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都包括了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学习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动机等几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实际上又包括了几项具体内容。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就很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青少年正处

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向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异性感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于是,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在看待学生早恋的问题上,应该是积极而开放的,应把避免严重行为后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恋爱本身看作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种处理方式: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况。但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而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而对我校学生而言,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封闭式管理环境的不适应性和不配合性;二是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配合导致的心理侥幸,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对待某一些事情的评价存在差异时,学生扮演了一个墙头草的角色,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自我评价。

现在,一些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甚至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致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一名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下降,在交流中痛苦地说:“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太多的负疚感。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三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我国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

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我们要知道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如情绪、认知和意志水平等对学习、活动能力是存在重要影响的。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情绪高涨时做事的效率会比较高,或者当我们对一件事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成功的愿望时,自己的动力会比较强,也不那么容易感到疲倦。对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既需要一个强动机,也需要一个积极情绪的引导。大家所熟知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三部个性结构”中指出,人的个性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构成。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了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而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其中超我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动,并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个性。我们可以借鉴他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赵强老师在规范和强化学生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习惯用击掌的动作,并反复用语言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李萍萍老师在新课开始前习惯对学生进行表扬,“我知道同学们上一节课上得非常好,也学得不错,那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大家学

习的效果吧。”这些都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精神状态,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对自我充满信心。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