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结构)

1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结构)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
3、传统文艺
4、传统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①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1。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5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5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根底上能够娴熟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再诵读的根底上能够娴熟背诵《蝉》和《咏萤》。
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蝉》。
(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状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究,弄懂诗意(1)观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沟通自己的理解,相互启发、补充。
5、集体沟通,了解《蝉》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嘴上的吸管外形与其有些相像。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书生试着沟通。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精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解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专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传统文化面面观

这种消费观念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 定的。现在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如果消 费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消费严重滞后, 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小结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 费 为 生 产 创 造 新 劳 动 力 消 费 是 生 产 的 动 力 消 费 对 生 产 起 着 导 向 作 用 消 费 是 生 产 的 目 的
小结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被 消费掉,意味着生产是无效劳动,是对 资源的浪费。 这表明: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掉, 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最终完成,说明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 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
动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起着导 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 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从而 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C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C消费发展促进生产发展 D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2、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之一的长虹集团运用高 科技开发新产品,使其电器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 这表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 ( )
B
A增加设备,扩大投资,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 B运用高科技,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C把企业组成大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D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生产
反作 用于 决 定
分配
(
消费
(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交换
桥 梁 和 纽 带
)
2-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2-2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2-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 力发展生产力。
传统文化面面观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
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习俗,各种 各样的传统习俗,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追寻和 传承。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
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 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 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
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 《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盘妻索妻》 《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 《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大批优秀剧目。
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 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 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 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 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8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依据本框题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
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故事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春晓》——唐孟浩然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 《静夜思》——唐李白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2.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第三单元:历史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2. 《孟子见梁惠王》3.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第2周: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龙点睛》第3周:历史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孟子见梁惠王》、《诸葛亮草船借箭》第4周: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讨论。
传统文化面面观

back
Page
8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卷珠帘》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 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教 学环节作铺垫。
Page
9
2、歌词分析突破难点
以周杰伦四首歌的歌词为线索,结合 语文、历史学科知识,注重传统元素和现 代元素的结合,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 形式。
Page
18
蒙古包
福建土楼
Page
19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 , 心细如你脚步碎”------《兰亭序》
Page
20
“听妈妈的话, 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 才能保护她”
Page
21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习俗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 统 文 化
传统建筑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传统文化面面观
说课人:佟玲
Page 1
Your text here
Page 2
四个方面
教材
教法
学法
教学 过程
Page
3
1、教材的地位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Page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传统 文化的表现 方式。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 理论联系实 际地解析中 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表现 形式。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Page
23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 习,使学生 树立热爱优 秀传统文化、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 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美婷
班 级
14级思想政治教育
片段题目
《传统文化面面观》
重点展示技能
导入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二种表现形式
导入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1.5分钟
1.5分钟
1分钟
1分钟
进入情景三,通过肖爸爸吟诵古诗和展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齐白石的《丹桂双兔》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形式——传统文艺
进入情景四,通过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书》和探讨对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的第四种表现形式——传统思想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2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那些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概念.
进入情景一,通过讨论肖奈和贝微微中秋节要不要回家,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进入情景二,通过展示肖奈与贝微微旅游的照片(窑洞,蒙古包,土楼,围屋)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二种表现——传统建筑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记下老师所留作业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总结技能
设计思路说明
本堂课通过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景,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