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桩锚设计计算过程(手算)
深基坑计算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GB50497-2009 )
监测项目 基坑类别 (坡)顶水平位移 一级 应测 二级 应测 三级 应测
墙(坡)顶竖向位移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墙(桩)体内力 支撑内力 立柱竖向位移 锚杆、土钉拉力 坑底隆起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地下水位 土层分层竖向位移 墙后地表竖向位移 竖向位移 周围建(构) 筑物变形 倾斜 水平位移 裂缝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软土地区 其他地区
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
深基坑监测点布置
设置在围护结构里的测斜管,按对基坑工程控制变形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基坑每边设1~3点;测斜管深度与结构入土深度一样。 围护桩(墙)顶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测点应沿基坑周边每隔10~ 20m设一点,并在远离基坑(大于5倍的基坑开挖深度)的地方设基 准点,对此基准点要按其稳定程度定时测量其位移和沉降。 环境监测应包括基坑开挖深度3倍以内的范围。房屋沉降量测点 则应布置在墙角、柱身(特别是代表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差异沉降 的柱身)、门边等外形突出部位,测点间距要能充分反映建筑物各 部分的不均匀沉降为宜。 立柱桩沉降测点直接布置在立柱桩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 桩的隆沉量、位移量均需测量,特别对基坑中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 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测点。对此重点,变形与应力量测应配套进 行。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工程施工引起的应力场、位移场分布情 况分清重点与一般,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量测项目配套,强调 量测数据与施工工况的具体施工参数配套,以形成有效的整个监测 系统。使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紧密结合,以达到保证工程和周围环 境安全和及时调整优化设计及施工的目的。
(2)对于土压力的分析和计算采用朗肯理论和库仑 理论。朗肯土压力理论是根据土的应力状态和极限平衡 建立的,分析时假设①墙后填土面水平;②墙背光滑。 各类软件计算依据的规范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 程》 (JGJ120-99)。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书

基坑⽀护设计计算书桩锚设计计算书⼀、计算原理1.1 ⼟压⼒计算⼟压⼒采⽤库仑理论计算1.1.1 主动⼟压⼒系数()2sin sin cos cos++=φδφδφa K1.1.2 被动⼟压⼒系数()2sin sin cos cos+-=φδφδφpK1.1.3 主动⼟压⼒强度a a ajk K ChK e 2-=γ1.1.4 被动⼟压⼒强度p pp j k K ChKe 2+=γ1.2 桩锚设计计算1.2.1单排锚杆嵌固深度按照下式设计计算:02.1)(011≥-++∑∑ai a d T c pj p E h h h T E h γ式中,h p 为合⼒∑E pj 作⽤点⾄桩底的距离,∑E pj 为桩底以上基坑内侧各⼟层⽔平抗⼒标准值的合⼒之和,T c1为锚杆拉⼒,h T1为锚杆⾄基坑底⾯距离,h d 为桩⾝嵌固深度,γ0为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h a 为合⼒∑E ai 作⽤点⾄桩底的距离,∑E ai 为桩底以上基坑外侧各⼟层⽔平荷载标准值的合⼒之和。
1.2.2 多排锚杆采⽤分段等值梁法设计计算,对每⼀段开挖,将该段状上的上部⽀点和插⼊段弯矩零点之间的桩作为简⽀梁进⾏计算,上⼀段梁中计算出的⽀点反⼒假定不变,作为外⼒来计算下⼀段梁中的⽀点反⼒,该设计⽅法考虑了实际施⼯情况。
1.3 配筋计算公式为:钢筋笼配筋采⽤圆形截⾯常规配筋,并根据桩体实际受⼒情况,适当减少受压⾯的配筋数。
sy cm cm s y A f A f A f A f 32/2sin 25.1++=ππαα()tsy cm s r f Arf KSM A παπαπππαsin sinsin 323+-=α225.1-=t式中,K 为配筋安全系数,S 为桩距,M 为最⼤弯矩,r 为桩半径,f cm 和fy 分别为混凝⼟和钢筋的抗弯强度,As 为配筋⾯积,A 为桩截⾯⾯积,α对应于受压区混凝⼟截⾯⾯积的圆⼼⾓与2π的⽐值,⽤叠代法计算As 。
启明星计算基坑整个过程计算书

1 3-1粉土 0.83 20.1 11.10 29.10 0.00 0.00
2 3-2粉粘 4.30 18.8 11.80 12.90 0.00 0.00
3 4粉粘 2.70 19.5 12.50 12.10 0.00 0.00
4 5-1粉粘 10.10 19.6 16.40 16.60 0.00 0.00
3.7 整体稳定计算
对于单个圆弧滑面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3.7.1 瑞典条分法-总应力法
上列式中:
式中: Ks─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Nj─ 土钉、锚杆、微型桩、排桩在滑弧上产生的抗滑力标准值; ci─ 第i分条滑裂面处土体(或水泥土, 乘折减系数后的c)的粘聚力; φi─ 第i分条滑裂面处土体(或水泥土, tgφ乘折减系数后的φ)的内摩擦角;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Li─ 第i分条滑动面弧长; Gi─ 第i分条土条(包括水泥土)重量; Wi─ 第i分条土条受到的水浮力; Wi'─ 第i分条土条受到坑内水位以下那部分水的水浮力 (当地下 水位高于开挖面时,坑内水位取开挖面,否则取地下水位); ui─ 第i分条土条底部中心处的孔隙隙水压力,即为该点处 的静水压力;若考虑土性,则对水土合算的土层取0; 静水压力与浸润线有关,当地下水低于开挖面时,浸润 线就是地下水位线;当地下水高于开挖面时,浸润 线如下:
3.4.1 土体水平向基床系数的计算
3.4.1.1 m法
kp=mz,m为土层的水平向基床系数随深度增长的比例系数,z为计算点距离开挖面的深度(对于主动侧就是 距桩顶的距离);
3.5 地表沉降计算
3.5.1 同济抛物线模式
地表沉降范围x0与三角形模式相同。 各点的沉降:
上列式中: Sw― 支护结构侧移面积; H― 基坑开挖深度;
深基坑桩锚支护三种计算方法分析与监测对比

研究结果 为北 京地 区的深基坑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
关键 词:桩锚支护 等值梁法 逐 层开挖 支撑力不 变法 监测
中图分类号 :TU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973(2013)012.008.03
近年来城市 的地 ‘F 间开发和高层建筑 的建设 ,我 国的
“分段等值梁叠加法”进行计算 。
近名胜古迹及旅游景区,东南面 均有地下 空间 、现状住宅及现
(4)弯矩 分配。采用弯矩分配法来平衡支点弯矩 ,从而可 状商业 。基坑支护采用桩锚支护体系 ,围护桩冠梁顶部设置
求 得 最 大 弯 矩 。
组合柱砖墙 。围护桩直径 800mm,桩 间距 1500mm,桩 身材料 为 C25砼 。为确保施工安全 ,工程施工时共分五步开挖 ,分别
深基坑桩锚 支护三种计算方法分析 与监测对 比
口 张津铭 李长洪 王 鹏 李 东
(北京科技 大学土木与环境 工程 学院土木 系 北京 100083)
摘 要 :以北京 市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通过三种多层 支撑结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设计 ,结合该深基 坑支护工程监测数据 ,证 明逐层开挖支撑力不变法对本工程 的适应性,该基坑采用这种桩锚支护方案,总体可行 ,
表 l 土层计算参数表
标 号 土层 厚度 苇度 弹性模量 泊松 比 粘聚力 摩擦
(m) (kg.m。) E, a
C/kpa 角 ,。
1 素填土 3-2 2 细 砂 4 3 粘性土 1.1 4 粉 土 3.2 5 粘性土 1.9 6 细 砂 1.5 7 网砾 3.9 8 细 砂 2.2
主动土压力强度 ; 为主动上压 数,I(p为被动土压力强度 :r 土阀板基础 及局 部桩基础 。根据设计提供的资料 :某基坑实
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设计计算理论及应用

Ea1
h T1
Ea1 Tc 1
Tc1
Ea2
Ea2
Σ Eac
h a1
Σ Eai
Ep1
hd
h c1
Σ Epc
h p1
Ea3
ha
hd
Ea3 e a1k
Σ Epj
hp
e p1k
Ep2
Ea4
图2-8支点力 计算简图
图2-9嵌固深度hd计算简图
13
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设计计算理论及应用
q
0
h1
Ea1
h2
1.1 深基坑支护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1)基坑围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2)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3)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特性 (4)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基坑工程和土压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6)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 (7)基坑工程是系统工程 (8)基坑工程的周边环境较复杂 (9)基坑围护方法多
T
d 1)锚杆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式: 锚杆自由段长度按下式计算:(图2-15)
N u cos
lf l t s in ( 4 5
0
1 2
k )
s in ( 4 5
0
k
)
2 锚杆长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超过潜在滑裂面1.5m; (2)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4m; (3)锚杆杆体下料长度应为锚杆自由段、锚固段及外露长度之和,外露长度须满足台座、腰 梁尺寸及张拉作业要求。 6)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不宜小于2.0m,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锚杆锚固体上覆土层厚度 不宜小于4.0m;锚杆倾角宜为15°~25°,且不应大于45°。锚杆锚固体宜采用水泥浆或
桩锚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计算与分析

支护模型, 并对施工阶段作 用在桩锚支护上的坑壁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 采用高级 编程语言 M atlab编写 相应
的计算程序, 与实测结果相 对比, 验证其结果, 说明其正确性。
关键词: 深基坑; 桩锚支护; 施工阶段 ; 水平位移; M atlab
中图分类号: TU 473 2
文献标识码: A
另外, 如果锚杆是预应力锚杆, 则在相应的工况 下应考虑以下的支座边界条件:
预应力锚杆 j位置处其节点的水平位移应为
j=
[H j -
(Fp j / cos EA j
j) ]
作为支座边界条件, 其中, H j 为第 j 个锚杆支座
处的水平支座反力。
3 工程实例
某大厦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南侧, 基坑开挖深 11 m, 长 180 m, 宽 31 2 m, 基坑周围现有建筑物较多, 地下水位较高, 地质状况复杂, 土层分布及土层的物 理力学参数见表 1。由于基坑尺寸较大, 重要等级 为二级, 经研究决定, 采用桩锚杆支护结构。
根据给出的基本假定和计算简图 ( 图 1) , 对桩 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矩阵位移方程, 引入边界条件, 即 可求出锚杆和支护桩的内力及支护结构的位移, 具 体计算过程介绍如下。
图 1 桩锚支护的计算模型示意 Fig. 1 Calcu lating schem atic p lan of p ile anchor supporting stru cture
130
四 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36卷
对于桩锚支护结构, 取桩的支承宽度进行计算, 将其视作支承在弹性支座上的梁。作用在桩上的锚
杆用一系列弹簧代替, 支承弹簧的刚度系数可以由
下式确定:
Ki =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考虑开挖过程的分析计算

依 此 类推 ,在 每一 道锚 杆施 工完 成并
发 挥 作 用 前 , 位 置 处 已经 发 生 了初 始 变 其
地面 超 载 。被动 侧 土压 力 简化 为 土弹 簧支
的外荷 载 与结 构 内力相 平 衡 ,列 出基 本 平
9 中国勘察设计 2
层厚
层
底
力 学 指 标
主动土压力
锚 杆 剖 面
3 3
82
’ 1
1 基坑外侧 主动土压 力 ( ) 水土 合算 ) ,
开挖 面 以上 呈梯 形 分布 ,开 挖 面 以下 为矩 形 分布 : 2) 锚杆 水平 刚度 系数 K ,按下 式计 算:
衡 方 程 如下
K T=
图 4地 质情 况和锚 杆 剖面
3 E EA A s cc { ( = R) K)6)( ( 4)
3 0 1 0 2 8
、 葱 \ { -
— J
距a 20 = 00唧 ,锚杆 支撑 分别在 一 . m,一 2O
55 ,一 . m 处 , .m 9O 锚杆 倾角 一 O ,地面 2。
11 I
7 98
超载 4 k /T。地质 情 况和锚 杆 剖面 如 图 0NI I '
是很粗 略的。
1) 一 步开 挖 施 工 ,开 挖 至第 一 道 第
未施 工 ,其位 置 处支 护桩 已产生 初始 水 平
法 虽然 使 用 简 单 , 不能 考 虑 开 挖 过程 对 锚 杆 支撑位 以下 A处 ,此 时第 一道锚 杆 尚 但
变形 6 … 支 护桩 已有 相 应 的位 移 、 弯 矩
为 梁单 元 ,基坑 底 面 以下 的挡 土 结构 为弹 和 支撑锚 杆 弹性 系数 矩 阵{ ) K 叠加 到整 体
启明星计算基坑整个过程计算书.pdf

Qimstar同济启明星XX基坑工程基坑支护方案图2.1 挡墙设计挡墙类型:SMW工法;嵌入深度:12.500m;露出长度:0.500m;搅拌桩直径:850mm;搅拌桩排数:1排;搭接长度:250mm;型钢型号:700*300*13*24;型钢布置方式:密插;水泥土物理指标:3重度:20.00kN/m;弹性模量:300000.00kPa;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500.00kPa;2.2 放坡设计2.2.1 第1级放坡设计坡面尺寸:坡高0.50m;坡宽0.50m;台宽1.00m。
放坡影响方式为: 一。
2.3 支撑(锚)结构设计本方案设置3道支撑(锚),各层数据如下:第1道支撑(锚)为平面内支撑, 距墙顶深度0.800m, 工作面超过深度0.000m,预加轴力0.00kN/m,对挡墙的水平约束刚度取80000.0kN/m/m。
该道平面内支撑具体数据如下:支撑材料:钢筋混凝土撑;支撑长度:30.000m;支撑间距:5.000m;与围檩之间的夹角:90.000°;不动点调整系数:0.500;混凝土等级:C30;截面高:800mm;截面宽:600mm。
计算点位置系数:0.000。
第2道支撑(锚)为平面内支撑, 距墙顶深度6.800m, 工作面超过深度0.000m,预加轴力0.00kN/m,对挡墙的水平约束刚度取80000.0kN/m/m。
该道平面内支撑具体数据如下:支撑材料:钢筋混凝土撑;支撑长度:30.000m;支撑间距:5.000m;与围檩之间的夹角:90.000°;不动点调整系数:0.500;混凝土等级:C30;截面高:800mm;截面宽:600mm。
计算点位置系数:0.000。
第3道支撑(锚)为平面内支撑, 距墙顶深度10.800m, 工作面超过深度0.000m,预加轴力0.00kN/m,对挡墙的水平约束刚度取80000.0kN/m/m。
该道平面内支撑具体数据如下:支撑材料:钢筋混凝土撑;支撑长度:30.000m;支撑间距:5.000m;与围檩之间的夹角:90.000°;不动点调整系数:0.500;混凝土等级:C30;截面高:800mm;截面宽:6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100 ) 得
=
所以,第一排锚杆的锚固长度为++=
)第二排锚杆:
=
=
6
=3m,
第二排锚杆锚固段在填土中的长度:
=
=
第二排锚杆锚固段在第二层土中的锚固长度:
=
= ++100 )
得
= 所以,第一排锚杆的锚固长度为++= 第一排锚杆总长度 =+8=,设计长度 23m 第二排锚杆总长度 =6+=,锚杆长度取,设计长度 24m.
九)桩身设计:
已知单位宽度最大的弯矩 M’=,,支护桩直径 D=,桩间距,选用 C30
混凝土,基坑为一级支护基坑。 Nhomakorabea桩身弯矩设计值 M=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钢筋强度设
计值:
支护桩的截面积:A=
785000 , 混凝土面层厚度 50
主筋所在的半径
.
=M/(fc × A × r)=0/=
查表可得,
= (ξ× fc ×A)/
填土顶部主动土压力强度: =q - 2
=填土底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q) -2
=
(2)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顶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q) -2
=
=粉质粘土底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 +q) -2
=
=
(3) 临界深度:
=2 /
– q/ =2x12/
2)第一层锚杆计算:
FGH 段地层信息:基坑深 , 桩锚支护,第一排锚杆, 第二排在处,
角度 30°。
地层
填土 粉质粘土
天然重度
粘聚力
12 30
内摩擦角
12 18
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 度标准值 30 60
全风化砾岩
45
22
100
土压力系数
地层
Ka
Kp
1 填土
2 粉质粘土
3 全风化砾岩
一、)基坑示意图:
1)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计算如下: (1) 填土:
初步设计 13 根直径 22mm 的 HRB400 钢筋。主
筋面积为
十)桩锚设计验算: 抗倾覆安全系数:
第一排锚杆锚固力: = 第二排锚杆锚固力:
=第一排锚杆材料抗力:
360x
=.
第二排锚杆材料抗拉力:
360x
=.
锚杆轴力取锚杆杆体与土层间的锚固力与锚杆材料抗拉力最小值。
取,
轴力
=
填土:
填土顶部主动土压力强度:
=q - 2 =粉质粘土:
=填土底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q) -2
粉质粘土顶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q) -2
=粉质粘土底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 +q) -2 = 中风化: 中风化顶部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 +q) -2
=中风化底部主动土压力强度: =( * + * + +q) -2
=
x =+
因 o 点处剪力
有, =[
解得, =
+q) -2
= +=.
=+12 =37kpa.
==
=
=
=+
六)第二步开挖至,可知开挖面上下各有一
个剪力零点,设其为 Q,R,分别到开挖面的距离为 x, y。
=[
+q] -2
=[+20]
x
/2
使得,
即,解得
又,
=
=
Q 点弯矩可计算
=[ .
=
y
+)y/2=+y
= [20++y)]解得: y=
2)设置第一排锚杆的水平分力为 T1,铰点以上土层及锚杆力对铰点起矩平衡。
土压力作用位置确定: 三角形分布:
=
梯形分布:
=
即:
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作用点位置:(梯形分布)
=
= y +2
=
=[+/3x+]=
2
==.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作用点位置:(三角形分布)
= (h+ y- )
=。
)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强度:
=2
==.
= ( - ) +2
=x
( - ) +2
= [ ( - )+
+2
=[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强度:
=( * +q) -2
= +20) 2x =.
= +=.
=( * +q) -2
=即:
,
<
,<
故,假想铰点为两层土的交界处,设为 M 点,距基坑底为.
)设置第一排锚杆的水平分力为 ,铰点以上土层及锚杆力对铰点起矩平衡。
解得,x=
= =()/3=
U 点处的弯矩,
=2
==.
= ( - ) +2
= x +2=
=( =
+q) -2
即在坑底与第二层土间存在一个剪力为 O 的点,设为 W,
该点到第一层底面的距离为 Y。
[
+q] -2
=[
( +q) -2
=
=+2=.
=++y/2
+
+
+[++y/2]=+++[++y/2]
解得,y= W 点处的弯矩,
+1/
+
=8m
第二排锚杆的自由端长度:
+1/
+
=6m
锚杆固定端长度:
:锚杆抗拔安全系数() :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 :极限抗拔承载力特征值
=
d:锚固体直径(150mm)
:锚固体与第 i 层土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锚杆的锚固段在第 i 层中的长度。
)第一排锚杆:
=
=
8
=4m,
=
=
因,锚杆锚固段在填土中的长度为
已知, h=, y=, =
即: = (+)=
第一排锚杆作用点离起矩点位置:L=h+ y- d=+为锚杆离地面距离)
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合力:
=
x
即, =y x ( + )/2= +/2=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
=
x
(h+y- x
=+即:
代入数据:
(h + y – d) +
=
+ 三)第二排锚杆计算:
此时,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
=
全风化砾岩
3 全风化砾岩
=
+2=
45
22
100
+/3x+]=
= ()=
=+3+=
==
=
= =
=
=
=
=
=八)锚杆计算:
)锚杆配筋:
+
x
: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
: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
:锚杆间距
:预应力筋拉强度设计值 第一排锚杆: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 第二排锚杆:
=
)锚杆自由端长度:
=
=
选用 HRB400。 ,选用 HRB400。
锚杆锚头中点到基坑底面的距离
基坑内外侧土压力等值的点 第一排锚杆的自由端长度:
=
x
=2
==.
= ( - ) +2
=x
+2=
即:
++=
有: +得: =
四)桩嵌固深度计算:
)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时,据上结果知铰点假想为土层交接点 M 点,则该处的 剪力计算如下: 根据水平方向上的平衡:即:
++
=
++=111kpa
设桩底端为 N 点,桩底距 M 点距离为 。桩 MN 段对桩底 N 起矩平衡:
土压力作用位置确定: 三角形分布:
梯形分布:
= =
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作用点位置:(梯形分布)
=
+/3x+]=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作用点位置:(三角形分布)
=( - )
= ()=
第一排锚杆作用点位置: = -d=第二排锚杆作用点位置: =土压力合力: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
=
x
=( +q) -2
==
- = 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
基坑开挖到,设置第一排锚杆的水平分力为 T1。
1) 此时基坑开挖深度为
,
基坑外侧底部的主动土压力强度:
=( * +q) -2
=基坑内侧的被动土压力强度:
=2
==.
= ( - ) +2
= 知:
<
,
<
知铰点位于坑底与填土层间:设铰点为 o, 距离坑底 y m.
=
= y +2
= [q+ (h+y)] -2
)土压力合力计算:
桩内侧被动土压力合力:
=
x
根据有:
= (-
= +=.
) +2
= [ ( - )+
=[
+2
桩外侧主动土压力计算:
=
=( * +q) -2
=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