙垒田凸起东段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

合集下载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渤西沙垒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s t r i k e — s l i p f a u l t s i n S h a l e i t i a n u p l i f t , we s t Bo h a i S e a
J i a n g Ta o,Li Hu i y o ng,Li Xi nq i ,Xu Pe n g,Hu Anwe n
第2 7卷 第 5期
2 0 1 5年 1 0月


油 气

V0 1 . 2 7 No . 5
L I TH0L0GI C RES ERV0I RS
0c t .2 01 5
渤西沙垒 田凸起走滑断裂背景下油气成藏特征
江 涛 , 李慧勇, 李 新琦 , 许 鹏 , 胡 安 文
中图分 类号 : T E l 2 2 .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5 ) 0 5 — 0 1 7 2 — 0 4
Hy dr o c a r b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und e r t he ba c kg r o un d o f
剖 面上 , “ 雁列 式” 断层 向深 部收拢 , 垂 直断距较 小 , 没 有 明显的 水平位 移 , 表 现为 “ 花状” 构造 , 同时走 滑断
裂的位 置对 应 着“ 沟谷 ” , 可改 变基底 和盖 层 的 高低 格局 。走 滑 断裂 对 凸起 区构造 圈闭 的形成 、 油气 的聚
集 以及 凹 陷 内古近 系扇体 的沉积 均具 有重要 控制 作 用。构造脊 是 油气长期 聚集 的有利 区带 , 受走 滑断裂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江涛;李慧勇;胡安文;王明春;赵书铮【摘要】渤中西洼东营组烃源岩埋深较浅、成熟度相对较低,其生烃潜力一直未受重视.为了明确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对东营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油源对比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认为: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在埋深大于3500m的东三段有机质成熟度Ro>1.0%,达到了生油高峰,是渤中西洼重要的烃源层系.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东三段烃源岩原油主要环绕渤中西洼主洼槽呈环带状分布.断层、砂体是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效的输导体系要素,主要发育烃源岩-断层、烃源岩-砂体、烃源岩-砂体-断层复合接触型3种油气高效输导类型.根据烃源岩的发育特征,结合输导体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研究,认为东三段主要为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在渤中西洼的北部,东营组烃源岩可以作为浅层油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沟通东营组烃源岩的大断裂垂向运移至浅层成藏,因而浅层油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东三段烃源岩生排烃能力及油气成藏模式的重新认识,对该区深化勘探及目标区的优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The source rocks in Dong3 Member of west Bozhong Sag is featured by shallow buried depth and relatively low matur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has been neglected inthe past.The effects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ype,maturity and oil-source are researched to characterize the source rocks in Dongying Member and identify their correlation with hydrocarbonaccunulation.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source rocks in west Bozhong Sag is featured by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The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Ro) of source rocks with buried depth exceeding 3 500 mis greater than 1.0%,which has reached oil generation peak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rock series.Oil-sourc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the oil within Dong3 Member source rocks mainly distributes in a zonal pattern around the main subsag of west Bozhong Sag.Fault and sandbody are considered as the effective pathway systems in the Dong3 Member source rocks of west Bozhong Sag.There are three efficient pathway patterns,including source rock-fault,source rock-sandbody and source rock-sandbody-fault with conpound eontac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ong3 Member is self-generation and self-preservation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the configuration patterns between path system and source rocks.The source rocks of Dong3 Memb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west Bozhong Sag can be taken as effective source rocks for shallow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hydrocarbon mainly migrates from source rocks to shallow reservoirs vertically by large-scale faults,whieh results in a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The re-understanding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could provide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target-area selection.【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烃源岩;成藏模式;勘探潜力;东三段;渤中西洼【作者】江涛;李慧勇;胡安文;王明春;赵书铮【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烃源岩是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优质烃源岩的确定,对揭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富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渤海东部馆陶组岩性特征及成藏规律

渤海东部馆陶组岩性特征及成藏规律

渤海东部馆陶组岩性特征及成藏规律渤海东部馆陶组是渤海海盆拉斯萨尔组系的第三系G层组,于2014年被系统地命名和划分,面积较大,面积约70000平方公里,主要沉积物整体质地比较脆性,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区。

下列为渤海东部馆陶组的岩性特征和成藏规律的介绍:一、岩性特征1、岩性组合渤海东部馆陶组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沉积物组合以湄州砂岩、光饱和砂岩、粗砂砾岩、精细沉积粒岩、泥质岩、泥岩、灰岩等岩性构成了三层结构,即上段细砂层、中段粗砂层和下段泥岩层。

2、岩性特征渤海东部馆陶组表层以砂岩为主,粒度由细至粗,含量高。

下层泥岩细至粗砂岩,粒度由细至粗,含量高。

岩性特征以脆性为主,有明显的后现代沉积特征,具有脆性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中度,细砂比较多。

3、岩石成分渤海东部馆陶组沉积物由高熔点地球化学成分(铁矿物、斜长石、橄榄石等)和低熔点地球化学成分(硅、钠、钙、镁、锰、碳氧化物等)组成。

二、成藏规律1、与构造运动有关渤海东部馆陶组的沉积有较强的构造运动的控制,构造地貌的演化与沉积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2、与裂谷有关渤海东部馆陶组中多发育平行裂谷、裂谷盆地、裂谷断块等,填充砂浆、泥浆沉积,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上到下的沉积体组成。

3、与山脉、浅海湖有关渤海东部馆陶组沉积物受支链山脉控制,沉积特征与上述地形密切相关,部分处于浅海湖等低地带,沉积特征由浅泥质岩同步变化。

因此,渤海东部馆陶组具有良好的岩性特征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被认为是目前开发勘探的重点区域。

渤海东部馆陶组是渤海海盆拉斯萨尔组系的第三系G层组,于2014年被系统地命名和划分,面积较大,面积约70000平方公里。

渤海东部馆陶组拥有良好的岩性特征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区域。

下面就渤海东部馆陶组的岩性特征和成藏规律进行介绍:一、岩性特征1、岩性组合渤海东部馆陶组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沉积物组合以湄州砂岩、光饱和砂岩、粗砂砾岩、精细沉积粒岩、泥质岩、泥岩、灰岩等岩性构成了三层结构,即上段细砂层、中段粗砂层和下段泥岩层。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分布 。断层 、 砂体是渤 中西洼东三段 烃源岩 有效的输 导体 系要 素 , 主要 发 育烃 源岩一 断层 、 烃 源岩一 砂体 、 烃源岩一 砂体一 断层复合接触型 3种油气高效输 导类型。根据烃 源岩的发育特征 , 结合输导体 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 系研 究 , 认 为东三段 主要 为 自生 自储油 气成藏模式 。在 渤 中 西洼的北部 , 东营组 烃源岩 可以作 为浅层油 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 , 油气主要通过沟通 东营组烃 源岩 的大断裂垂 向运移至 浅层成藏 , 因而浅层 油气具有较 大的勘探 潜 力。东三段 烃 源岩 生排
3 0 0 4 5 2 ) ( 中海石油 ( 中国) 有限公司天津 分公 司 , 天津
摘要 : 渤 中西 洼 东营 组 烃 源 岩 埋 深较 浅 、 成熟度相对较低 , 其 生 烃 潜 力 一 直 未 受 重视 。 为 了明
确 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 其与油气成藏 关系, 对 东营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类型、 成熟度、 油 源对
比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 行 了一 系列研 究。结果认 为 : 渤 中西洼 东三段 烃源岩有机 质丰度
高, 在埋深 大于 3 5 0 0 m的东三段有机质成 熟度 R 。 > 1 . 0 %, 达到 了生油 高峰 , 是渤 中西洼重要
的 烃 源 层 系。 通 过 油 源 对 比 分析 , 认 为 东三段 烃 源 岩 原 油 主要 环 绕 渤 中 西 洼主 洼槽 呈 环 带状
第2 4● 第 6 期
2 0 1 7 年1 2 月
油 藏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7 . 0 6 . 0 0 3

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干系摘要: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其中断裂构造控制成藏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对该区域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与油气成藏的干系。

探究表明,断裂体系复杂,主要为北西-南东向、南西-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并且受到区域动力演化的影响,形成了多代次多期次的断裂演化史。

该区域主要油气藏类型为碳酸盐岩油气藏和古隆起构造油气藏。

其中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岩性较好的海相石灰岩中,受几何和物理条件制约,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

而古隆起构造油气藏普遍分布在储层裂缝、孔洞和岩石微裂缝中。

关键词:渤海海洋;辽东湾;断裂特征;油气成藏干系1.引言渤海海洋辽东湾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点油气勘探区。

近年来,该区块在地震勘探、钻探及地质探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浩繁的探究表明,该区的油气勘探效果主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其中,断裂构造的影响尤为显著。

断裂构造通过控制成藏空间、改变储集空间物性及导致成藏效率等方面对油气的富集与埋藏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断裂特征该区断裂构造多样且复杂,其中北西-南东向和南西-北东向断裂是该区域的主要断裂特征。

北西-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南西-北东向断裂则主要分布在区域北部。

此外,该区断裂还受到区域地质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代次、多期次的演化史。

3.油气成藏干系3.1 碳酸盐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是该区油气的主要类型之一。

主要分布在岩性较好的海相石灰岩中,受几何和物理条件制约,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两侧。

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断裂的控制,成藏岩层普遍表现为裂缝和岩石微裂缝。

其主要成藏方式为裂缝、孔隙和岩石微裂缝储集,具有严格的受控特征。

3.2 古隆起构造油气藏古隆起构造油气藏是另一种重要油气成藏类型。

储层主要为变质岩及其岩石微裂缝中,油气成藏与储层形态及裂缝密度、连通度、裂缝发育度等因素有关。

储层中的裂缝、孔隙和岩石微裂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p r fBo n l we - plf a to na o r u it Ln Di gy 。 H o n ou ’ u Don gm e i
Ya g Qig o g Pe g W e u n n h n。 n nx
Ni on i uH gb n
广, 最远 含 油 范 围 (V 油 组 ) 离 油 源 大 断 层 约 6 I 距 k 越 远 离 I 油 组 , 气 分 布 范 围越 局 限 , m; V 油 即越 靠
( lo e e n Ne g n ) s r c u a t a s Pa e g n a d o ee t u t r l r p we e r c n r l d b o g i t r c i n b we n S — e — o t o l y a l n n e a t e e N— r n— e o t
En r e h oo y & S r ie ,Ti n i egy T c n lg e vcs a jn,3 0 5 ) 0 4 2
小 断层 对油气 的分 布具 有 控 制 作 用 , 为 边 界 控 制 作
着各 油 组油气 分 布 的范 围 。
Ab t a t n t s e n p r o na l we — — sr c :I he we t r a t f Bo n o rup lt i ,Bo i a, t g o h f ha Se he r wt of e p nd h low d e a s a l
d n e e i n a t s t m a d i g xt nso f ul ys e n NNE— r ndi t e ng rghtl t r l t i e si f u t y t m . The e i —a e a s rk — lp a l s s e s de p e t a r f me b a o r ps we e or d y c mpr s i n n e son f e s o i v r i o Olgo e s rk — lp a ls, i dia i a e t ni i c ne t i e si f u t n c tng t c o c i e so o l o nv r i n m de f“s is s s y e:a t h l cs or ” t l nd he s a — l ow r p e u t d r t a s r s le fom a pul—pa t e t nson i ・ la r x e i n・ — du e o e t n s l ng t out und r c d by ne t c o i ms a o he s h bo ay f u t i he we t p r f Bon n u it The s r k — a l n t s a t o a plf. t i e s i a t ha e lp f uls v pl y d c ns r tv r l i t a e a o t uc i e o e n he gr wt o b t s a l w a de p r ps I t o h f o h h lo nd e t a . n he s udy a e t r a,t e Ne ge yd oc r on a c h o ne h r a b c umul ton ai pa t r i a a y e t e n s n l z d. t c nt o of “Y ” s p d he o r l 一 ha e c ompa o f uls n ni n a t o hy r a bo d s rb i i d oc r n i t i uton s e ph sz d,a d o a b n d s rbuton mod l m a ie nd a hy r c r o i t i i e o f“s nd e” s y e s r os d The i e s c i ns pi l t l i p op e . nt r e to be we n t i — lp a t a b nd r f uls r t e s rke si f uls nd ou a y a t o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吕丁友;侯东梅;杨庆红;彭文绪;牛洪彬【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1(023)004【摘要】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渤南低凸起西段南边界大断层产生拉分伸展运动的产物.走滑断层在深浅层圈闭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分析了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成藏规律,强调“Y”字型伴生断层对油气分布范围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指出走滑断层与边界断层或深大断层结合部位易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形成圈闭,这也是油气运移的活跃部位,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加以关注.【总页数】5页(P229-233)【作者】吕丁友;侯东梅;杨庆红;彭文绪;牛洪彬【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452;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渤东低凸起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 [J], 王应斌;王海军;孙和风2.渤海海域渤东低凸起中南段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J], 张参;官大勇;王明臣;刘朋波;张海义;张宏国3.渤海海域渤东低凸起中南段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J], 张参;官大勇;王明臣;刘朋波;张海义;张宏国;4.渤南低凸起北侧斜坡带新近系油气成藏关键因素分析 [J], 刘丹丹; 赵国祥; 官大勇; 黄颖; 朱勇超5.渤南低凸起北斜坡构造脊成因模式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肖锦泉;江涛;付立;朱勇超;刘丹丹;官大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新生代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渤海新生代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渤海新生代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池英柳【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年(卷),期】2001(015)001【摘要】渤海新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三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总页数】8页(P3-10)【作者】池英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渤海海域重力异常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探讨 [J], 张春灌2.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J], 唐振海;朱国同;李淑筠3.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J], 陆先亮4.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与含油气系统形成 [J], 池英柳;杨池银5.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含油气系统 [J], 吕志彬;唐振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l i p f a u l t i n g, a s e r i e s o f NNE- t r e n d i n g o r n e rl a y EW - t r e n di n g f a u l t s we r e f o me r d i n t h e Ne o g e n e . T h e s e e n e c h e l o n f a u l t s
t u r l a h i g hs . I t i s s e p a r a t e d i n t o t h e e a s t p a r t a n d t h e we s t p a r t b y e a r l y s t ik r e — s l i p f a u l t s . S e v e r l a h u n d r e d— mi l l i o n — t o n s o f
we r e f o me r d o n t h e b a s e me n t s u r f a c e . T h e N e o g e n e w a s d r a p e d o n t h e b u i r e d h i l 1 . D u e t o t h e i mp a c t o f l a t e r d e x t r a l s t i r k e —
o f S h a l e i t i a n Sa i l e nt , we s t e r n Bo h a i S e a
S hi We n l o n g, Zh a n g Zh i q i a n g, Pe ng We n x u, Wa n g Ba o q u a n, Gu o Ta o
渤 海 西 部 沙 垒 田 凸起 东 段 构 造 演 化 特 征 与 油 气 成 藏
石文龙, 张志强, 彭文绪, 王保全, 郭 涛
[ 中海石油 ( 中国) 有限公 司 天津 分公 司 , 天津 3 0 0 4 5 2 ] 摘要: 渤海西部 的沙垒 田凸起是一个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 的古潜 山, 以早 期走滑 断层为分 隔, 将 沙垒 田凸起 分为东 、 西 两段。 目 前, 沙垒田凸起 的东段 已发现数亿吨 的石油地质储量。受早期基底 走滑构造 应力 的作 用 , 在沙垒 田凸东段 主体 区 自西 向东 主要发 育 了4组北东 向走滑断层。 由于受走滑断层 的影响, 在基底面上形成古沟道 , 晚期 新近 系披覆沉积在 潜 山上面 , 由于 晚期右 旋走滑
OOI P h a v e b e e n d i s c o v e r e d i n t h e e a s t p a r t o f t h e s a l i e n t . Un d e r t he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e a r l y t e c t o n i c s t ik r e s t r e s s i n ba s e me n t , f o u r NE— t r e n d i n g s t ik r e - s l i p f a u l t s we r e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e a s t pa r t o f t h e s li a e n t , a f f e c t e d b y whi c h t h e a n c i e n t c h a n n e l s
油- 5 天然气t  ̄ / k ,
第3 4卷 第 2期
O I L& G A S G E O L O G Y 2 0 1 3年 4月
文章编号 : 0 2 5 3— 9 9 8 5 ( 2 0 1 3 ) 0 2— 0 2 4 2— 0 6
d o i : 1 0 . 1 1 7 4 3 / o g g 2 0 1 3 0 2 1 6
区域 储 量 规 模 的升 级提 供 了理 论 支持 。 关键词 : 雁列 带; 构造 演化; 成藏模式 ; 新近 系 ; 沙 垒 田 凸起 ; 渤 海 西 部 中图分类号 : T E l 2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Te c t o n i c e v o l ut i o n a nd h y dr o c a r b o n a c c um u l a t i o n i n t he e a s t pa r t
的影 响 , 在 新近 系 形 成 了一 系 列北 东 东 或 近 东 西 走 向 的 断层 , 这 些 雁 列 断 层 对 凸起 区油 气 田 的 形 成 具 有 明 显 的 控 制 作 用 。 通 过 对
凸起 区构造演化特征 的分析 , 建 立 了沙垒田凸起 区东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近 系油 气成藏模 式, 明确 了该 区油 气勘探 潜力 , 为凸起 区东 段滚动勘探 和
( T i a n j i n B r a n c h o fC N O O C C h i n a L t d . , T i a n j i n 3 0 0 4 5 2 ,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 S h a l e i t i a n s a l i e n t i s a n e x p o s e d p le a o - b u ie r d h i l l u n d e r we n t l o n g — t e r m we a t h e in r g a n d e r o s i o n wi t h s e v e r a l s t r u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