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合集下载

哲学第四课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哲学第四课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二、学习重难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三、前置性补偿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新知探究探究1.什么叫运动?探究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何?【典题解析】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2.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具体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 C.运动 D.永恒性探究3.什么叫静止?探究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典题解析】4、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

这说明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C.矛盾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A.按图所骥 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探究5.规律的含义?【典题解析】6、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⑵新陈代谢⑶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⑷阶级斗争规律⑸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2.解释与论证: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预测与选择: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

4.辨析与评价: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政治认同: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

2.科学精神:明确运动、静止和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

4.公共参与:尊重规律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造福人类。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想一想] 运动是物质特有的吗?提示:不是。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意识也是运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错误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连一连]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高中政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高中政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政治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政治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政治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定义、静止定义、规律定义。

2、明确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理解规律相关知识,明确应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学习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学习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规律的含义学习过程:【任务一】阅读并分析材料,探究哲学上运动的含义。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 600米。

再比如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3)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任务二】阅读材料探究哲学上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观点: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2、能力层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

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高中政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创新班)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创新班)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二、知识梳理:(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___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反对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_____________;二说。

②性质不同:运动是___ __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

静止是___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的。

(2)联系:①静止时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的,它既不也不能。

3、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____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而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5、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改造,造福人类。

三、巩固训练1、毛泽东同志的一首七律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物质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是()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盘 点·收 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请把它总结下来。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仔细读题,对照本节知识点,认真分析,不会的可以组内讨论,做好展示准备。
←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并加强理解和记忆。
达 标·测评
1.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1)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二:
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详见教材)
(1)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2)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做好标注,不能解决的问题圈点勾画,作为合作探究的重点。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探究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珍惜 时间、认真记录,做好展示准备。
【中级目标---深化知识突破核心】
合 作·探 究
探究一: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2)规律的含义。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人与规律的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二、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三、难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四、知识链接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探究的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六、自主梳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和之中。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和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运动与静止(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或者说物体在和没有进行某种特殊(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静止是、和。

物质世界是绝对与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高一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及答案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谋事在人”是说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是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
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就能 办成事。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正是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5
6.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1
自主探究二: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4.水往低处流
律 7.守株待兔 9.中学生守则
2.新陈代谢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四季更替 6.万有引力规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10.价值规律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 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总结提升】
4
第 2 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 略 自主探究二:
规律:2、6、8、10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2)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地理解了运动的绝对性,因而否定了相对静止,他的
观点会导致不可知论。 合作探究二: (1)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认识利用规律往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
第 2 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学习建议
1.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同
3.自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坚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导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主先学】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2. 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规律
(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__________。

(2)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_______________。

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__________,按规律办事。

(2)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重难点突破】
1.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唯心主义,如“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2.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如飞矢不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认为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4. 规律不是永恒存在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变化了,规律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必背知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原理内容〗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规律。

4、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作探究】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1.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
提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宇宙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存在。

2.说明这则广告的错误所在?
提示: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广告只看到了运动未看到静止。

是一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辫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