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典型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浙江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内容】(略)1. 文章中提到的“XX”一词,其含义是什么?答案:XX一词在文章中指的是...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答案: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以下论据:...3.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文章内容】(略)4. 文章中“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在文章中,作者运用“XX”一词,体现了...5. 请分析文中“XX”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
答案:文中“XX”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包括...6. 文章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现主题?答案:文章通过以下手法来展现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文章内容】(略)7. 文章中提到的“XX”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答案:文章中提到的“XX”现象,其成因主要包括...8.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XX”持有怎样的态度?答案: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XX”持有...9. 文章中提到的“XX”策略,其效果如何?答案:文章中提到的“XX”策略,其效果表现为...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言文内容】(略)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答案:(1)...(2)...(3)...(4)...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2. 文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3.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诗歌内容】(略)14. 诗歌中“XX”一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答案:...1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完成16-17题,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精品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天姿刘醒龙深情莫过深秋,红颜哪堪红叶?沿着巴河水岸边雪一样洁白的细沙,一程程逆流向上。
将武汉街头的尘嚣丢在汽车的尾气里,再从纷乱如麻的通途中,选择一条用愁闷藏起残花的平常道路,远望大别山,伫对大别水,抢在偌大的北风到来之前,寻一寻温顺过往。
直到那些像细沙一样多的传闻,变成天堂寨下坚冰般纯情的巨石。
那些名叫九资河的田畈,那些名叫圣人堂的山冲,那些名叫千基坪的老垸,还有那个名叫罗田的小县,凡此种种微小的地理,春风拂过时,大小犹如一朵花苞;此刻,因为秋已深,因为霜已近,又变得犹如一片向着天空瑟瑟的红叶。
不是没有对乡村新意的渴望,更加埋没不了的是从头到脚的骨缝与肌腱中,那些作为神经的古朴实诚。
无论如何,乡村该是这样,一眼望去就能抵达灵魂。
清风缕缕拂过,丝丝情意分不清是微寒或者稍暖,悄然颤抖只在心中,谁让她变成参天大树摇摆?留下落叶漫天飘散,绿叶飞天幻化险峰莽然。
青山座座扑来,重重喟叹想必是为着前世与来生,环顾求索才上眉梢,恍惚流泉飞溅白云横渡,任凭薄雾浓霞搂去,丰腴山坳伸展高挑峰峦。
五角枫红,刺毛栗红,鸡爪槭红,茅草葛藤灌木林,一丛丛,一片片,明丽到极致。
小树迷人,大树惊天的却是山山之间,道道田埂上,到处土岸边,用一棵棵孤独聚集而成的乌桕林海。
奔着秋色而来,可是为了追究人生某个元素?是少年用竹筢将太多太多的乌桕红叶收拢来,铺在自家门前晒成过日子的薪火?是青春将太艳太艳的木梓叶铺陈开来,沉醉成对全部岁月的倾情浪漫?那样的红叶,是一棵树平平经常从年头劳累到年尾,突然爆发的火热之心。
那样的红叶,是一个人摸摸索索从黄昏奔波到黎明,最终点燃的蜡烛青灯。
那样的红叶是藏得太久的痴心在轮回,那样的红叶是爱意太多的秀目在凝眸。
是昨日晚霞的宿醉,还是今朝晨露的浓妆?或者是二者合谋将天堂迷倒,摔落银河里的很多星斗,暂且栖身乌桕树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马克·吐温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
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
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
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
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
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
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
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
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
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
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
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
新高考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抓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东君①认识鬼金是在青创会上。
甫一见面,便要跟我聊小说。
他读过的外国小说似乎比我还要多,有些书名与人名我都不曾听过。
他对那种名气不大却能够入得心来的作家的喜爱程度恐怕有过于托尔斯泰,正如他对北京某条老巷的喜爱程度超过长安街。
②鬼金通常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一个写作者,一个吊车司机。
在我想象中,现实生活中的鬼金应该是驾着恐龙般的吊车在工地上来回移动,铁臂舒展,不无威武之气。
后来在现代文学馆的园子里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才知道,那种吊车是悬在车间的半空中的,而他置身其中,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很少从上面下来。
每个月他的工作日是22天或24天,每天工作8小时。
有一回,他跟我谈到“四班三运转”这种上班模式时,我听了一脸茫然。
他就作了补充解释:两个班是早7点40分接班,下午3点40分下班,白班上完第二天下午3点40分接班,半夜11点40分下班,这是两个班;之后休息一个白天,第二天半夜11点40分接班,至凌晨7点40分下班,这又是两个班。
每个月“四班三运转”,循例进行,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我问他,那么,你是怎么安排写作时间呢?他只吐出两字:少睡。
③可以说,他的写作时间是从工作时间中挤出来的,坐在禁闭室一般的吊车驾驶室内,如果没事可做,他会偷偷写点诗,或琢磨一些小说片段。
至于看书,在工作时间是严格禁止的,一经发现就以违反劳动纪律论处。
“三班倒”之后,他一回家倒头即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会儿书或写点什么。
事实上,他完全有理由偷个懒,干点别的什么不必动脑子的活儿,但他就是喜欢跟文字打交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理需要”。
④这些年,他有没有可能换个工作?可能性很小,他说,他这20多年来,只有一回因为工厂放假,跑出去做了几个月的记者,后来回到工厂。
他长年待在笼子般的吊车内,就仿佛一只大鸟待在老巢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不甘就此堕落,却又无法远走高飞。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六篇(附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六篇(附答案)唐三草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本来被称为唐万财,但他并没有财富。
唐万财曾经是一名民办教师,但他的妻子离开了他,因为他只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无法给她更好的生活。
离婚后,他成为了一名公立学校的教师,但他的美好愿望仍然没有实现。
唐万财拒绝了学校女老师的追求,因为他不想吃窝边草。
他的前妻回到了他的生活中,但唐万财还是拒绝了她,因为他不想重蹈覆辙。
最终,唐万财成为了桃花村的村长,并改名为唐三草。
他的家族在这个村庄已经有了几代人,他认为自己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位的人。
4.文章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满盖荒原”的神奇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文章通过描写荒原的景象、气息、声音来刻画其神奇之处。
比如描写荒原的气息是“浓重的、沉闷的、带着一股野性的味道”,描写荒原的声音是“空旷、深沉、威武、凄凉”,这些描写都为读者展现了荒原的神秘和肃穆。
答案:描写荒原的景象、气息、声音来刻画其神奇之处。
比如描写荒原的气息是“浓重的、沉闷的、带着一股野性的味道”,描写荒原的声音是“空旷、深沉、威武、凄凉”等。
5.文章中的“摩尔人”和副指导员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摩尔人”王志刚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而作者也暗暗地爱着她,这表明副指导员是一个备受关注和喜爱的人物,而“摩尔人”和作者之间都有一种情感上的羡慕和嫉妒。
答案:副指导员备受关注和喜爱,而“摩尔人”和作者之间都有一种情感上的羡慕和嫉妒。
6.文章结尾的“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文章结尾的“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是在描述荒原的神秘和肃穆,也是在暗示小分队即将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和考验。
答案:文章结尾的“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是在描述荒原的神秘和肃穆,也是在暗示小分队即将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和考验。
鬼沼”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被雪覆盖着,处于冬眠状态,隐藏了它的真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第四章)刘震云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天尽头有一回声:“哎!”“找到了吗?”“找到了,小子!”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找到了。
”“在哪儿呢?”“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解析】【分析】(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
故选C。
(2)本题可以从以下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爹听说“我”要找《世界地理》这本书,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可见其爱子心切。
“我”担心爹没有自行车,走路太慢一时赶不回来,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可见其信心十足。
为了给“我”找书,爹走了一天一夜的路,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书讨回来送给儿子后,也没有休息一下,就往家里赶。
可见其坚强倔强。
(3)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没有直接写老人路上的艰辛,而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写“我”和李爱莲等书的焦急心情,侧面写老人为了儿子寻书的急切心情,从而表达了老人爱子心切。
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同时,没有直接写老人的一路艰辛,也可以在文本中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故答案为:⑴C;⑵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
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又是一年春天侯发山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妗子①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她帮忙,刨树。
终于盼到周末,又要干活啊。
我把书包甩到沙发上,很不痛快。
还是到舅家去,我心里就更不愿意了。
舅家在小关南边的大山里,虎脑村,路也不好走,还要走好远。
有时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瘳得慌。
看到我一脸不高兴,妈说:“你舅,还有你表哥都不在家,难为你妗子了。
她有了难,轻易不来信,这次张了口,你就去吧。
”“妈,高三课程紧张,还有作业呢。
”我推辞道。
“你舅,还有你妗子,平时白疼你了。
不说别的,哪年少吃人家的核桃了?”妈恼了。
舅家的门前有条蜿蜒小路,路边长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
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
上小学时,一到星期天,就缠着爸妈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他们摘吃完。
稍微懂事了,知道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表姐也很少吃,核桃都卖了,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人平时的一应开销。
再到核桃成熟的季节,即便有其他事,我也就不好意思去了。
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舅和妗子到镇上来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
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个去……”当时是春天,那个核桃树已经开花了。
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挂在枝头,像女孩的小辫子,在微风中轻盈地舞蹈,煞是好看。
妗子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忙抓把柴禾去给我煮荷包蛋。
我吃了荷包蛋,背上馒头跟着妗子去刨树。
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
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妗子也不说话,使劲抡起镬头,发狠地刨着。
“妗子……”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想弄清刨这棵树的原因,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妗子不说话,也没抬头。
“妗子,您咋啦?”我又叫了一声。
妗子扔掉馒头,抱着树干哭泣起来。
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安慰妗子。
没了这棵核桃树,等于妗子家的银行被盗了,她能不伤心吗?“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水泥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中。
”妗子朝我凄然一笑,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长长的睫毛上。
原来是这样。
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中!”“哪能这样说话?修路是为了咱自己方便,比起人家,咱,唉!”妗子说罢,摇了摇头。
我看着妗子,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妗子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的生意。
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
还有在外办厂的苏家,头一次捐了8万,第二次捐了2万……”说罢,妗子又抡起钁头刨起来。
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