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

合集下载

社官大神圆柱对联大全

社官大神圆柱对联大全

社官大神圆柱对联大全
社官大神圆柱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联,以其独特的构思和创意而备受关注。

以下是一些社官大神圆柱对联的例子:
1. 上联,社稷神明护国家,官运亨通福万家。

下联,大地环抱人间乐,祥云满载福滔滔。

2. 上联,社会和谐人民安,官员廉洁国家强。

下联,大地宽广民心畅,风调雨顺福满堂。

3. 上联,社会进步福泽多,官员清廉正道高。

下联,大地繁荣人民乐,风调雨顺福满家。

4. 上联,社稷安宁福泽多,官员廉洁正道高。

下联,大地和谐人民乐,风调雨顺福满家。

5. 上联,社会和谐人民安,官员廉洁国家强。

下联,大地宽广民心畅,风调雨顺福满堂。

这些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它们强调了社稷神明的庇佑,官员的廉洁和正道,以及大地的繁荣
和人民的幸福。

这些对联的创作旨在表达对社会、政府和人民的祝
福和美好愿景。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
随时提出。

内乡县衙楹联赏析

内乡县衙楹联赏析

内乡县衙楹联赏析内乡县衙楹联赏析不少人都知道这样一幅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它就悬挂在内乡县衙的三省堂门口,我们不妨认真看一看内乡县衙的楹联。

河南省内乡县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社会县署衙门。

县衙布局主要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戒石坊、宅门等屏仪建筑;大堂、二堂、三堂等县令坐堂、审案等办公衙门;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夫子(钱粮、刑名师爷)院、三班(皂班、壮班、快班)院、监狱、典吏衙等办事机构;县丞衙;主薄衙;衙神庙、土地祠等神衙;东西账房等银局税库;东西花厅、吏舍等知县、眷属、县吏住所;阁架库、承发房等档案库、公文收发房;后花园,寅宾馆、膳馆等县官、县吏观赏、避事,以及待客、招待之处等。

县衙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令、县丞等主要官吏中,大都是进士、举人、拔贡等科举入仕,县吏也多是科举落第的士人充当,官吏的文化素质颇高。

历史记载,金、元、明、清等朝内乡180多名县令中,贤官能吏也不乏其人。

如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以及明清不少进士、举人出身的县令等,勤劳行政,政绩卓著,口碑良好。

县衙众多的门、堂、衙、坊、房、祠等,有众多的楹联。

这些楹联多是封建官吏题联明志、告诫部属、戒约自勉之作,其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体现了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官吏抱负、理财、治安、修身等重要为政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它的思想光芒。

特择要分组介绍于后:一、以民为天的为政思想(一)正门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

这幅联是县衙的最后扩建者,清代五品知县章炳涛所撰。

菊潭、郦,旧指内乡。

上联讲的是,治理菊潭像独柱顶天,责任重大。

下联的意思是,如果爱菊潭的百姓,就不要有“镀金”之想,要在基层脚踏实地干上十年。

历代地方官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任满后卓异者升,平庸者平调,有过者革或降,应升迁而百姓请留者可以连任。

章炳涛说到做到,在县令任上干了九年。

赞美古代廉洁清官的对联

赞美古代廉洁清官的对联

赞美古代廉洁清官的对联历代清官为官清正,大义凛然,具有感人至深的人格力量。

有的对联佳作是对他们的褒扬,有的对联佳作是他们创作和留下的精华,这些都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反映,光彩照人,流传千秋,回味无穷。

南宋余玠,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

他到任后,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横批“靠实功夫”。

这是一副对联,这是一篇用文字叙述的简洁明了的就职演说。

强调为官一任,责任重大,非同儿戏,不敢掉以轻心。

苦干十年,争取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明代况钟,字伯津,江西靖安人。

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

上任以后,清理积案,平反冤狱,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爱戴,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他死于苏州任上,归葬靖安故里。

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墓后的清风亭上镌刻了一副对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两句对联,两句疑问,读后发人深思。

清朝嘉靖年间有位清官藩司参议钱显,他在任上时,令所属官衙都要贴上对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告诫官员人格与贿赂是不可兼得的,鬼神和民众是无法欺骗的,下联告诉官员对民宽爱,民敬官员,鬼神保佑,官运长久。

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题联悬于吏部大堂: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人都为羞。

羞耻观念常挂于心,藉以自律,藉以警世。

清代余小霞为官清正,深受人民敬仰。

他的诗写得好,对联也写得很不错。

他任三防主簿时的在衙门里撰写了一副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珍惜官位的来之不易,珍惜民众期盼之情的难得,应勤政爱民,做到问心无愧。

他还为桂林知府的仪门撰写了一副对联: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告诫官民知法守法,莫作非分之想。

表明心迹,不存苟且之心。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一副流传久远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古时衙门对联考释

古时衙门对联考释

古时衙门对联考释衙门是封建社会各级政府所在地,是官场和权力的象征。

古代的每一座衙门前都贴有一副对联,这些“衙门联”或警诫他人,或明志自勉,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唐大中年间,江西浮梁县衙上有一幅对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实话实说,将为官者应有的态度、责任、义务、亲民、爱民一一道出,质朴直白,浅显易懂。

宋朝时,每个州府县衙的大堂前,都有这样一幅对联: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是宋太宗赵炅为了劝诫百官勤政为民而亲自书写的,并要求统一刻制在衙门前。

虽然赵炅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

有人在此联四句下各添四个字,变成了对衙门的讥讽: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下民易虐来的便捉,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明朝时,浙江衙署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天有昭鉴,国有明法。

尔畏尔谨,以中刑罚。

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这是南宋曾任兵部侍郎的余玠,在入蜀任宣抚使时,写在官署大门上的一幅楹联,以表其治理好四川的决心。

有的衙门对联告诫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非不得已不要轻易打官司。

联曰:得一日闲且耕尔地;不十分直莫登我门。

元代大德年间,河南内乡县衙前有这样一幅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

告诫官员为人要诚实,切勿欺天负民。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叫钱亚的藩司参议,要求所属官衙要贴如下对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此联以训诫为主,在箴规中蕴含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

并要求所属官员要持廉戒贪,清正爱民,写得传神而形象。

清顺治年间,江苏布政使衙门大堂的对联是:报朝廷某事,荣父母某事;宽百姓几分,爱子孙几分。

这是宋权任顺天巡抚时自警之语,意即报效朝廷要像侍奉父母那样真诚,爱护百姓要像对待儿孙那样宽容。

清朝另一名臣曾国藩做直隶总督时,所作劝诫州县官的厅联是: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对联_对联大全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对联_对联大全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对联
政府机关处理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那么政府机关大门应该贴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对联推荐
辞旧岁为国聚财应收尽收无滴漏
迎新春以德治税遵法守法不徇私
为国聚财依法治税愿掏丹心书日月
替民分忧论功行酬甘洒碧血扭乾坤
贯彻群众路线
发扬民主作风
处处替人民着想
事事与群众商量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检验真理靠实践
制定政策为人民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为人民服务终生
举贤任能兴国计
治穷致富利民生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热门对联
加强法制万民同乐
发展经济百业齐兴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人民力量掀天揭地
群众智慧倒海移山
按经济规律发展经济
为人民利益造福人民
贴在政府机关大门的最新对联老前辈举贤荐能高风亮节
新一代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明察秋毫审案事实为根据
执法无私量刑是准绳
伸张正义扶善安良倡正气
严明法纪惩凶除害去邪风
问寒问暖时时体察群众疾苦
知冷知热处处关心人民
胸怀祖国利益真理
甘当人民公仆不搞特权
任劳任怨挑重担
全心全意为人民。

古代清官14副自勉联,蕴含为政理念,带给后人启迪

古代清官14副自勉联,蕴含为政理念,带给后人启迪

古代清官14副自勉联,蕴含为政理念,带给后人启迪一、所属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为晋州州牧自勉联;上联: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下联: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

二、清朝时期,赵慎,官职桂林知府自勉联;上联: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已而出;下联: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三、所属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江苏知府自勉联;上联: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下联: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

四、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不详自勉联;上联:阳奉阴违,天有难遮之眼;下联:民穷财尽,地无可刮之皮。

五、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不详自勉联;上联:半点模糊,已耗民财于暗地;下联:一毫偏颇,即推赤子入危途。

六、明朝弘治年间,姓名不详,官职吏部尚书自勉联;上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下联:官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七、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宁波郡守自勉联;上联:念厥职匪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下联:求斯心可问,是非为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八、清朝时期、潘先珍,官职四川蓬溪县令自勉联;上联:扪心自渐兴利少;下联:极目只觉旷官多。

九、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江西巡抚自勉联;上联: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下联: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

十、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浙江某知府自勉联上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下联:听墙外鸦啼鹊嗓,恐有冤魂。

十一、明朝崇祯时期,袁崇焕,官职兵部尚书自勉联;上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下联: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十二、清朝时期,姓名不详,官职桂林巡抚自勉联;上联:行所当行,不为已甚;下联: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十三、朝代不详、姓名不详,官职甘肃武威知府自勉联;上联:官有常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下联:民供正课,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咨寒。

十四、清朝宣统时期、满人多祺,官职湖北稀水县县令也学那些清官,挂一副自勉联与县衙门口;上联:奉君命,来守是邦,两度蚨飞,只求对头上青天,眼前赤子;下联:与民众,共安此土,八年鸿爪,最难忘山间白石,寺里清泉。

上联

上联

上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上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慎虑笃行谋发展;创新求实,致知求是,澄怀格物奋云程。

下联:天下为公,天道酬勤,格物致知求是;国家是望,国民所待,与时俱进育才。

1. 上联: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下联: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

2. 上联: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下联: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3. 上联:上不愧党,勤政之根基下联:下不愧民,廉政之源泉。

4. 上联:人民乃官吏之父母,一粥一饭,当思父母养育恩下联:权力乃人民之公器,一举一动,勿忘人民公仆身。

5. 上联: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观观要正确下联:金钱欲美色欲物质欲,欲欲当自律。

6. 上联:一身正气上班去下联:两袖清风回家来。

7. 上联:一身正气冲天地下联:两袖清风鉴古今。

8. 上联:知耻知畏知止下联:慎言慎独慎行。

9. 上联:播洒智慧神州祥下联:提倡廉政华夏兴。

10. 上联:处事公平平似水下联:为官廉洁洁如冰。

11. 上联:律己与自爱齐飞下联:勤政共清廉一色。

12. 上联:清如秋菊何妨瘦下联:廉如梅花不畏寒13. 上联:克己奉公口碑好下联:为民谋利声望高。

14. 上联:公正清廉心无愧下联:光明磊落梦不惊。

15. 上联:勤廉一身为学生下联:高风亮节留后人。

16. 上联:勤政廉洁两袖清下联:美德良操百世铭。

17. 上联:师魂常沐春色远下联:德馨永育桃李芳。

18. 上联:打假扫黄民意振下联:肃贪反腐世风淳。

19. 上联:官廉党正家家乐下联:民富国强户户兴。

20. 上联:敬师爱生教育盛下联:倡廉戒奢事业兴。

21. 上联:一身正气敢碰硬下联:两袖清风不染尘。

22. 上联:笞恶挞朽张正义下联:反贪惩腐倡廉风。

23. 上联:功高不傲千人敬下联:权大无私万众夸。

24. 上联:倡廉戒奢担道义下联:爱生敬业献丹心。

25. 上联:铲除腐败众所望下联:遵守法纪我当先。

5个绝妙官场对联,揭破官场百态,令人拍案叫绝

5个绝妙官场对联,揭破官场百态,令人拍案叫绝

5个绝妙官场对联,揭破官场百态,令人拍案叫绝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古代社会与官场离不开关系,所以大量对联都与官场有关,或赞或贬,道出官场的五光十色与光怪陆离。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

关注我,和我一起来欣赏5个绝妙官场对联,揭破官场百态,令人拍案叫绝。

第1副对联:之东无期,之西无期,这个委员,委来何干;英文不晓,和文不晓,自云监督,监得谁人。

晚清时期,留学日本的人不少。

当时某地有个混饭吃的官员,他被广东巡抚负责担任监督委员一职,负责监督留日学生。

但是这个监督没有真才实学,纯粹是吃白饭的。

当他来到横滨的时候,恰逢中国留日学生在抗议日本的“取缔留学生规则”,弄得动静有点大。

这个监督本身是个草包,完全没有能力。

他碰到大事情,完全无能为力,能做的也就是逗留不发,呆了一个月,反正就是吃干饭,等待事情自然过去。

这个监督的草包行为,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

他们认为像这样的监督,实在是官场蠹虫,也显示出清廷官场的腐败。

就有人写了上面这个对联来嘲讽。

上联是说,这个监督逗留不进,没有丝毫主见,纯粹是酒囊饭袋。

下联是说,这个监督不懂英文和日文,虽然有监督这个职务在身,其实却是草包一个,根本没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说白了,这个对联告诉人们,清代官场上有大量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员,他们根本不做事情,却侵吞着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让清代老百姓十分痛恨。

第2副对联:一死便成大自在;他生须略减聪明。

晚清时期,进士杨荣绪担任浙江湖州知府,颇有政绩。

只不过,他因为为官正直,受到了小人谗言,得罪了上司,最终被革职,没多久就抑郁而终了。

杨荣绪在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的心得,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

对联看上去很洒脱,而其实牢骚满满,令人看到古代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平。

上联是说,读书做官非常累,做官要溜须拍马,要逢迎上官,偏偏又做不到陶渊明那样洒脱,只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真是太憋屈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署以民为本对联集锦对联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文学艺术形式,既是旧时学子必列课目之一,又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也是官吏用来言志施政的重要手段。

对联作为古代官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虽有不少悬羊卖狗之“伪品”,但也不乏发自内心之座右,本文采撷的10副民本箴联,可以说是上乘之佳作、躬行之楷模。

一、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因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而世称“阳明先生”。

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每赴新任,均让衙役扛两块高脚牌作为引队的先导,木牌上书箴联一副:“求通民尚同下》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上联“求通民情”与墨子所言同出一理,即为实现“治”而要倾听民声,下情上达。

这既是为政之要,也是居官之责。

明人王文禄在《求志编》中写到:“守令之法必贵知,故曰知县、知府,通一县一府,周知之也。

”只有“以沟通下情为急务”,“惟下情不通为可虑”,才能做到像徐元瑞在《史学指南·为政九要》中说的那样:“民情欲寿,生之而不伤;民情欲富,厚之而不困;民情欲安,扶之而不危;民过”乃修身为政的一个基本功,讲之则易,行之惟艰。

关于闻过、知过、改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有关论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王守仁正是遵从古训,在了解民情的同时,还要力求自己自觉自愿地听取众人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以便改正自己的过失。

他曾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这样写到:“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过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这既是孔子所言三德之一“勇”的体现,也是一种古代封建社会中弥足可贵的居官美德。

正如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四》中所言:“不王守仁的八字居官箴联,可谓是言简意赅,要言不繁,它揭示了为官必须为民、为民必须了解民情,修身必须克己、克己必须闻过而改的深刻道理,是孟子“恩泽于民”、“修身见于世”思想的真实体现。

它既是安民告示,又是施政宣言,不仅是居官之箴联,而且是传世之佳作。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时,曾将此联题书于江苏廉访大堂。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魏源仿效此联自题箴联一副,即:“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

一个是“求”与“愿”,一个是“安得”与“唯恐”,达到如此程度,真可以说是一种高深的境界,一种良好的夙愿,武承谟,山西盂县人,清康熙年间进士。

曾任江苏无锡县令。

他在接任的前一日,撰书了四副对联,到任的当天,便将所写联语分别张贴悬挂在衙内四处人所常见的地方,既用来作安民告示,又用来自警自励。

此联为四副对联中的一副,张贴据《楹联丛话》载,联语贴出之后,“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走后门行贿的地方绅士),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可见其作用不上联“罔”,意谓不可。

“弗”,骚扰。

“罔违道,罔弗民”意即不可违背公道,不可骚扰民众,只有做到一视同仁,节用下联“招摇撞骗”一语指到处张扬炫耀,进行欺诈蒙骗。

联语义正辞严地警告不法之徒:本官不讲情面,不受贿赂,谁若欺瞒哄骗,行为不轨,定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表现出的识见与勇气,却是令人钦朱经畲是清代的一名官吏。

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洁身自好,清正廉明。

据史书记载,朱经畲在湖北任职十余年,“不名一钱,卒以贫死,赖同僚资助始得返柩回乡”。

此联是他题书自警的。

联语凝练地表明了朱经畲的人生哲学和政治主张,阐述了才与位、学为民的关系,强调有修世之才何需有位,而学“济世”,匡时救世。

“位”,职位、地位。

上联的意思是:如果真正具备匡时救世的才能,那又何必非得有一定的职位。

这与清代王豫所言“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有相近之处,是强调“才”重于“位”的,首要的是“才能”,而不是“职位下联的意思为: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民众,那么就是当了官也徒有虚名。

这又与清代方苞所说“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将以及物(指符合民众意愿,做好事);今之仕者,将以适己。

及物而仕,乐也;适己而弃民,耻也。

”此联意旨精深,直言禀告,对那些徒有禄位、却不为社会出力、也不为百姓造福者,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河北蔚县人。

清顺治年间进士。

历任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曾面陈重臣索额图、明珠贪赃受贿、植党营私的不轨行为,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

圣祖赐书“寒松堂”额,遂自号寒松老魏象枢平生立朝端劲,注意吏治得失。

讲学亦醇正笃实,“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朱熹《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上联明确提出,做人应当诚实,不可欺瞒行世,否则“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古人云:“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又云:“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诗:“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指出对不起民众,就是对不起国家。

下联强调居官不可辜负民众的期望,严正指出:“负民即负国”。

可负民,因为:“欺人如欺天,负民即负国”。

表现了难能可贵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凌,谁替你披枷带锁;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溪,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

贡生出身。

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累迁至武昌知府,后擢福建按察使,升直隶巡抚。

及他人的馈赠,却将自己的俸禄赈济孤寡病残者。

为此,于成龙深得民心,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此联是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时,为自警自励,并告诫下属,特意撰写高悬于“正赋”,主要的赋税。

顾炎武《钱粮论下》:“薄于正赋而厚于杂赋。

”上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赃枉法,“倘有侵凌”,当受“披枷带锁”的严厉制裁,到时咎由自取,悔之晚矣。

“一丝半粒”,即朱柏庐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意。

“脂膏”,指出血汗挣来的劳动果实或财富。

《后汉书·仲长统传》:“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所生人之骨髓。

”下联告诫为官者,决不可贪小利,忘大义,若不珍惜百姓血汗此联文字虽长,但用语通俗,手法巧妙,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严厉间有中肯,自警中亦诫人,读来印象深刻,极受震六、魏朴安魏朴安,字灿如,顺天府大兴(今属北京)人。

清雍正年间进士。

曾任安徽潜山知县。

有自撰官署联云: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蘖钱,剜肉医疮,怎叫子!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

“剜肉医疮”,比喻用有害的手段救急,不顾及后果。

“敲肤挟髓”,犹“敲骨吸髓”,无情残酷地剥削。

历史上曾有一首《讥贪小利者》诗云:“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寻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丝腿上辟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把贪官污吏之贼脸描写的淋漓尽致。

魏朴安同样用触目惊心之喻,言振聋发聩之理,告诫自己或居官之人莫有负“父母官”之称呼,念及“子孙”也不可害“天理”、昧“良心”而贪“作孽钱”,酷“无情棒”。

作者在潜山任职八载,廉明公正,常箴贪酷,律己尤严,治绩卓着。

离任时百姓常大忠,号二河,山西交城人。

清顺治年间进士,任安徽埃亦惠心。

一颗一粒,指粮食。

“民命”,指百姓的生计。

“抚字”,谓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惠心”,利民之心。

《易·益》:“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旧以“抚字催科”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联语指明要完成“催科”之任务,但不可滥征乱收,要循科守规,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依法行政,同时要诸事惦及百姓生活,哪怕略尽微薄之心,也是值得提倡的。

常大忠任安徽潜山县令期间,还撰写有一副文字较多的官署联,以强烈的对比励己莫做“赃官”,当为“良吏”。

联云:!孰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千金”,形容挥霍无度。

“清操”,高尚的节操。

“千天如一日”,形容始终如一。

联语以做“良吏”并非为“名”,而在解民之忧,保民安康,实为真知。

同时指出“赃官贪婪”虽能“图富”,但终遭“唾骂”,不仅自己遗臭万年,还导致“后代不贤”,又属潘先珍,江西星子人。

清咸丰年间优贡,官宜宾同知。

后主自鹿·秀峰书院。

此联是他在任内,撰书悬于大堂,用以表“扪心”,手摸胸口,反省之意。

北齐颜之推《神仙》诗:“镜中不相识,扪心徒自怜。

”“兴利”,指兴办有利于民众和国家的事业。

《荀子·王霸》:“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

”上联是说:自己身为父母官,本应爱护百姓,兴利除弊,但是为百姓所做好事太少了,扪心自问,深感惭愧。

据《蓬溪县志》载,潘先珍在任时,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兴办了不少公益事业,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自惭”二字,也充分表现了潘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旷官”,旷废职守,才不称其任。

《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孔传:“旷,空也。

位非其人为空官。

”指不称职。

下联指出:放眼世间宦海官场,只享受俸禄而不做实事的人太多了,这也正是国之不兴,民怨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真乃是对封建此联遣词明快,立意甚高。

读之当引以为戒,莫作荒废职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以省身赵慎畛(1762年—1826年),字遵路,号笛楼,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桂林府衙撰书的。

联句写得自然朴实,平易近人,可视作居官格言。

上联讲述“为治者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史记·儒林列传》)的道理,即为政不在于夸夸其谈,而在于以身作则。

“息息”,呼吸。

代指每时每刻。

“省身”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下联的“大体”指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联中所言之“大体”即有关“民生国计”之事。

“民生”,人民的生计。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国计”,国家的财政。

“当官务持大体”,也就是告诫自己事事要想到国家的凡有益身心可致用者,皆潜心体验,遇事关民生疾苦、国家忧乐者,思之辄竟夕不寐,其言行如一,体恤民苦,从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

此联正是其品德、政见的生动体现,所述“为政不在多言”和“当官务持大体”的道理,至今读来仍有现实十、余应松的有与余应松,字小霞,清嘉庆年间进士,曾任三防主簿、大滩司巡检、桂林知府等职。

他在任上,曾作一副《自题》联,曰:缘,乃缘份,来到此地皆因与百姓有缘份;期,为期望,期望“寸心无愧”,无愧于百姓;鄙,意轻视,不可轻视于民众。

这副自题对联表明了作者与老百姓有真挚情感,像这样爱民的清官,必定会受到世人的拥戴和后人的仿效。

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河南内乡县衙中,此联今天仍悬挂在主簿衙大门之侧,被游人敬而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