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环境比改变自己更难——辩论
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

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篇1我和别的孩子一样,是一个活泼、快乐、整天充满幻想的男孩。
十四岁花季的年龄,爱唱歌更爱踢足球!虽然没有别人踢得好,可是在我们班里我还是比较厉害的。
每逢假日绿茵场上总会有我的身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子一长不要说足球有了长进,就连身材也越发健美了。
它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就像好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另外,我做起事来也雷厉风行,不喜欢拖泥带水。
每次劳动,老师给我安排的活,我总是第一个干完的,在我看来,劳动和踢球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更可以开动脑筋找到窍门,方能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
因此同学们还送给了我一个光荣称号“老黄牛”。
虽然现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已不太喜欢这个称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讽刺”他人有点“傻”时才会用到,可我却丝毫不在意,在劳动中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是同学之间友爱的体现,真正的'好朋友就是要在他人受到困难时,能够热心相助才算好朋友。
正因为如此,在选班干部时,很多同学投了我的票,我才当上了劳动委员。
虽然不是班长,但在这个职位上更能体现一个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如果你表现不好,大家都不买你的帐,学校来了任务,看你耍不耍“光杆司令”,如果你事事为“群众”着想,甘作“人民公仆”不仅自身素质可以得到锻炼,更能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突飞猛进……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当我有了缺点之时,尽管当面、背后。
来信、来电高谈,我一定会亮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十四岁的花季到处都是故事,十四岁的花季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篇2生活中有些人总是爱从“客观”上找一些“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缺点错误或失误开脱,以求一时的心理平衡。
这样,似乎是郁闷的心情痛快了许多,于是,缺点错误或失误好像也逐渐淡化。
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自我原谅”。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你看长堤那么坚固,一个蚁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这一处一处的蚁穴连接起来,就足以产生毁堤决口的巨大破坏力量。
人类是否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首先,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主宰者,有权利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改变自然环境。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可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人类通过农业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得粮食生产大大增加,从而解决了饥饿问题。
其次,改变自然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整个世界。
”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建造了城市、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得社会得以发展,经济得以繁荣。
如果不改变自然环境,人类将无法实现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最后,改变自然环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正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所说,“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是困难的。
”人类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如果不改变自然环境,将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这不仅是人类的权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反方观点,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首先,改变自然环境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正如著名环保主义者瑞秋·卡森所说,“一旦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森林和湿地等行为,已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改变自然环境也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过度开发土地和水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
同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最后,改变自然环境也违背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正如印度的圣雄甘地所说,“地球提供了足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婪。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小A说:“要是我出生在美国,我准是个英语天才。
”小B说:“如果李白是我的老师,也许我早就成诗人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不好,总是千方百计想换个环境。
可是环境变了后又怎么样呢?可能还是一如既往。
所以有时候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环境的改变只是暂时的,自我的改变才是永久的。
燕子总是躲在他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一旦屋塌檐倒,只能流离失所。
舒适的屋檐,的确给燕子带来了暂时的安全与温暖,可它的一生也只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
“天有不测风云”,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改变它一时,却无法改变它一世。
有些人总是抱怨工作环境不好,可反省一下自己的作为呢?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所以还是审视一下自己吧,改变了自己,问题也许就解决了。
与改变环境相比,改变自己更能培养意志与毅力。
历史上秉烛苦读的例子不是很多吗?这些古人没有去抱怨环境,或煞费苦心地去改变环境,而是在改变着自己,努力适应环境。
就在这种改变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矢志不渝的精神。
殊不知,每一次改变,你的灵魂便上升了一个台阶,你也就向辉煌迈进了一步。
要知道;现在你改变的是自己,而将来终有一天,你改变的是你的命运。
当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时,我们会没有危机感,总觉得会一直这样,然后一天天的浪费时间与生命,当我们在不适的环境中时,我们又会埋怨我们的环境,设想如果在舒适的环境中会如何努力,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环境而在我们自己,如果在不适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一如既往的努力与奋斗,在舒适的环境中更是不在话下。
所以我们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人类是否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 辩论辩题

人类是否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 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
首先,人类是地球上的主宰者,我们有责任和权利去改变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自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需求。
其次,改变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上,人类通过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改变自然环境的行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人类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改变自然环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再者,改变自然环境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
比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改变自然环境,开发新的资源,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所示,改变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反方观点,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
首先,改变自然环境可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了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等严重问题。
正如著名环保主义者瑞秋·卡森所说,“人类不应该对大自然妄加干涉”,改变自然环境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改变自然环境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例如,过度开发森林、矿产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正如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所说,“人类不能把大地当作永久的私有物”,改变自然环境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再者,改变自然环境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往往会使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正如印度的著名环保主义者维克拉姆·萨拉布哈伊所说,“改变自然环境会使弱势群体受到更多的伤害”,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综上所述,人类是否应该改变自然环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人类的发展需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因素。
辩论词-个人努力与环境因素

正方观点:一个人的成功个人奋斗更重要正方一辩:我方一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个人奋斗更重要。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个人奋斗”与“外部环境”,“个人奋斗”相当于个人成功的内因,而环境影响只是个人成功的外因,虽然,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内因更重要,即“个人奋斗”更重要,起决定作用。
假如一个人成功,环境影响更重要,让我们来作一个分析:环境无外乎顺境与逆境两种。
在顺境条件下,一个人没有什么挂念,不必为一些琐事担心,可以一心投入到工作中或研究中,走向成功;在逆境条件下,一个人会有一种改变这种现状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激励下,他会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这种工作中,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两种环境都能够促使人走向成功,当一个条件变化而结果不改变时,你还能够说这个条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吗?相反,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如果一个人不去奋斗,最终都不会走向成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儿女,都是世界企业的高级主管,他们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即使每天躺在床上,也可以舒服的过完一生。
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父辈的产业,而是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这可以说是在顺境中成功的例子。
在逆境中成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居里夫人在艰苦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镭,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写下了《史记》,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个人奋斗是何等重要。
正方二辩:我方观点个人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环境因素,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才产生了人类,这种最高等的动物,人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性,有了人类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科技化,现代化,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世界,成功是人的成功而不是环境的成功。
思想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内因引起的,外因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自身的奋斗便是成功的内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大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在一个异常贫困的家庭,买不起字典,吃的是方便面渣,他的成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这正是由于他不屈服于环境,不断努力的结果,贝多芬耳聋之后创作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者难道不是他们不懈的奋斗吗?同样,即使处在优越的环境中,由于自身不努力,沉迷于眼前的幸福,也会使人一败涂地,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到了20岁却平庸无奇,这固然与其父贪图小利不使学有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由于他放弃了主观努力。
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

以环境与自我为辩题的辩论赛作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环境很重要吗?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你们辩论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环境重要还是自己更重要?"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听过这句话:"入乡随俗"。
这句话是说,无论你去哪里,都要遵守当地的习俗和环境。
比如,如果你去了一个人们都穿得很正式的地方,你也要穿正装;如果去了很随意的地方,就不用太拘谨了。
所以环境真的很重要啊!不过,我个人认为自己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吧。
穿什么衣服,固然要考虑当地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穿自己喜欢、舒服的衣服。
假如你被迫穿了一件让你很不自在的衣服,你会感到烦躁、不开心,也就不能好好表现自己了。
再说,环境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就算去了一个让你不太喜欢的环境,你完全可以努力去改变它,让它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比如家里的装修风格、学校的课程安排等等,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的。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环境完全不重要。
毕竟好的环境会让我们工作学习更加顺利,生活也会更有乐趣。
但是,环境再好,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不用心,环境的好处也就白白浪费了。
比如,就算你上了一所很好的学校,如果你自己不肯好好学习,成绩也会很差;再比如,就算你有一个很棒的工作环境,如果你自己懒惰没有干劲,结果也会两手空空。
所以说,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自己努力了,好的环境才能被真正利用好;相反,如果连自己都不努力,再好的环境对你来说也就没什么用了。
大家可能会说,有些环境是自己改变不了的,比如出生的家庭、国家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虽然环境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决定,但是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却是可以自己把控的。
比如,就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只要自己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将来也一定能改变家庭的环境;再比如,就算生活在一个不太理想的国家,只要懂得如何生存、如何融入当地文化,最终也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辩论词-个人努力与环境因素

换个角度,对你来说,也是别人的奋斗重要;对我来说,也是别人的奋斗更重要;对大家来说,都是别人的奋斗更重要;那到底谁该去奋斗?因为大家都说了:我奋斗也是白努力,别人的奋斗更重要嘛。
-
10、奋斗比机遇更重要 ,奋斗是迎接机遇的前提,机遇只是奋斗的推进器.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故奋斗比机遇更重要!!!!应对:
应对:
中国以前曾经有一次,用5、6个亿的资金,跑去一个地方拼命往下挖,企图挖出一个煤矿来。
然后这些人证明了一条真理:如果一个地方原来没有煤,无论你挖多深都挖不出煤来。
为什么,他们那么舍命地奋斗了,为什么他们不像正方辩友所言,内因更重要,内因是决定性的原因?
难道是我们伟大的马克思同志错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人类从古至今唯一永远正确的真理吗?
奋斗一定是迎接机遇的前提吗??
我方好像看不出来啊。
你生在了当下富强的中国,你有机遇享受到现代人类文明,麻烦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你们用了何种奋斗来作为迎接这个机遇的前提?
如果你们要说,前辈们的奋斗是我们迎接这个机遇的前提的话,欢迎回到2,9问,由海洋接着为你们解释^_^
当然,世界上还真有一些人喜欢控制彩票大奖的机会,然后操纵这个机会来为自己牟利,
如果2004年他们没遇上刘海的话,说不定现在还没蹲在牢里。
-
5、有人说机遇虽然重要,但把握机遇、善待机遇仍要以奋斗为前提。
应对:
对方辩友是指塔身和塔尖的关系吧。
首先,我们觉得,在塔身和塔尖部分讨论机遇和奋斗谁更重要,大家互相要举多少例子来支持自己的理论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时,一切看起来象一个DNA双螺旋,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机遇缠绕集合在一起,谁也离不了谁,单独认为奋斗、机遇某一个更重要,是片面地、天真地一厢情愿。
克服环境比改变自我更难

谢谢主席:各位观众评委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要讨论这样一个辩题喔,改变自己更难还是克服环境更难。
我们厘清一下字面意思好了,所谓的改变自己,就是知道我自己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我需要make a change。
而克服环境呢?这个如果用前面的意思呢,就是觉得世界好像哪里不对,我需要make it right。
我希望我们今天达成一个共识,我们不去讨论那种潜移默化的克服环境,也不讨论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因为这样的讨论没什么意义嘛,我们今天要比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一个矛盾,想要抉择的时候,需要刻意的采取何种行动。
那我们该如何去比较难易?好像都是很难诶,彻底的改变自己是不可能的,想要让世界承认自己错了看上去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今天好像从事实上来比较难易好像也是不可能。
所以我们要从两者之间的动机出发,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子的人在改变自己?一个人觉得现在不好,觉得世界不是很喜欢自己,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我们要把自己的观念变一下,把我的行为变一下。
这种人好像我们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中在成熟的过程中,好像一直伴随着这样的改变自我。
这样的人生,精明,不累。
不会太纠结,也不会太挣扎。
这个人的一生好像没有太多吃亏的东西,同时好像也没有任何可以缅怀的回忆。
还好,我们还有另外一种人。
这种人刚好和前面那种相对,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他们只能握住自己有的东西,努力的告诉世界,这是世界的错!我想因为我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不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用拳头实现美国梦的阿里,我们碰到了让敌人承认自己错了的曼德拉。
从这里看,我们看得到所谓的难易了吧,改变自己是看不清自己,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是在挑战自我的时候那种剥离感和无助,而克服环境,是在害怕世界太大,要做的太多太难,是根本不会去质问世界欠我什么,不去看这个世界是不是有问题,这个环境是不是哪里不对。
从这里看,我们小学的时候都有过喜欢的游戏,我们初中都有热爱的动漫,高中的时候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大学我们爱上过那个非她不可的姑娘,现在我们在座的还有几位保有这些东西?我们的生活,一路长大一路成熟,我们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梦想,有没有感觉到一丝酸涩和无奈?两者都好像都好难,可是我们好像还是放弃了那个可以克服环境,可以改变世界的机会,为什么?因为世界太强,因为现实太残忍,改变自己和世界比起来太简单,我们不敢去面对世界的坏,也未必愿意看得到自己的真,我们能选的,也不过是变一变自己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环境比改变自己更难
一,改变环境:
1,定义:
(1)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生物是自然的产物,而生物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
(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
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
(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
)(3)总结,体现:
自然因素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大自然,说明大自然环境是生物的依赖,大自然改变,生物的习性也得改变;但生物能改变大自然吗?可能性微乎其微,有也只能是片面的。
所以,改变环境难。
(事例:喜马拉雅山脉阻挡来自印度洋的季风,使藏南地区雨水充沛,而中国的藏北地区寒冷,干旱,无雨,寸草不生,人类无法改变。
还有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无论科技怎样发达都无法改变,只能自我改变。
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说明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类。
社会环境改变,人类也自然得随着改变,但人类能改变社会吗?有可能,但很难,也效果甚微。
所以,改变环境难。
(事例:人改变社会。
此过程极为漫长艰辛,如:孔子、哥白尼、甘地……。
没有人希望自己生命的延续日子不好过,如果统治者能与人民一心都做好人,我们的后人才能少一些灾难。
通过暴力、剥夺建立的国家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肯定是人民,而不是那些官老爷,他们只会借机发财。
要么就是打倒了旧贵族,又出了新贵族,人民还是受压迫、剥削(这就是所谓的新中国),改变环境难。
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都应理性去面对一切,去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这才是好的办法)
二,改变自己:
1,定义:
(1)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内心,使之改变你的行动。
(2)总结,体现:
“欲要改变世界,请先改变自己”印象中这句话的源头出处是苏格拉底,他说过“能左右世界的人,首先是一个能左右自己的人”(Let him that would move the world first move himself)。
后来知道其实甘地也说过类似的话“改变世界请从改变自己开始”(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start with yourself). 后来则是流传于网上的那篇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都给人印象深刻。
年纪越大,经历越多,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深。
(只有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世界,这里的世界有两层含义,广义是指人类社会以及全世界,狭义是指自己身边的世界“your world或者the world around you”,这里显然更多的是指后者。
人往往是对自己身边的世界或者自己的境况不满意,才感受到痛苦和抑郁,才想要设法去改变它。
芸芸众生,几乎每个人在某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类似境况,所以才有了圣人们上面的教诲。
我想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含义)
首先,这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难度是相当的,改变世界固然不容易,改变自己的难度也绝对不小,不然古人不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两法皆难)
其次,这句话也道出了改变世界需要遵循的次序,改变世界需要从改变自己入手,而不是相反,首先因为自己也属于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改变自己是理当。
其次从改变自己开始更是指要磨练自己,直到自己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be capable of taking action),或者如我们王阳明所说的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我们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身边的世界,如果将自己和身边的世界改变的足够充分和完美,则很有可能因此影响或者改变整个宏观世界。
(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第三,前面说了那么多,到底一个人能多大程度的改变自己呢,又以至于最终能多大程度改变世界呢?其实改变自己也好,改变世界也罢,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正确的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这个前提,那么我们到底想改变什么?(如何认识、改变,自己和世界)
认识自己,逃不过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有网友说买张火车票,仨问题就全回答了。
我也想起西游记唐僧,见到谁都说“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我是谁?广义的我是人,人是谁?人是一段DNA, 人又是猴子经过千万年进化而来,人既有动物性的七情六欲,也有因为高度智能化而发展出来的文明道德的一面。
为什么会有我呢?在我出生前,太阳已无数次起落,沧海桑田,如今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 不论是时间的维度,还是空间的维度来审视我,我都只是世间的一粒尘埃。
(认识自己)
了解我是谁以及我从哪里来,往往还得从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入手,现在人们经常调侃投胎是一门技术活,诚然出生在王健林或者李嘉诚家,和出生在乞丐家里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起点,但这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了的。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父母其中一方的高智商往往会遗传给自己的下一代,而自己父母是否有高智商也一样不由我决定。
自己同样决定不了的还有爸爸是否爱妈妈,爸爸是为家庭勤劳开拓还是只顾自己好吃懒做,慈祥温柔还是暴躁易怒等等,一言以蔽之,自己的出生和家庭是不以本人意志为转移的,相信很多家庭和父母背景不堪的人会痛苦并纠结于这一点,可是没用,唯一有意义的就是正视它,将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及保证不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犯父母
同样的错。
从父母角度来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身教大于言传,成己才能达人。
父母只有自己变成天鹅了,才会教自己的小天鹅们怎样做合格的天鹅;父母如果自己只是鸭子,就算自己的孩子们
是天鹅,他们也只会努力教他们怎样做合格的鸭子,等到小天鹅们懂事了,他们才发现要改掉之前养成的鸭子的习惯有多难,可是难归难,能改的还是得改。
(处于不同环境要自己适应)
那么又该如何来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呢?认识广义世界的钥匙,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世界还有硬币的另一面,有强调道德的儒家,也有重视腹黑的法家;除了上帝还有撒旦。
世界不总是温情脉脉的,揭开人类社会的道德外衣,你看到的画面就如同非洲大草原上的弱肉强食。
婴儿出生有可能有缺陷,成长过程有可能夭折,从上学开始就会被不断区分,你是快班还是慢班,你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你是上清华北大还是普通大学,步入社会,HR会判断你是被录用还是被淘汰等等,人类社会区分就是一切,不仅因为优胜略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还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掌握资源与权力的人永远在金字塔的顶部,每个人都想往塔的顶部爬,大多数人只能做炮灰与垫脚石。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论,本意是想解救金字塔下层的劳苦百姓,但事实证明这一理论还是太乌托邦了,不止马克思,中国历史上无数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应该也多少抱有这样的想法吧,起义了,革命了,革命成功了,但很快会发现建立的新国家和新世界其实还是老样子,换汤不换药。
换的是新国家和新世界这个汤,没有换掉的药则是同样的人和人性。
(认识世界,社会难以预料)
理解了广义世界后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狭义世界,狭义的世界(your world或者the world around you),这里的“your world” 更多是指你的内心世界,或者说你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而“the
world around you”你身边的世界则是你内心世界的外延,从某种意义上,它们更像是一个整体。
这里有一个广泛的经验是,“观景即观己”,一个内心喜悦,开朗的人,会觉得处处赏心悦目,处处是风景;而内心痛苦与沉重的人则再艳丽的风景在他眼里也会失去光泽。
人为什么会痛苦,抑郁,恐惧与焦虑?是因为人对过去经历的失败和无能无法释怀而痛苦,抑郁;是因为人对未来不在自己的掌控而恐惧和焦虑。
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多的是努力让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家庭与父母,理解并接受从前自己的懵懂与天真,理解并接受从前自己所犯的各种错,所受的各种苦(forgive and let it go),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才能带来内心的平和(peace),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降伏自己(in control),清楚了自己是谁,就不怕别人定义你(being judged),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去往自己真正想去的目的地。
(自己内心的改变帮助你适应环境)回到前面说的第三点,到底一个人能多大程度的改变自己呢?很显然,自己的过去没法重来,父母给你的DNA不能重写,先天缺陷无法纠正,愚笨不能变聪明,丑陋无法变貌美。
唯一能改的也只有自己的内心了,或者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了。
努力让自己从暴躁变温柔,从懒惰变勤劳,从冷漠变热情,从消极变积极,从悲观变乐观,乃至让自己从贫穷变富有,从不幸变幸福…
最后回过头再来看“欲要改变世界,请先改变自己”这句话,其实是说“如果你改变了自己的内心,你将改变你的世界”,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全部,而是自己的内心;改变的也不是广义与宏观的世界,
而是你身边的世界。
当你对自己的内心和自己身边世界的改造足够充分与完美,最终有可能影响到广义与宏观的世界。
(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的也不是广义与宏观的世界,而是你身边的世界。
当你对自己的内心和自己身边世界的改造足够充分与完美,最终有可能影响到广义与宏观的世界。
可见改变自己之易,改变世界社会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