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博厚中学吴芬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精短,但内涵深刻。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初读,达到读准的目标,并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②在品读中了解人物志趣、性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③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①疏通文意,背诵课文;②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第一环节,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忆陶渊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并思考: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读课文。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并让学生找出文中生字,然后正音,力求达到读准的目标。
然后学生带着这一方法齐读。
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
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语文教师王丽岩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五柳先生传》全文173字,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虽说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
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
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学习,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为此我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是:1. 我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 我能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 我能学会本文的写人方法,运用本文语言特色。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习案中安排了文体及作者简介等文学常识和重点实词的检测内容,探究案中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两个探究学习的活动,训练案设置了仿写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小组作用,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四、说教学流程第一环节,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给各组小组长3分钟检查预习情况;出现问题的小组组长汇报情况,组际解决问题后,教师检测,目的是让学生温故知新。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精选3篇)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精选3篇)五柳先生传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语文第三册《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__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
__的教学目标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3、背诵全文__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
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
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__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__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
使学生对__结构有大致了解,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
(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重点拼音:辄(zhé)吝情(lìn) 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 汲汲(jí)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2、注意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第一段:何许:什么地方。
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5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5篇)《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导入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1.认知生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2.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
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
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环堵萧然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⑦以乐其志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附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五篇】

【导语】作者陶渊明运⽤记传体,假托五柳先⽣之名表明⾃⼰特⽴独⾏、不与世俗苟同的内⼼情怀,通过对⾃⼰的志趣、爱好体现出⼀名⾼洁的隐⼠不凡的⼈格魅⼒和⼈⽣追求。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五柳先⽣传》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演讲 ⼆导⼊: 1, 课前想给⼤家出⼀个谜语,认真听好了有这样⼀位诗⼈,他曾带领我们领略过⼟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园风光,为我们描绘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也曾带着我们⼀起南⼭种⾖,东篱采菊,他曾在朝廷为官,但终因不肯为五⽃⽶⽽折腰,辞官归隐⽥园,这位诗⼈是谁啊? 2, 谁能简单的介绍⼀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东晋诗⼈。
由于他热爱⽥园⽣活,写了⼤量⽥园⽣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园诗⼈”。
) 他⾃号五柳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就叫做五柳先⽣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写的⼀篇⾃传。
三定向⽰标: 学习⽬标:1,了解⼈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 ,学习并掌握⽂中的⽂⾔词汇。
检查预习:⽂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
四,读课⽂,整体感知⽂意 1,⾃读。
学习⼀篇古⽂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读熟,下⾯时间请同学们⾃读课⽂,字⾳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会听录⾳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
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遍课⽂的录⾳,刚才叫不准的地⽅你认真听。
3,再读。
读书百遍,其义⾃现,请同学们再读课⽂,这次不但要读熟,还要思考⼀个问题,五柳先⽣是个什么样的⼈?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语速,停顿) 5,课⽂已经读过好⼏遍了,不知道五柳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同学说说,你觉得五柳先⽣是⼀个怎样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五,疏通⽂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我们还需要理解⽂章⼤意,那么下⾯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024年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说课稿

三个爱好: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走进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解读他的精神世界。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不读死书,不为功名。
(古人读书,一心一意,不差分毫,甚至囊萤映雪,甚至悬梁刺股,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先生读书,只为兴趣快乐,更能显出他的.高洁。)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比重较大。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初读,达到读准的目标,并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②在品读中了解人物志趣、性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特点,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他精神、性格的进步方面;③教会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④背诵课文。教学重点:①疏通文意,背诵课文;②了解陶渊明的志趣性格。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有感情诵读能力、从重点语句赏析课文的能力、拓展相关文学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悟陶渊明淡泊宁静、洒脱惬意、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1.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初步认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2.难点:赏析经典语句,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情趣。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四、授课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文人,他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高远志向,但是腐 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让他高远的政治理想几度受挫。为了生存,他也曾做过刀笔小吏。有一次,他任职的地方来了上级的领导。有人劝他要衣冠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早被官场俗事所厌倦的他,闻听此言听后长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为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交印辞官,勇归田园,开始了他采菊种豆的惬意生活。你知道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者是谁吗?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6篇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五柳先生传说课稿6篇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__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__,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
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__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
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__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__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质疑来探究__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理论依据: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讲课稿
《五柳先生传》讲课稿
今天我为大伙儿讲课的课题目是《五柳先生传》。
选这一篇课文作为讲课内容是因为我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究。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深刻感悟与深入考虑,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与理想人格的追求、《五柳先生传》全文173字,在如此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喜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她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虽讲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品味、
二、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时期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
的熏陶”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掌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知识目标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益启发”。
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掌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
另外,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也是一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朗读探究法与讨论点拨法。
“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在略读、精读、品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
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
学原则。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
1、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
导入新课时,先回顾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与《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再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胆对陶渊明进行评价。
【讲明】课前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课堂再给学生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
2、感知文意
教师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僻的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对比注释,逐句逐段地解释全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指出重点词语:何许、不详、会意、造、辄、晏如、赞、戚戚、汲汲、俦等。
学生再略读全文,考虑:文章哪些方面写五柳先生的?又是如何写的?并找出有关的句子。
引导归纳出四个方面:名字的由来、性格、喜好、生活、
【讲明】这一环节改变以往“串讲翻译"的教法,采取分小组对比注释自行翻译。
因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文言文接触,除了一些深僻文言词语存在理解障碍外,应该讲差
不多具备了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上课前预习及课
下注释,文意疏通已不再是教学难点了。
另外,这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课文从四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3、研讨交流
教师创设问题:通过大伙儿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弄明白了这篇文言文的字词,了解了大意。
现在我们来研讨如此一个问题:有人讲,《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先生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您是如何认为的?学生考虑片刻。
教师提示:我们差不多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课前大伙儿依照资料已对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只要我
们找出五柳先生性格与她是否有共同点,就能明白答案。
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从文章内容与语言入手,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
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学生谈到“赞"文的内容时,有必要对“赞”这种体式与作用进行讲明。
教师还要着意引导学生从“不"字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让学生找出九处“不”字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爱莲讲》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惟”与“独”字,体会这“不”字是为了显示出与世俗格格不入,洁身自好的
品质。
同时还可让学生品味这些否定句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活泼,虽是否定句,但让人感到一种自许之意。
分析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后,学生就针对“五柳先生究竟是不是陶渊明”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认同,也会有学生不认同,或认为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塑造的一个隐士人物的代表,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或认为五柳先生代表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境界,倾注了作者的追求与梦想……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必对两个人物关系作出最终的判断。
最后教师小结,从五柳先生那种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形象背后我们领悟到了陶渊明个性张扬、傲骨独立的精神、
【讲明】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繁多、事实上,就是一个“阅读反思”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五柳先生是不是陶渊明自己”这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生与生对话,师与生对话,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因此对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应予以尊重、
4、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这篇传记故意隐去了一般传记要素,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可见陶渊明文字功力,请来品析这篇文章的语言。
学生再次品读文章中的语句,
品析语言特色: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用总结性语言,好像是给五柳先生写评价,但每一方面都包罗大量的生活意境、因此语言简约,高度凝练、
最后学生齐读全文,能背诵的同学就背诵。
教师指导: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快乐时,甚至能够摇头晃脑,得意忘形。
【讲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除了从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入手之外,还可从语言品味入手、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自然,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因此,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是这节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味了语言特色后,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思想内容。
4、拓展练习
在领悟了文章的思想,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之后,让学生仿照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讲明】在这一环节,学生对课内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运用、同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口语表达的舞台,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5、总结全文
我是如此设计这节课的结束语的: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但她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
我们的确应该从她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她,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讲明】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全文,再次赞颂陶渊明精神,呼唤学生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课外拓展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讲明】欧阳修曾讲:“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以见证这篇文章的成就。
通过阅读,不仅能进一步了解陶渊明,还能加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