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合集下载

医学消化系统教案模板范文

医学消化系统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生理功能和常见疾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消化系统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意识。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材:《人体生理学》2. 多媒体课件3. 消化系统模型或图片4. 案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化系统吗?它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讲解消化系统组成与功能(20分钟)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和胰腺。

2. 消化系统的功能: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排泄。

3.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案例,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消化系统实验操作,如胃液分泌实验、胆汁分泌实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重要性。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查阅资料,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2. 思考:如何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教学评价:1. 学生对消化系统组成、功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3.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

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最新人体消化系统大班科学教案

最新人体消化系统大班科学教案

最新人体消化系统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人体探秘》的第三章《人体的消化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消化系统挂图、实物模型、食物样品、实验器材。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人体消化系统挂图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结合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内容,在画纸上绘制消化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名称和功能。

4. 实验观察(20分钟)分组进行食物消化实验,观察和记录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5. 分享交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课后思考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 课后思考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消化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名称和功能。

答案:见板书设计第二条。

2. 课后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细嚼慢咽?这对消化有什么好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消化健康问题,学会科学饮食,提高生活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验观察环节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的信息准确性与逻辑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在识别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和理解。

2024年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2024年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2024年大班消化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人体的奥秘”第三节“消化系统”。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食物消化过程。

难点: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具体消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消化系统模型、食物卡片、实验材料(如豆腐、苹果、面包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在我们身体里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消化系统的图片,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食物卡片,请幼儿判断这些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2)教师邀请幼儿上台演示食物消化过程,其他幼儿观看并评价。

4.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 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

3. 食物消化过程:咀嚼、胃酸分解、小肠吸收、大肠排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过程。

答案:见板书设计。

2. 家庭实践作业:与家长共同观察一日三餐的食物消化情况,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幼儿对消化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实践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食物消化比赛,提高幼儿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板书设计的内容5. 作业设计的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食物消化过程。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doc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doc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篇一:人体消化系统教案】人体消化系统一、教学目标:1、科学意识: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

2、科学方法:观察法、测量法、比较联想法。

3、科学知识:了解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及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种类。

学习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名称、作用及相互关系。

结合自己的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习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名称、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

四、教具准备: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挂图、消化系统模型、绳子( 6 米、1.5 米);水、食物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食物引出提问:⑴同学们,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⑵你为什么需要食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食物提供你生长发育和修复组织所需的物质,也为你的各项活动比如跑步、阅读甚至睡觉提供能量。

⑶食物的消化要经过哪些器官呢?学生自由答,老师记录于黑板侧边,以待讲解时判断正误;消化系统的功能:分解食物,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到血液中,并排出体内垃圾。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分发消化系统模型。

2、新授:⑴认识消化系统各部位的位置所在。

①让学生观察挂图、模型,讲解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腺体的名称、作用及位置。

②对照挂图,联系自身练习认识各部位。

③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做标本,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练习认识各器官的位置。

④两个同学面对面练习。

3、动手玩消化系统模型——凭记忆组装模型。

六、知识拓展:1、胃液酸度的举例说明;3、学生自由发表对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认识和看法。

七、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篇二:第三章消化系统护理教案】【篇三:家畜消化系统教案】家畜消化系统◆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3.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内部构造及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特征4.重点理解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5.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体表投影◆教学内容1. 马消化系统一、组成:1、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人体消化系统优质教案(精选

人体消化系统优质教案(精选

人体消化系统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生物学》教材第九章“人体生理学”第三节“消化系统”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消化吸收过程,了解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消化吸收过程。

难点:消化吸收过程的详细机制,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引导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知识。

(2)消化吸收过程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消化系统疾病及其预防介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方法,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模型,加深对消化系统结构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消化吸收过程口腔:咀嚼、唾液分泌胃:胃酸、胃蛋白酶小肠:胰液、肠液、胆汁大肠:水分吸收、废物排出3. 消化系统疾病及其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描述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消化吸收过程。

(3)列举三种消化系统疾病,并说明其预防方法。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2)口腔:食物咀嚼、唾液分泌;胃:胃酸、胃蛋白酶;小肠:胰液、肠液、胆汁;大肠:水分吸收、废物排出。

幼儿园优质教案《人体的消化系统》

幼儿园优质教案《人体的消化系统》

幼儿园优质教案《人体的消化系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

该部分内容对应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各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功能及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难点:消化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及其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消化系统挂图、实物模型、PPT。

学具:彩泥、剪刀、胶水、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消化系统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讲解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消化系统模型,加深对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认识。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嘴巴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肛门2. 各器官的功能嘴巴:咀嚼食物,使其与唾液混合胃: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3.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过程是怎样的?2. 答案:(1)消化系统由嘴巴、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嘴巴负责咀嚼食物,胃储存食物并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大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

(2)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过程:食物经过咀嚼后进入胃,胃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体生理学》中关于“大班消化系统”的章节内容,详细探讨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具体涉及教材第5章第3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2. 掌握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酶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难点:消化酶的作用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消化系统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如试管、消化酶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消化系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体的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2. 知识讲解:(1)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讲解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消化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变化。

(2)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 食物消化过程3. 消化酶的作用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描述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3)分析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2)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经过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消化作用,最终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吸收。

(3)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食物分解,使其更易于吸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食物消化过程及消化酶的作用。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健康教育教材《人体探秘》第四章《消化系统》,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如何保护消化系统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运行过程。

3. 提高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如何保护消化系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消化系统挂图、食物模型、磁性教具、PPT。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兴趣。

教师展示食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吃的食物是如何被身体吸收的呢?”2. 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利用挂图、PPT等教具,详细讲解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

3. 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结合挂图,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

4. 实践活动:模拟消化过程学生分组,利用磁性教具模拟食物的消化过程,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

5. 讲解如何保护消化系统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消化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的功能。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如何保护消化系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答案:见课堂笔记。

2. 拓展作业:以“我的饮食习惯”为主题,画一幅画,展示自己的良好饮食习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2. 实践活动:模拟消化过程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拓展作业的完成情况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食物的消化过程和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1. 消化过程:咀嚼: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齿咀嚼,与唾液混合,开始分解。

胃消化:食物进入胃后,胃酸和消化酶开始分解食物,形成食糜。

小肠吸收:食糜进入小肠,胰液和肠液继续分解食物,营养物质被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消化系统教案【篇一:人体消化系统教案】人体消化系统一、教学目标:1、科学意识: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兴趣。

2、科学方法:观察法、测量法、比较联想法。

3、科学知识:了解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及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种类。

学习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名称、作用及相互关系。

结合自己的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习消化系统各部位的名称、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身体指出各消化器官的位置。

四、教具准备:人体消化系统的教学挂图、消化系统模型、绳子(6米、1.5米);水、食物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食物引出提问:⑴同学们,你们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⑵你为什么需要食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食物提供你生长发育和修复组织所需的物质,也为你的各项活动比如跑步、阅读甚至睡觉提供能量。

⑶食物的消化要经过哪些器官呢?学生自由答,老师记录于黑板侧边,以待讲解时判断正误;消化系统的功能:分解食物,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到血液中,并排出体内垃圾。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分发消化系统模型。

2、新授:⑴认识消化系统各部位的位置所在。

①让学生观察挂图、模型,讲解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腺体的名称、作用及位置。

②对照挂图,联系自身练习认识各部位。

③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做标本,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练习认识各器官的位置。

④两个同学面对面练习。

3、动手玩消化系统模型——凭记忆组装模型。

六、知识拓展:1、胃液酸度的举例说明;3、学生自由发表对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认识和看法。

七、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篇二:第三章消化系统护理教案】【篇三:家畜消化系统教案】家畜消化系统◆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3.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内部构造及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特征4.重点理解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5.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体表投影◆教学内容1. 马消化系统一、组成:1、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2、消化腺:壁外腺(肝、胰、唾液腺等),壁内腺(唇腺、颊腺、胃肠腺等)。

二、各器官的构造:(一)口腔:位于上下颌骨之间,以齿弓为界划分为口腔前庭(唇、颊)和固有口腔(齿、舌、腭、口腔底)。

1.唇:灵活,上下唇间称口裂,结合部称口角,有唇腺,神经末梢丰富,以口轮匝肌为基础。

2.颊:构成口腔的侧壁,以颊肌为基础,外被皮肤、内衬黏膜,有颊腺和唾液乳头。

3.齿:切齿(门齿、中间齿、隅齿)、犬齿、臼齿(前臼齿、臼齿)。

4.舌:舌尖、舌体、舌根。

舌背黏膜有四种乳头(丝状、菌状、轮廓、叶状乳头)。

5.腭:硬腭(上有横向的腭褶和纵向的腭缝),软腭。

6.口腔底:(1)舌系带:舌尖与舌体交界处的腹侧有一条与口腔底壁相连的黏膜褶,称为舌系带。

(2)舌下肉阜:舌系带两侧,口腔底壁黏膜上的一对乳头,是下颌腺管的开口。

唾液腺:(三对)下颌腺:在腮腺内侧,月牙形,开口与舌下肉阜。

30于条,直接开口与口腔底壁黏膜上。

(二)咽:消化管和呼吸道的交叉通道,又称咽交叉。

分三部分,有七个孔道与周围相通。

2个)→鼻腔,咽鼓管口(2个)→中耳。

口咽部:咽峡→口腔。

喉咽部;食管口→食管,喉口→喉和气管。

(三)食管:前2/3为横纹肌,向后过度到平滑肌。

1/3向左折转→胸前口又回到气管背侧。

胸段:胸前口→膈的食管裂孔。

腹段:食管裂孔→贲门。

(四)胃:单室混合胃。

1、位置:腹腔前部偏左,前邻接膈、肝,后接肠管。

2、形态:(1)两端:贲门(左)→食管,幽门(右)→十二指肠。

左端形成胃盲囊。

(2)两面:壁面→肝、膈,脏面→肠管。

(3)两缘:大弯→大网膜(腹侧),小弯→小网膜(背侧)。

3、黏膜面:无腺部、有腺部(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

(五)肠:小肠和大肠。

1、十二指肠:(1)位置:右季肋区,肝后方,起于幽门→乙状曲→右肾后方左转向前→空肠。

(2)特点:系膜短(活动性不大),肠管平直,长约1米,乙状曲处有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小结肠韧带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2、空肠:(1)位置:左髂区,部分与小结肠混在一起。

(2)特点:壁薄,腔大,盘曲多,呈袢状。

系膜长、宽,发达呈扇形集中固定于1、2腰椎下方,称空肠系膜根(内有a、v、n、l管等)。

3、回肠:⑴位置:左侧(即盲肠的内侧)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

⑵特点:壁厚、管直,以回盲口入盲肠,入口处有回盲瓣。

4、盲肠:⑴位置:右髂区。

⑵特点:发达,长约1米,呈逗点状。

盲肠体:沿右腹壁走行,有纵带和肠袋。

:腹侧小弯处有回盲口(内侧)和盲结口(外侧)。

5、结肠:⑴大结肠:长约3-4米,呈上下两层蹄铁型,占据腹腔下半部,分4段3曲,有纵带和肠袋。

走向:盲结口→右下大结肠→胸骨曲→左下大结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膈曲→右上大结肠→胃膨大部→小结肠。

⑵小结肠:左髂区,与空肠混在一起,与之区别:有肠袋和纵带。

借助发达的小结肠系膜悬吊于腰下部,活动性大。

6、直肠:前段细,称直肠狭管部,有浆膜覆盖。

后段粗,称直肠壶腹,无浆膜。

7、肛门:为消化管的末端,有内、外括约肌,司肛门的开张和关闭。

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耐疲劳。

外括约肌为随意肌,受意识支配,易疲劳。

(六)肝:1、位置:2/3位于右季肋区,膈后、胃前,为不规则的四边形。

2、两面:(1)壁面:凸,邻接膈,与其相连的韧带有(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一条镰状韧带、一条圆韧带).(2)脏面:凹,接胃、肠,中央有肝门(门v、肝a、神经、淋巴管和肝管等出入肝的地方)。

3、两缘:(1)背缘:厚,左有食管压迹,右有后腔静脉压迹和右肾压迹。

(2)腹缘:薄,有两个深切迹将肝分成左、中、右三叶。

4、分叶:左叶(又分出左内叶),中叶(又被肝门分成上尾叶和下方叶),右叶(腹侧无胆囊)。

5、肝脏的作用:1.2.3.4.5. 是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

合成体内重要的物质,如白蛋白等。

储存糖原、维生素、铁等。

解毒、净化、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胎儿时期是造血器官。

(七)胰:偏右,位于十二指肠乙状曲内,呈不正的三角形,分左叶(胰尾)、中叶(胰头)、右叶胰体),主胰管从胰头穿出后与肝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

2.牛、羊、猪消化系统一、猪的消化系统特点:(一)口腔:1.吻突(上唇与鼻孔之间),以吻骨为基础。

2.口裂大。

3.舌:舌乳头基本同马,还有锥状乳头(位于舌根背侧),舌窄而长,舌尖薄,无舌下肉阜。

4.硬腭前端有切齿乳头,腭褶较密。

软腭短而厚。

5.唾液腺:腮腺呈三角形,开口于上第4、5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

下颌腺椭圆形,开口于口腔底壁黏膜上。

(二)咽:食管口背侧有咽后隐窝(或称咽憩室)。

(三)食管:平滑肌少(只在靠近贲门处有一小段),大部分是横纹肌,始终位于气管背侧。

(四)胃:单室胃,形态基本同马。

1.比马胃相对容积大,胃大弯与腹底壁接触(而马胃腹侧为大结肠)。

2.左端有胃憩室,比马的胃盲囊小。

3.有幽门圆枕,位于幽门小弯处的鞍形隆起,司幽门的开闭,防止食物倒流。

马(无)。

4.胃黏膜无腺部很小,仅在贲门口附近。

5.大网膜发达,具有脂肪,称网油。

空肠系膜脂肪称花油。

(五)肠:形成总肠系膜。

1.小肠:均位于右侧,(马)空、回肠居左。

2.大肠:位于左侧。

(1)盲肠:圆筒状,盲肠尖向后,由3条明显的纵带,有回盲瓣(周围淋巴组织发达)。

(2)结肠:形成肠圆锥,分旋袢(向心回、离心回各3圈)和终袢两部分。

(3)直肠:周围脂肪丰富,又称肥肠.有直肠壶腹。

(六)肝、胰:1.肝分叶明显,分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叶和中叶(上方叶、下尾叶),右内叶内侧有胆囊窝,无右肾压迹(牛马有)。

2.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胰管单独开口。

3.猪胰:呈三角形。

二、牛、羊消化系统特点:(一)口腔:黏膜角质化。

1、唇:鼻唇镜(上唇与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羊)鼻镜。

2、颊:黏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

3、齿:无上切齿,有齿垫(齿板)。

4、腭褶上有锯齿状突起,软腭不发达、利反刍。

5、舌:舌尖灵活,舌根和舌体较宽厚,有舌圆枕,无叶状乳头,有锥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十几个,位于舌根两侧)。

6、腮腺:呈倒三角形,开口于上第五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羊开口于第3、4上臼齿)。

下颌腺:“v”字型,开口于舌下肉阜。

(二)咽:无喉囊、无咽后隐窝。

(三)食管:全长均为横纹肌,受意识支配,利反刍,食管口开阔。

(四)胃:胃的组成:多室混合胃。

瘤胃网胃前胃(无腺部)瓣胃皱胃———有腺胃(真胃)各胃特点:1.瘤胃(1)位置:占据腹腔左半部,其下部有小部分伸到腹腔右半部,前端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端达骨盆腔前口。

左侧面(壁面)与左腹壁相接触,右侧面(脏面)与内脏相接触。

(2)外部形态:前后稍长,左右略短的椭圆形囊,占腹腔3/4。

左、右纵沟,前、后沟,后背、后腹冠状沟分别将瘤胃分成背、腹囊,瘤胃前庭、瘤胃隐窝,后背盲囊、后腹盲囊。

(3)粘膜面:瘤胃乳头(肉柱无)和肉柱(由胃壁环形肌束集中形成)(4)入口:贲门。

出口:瘤网口。

2.网胃(1)位置:瘤胃前下方,正中失状面上,前邻接膈,与第5、6肋间相对。

(2)外部形态:前后稍扁的椭圆形囊,最小的。

(3)粘膜面:网格状,似蜂房,又称“蜂巢胃”。

(4)入口:瘤网口。

出口:网瓣口。

(5)食管沟:位于瘤网胃壁内表面,起自贲门,沿瘤网胃右侧壁下行直达网瓣口。

由左、右唇和食管沟底组成。

意义:当幼畜吮吸乳汁或喝水时,两唇闭合成管,奶水通过食管沟-瓣胃沟直达皱胃,防止进入瘤胃而奶变酸,引起拉稀。

注意:成畜不闭合。

3.瓣胃(1)位置:右季肋区,瘤网胃右侧偏下,7-11肋间。

(2)外部形态:球形、坚实。

背侧:大弯腹侧:小弯,有入口和出口。

(3)粘膜面:瓣叶(分四级),吸水力强,干燥,又称“百叶干”。

(4)入口:网瓣口出口:瓣皱口(5)瓣皱沟:瓣胃底壁沿小弯有一沟,连接网瓣口和瓣皱口,沟底无瓣叶,与食管沟相连通。

4.皱胃(1)位置:右季肋区,瓣胃腹侧后方,大部与腹底壁接触,由剑状软骨部沿肋弓向后伸到最后肋间下部。

(2)外部形态:葫芦形(前大后小)(3)粘膜面:光滑,有14-16条螺旋大皱褶,增加总面积。

三个腺区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4)入口:瓣皱口出口:幽门牛、羊网膜特点:1.大网膜:浅层—起自瘤胃左纵沟深层—起自瘤胃右纵沟2.小网膜:(同马胃)(五)肠:1.位置:右侧。

2.特点:借总肠系膜悬吊于腹腔顶壁之下,形成肠圆盘,中央为大肠,周缘为小肠。

(1)盲肠:圆筒状,盲肠尖朝后,前以回盲口为界直接转为结肠。

无纵带和肠袋。

(2)结肠:分为初、旋(向心回、离心回)、终袢,无纵带和肠袋。

(3)直肠:无壶腹。

(六)肝、胰:1.肝:略呈长方形,分叶不明显,有胆囊,(牛)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一条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乙状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