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考前最终建筑史名词解释,问答题目及答案整理1.巴西利卡巴西利卡原是古罗马用作法庭、商业贸易或会议厅的大厅或建筑,平面长方形,被两排又四排柱子分成若干空间,它对后来的基督教建筑影响很大。
2.哥特式 12世纪形成于法国,使用了尖券、尖拱、骨架券、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典型实例是巴黎圣母院。
3.维特鲁威古罗马的御用建筑师,公元前一世纪完成《建筑十书》。
4.万神庙古罗马的庙字,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以前跨度最大的建筑(43.43米),内部空间单一、完整。
5.建筑十书作者维特鲁威,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6.空中花园是古代西亚的杰出建筑,建于公元前7~前6世纪,位于新巴比伦内城。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王妃所建。
是一座阶梯式的花园,被描述成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
7.帕拉弟奥母题是一种券柱式。
具体作法是在两柱子中间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个开间里有三个小开间。
8.孟莎式屋顶孟莎式屋顶是方底两折式屋顶,这种屋顶的特点是,下部很陡,而上部坡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
它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形式。
9.穆达迦西班牙八世纪被阿拉伯占领。
十世纪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去,形成了特殊风格,叫做穆达迦风格。
它的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它花纹。
10.支提窟支提窟是印度石窟中有窣堵坡的佛殿。
11.数寄屋草庵风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模仿茶室,称为数寄屋。
数寄屋的传统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中仍可见到。
12.柱式建筑中的檐部、往子与基座等构件的定型组合即为柱式。
13.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这是拜占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14.飞扶壁飞扶壁是哥持建风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住侧推力。
古罗马的成就

古罗马的成就古罗马帝国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它的成就在政治、军事、建筑、法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逐一介绍古罗马的成就。
一、政治成就:古罗马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行共和制度的国家。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由两位执政官领导,他们每年轮流担任该职位。
这种共和制度的成立为后来的民主政体奠定了基础。
另外,古罗马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宪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二表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写成法典形式的法律,对后来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军事成就:古罗马是一个军事强国,其军事成就堪称辉煌。
罗马军队在战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采用了灵活的战术和组织严密的军事制度。
古罗马的军队分为不同的兵种,如步兵、骑兵和工兵等,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战斗力。
另外,古罗马还在军事工程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们修筑了许多道路、桥梁和堡垒,这些工程对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建筑成就:古罗马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罗马斗兽场,也称为“大竞技场”。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竞技场,能容纳超过五万名观众。
此外,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也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罗马式建筑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等。
古罗马还修建了许多浴场、剧院和寺庙等公共建筑,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法律成就:古罗马是第一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国家之一。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以公平和正义为基础,为后来的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它成为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现代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文化成就:古罗马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他们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发展了许多文学、艺术和哲学方面的成就。
古罗马的诗人如维吉尔和荷马等享誉世界,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另外,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塑也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如罗马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像《大卫》就是一部艺术的杰作。
古罗马建筑的辉煌成就

古罗马建筑的辉煌成就古岁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
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
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
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
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古岁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
古代罗马的艺术与建筑成就

古代罗马的艺术与建筑成就古代罗马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全面发展的文明之一,其在艺术与建筑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建筑设计到雕塑艺术,古罗马的创作和创新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并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成就1.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Colosseum)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继承自古希腊的露天剧场的发展和创新。
它是公元70年至80年间由罗马帝国统治者建造的,用于举行各种游戏、角斗和动物表演。
该建筑以其独特的椭圆形设计和庞大的规模而闻名,可以容纳超过五万名观众。
它的建造工艺和设计理念为后世的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并影响了数百年的建筑风格。
2. 罗马水渠古罗马的水渠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和精密的供水系统之一。
这些水渠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供给了饮用水,又为公共浴场和喷泉提供了水源。
另外,罗马的水渠系统还通过引水和排水技术,解决了城市的排水问题,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卫生状况。
罗马的水渠系统技术经验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3. 罗马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起源于希腊的庙宇,后来演变成基督教堂的原型。
巴西利卡常用作司法、商业和政治活动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功能。
它的建筑结构包括大型中央大厅、拱顶和柱廊,以及艺术装饰丰富的壁画和雕塑。
罗马的巴西利卡体现了古罗马建筑的严谨性和威严,为后世的教堂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艺术成就1. 雕塑艺术古罗马的雕塑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逼真的形象而闻名。
罗马雕塑大师们通过对人物和动物的精细塑造,展现了惊人的真实感和细节表现力。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雕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创作的《达维德像》(David),该作品展示了古代罗马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深刻理解。
2. 壁画艺术古罗马的壁画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鲜艳的色彩而独树一帜。
壁画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的室内装饰中,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庞贝(Pompeii)的壁画。
简述古罗马建筑的成就

简述古罗马建筑的成就
古罗马建筑是西方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古罗马人在建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既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又在设计上有独特之处。
首先,古罗马人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进行了创新。
他们广泛使用了混凝土,这是一种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混合而成的材料。
混凝土具有坚固耐久的特性,使得古罗马人能够建造更大、更复杂的建筑物,如圆形露天剧场、浴场和大型宫殿。
此外,他们还使用了石头、大理石和砖块等材料,为建筑物赋予了美观的外观。
其次,古罗马人在建筑结构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设计了许多拱门和穹顶,这些结构可以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并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斗兽场,它采用了巨大的拱形结构,能容纳数万观众,至今仍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建筑。
古罗马人在城市规划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他们设计了许多宏伟的城市,如罗马和庞贝。
这些城市拥有完善的道路网络、供水系统和公共建筑,为后来的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古罗马人还发明了巨大的水道系统,将水从远处引入城市,供给居民和公共设施使用。
此外,古罗马人注重建筑的美学价值。
他们追求简洁、对称和谐的设
计理念,将建筑物作为艺术品来对待。
罗马的许多建筑物,如万神殿、凯旋门和巴西利卡,都显示出古罗马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古罗马建筑的成就体现在技术创新、建筑结构、城市规划和美学价值等方面。
这些成就不仅对古代罗马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建筑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

1.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
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
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
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
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
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
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
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
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
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
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
古罗马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成就

古罗马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成就有以下几点: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还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
建筑技术: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其中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的成就之一,创造了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等,并发展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
建筑艺术: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包括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同时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并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古罗马建筑成就及特点

古罗马建筑成就及特点
古罗马建筑在建筑技术、类型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罗马建筑成就和特点:
1. 建筑技术:古罗马建筑师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如拱门、拱顶和混凝土的使用,这些都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2. 建筑类型:古罗马建筑的类型非常多样化,包括住宅、剧院、浴场、市场、桥梁和公共设施等。
这些建筑在功能和规模上都有所不同,展示了古罗马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建筑艺术:古罗马建筑的外观和内饰都非常精美,常常装饰有雕塑、壁画和镶嵌工艺。
这些艺术元素使得古罗马建筑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规模和空间:古罗马建筑的规模和空间都很大,常常可以容纳成千上万的人。
例如,罗马斗兽场可以容纳约50,000人,而罗马万神庙则可以容纳约30,000人。
5. 城市规划: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也非常出色,街道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这使得古罗马城市具有良好的卫生、交通和排水系统。
总的来说,古罗马建筑在技术、类型、艺术、规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古罗马人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也影响了后世建筑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Middle Ages 约395~1500):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
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
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
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早期基督教艺术(Paleo-christian Art或Primitive Christian Art):亦称古代基督教艺术。
从基督教创始时期起到大约6世纪早期的建筑、绘画和雕塑,特别是这一时期意大利和西地中海一带的艺术。
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后期流行的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思潮的一部分。
能够确认的最早的基督教艺术作品,是2世纪罗马墓穴的壁画和天顶画,这种墓穴的装饰大体是按照古罗马印象主义所形成的一种简略风格,一直持续到4世纪。
它们为了解基督教艺术的题材发展的某些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
早期基督教的图像运用偏重于象征。
单画一条鱼就足以暗指基督,饼与酒引起圣餐的联想。
最早的基督生平场面都取材于《圣经》所叙述的一些神迹。
耶稣受难,特别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在基督教盛行之前一般避而不提。
早期基督教艺术在基督教受迫害时期就已存在。
直到313年,后来继承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为基督教成为国教铺平了道路,从此基督教开始盛行。
罗马帝国不久就在全国建造了教堂,通常为长方形,如罗马古老的圣彼得教堂;或为圆形或多边形,如伯利恒圣诞教堂。
大规模的雕塑当时还不流行,仅制有石棺浮雕(如死于359年的朱尼厄斯•巴苏斯〔Junius Bassus〕的浮雕)、象牙板和书籍封套。
教堂墙壁用绘画或镶嵌画装饰,用以教育信徒。
罗马马焦雷(Maggiore)圣母院教堂的镶嵌壁画内容丰富,涉及《旧约》和《新约》中的许多故事,作于432年。
绘画也用作宗教书籍和其它手抄本的插图。
这一时期的艺术虽然有意背离早期的自然主义,但仍产生了很大力量和直接影响。
罗马式艺术(Romanesque Art):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
11世纪时,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稳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备。
随着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及大规模的传道活动,在欧洲掀起了宗教的热潮。
统治者都为各自的城市兴建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马式。
而此期的其它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都成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
美术史上遂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罗马式。
其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于12世纪末,但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
图雷真纪念圆柱[Column of Trajan]:公元113 年大理石浮雕圆柱,总高38 公尺罗马,意大利。
图雷真纪念圆柱外围装饰有螺旋形浮雕带,从柱子的底部盘旋而上,总长达244 公尺。
为了矫正自下而上的视差,浮雕带的宽度越向上越宽。
浮雕上出现的人物有2500 多个,图雷真皇帝出现90 多次,其场景之复杂、人物之众多、以及对君主个人颂扬都是史无前例的。
如此复杂的场面,在罗马艺术家的笔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得浑然一体。
拜占庭镶嵌画(Byzantine art):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灿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1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
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基督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
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的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
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
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
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
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这在拜占庭美术中是罕见的。
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
教堂装饰统一化,作品的主题处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须遵循一定的模式。
在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失去了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的象征。
作于10世纪末的圣索菲亚教堂镶嵌画是这种风格的作品。
帕里奥洛加斯时期,镶嵌画和壁画的纪念性减弱,宏大的构图让位于纤巧而精微的细节描绘。
绘画题材增多,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但是,整个装饰体系却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感。
镶嵌画减少,壁画大量出现。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乔拉教堂的壁画和镶嵌画,其中的镶嵌画《玛丽亚的生涯》以优雅细腻的色调着称。
晚期壁画的代表作品还有狄奥凡(希腊人)作于诺夫戈罗德的基督变容教堂的壁画(1378)。
狄奥凡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
拜占庭(Byzantine)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
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
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
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
公元1453 年当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有很多拜占庭的学者向西逃难到意大利,并且将希腊古典的学说引入,刺激当地人对古典的研究,最后催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简单来说,拜占庭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它承续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内容表现受到宗教的限制,大都描述圣经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迹,富于装饰、抒情与象征性。
因此散布在各地的教堂,成为拜占庭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场所。
与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比较,拜占庭艺术所强调的是对耶稣神性的描绘,而不是对人性的着墨。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
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
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
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
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
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
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
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
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
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法国。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
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
当时人们曾称赞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夏特尔大教堂的塔,兰斯大教堂的雕刻是哥特式教堂完美的典范。
德国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以3个半圆室代替有礼拜堂花冠的法国圣坛,并在正面结构中采用严格的垂直处理,而且塔楼也从基础分离获得独立,成为其后德国哥特式建筑仿效的主要样式。
英国哥特式建筑受到法国影响,但很快形成所谓英国风格。
法国教堂那种紧张上升的趋势在英国变成一种拉长、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且更强调体积感的结构特征,同时很注意巧妙地利用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
如沙利斯伯里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等都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此外,诸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哥特式建筑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哥特式雕刻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
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
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
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
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绘画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
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
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
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
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
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