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

合集下载

女性情爱

女性情爱

“二拍”情爱女性的社会文化内涵郑秀真1,刘宏英2(1.河北北方学院中文系,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中文系,河北张家口075000)收稿日期:2005-10-05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 Z 050613)作者简介:郑秀真(1971-),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北方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摘要: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扬个性、注重本我的新的社会思潮兴起。

凌濛初深入追索市民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意识,在“二拍”中演绎出情态万千的婚恋女性,描绘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出现或希望出现的种种画面,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二拍”;情爱女性;社会心理;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 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6)01-0004-05晚明随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剧变,新的社会思潮兴起,其积极意义主要有三:首先是抨击禁欲主义,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

他们极端揄扬人的自然本性和情感,认为“好货好色”是人的本性,是合理的,不应予以人为的限制,因而肯定男女间真挚的情感。

其次是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率性而行”,以自我心理的愉悦和满足为最高生活准则,这无疑对封建传统道德价值规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广泛地关注自身的情感欲望、心理体验等。

这比历史上以往任何一种思潮都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再者是这股社会思潮影响了文坛,打破了文以载道的故套。

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汤显祖、冯梦龙的尚情崇真,汇成一股新文艺思潮与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交互作用。

渐醒的市民意识受到这股进步的新文化思潮的激扬,他们愈加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

凌濛初以其敏锐的感触,深入追索市民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意识,在“二拍”情爱作品中从不同角度切入情爱女性的生活,描绘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出现或希望出现的种种画面,试图告诉我们,某一时期某一阶层对人类这一自然法则的理解和追求,究竟进化到什么程度。

浅析女性话语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浅析女性话语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朱应珍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 阐述现、 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自 五四” 当 以及 “ 以来, 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扩
展进程。
关键词:文学作品;女性作家;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1 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一 7412(2006)02 一 一 184 03
是她所要求的那种“ 她的人:灵肉一致正是现 懂” 代理性对于爱情的标准之一。女性文本中, 我 自 是大于一切的, 所有的形象几乎都面向自 有自 我,
我的或深或浅的影子。石评梅的小说里, 反复出 现凄苦多劫、 甚至父母双亡的女主人公, 与相爱者
的《 金锁记》 既写曹七巧的变态、 狠毒, 也对她三十 年来困在“ 黄金的枷” 中当女囚的压抑之苦有着冷 静的同情, 从而将女性人性批判与女性命运感叹 相结合, 批判锋芒除指向变态的女人外, 也指向了 扭曲女性、 造就恶女的不合理的社会文化。而曹 禺 北京人》 的《 仅维护曾思豁的丈夫与姨表妹的感 情, 鞭挞曾思茹逼迫丈夫“ 我要你自己当着我的面 把她的信原样退还她”看不到这个女性不过是以 , 对同性的憎恨来维护一桩无爱的婚姻, 即她的基 本生存权。作者拒绝对她的同情与悲悯, 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女性不得妒忌的传统女奴道德原则, 作品的思想性因为女性意识的缺失而大受影响。 同样是刻画女性的自 作多情, 凌叔华在《 吃茶》 中, 写深闺小姐芳影误会王斌的西方礼节为示爱, 收 到婚帖时的悲剧结尾完全压倒了喜剧性 , 作品有
第6 卷第 2 期
2006 年 6 月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al of Hunan M l urgical Pr fessional Technology Col ege n etal o l

大时代中的小女人

大时代中的小女人

大时代中的小女人——家中的悲剧女性吴建萍[西昌学院,四川西昌]摘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家》是其代表作之一。

为了鲜明突出"家#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罪恶的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一,经历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落入悲剧结局。

巴金饱含深情,倾其心力,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悲剧形象,并通过这些艺术典型深刻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内蕴文化根源和心理因素。

关键词:《家》悲剧女性艺术形象角色意识文坛巨匠巴金,一生著作等身。

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而《家》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堪称经。

她们看似身世经历、处境教养、思想追求迥然相异,实质上她们都向往美好生活,可最终都以付出生命为结束。

如果说悲剧是指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言,那么正是由于鸣凤、梅、瑞珏三位美丽善良的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在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这种悲惨的命运会降临在她们身上?作者在作品中给出了答案:表面看是女性自身的觉醒程度和反抗力度不够,所以受制于封建的清规戒律;深层的原因却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对妇女社会意识,特别是个体意识的严重压抑与扭曲。

她们生活的时代,不允许她们有任何违逆传统、离经叛道的意识和行为,她们的人生与生俱来地带着一副沉重的镣铐——封建纲常礼教。

背着这样的重负,她们只能委委屈屈地活着。

曾有学者说:对一种文化的评判主要着眼于这种文化对女性的态度。

以这种观点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与现代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这也就是巴金这部作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伟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家》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他救的无望,自救的渺茫——论弋舟小说《战事》中的女性生存探索

他救的无望,自救的渺茫——论弋舟小说《战事》中的女性生存探索

第39卷第1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2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No.1Feb.2021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1.01.012他救的无望,自救的渺茫——论弋舟小说《战事》中的女性生存探索王艳,杨海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自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以来,有关女性的生存探索及其独特的人生感受的探究,已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向度,而对男性作家的“性别意识”“性别想象”等问题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常态。

曾一度被称为“男作家里的女作家”的弋舟,凭借其独特的眼光与对女性幽暗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把握,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女性普遍的生存困境。

《战事》中的丛好在与生活几经决裂之后,才得以窥视到女性生活的全部真相,衣冠如雪的骑士并不能拯救为生活所困的少女,依靠他者拯救的生活终将以失败落幕,唯有燃起自救的火焰,她们才有望挣脱黑暗、重新出发。

关键词:他救;自救;弋舟;女性;生存探索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志码:A作为甘肃文坛“文学八骏”之一的弋舟,其写作生涯开始于2000年,《战事》这部长篇小说是其2012年完成的作品,故事主要围绕着少女丛好的成长轨迹展开叙述,细致入微地还原了一个少女倔强的爱与憔悴的青春往事。

小说借助于“一女多男”的人物关系模式,将高密度的故事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在逐层推进中勾画了女性隐秘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与不为人知的情感创伤。

迷失在“英雄”神话的密林中的少女,在历经生活的淘洗与岁月的打磨之后,终于幡然醒悟,适时地祛除了自己强加在男性身上的“强者”光环。

男性不再是衣冠如雪、带着少女冲破庸常与猥琐的封锁线的骑士,而是被置换到复杂多变、难以言说的两性关系中的“他者”位置上,并由此将女性生活的全部困顿打捞出水,使其寻找人生新的可能。

女性意识的觉醒_回归_蔓延与超越_紫色_中黑人女性独立过程解读

女性意识的觉醒_回归_蔓延与超越_紫色_中黑人女性独立过程解读

女性意识的觉醒、回归、蔓延与超越———《紫色》中黑人女性独立过程解读赵素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艾丽斯・沃克在《紫色》中探讨了黑人女性这一主题。

本文在其“妇女主义”的启发下,针对原著中几位女性的人生历程,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回归,女性意识的蔓延和女性意识的超越这几部分解读了黑人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立过程。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回归;蔓延;超越中图分类号:I 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7)01-0015-02收稿日期:2006-06-30作者简介:赵素花(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艾丽斯・沃克(A lice W alker )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 or Pur p le )在1982年发表使她于1983年获得美国文学作品的三个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是什么原因使《紫色》和它的作者散发出如此巨大的魅力?关键在于它所探讨的黑人女性主题。

作为“妇女主义”的创始人,沃克在其著名的批评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的扉页上给“妇女主义”下了定义。

[1]黑人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既是民族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性别主义的牺牲品。

本文在“妇女主义”的启发下,针对《紫色》中女性的不同命运遭遇,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回归,女性意识的蔓延和女性意识的超越这几部分解读了黑人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立过程。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思想意识中给自己合理定位对于黑人女性,想同其他人一样平等生活,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中给自己正确定位。

小说主人公茜莉起初女性意识麻木。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就遭继父强奸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且下落不明;(就是奥维丽亚和亚当)挺着大肚子时也要操持家务,同时充当继父发泄性欲的工具。

对这一切她都默默忍受。

母亲病故,继父再娶后她就被继父像扔破烂一样丢给了鳏夫X 先生。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

看张爱玲作品思考女性意识: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话题:性文化意识与性性意识张爱玲奴性意识女性生活中,知道张爱玲的人,也许是因为那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是一个极其具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她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表现出来。

在她的笔下,女性神话被消解,母爱也不再温情,情爱也不再圣洁,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女人们,最后留下的都是苍凉的背影。

女人骨子里的奴性意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中的不幸和她们自身却安于这种不幸而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来寄寓自己深刻清醒的女性意识——中国女性骨子里的奴性意识,即自甘依附于男性。

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娇蕊,纯情地爱上自私、虚伪的振保,为他毁掉自己的家庭,但最终被佟振保所抛弃;《半生缘》中的曼璐为了拴住男人达到一生有所依附的目的,竟然伙同丈夫干出伤天害理之事,毁了妹妹的幸福;《五四遗事》中的密斯范虽然冲破重重阻挠赢得了自主的婚姻,到头来依然没能逃脱为依附男人而形成的三妻四妾的局面。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新派还是旧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从经济上的依赖到精神上的依赖。

旧派女性没有自觉,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的附庸,婚姻是她们寻找和保护安稳生活的唯一手段和最终归属。

新派女性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明,但仍然固守着以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识。

正像张爱玲在《有女同车》说的: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所以,很多女人一辈子都没有逃脱依附于男人的生活。

母爱不再博爱、圣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曾经有过美妙的青春,但她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代行父权的兄长把她嫁给残废的贵公子,她的一生就这样被贪图富贵的兄嫂狠毒地葬送了,她在无爱的婚姻中消蚀了自己的青春。

为了自卫和报复,她以母亲保护儿女为借口,对每一个闯入他们生活圈子的人都充满敌意。

对儿子长白,她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才让他娶了妻,一旦添了孙子,她便将儿媳妇虐待至死,令儿子再也不敢娶妻。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丁玲经受了“五四”落潮期的痛苦之后登上了文坛,其作品一开始就浸透着强烈的时代意识,从梦苛、莎菲,到丽嘉、美琳,她用闪耀着个性光辉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女性在觉醒时的种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女性精神性格。

关键词:丁玲早期女性意识孤独彷徨苦闷个性解放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凭借着其独特的气质在文坛上熠熠光彩。

提到女性文学,不可避免地要点出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一、丁玲早期作品的主题从1927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左联是丁玲创作的早期,在这一时期她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知识女性的刻画尤为出色,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1]。

丁玲早期作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因而其笔下的女性主要表现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莎菲、梦珂等都是丁玲这种心理情绪支配下的人物,她们挣扎在乏味的生活里,想争得生活的支配权,不承认自己比男人低下,深感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平——欺凌和歧视及女子自身奋斗的孤身无援,满含着倔强,与强大的黑暗势力相抗争。

所以她们不仅鄙视虚伪的社会,也鄙视怯懦的男性,鄙视一切旧有的价值观念。

从《梦珂》、《暑假中》等作品来看,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一批“五四”退潮期的女性,她们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否定和怀疑着畸形的社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感到失望,内心世界扭曲,对自己的生存充满危机感。

同时,现代都市并没有给个性觉醒后的这些“莎菲们”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空间,反而是新的无路可走的孤独。

这群女性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即“叛逆后的孤独”。

正如龙泉明所说,“五四潮退以后,中国现代作家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孤独和痛苦……丁玲早期的作品也勾勒出一个个孤独感伤的心灵世界,从中映现出作家灵魂的痛苦搏斗及其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徘徊、苦苦探求的身影。

《喊女溪》女主人公自我意识发展轨迹分析

《喊女溪》女主人公自我意识发展轨迹分析原学梅(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 要:可莉菲拉斯在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喊女溪》中,是以父权社会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最初可莉菲拉斯在父权政治操控下迷失在对爱情的浪漫幻想中,婚后可莉菲拉斯开始把自己和劳安的命运———女性的历史联系起来,逐渐自我觉醒,当第二个孩子即将降生时,可莉菲拉斯决意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命运———改写女性的历史,并通过另外两位女性主义者的帮助,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蜕变。

通过可莉菲拉斯这一女性形象和对传统女性原型的现代诠释,希斯内罗斯为女性未来的境遇开辟了新的疆域。

关键词:自我;女性原型;《喊女溪》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8)06-0054-04 墨西哥裔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作品,常以墨西哥女性或墨西哥裔美国女性为主人公,作品中展现了传统文化语境中女性失语的社会现实,为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一方面塑造了传统的女性原型形象,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这些原型形象的现代诠释,完成了原型形象的重构,为女性未来的境遇开辟了新的疆域。

一、自我的迷失在《喊女溪》中,女主人公可莉菲拉斯是以父权社会典型的女性形象出现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她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是在浪漫电视剧的影响之下的形成的。

她希望结婚时有一幢漂亮的房子,并生很多的孩子。

一幢大房子、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这是父权社会中典型的女性形象。

第二,她接受了父权社会的行为准则,把自己放在丈夫的从属位置,忍受丈夫对自己的背叛和暴力。

造成可莉菲拉斯自我缺席的原因和可莉菲拉斯所处的父权文化的语境有着绝对紧密的联系。

父权文化对女性行为和意识的影响渗透在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确保年轻的姑娘们不会愚蠢到去违背父权社会给女性规定的行为准则,使她们乐意并充满感激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人性的议论文【优秀8篇】

人性的议论文【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性的议论文【优秀8篇】以做人为话题的作文篇一:学会做人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本店铺分享的人性的议论文【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女性悲剧中的理性微光——以《萧萧》为例

055[摘 要] 小说《萧萧》描写的是湘西乡村传统婚姻习俗对女性身心的压迫。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女性在婚姻陋习下被无情压榨的代表。

以萧萧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作为新思想先驱的女学生为暗线,探究传统婚姻习俗下女性的悲剧和女学生影响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揭示社会变革在文明启蒙和人格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萧萧》;婚姻习俗;悲剧;新思想先驱女性悲剧中的理性微光——以《萧萧》为例杨 新1 姚 涵2沈从文在1929年以湘西乡村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小说《萧萧》,创作灵感源于他看到都市里的人们在物质文明构筑的世界里逐渐丢失了自然赋予的“灵性”与精神寄托。

沈从文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人性进行了反思。

他热爱乡村的自然淳朴,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天性,用简易平实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

同时,他也对乡村的畸形文化感到悲哀,封建文化与原始野蛮相互交织导致湘西世界难以适应文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人与群体之间呈现出一种微妙但不易打破的平衡,这反映了沈从文矛盾的文化心理。

这部作品以萧萧幼时成为童养媳,与花狗的私情暴露为故事转折,最终妥协为儿子迎娶童养媳为故事线索。

整个故事的结局是萧萧一生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个“萧萧”悲剧的起点,因而形成了一个圆环,通过对萧萧成长故事的描写,揭示了婚姻陋习下女性的悲惨遭遇,指出了自然人性在与传统礼教的对抗中逐渐扭曲变形,延续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文中“女学生”的出现给这个落后封建的小乡村带来了一丝理性的微光。

一、女性的成长环境——封闭“小匣子”从文章之始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再到后面的“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

不难看出,小说中所描写的湘西地处乡下,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使人们与外界思想交往和文化互动相对较少,以女学生为代表的开放新思想难以渗透进这个封闭的小山村。

村民们习惯了按照既定的规则和习俗生活,不愿意接受变革和创新,这种保守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对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
南戏的代表作品——高明的《琵琶记》,是作者根据民间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

《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赵五娘,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她动人的故事背后,我们却看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在作者宣扬的“子孝与妻贤”的内容中,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在南戏的代表作品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从《琵琶记》来看,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问题,表现为身为女性却自甘卑弱,缺少独立人格,认同男性的人生价值观,在男权的压迫下,有些女性难以自我认同,“自觉”地变为客体,处于屈从地位,并对现实中歧视女性的做法毫无怨言,意识不到男女不平等的现实。

这种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女性容易屈服外界环境压力
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被男性认可,她就必须放弃自我要求成为客体,这就是说,她就必须放弃成为主体的权利。

在《琵琶记》中,在公公强迫新婚的丈夫去考取功名时,而赵五娘不愿丈夫离开自己,但她却没有争辩,最后只能让蔡公和张太公的“怂恿”成为现实。

尽管赵五娘对外界环境压力本能地进行了反抗,但赵五娘毕竟太弱小,她终于滑向了“他者”——“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丧失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2.女性缺乏自我抗争精神,面对不幸只是忍受
在作品中,女性面对生活的一切困苦,往往无怨无悔,默默忍受,听凭命运的安排,对男人的逃避责任决无怨言,也不思考痛苦的根源,无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更不用说抗争命运的大胆举动了。

《琵琶记》中的女主人公赵五娘积极认同并实践着男人的人生理想,心中惟独没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作者也是按照男人的标准来设计她的生活之路。

“总之,在男性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称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这样看来,赵五娘就是“投降者”了,其生活的内容就是忍耐和等待。

3.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主张为男性做自我牺牲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追求,更注重政治前途,在事业与爱情不可兼得时,往往更多地选择事业。

“在封建正统的观念里,文人举子的终极追求是着眼于德行的完备与事功的辉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被称为人生追求中的三不朽,这三不朽,都是统一在政治伦理中的,而人生的其他大事包括婚姻也当归属于此”。

而她们巨大的自我牺牲换来的,不过是朝廷的旌表与“一夫二妻”的结局,这是当时女人真正的悲哀而不是荣耀。

女性是男性话语的“传声筒”
几千年来,无论东西方,女性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他人的人”,丧失了自我主体性,其旨意也是参照男性来决定的。

女性失去了自己的言语空间,成为男性话语的“传声筒”:所言是男人们常说的忠孝节义的话题,所为也是为了
夫君的事业,以男人的是非为自己的是非,默默地衬托着他们的成功,而我们却听不到她们心底的真实的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意为女性为男性的附庸。

在作品中,赵五娘埋葬了公公婆婆,要更换衣装前往长安寻取丈夫时,她俨然成了个满口孝义的代言人。

可见,赵五娘在男性话语占主导的社会中失去了表达自我意愿的话语权利,成了男性话语的代传人。

二、中国封建思想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
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束缚下,失去独立的思想和意志。

她们必须自甘卑弱,服从男人的意志,才能获得这个以男子为中心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反思造成女性自我意识严重泯灭的原因,应当与中国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密切相关。

男尊女卑的观念塑造了女性的依附性格,使女人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人而存在,更不用说做人的自由和尊严了。

可想而知,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下去是多么艰难。

《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已接近死亡的边缘,但她找不到痛苦的根源,只有忍耐煎熬下去,而最终九死一生的她,其结局不过是和牛小姐共同分享了丈夫的情感。

“在古代中国两性对立的社会模式中,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儒门古训,便将男性居主的话语权势昭示得明明白白,而女性则在这种异己的‘他者’话语强权下被赤裸裸地剥夺了与前者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出嫁从夫”的规定,已经赋予了男人对女人的绝对统治权,女性失去自我的悲剧一幕幕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赵五娘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分析
赵五娘的悲剧命运昭示着女性自我意识的严重泯灭。

没有爱情,可以苦等;遭受误解,忍气吞声;生活困难,一肩承受;遭遇磨折,咬牙苦撑。

然而,正是在苦难中显现出她善良、无私、隐忍、坚韧等品质。

让人惊异的是,在那个豺狼当道的世道里,她一个弱女子居然能千里迢迢找到远在京城的丈夫,这其间有多少辛酸曲折,恐怕是难以详尽的。

作为一个女人,她首先应该是个人,然后才是女人,她可以成为女儿、朋友、妻子、情人、母亲,等等。

但赵五娘根本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她只是一个附属物,只是封建男权制度下的一个符号化概念。

她在作品中实际上是个对象性的存在,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利他”“无己”的。

赵五娘是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有着天使般的美丽和纯洁,内敛、顺从并且无私奉献,她们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身的舒适,或自我的愿望,甚或是两者兼有之。

女性在这里成了没有自由意志的东西,没有真实人的生活,只是一个美好但没有生命的对象。

男女本来就是相依同生的,如同“吃糠”一出,赵五娘所唱“糠和米,本是相依倚”,但是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却发生了分裂,“被簸扬作两处飞”。

所以,只有男女平等对话,和谐地生活,精神上合作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女性独立自主的生活。

如果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女性就算是男人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也不过是个附属品。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8.
\[3\]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法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2.
\[4\]李祥林.他者“话语权势”中的女性失语——戏曲艺术与女性文化研究札记\[J\].四川戏剧,199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