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要留白:虚实相生,密不透风可走马

合集下载

书法鉴赏试题

书法鉴赏试题

书法鉴赏试题
一、在书法鉴赏中,下列哪一项是评价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A. 笔画的粗细均匀
B. 用纸的质地与颜色
C. 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答案:C)
二、以下哪位书法家是唐代著名的楷书大家,其作品以法度严谨著称?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赵孟頫(答案:B)
三、书法中的“飞白”效果通常指的是什么?
A. 笔画中留有的空白部分,显现灵动之美
B. 墨色过浓导致的纸张渗透现象
C. 书写时笔速过快造成的模糊效果(答案:A)
四、下列哪种书体以其流畅自如、连带自然的特点而广受喜爱?
A. 篆书
B. 行书
C. 隶书(答案:B)
五、宋代书法家米芾以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米颠”?
A. 楷书
B. 行草书及书画鉴赏
C. 篆刻艺术(答案:B)
六、在书法布局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体现了哪种美学理念?
A. 对比与和谐
B. 简洁与繁复
C. 静止与动态(答案:A)
七、下列哪部作品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A. 《九成宫醴泉铭》
B. 《兰亭序》
C. 《祭侄文稿》(答案:B)
八、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是用来阐述什么的?
A. 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B. 书法创作的八种境界
C. 古代书法家的八种风格(答案:A)。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有让人想像的空间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有让人想像的空间

中国画的最⾼境界——留⽩,留有让⼈想像的空间⿊为墨,⽩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境界——留⽩。

留⽩,是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留有让⼈想像的空间。

⽔墨留⽩,虚实相⽣,惜墨如⾦,计⽩当⿊。

寥寥数笔丹青,于⽅⼨之地勾勒天地,于⽆画处凝眸成妙境。

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是那最能引⼈想象的留⽩。

⼀幅画的留⽩,可以看出主⼈胸中的丘壑,也可以看出作品境界的⾼下。

观齐⽩⽯的虾,便能感受到⽔的清澈。

赏徐悲鸿的马,便能体味到风的速度。

再看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个垂钓的渔翁,却让⼈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

吴作⼈的《池趣图》,河⽔涟漪、清澈见底之态尽在其中,三尾⾦鱼畅游⽔中,惟妙惟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纸之上,轻重浓淡,疏密有致,于⿊⽩辉映间顿⽣美感。

⽆,即是有,空,即是⾊ 。

留⽩不空,留⽩不⽩,以⽆胜有,以少胜多。

这就是留⽩的真正意境所在。

中国风景的摄影图,素⾊的背景,⼤⾯积的留⽩,浓淡得宜,令⼈回味⽆穷。

让⼈仿佛处于⽆限的空间中。

在传统的中式建筑中,偌⼤空间⾥的留⽩,与古典韵味的家具,在虚与实的对⽐中,达⾄⼀种空灵深远的意境。

插花中,⼀枝⼀叶,处处应运⽽⽣,错落有致,有着中国画留⽩和线描之趣味,意境呼之欲出,点缀了整个房间。

舞者,在虚实相⽣的舞台中,灌以⼀种动静结合的⽓韵,营造出整个舞蹈作品的灵动,使整个舞台⼲净漂亮,妙趣横⽣。

服装上,留下适当的空⽩,便给⼈以⽆尽的绮思遐想,裙⼦上晕染开的留⽩意境,让⾛路也变得灵动飘逸。

在青花瓷上,绘以图案,青花与留⽩处对⽐强烈,通体以极⼤的留⽩空间,来映衬青花,⾃然灵动。

留⽩,极致的静,空旷,⽆⾔的美,那⼀点⽩,留的恰到好处,令⼈⽆⽐神往,翩翩遐思。

留⽩,是⼀种天马⾏空的游⼷;留⽩,是⼀种鲲鹏展翅的淋漓;留⽩,是⼀种空⾕幽兰的禅⼼;留⽩,是⼀种⾔有尽⽽意⽆穷的⾄⾼境界。

于⽆画处观景,于⽆字处看书,于⽆声处听⾳,于⽆⼼处参禅。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篆刻章法中,最经典和最应当让新人记住章法原则的还是邓石如说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句话本指书法,也就是说在书法作品中既要注意字形笔画的实处(黑),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虚处(白)。

而其实,这句话,几乎存在于各种视觉作品里,比如摄影:(计白当黑的摄影作品)小船是这幅作品的重心,但你可以忽略船以外的空白吗?再比如我们看齐白石的画:(齐白石的画)我们能想像画中不留够足够的空白带来的滞塞吗?……这些章法美,在篆刻中表现的更为充分。

不过可以分为两块来看,一是疏密原则,二是黑白相“当”的原则。

一、疏密原则: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指的疏密原则,比如:(赵之谦刻“汉学居”)居处的空白可不正是疏可走马,汉学两字的密集,可不正是密不透风,两相比较,使整方印黑(朱)白对比强烈。

整方印读来疏密有致,赏心悦目之余,并不觉得“居”字处的红地空白突兀。

再比如:(赵之谦刻“赵之谦”)赵字“肖”处故意留红,“之”字又故意调整结构,留出大面积的两块红地,使之与“肖”处的留红呼应对照,疏处愈疏,而赵字的头部故意进行了笔画粘边,谦字也做了相同的处理,也是协调的呼应,密处愈密。

再提一下邓石如本人的作品,如:(邓石如“觉非盦主”)“觉”“盦”两字繁密,“非”“主”两字简洁,本不须再做更多处理,但大师就是大师,“主”字在邓石如大师手下,用了金文的写法,因此留出了更大的空白,由此,形成了更明显的对比,疏密对比更强烈,也因此更有视觉艺术效果。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石户之”三字本就简洁,“农”字本就繁复,但邓大师并不做额外的处理,还是让四个字各占地位,农字显得“密不透风”其他三字则“疏可跑马”。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再看邓石如的“意与古会”,“古”字简洁,大空白保留,与其他三字的繁复,也是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之下的章法杰作。

二、计白当黑以上这些是章法上的疏密原则,那么,计白当黑呢?“计白当黑”中的“白”与“黑”,原指书画作品的中的“虚”与“实”。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包括:
1.忌不临碑帖:书法需要遵循一定的传统和规范,不临碑帖就无法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也难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2.忌无画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有亮点和神采,如果整篇平淡无奇,缺乏亮点,就会显得乏味。

3.忌无大破:书法中的留白和布局非常重要,如果整篇作品缺乏大的留白和变化,就会显得拥挤和沉闷。

4.忌无势:书法需要有流动感和气势,如果整篇作品缺乏流动感和气势,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5.忌长横:行草书中,长横笔画容易使整篇作品显得单调,而且转换迟缓,影响整体美感。

6.忌多竖:过多的竖画会使整篇作品显得呆板,缺乏变化和生动感。

7.忌平、散、挤、弱:平整过度会失去起伏变化,散漫则缺乏整体感,拥挤则显得杂乱无章,而软弱则缺乏力度和气势。

8.忌首行不正:作品首行的首字和尾字应该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整行都会显得歪斜。

9.忌不熟:笔画不熟练会使整篇作品显得断断续续,气息不通畅。

10.忌字字断开:每个字都分开写会显得整篇作品很散,缺乏整体感,而紧密的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则会使作品更加协调和美观。

以上这些忌讳都是书法学习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姜夔《续书谱》译文加解读

姜夔《续书谱》译文加解读

姜夔《续书谱》释读邓散木翻译曹建解读编者按: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编发《续书谱》释读,原著为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翻译为近代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曹建提出问题思考,进行导读。

【原文】总论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辈以行为真。

亦以古人有专工真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

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书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

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

孙过庭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译文】真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渊源于篆书、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朴的地方,出自篆书;点画撇捺,出自八分;转锋换笔,有向有背,出自飞白;简便痛快,出自章草。

然而不论真书、草书和行书,各人有自己的体制,如欧阳询、颜真卿他们是用真书的笔法来写草书的;李邕、李建中他们是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真书的。

只因古人有的专工真书,有的专工草书,有的专工行书,确没有能兼擅其美的。

有人说:“一千个草字,抵不上十个行草,十个行草,抵不上一个真书。

”意思以为草书最易,真书最难,这岂是真心懂得书法的话?大抵下笔时如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如一味讲求挺拔,又无法洗掉俗气,所贵熟练精通,心手相应方好。

白云先生和欧阳询的书诀,对这问题,颇能得其大概,孙过庭说得更具体,都可以作参考。

【解读】关于各种书体渊源,以前的说法往往有着线性发展的先后顺序。

现在的考古发现证实,篆书与隶书并无先后之分,楷书与行草书也并非先后发展起来的。

因此,各种书体的相互关系,往往并非互为因果。

不过,可以说“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作者:谈兴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02期留白,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是建立在艺术想象上的创造性表达形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作画时留有空白。

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一小舟,一渔翁垂钓,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淼,满幅皆水。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清八大山人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方寸间显天地宽;齐白石画虾生动形象,画面上,只有三四虾游动。

虽对水不着一笔,但大面积空白却给人水气淋漓之感。

留白使欣赏者审美意识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为审美思维提供空间;留白可调动欣赏者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留白处给人丰富联想,让人“无”中生“有”,“虚”处见“实”,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使画面更显空灵。

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清·邓石如语)。

古代画论说得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鉴》)这种“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留白并非没有,而是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

充满艺术辩证法,蕴涵东方哲学对立统一思想。

它的出现和运用,有坚实哲学基础。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更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等等。

留白手法最早虽是运用在绘画上,但后来许多艺术形式都开始借鉴,运用在创作实践中。

譬如书法、音乐、戏曲、文学等,都把它作为创作利器。

书法讲究留白,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无不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开张势起,游龙走蛇,有摇曳而来、迤逦而去的灵动。

能留白和会留白,是本事,是智慧。

音乐上留白运用,最有名当数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演奏时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想象空间,便没有生命力。

适当运用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更能体现音乐节奏。

“留白”美学简论

“留白”美学简论

“留白”美学简论知识点:留白美学简论一、定义与概念留白美学,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以达到画面、音乐、文字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效果。

留白美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辩证关系,后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留白美学的内涵1.绘画:在绘画中,留白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使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充分利用留白美学,使画面达到“意蕴深远,韵味无穷”的效果。

2.书法:书法艺术中的留白,可以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呼吸的空间,展现作者的气息与情感。

著名的书法作品,往往在字形、墨色、留白等方面做到恰到好处,体现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3.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留白是指在乐曲中故意留下短暂的无声时段,使听者更加珍惜音乐的美妙。

这种无声的留白,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文学: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体现在文字的简洁与含蓄,让读者在想象中品味作品的韵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留白美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留白美学的价值1.提高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留白美学使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空间,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想象力。

2.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留白美学有助于培养人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品味和情感,提升审美水平。

3.丰富艺术表现手法:留白美学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4.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留白美学有助于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四、留白美学的应用1.教育领域:在教育实践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设计领域:在设计艺术中,留白美学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使设计更具人性化和艺术性。

3.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服饰搭配等方面,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

留白提升自我作文

留白提升自我作文

留白提升自我篇1:人生要留白,留白能提升自我,一丝净土,却趣味横生。

然此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

就像绘画,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书法,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像音乐,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就像建筑,小隙大功,狂风暴雨亦巍然;就像雕塑,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就像自然,最美莫过花木未开月未满。

一弯残月与中秋圆月各有韵味,然而从古至今似乎人们更喜欢弯月,圆月饱满且明亮,洁白无瑕,可在人们眼中似乎多了分平凡少了分灵气。

月似人生,生活中我们也应留一点空白给自己。

回忆中要留白。

不是记忆的突然中断,而是绵长的回忆中留一空闲地方安放我们对过去的感悟,或者让我们的记忆因一丝空白而显得轻缓,当我们正沉浸在回忆中时,亦能感受到些许随和,些许惬意。

计划中要留白。

也许严密准确的计划是所有计划制定者的目标,然而再严密的计划也应留白,留一丝余地,留一丝后路。

人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所以凡事都应想好利与弊。

时刻做好准备,才能完全成功。

处世中要留白。

既要给他人留一丝余地,也应留一丝悬念。

如果做事太过狠绝,当你身处险境,出手相助的人会很少。

但是如果太过坦诚待人,在他人面前会暴露无遗,自己也会吃到苦头。

学习中要留白。

学习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亦是一条真理。

要时刻留下空白告诫自己,空白还未填满,因此我们应继续学习。

留一点空白给自己,不是让人生因此而缺憾,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彩胜有色,时时刻刻刻要留白,人生因此时刻多彩。

篇2:成长路上,不必在每一处都留下痕迹,留白能提升自我,你会发现生活更美好。

“下周交美术作品。

”老师的话我窂记于心,心中十分得意:我的美术才华终于得以施展了!我拿出素描纸,精心绘制了一幅画:栩栩如生的树木,翩翩飞舞的蝴蝶,郁郁葱葱的草坪……“画得不错!”老师看了一眼后点点头。

我心中不禁放起了胜利的烟火。

我提起笔,又在空白处补上了许多景物,自觉更加赏心悦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也是一种运用到留白的艺术
大凡书法家,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白纸黑字”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把蕴含在内心世界的艺术品位表达出来。

黑白这两种单色经过书法家的手笔,就能构成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黑白色感不以富丽堂皇灿烂夺目见胜,却能构成既明快优美,又深沉大气的书法。

中华民族之所以对黑白二色那么偏爱和敏感,自有其审美心理的根源。

炎黄子孙生来是黑眼睛白眼珠,他们发明创造的太极图、围棋也选择了黑白二色。

古人不仅发现和运用了黑白美,而且还创造出了黑的墨和白的纸,并使二者由此产生了不解之缘。

没有黑白的巧妙对应,没有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没有书法艺术。

也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空间美。

在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平衡。

整齐或错落的空白,给人的视觉感受,无不蕴含着一种平衡。

当然,白也要依赖于黑。

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石之量齐。

”有笔画处爽利干净了,无笔画处才会整齐。

这是指具体运笔操作,是深入白黑之间更微妙的部位。

但在运笔之前,重点考虑的还是白。

放眼于白,立足于黑。

白、黑对比变化,又互相映衬,以求整体上白与黑之间的平衡和谐。

和谐则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而尤以黑、白之和谐为要。

书法形式靠黑、白共同完成,影响人们视觉感受
的也是黑、白的综合形象。

只有黑或只有白固然不会有书法,黑、白失调也不是好的书法,难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但是,一般人往往只注意黑的线条,而忽略了白的空间,因而不能自觉地追求和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

“计白当黑”提醒并要求人们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统筹考虑,就为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提供了前提,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后人不断有论述。

如胡小石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

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

”(《书艺略论》)宗白华说:“空白处应该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都可看做是对邓石如“计白当黑”论的赞许和发挥。

书法造型布局所依附的书底是平面的,书法线条最初的直接效果也只是作为界线对这个平面进行分割;线条墨迹的黑与原来书底的白有颜色的对比,被分割后的一个个区域之间乃至与界线之间也有个面积的对比。

它们都需要相谐相应。

但这只是表面的形式,初级的美,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蕴,“计白当黑”的审美价值也就远不止于此。

在书法艺术中,极大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道理。

同绘画一样,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

恰如其分的黑与白让人不得不惊诧,原来万物也有如此缜密的变化,甚至比你的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更为细
腻。

而这种细腻又让你曾多少次耳濡目染的自然景观在瞬间变得宁静、圣洁而悠远。

在审美过程中,黑白的作用是双向的,因而产生气息运动之关系,给欣赏者以灵动之美感。

一幅书作,黑有向白运动、扩张之力,而白亦有向黑运动之势,二者共同构成了整幅作品的气息运动之美。

若你站在黑的立场上,则笔墨有一种向空白扩张的运动气息,空白仿佛在退缩,似乎笔墨居主动。

空白为笔墨之气的运动提供了活动空间,而笔墨又为空白的运动创造了条件。

在本质上,空白与笔墨在表现与审美的价值上是没有差别的,只是色彩的表现不同而已。

其实,空白和笔墨凝固在纸上之后是不可再改变形态与位置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动感,只不过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黑与白水乳交融,才能产生有生命、有情感、有意趣、有神韵的高境界的审美价值。

书法讲究“疏密”。

疏,就是简练,就是留白。

能留白和会留白,是一种真正的本事。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处。

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一张洁白的宣纸,在未被用作书法材料之前,呈现于人们视
野的,确实只能算是平面。

而一旦裁成一定的幅式,如条幅、中堂、扇面等,就已经进入艺术的范畴。

当黑色的线条落下,进而构成一定的造型时,所产生的空白更变成了书法形式的一部分而存在。

空白与黑线融为一体,并对黑线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时的空白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了,而是一个有纵深的空间。

我们对黑线的感觉,也不会认为它是平躺于纸面,反而更像悬浮在空中一样。

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视觉变化,把它看做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去创造更加悠远空灵的意境。

黑白相间,虚实相生是中华文化精神,是“天地合一、道法自然”的集中体现。

书法的空灵美自然靠空白而显示,但并不局限于空白本身,它同样离不开线条的造型。

线条的造型形象因有空白的参与和衬托而变得富有立体感、灵动感、空灵美。

没有线条造型做基础,其空灵美也显示不出来。

这里强调的,只是空白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

正如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所言:“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