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课《古诗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课《古诗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语文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酬: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思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思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思念故友。

〔7〕翻似:倒好似。

翻:副词,反而。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注音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暂〔zàn)凭〔píng)长〔zhǎng)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思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奔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原文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望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喝尽残杯废歌舞,暂凭东风吹我衣。

四、《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的原文。

这八首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远的向往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雨后的渭城景色和送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和对远行的祝福之情。

《望洛》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洛阳的怀念和思乡之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旧日岁月的怀念之情。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雪后孤舟独钓的场景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境地的向往之情。

《杂诗》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来自故乡的客人的热情欢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热爱之情。

《凉州词》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葡萄美酒和战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酒和凄凉战乱的感慨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季节更替和离别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江南景色和逢人的情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重逢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七年级语文要背诵的古诗

七年级语文要背诵的古诗

七年级语文要背诵的古诗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七年级全册古诗词25首

七年级全册古诗词25首

七年级全册古诗词25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和风土人情。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关于七年级全册古诗词的精选篇目,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段千年文化的长河。

1. 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夜晚的风雨声与早晨的鸟啼交织在一起,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2. 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池塘,泉水潺潺,树影婆娑,小荷初露,美不胜收。

蜻蜓停在荷叶上,生动活泼,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时,思念故乡的情感。

明月如霜,清冷而明亮,令人心生感怀。

4. 望洞庭(宋代·张孝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景象,湖光月色交相辉映,湖面宁静如镜,美不胜收。

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娓娓道来,令人仿佛置身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5. 青玉案·元夕(唐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之夜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

细腻动人的笔墨描绘出节庆之夜的盛况,令人感受到节庆的欢乐和热闹气氛。

6. 归园田居(唐代·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帝饮长歌,故园无此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园田居的向往,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

将自己生活在都市中的窘境与远离尘世、归隐自然的理想进行了对比,引起人们对生活理想的思考。

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21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21课《古诗五首》

诗歌主题
作者登高远望,借景抒情,
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他高瞻 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 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官游历名山大川。 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意境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幽深,感情含蓄。他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闻道 /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雄溪辰溪等五溪。
分析:这两句话写景兼写时令。择取两种富 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 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文理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齐到鲁 都科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南山 北,明昏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 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 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灿烂的星辰好像在在海涛中闪 烁光彩。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 心志吧。
观沧海
曹操 总写 实 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全部以下是七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词:
- 七年级上册:
- 《观沧海》(曹操)
-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王湾)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秋词》(刘禹锡)
- 《夜雨寄北》(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 《潼关》(谭嗣同)
- 七年级下册:
- 《竹里馆》(王维)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逢入京使》(岑参)
- 《晚春》(韩愈)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望岳》(杜甫)
- 《登飞来峰》(王安石)
- 《游山西村》(陆游)
-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 《泊秦淮》(杜牧)
- 《贾生》(李商隐)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 《木兰诗》(北朝民歌)。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10首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10首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10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江城子》孟浩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咏鹅》王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念奴娇》苏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芙蓉楼送辛渐》苏轼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安西从军行,落日故人情,云霞生山河,风月照古城。

8、《江南春》李商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山中》陆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终南望佛山》王安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平坦曲径通幽处,疏钟川上愁空愁。

二、古诗的美丽让人为之陶醉古人优美的诗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一直会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为人们缓解疲惫的心情、抚平伤痛的心绪。

前言不拘的10首古诗,无疑是语文课堂那座瑰丽的殿堂,它们传达出的美妙深邃的思想,使人纷纷把它们当作自己抒发感情和反思其中哲理的宝库。

首先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简洁之句,将把登高处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不管得失如何,只要我们仍然能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念和视野,就能有不同的收获,即便是调整人生的视角,或是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锦瑟》,屈原在这首诗里,把乐器“锦瑟”比作一个穿越时间的人,让锦瑟弦穿越每一次伤痛,就像一个应景的情歌,将深切眷恋中的思念和伤痛倾诉无疑。

它让我们认识到,当一切都变了,过去也把我们带走,我们只能如此把心中的牵挂托诸音乐。

接下来便是苏轼的《念奴娇》,在这首诗里,苏轼用了熟悉的形象,让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伤,让人黯然神伤。

它说的是情感的伤痛,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可奈何的绝望,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会珍惜所拥有的爱情,让彼此关系更加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笔时间帐算得无可辩驳,朝廷也就在1905年下谕,废除科举。因此不妨说,除了开头几年有一番匆忙的告别,整个二十世纪基本上已与科举制度无关。
二十世纪的许多事情,都由于了结得匆的陈年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拨弄它几下。唾骂当然是有道理的,孩子们的课本上有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各地的戏曲舞台上有《琵琶记》和《秦香莲》,把科举制度的荒唐和凶残表现得令人心悸,使二十世纪的学生和观众感觉到一种摆脱这种制度之后的轻松。但是,如果让这 些优秀动人的艺术作品来替代现代人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理性判断,显然是太轻率了。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什么网站可以看投注量
说这些英气勃勃的冲决性言词的是谁?一位科举制度的受惠者、同治年间进士张之洞,而领头的那一位则是后来让人不太喜欢的袁世凯。于是大家与朝廷商量,能不能制订一份紧凑的时间表,以后 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每次都递减三分之一,减下来的名额加到新式学校里去,十年时间就可减完了。用十年时间来彻底消解一种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制度,速度不能算慢了吧,但人们还是等不及了。袁世 凯、张之洞他们说,人?的培养不比其它,拖不得。如果现在立即废止科举、兴办学校,人?的出来也得等到十几年之后;要是我们到十年后方停科举,那么从新式学校里培养出人?还得等二十几年,中 国等不得二十几年了“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