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_遗传与进化重难点及课后复习题答案[1]
生物高考重难点遗传与进化

生物高考重难点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是生物高考中的重难点内容,它们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关键。
下面将分析遗传与进化这一主题下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I. 遗传基本原理1.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是基因,它以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的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律,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基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转录因子、启动子和调控区域等分子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3.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是通过基因的传递实现的,它遵循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着染色体的分离、重新组合和基因的随机分配等原理。
II. 遗传变异与进化1. 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它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突变能够给物种带来新的遗传变异,同时也是进化的基础。
2.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种群内个体数量的随机变化而引起的基因频率的随机改变。
遗传漂变在小种群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它能够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灭绝。
3.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它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具有更大生存和繁殖能力,从而能够将有利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自然选择通过筛选有利突变和淘汰不利突变,推动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化。
4. 适应和进化适应是指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它能够使得物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进化是适应的结果,它是物种逐渐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III. 进化证据1. 生物化石生物化石是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它们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形态变化,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
2.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动植物群落,可以揭示物种演化的过程和路径。
3. 比较解剖学与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不同物种的形态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揭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共同祖先。
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题集及答案

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遗传变异的原因?A. 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漂变D. 自由组合答案:D2. 人类染色体中共有几对同源染色体?A. 22对B. 23对C. 24对D. 25对答案:B3. 下列哪个不属于遗传性疾病?A. 白血病B. 艾滋病C. 妇科疾病D. 甲亢答案:C4. 若一株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它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几种基因?A. 2种B. 4种C. 6种D. 8种答案:B5. 两个杂合子(AaBb)的自交后代中,表现为两个纯合子(AABB 和aabb)的比例是:A. 1:1B. 1:2:1C. 9:3:3:1D. 3:1答案:C二、判断题1. 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无关。
2. 雌雄同体是指一个个体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性腺。
答案:正确3. 人类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答案:正确4.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永久性的改变。
答案:正确5.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正确三、填空题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答案:种群2. 染色体DNA上的特定序列是_____。
答案:基因3.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是通过_______。
答案:基因4. 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
5. 自然选择主要包括______。
答案: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四、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答案: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为物种的适应环境和生存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通过遗传变异,物种可以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加生存的机会。
2. 请描述自然选择的原理及其作用。
答案: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和繁殖,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被淘汰。
自然选择通过筛选适应性强的个体,使得适应环境的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累积,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3.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并简要介绍其症状或影响。
答案: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内障、血友病等。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全解2024年版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全解2024年版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知识,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历年真题进行全面解析。
一、选择题1. 遗传物质DNA的主要功能是()A. 储存遗传信息B. 控制细胞代谢C. 维持细胞结构D. 调节细胞分裂解析:选择A。
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2. 研究表明,同一个家族中的成员所患的某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该病的发病概率有关。
根据这一特点,该病有可能是由位于()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A. 染色体座B. 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C. 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D.细胞器DNA解析:选择C。
隐性遗传病通常由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引起。
3. 某个物种的数量由于环境变化而减少,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的一个例子。
A. 适应性辐射B. 同域分化C. 遗传漂变D. 迁移解析:选择C。
数量减少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属于遗传漂变的范畴。
二、解答题1. 请试述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会影响个体的适应性。
- 环境资源有限,个体之间会进行竞争。
- 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 适应性强的个体会将其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而适应性较差的个体不容易繁殖后代。
-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性较高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积累,而适应性较差的特征则逐渐减少。
2. 解释DNA复制的过程。
DNA复制是生物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DNA双链解旋:DNA双链分离,并用水解酶打开双链结构,形成复制起始点。
- DNA链合成:D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合成新链,利用单链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 DNA连续复制:在模板链上进行连续复制,DNA聚合酶能持续合成新链。
- DNA不连续复制:在另一个模板链上进行不连续复制,形成片段,即Okazaki片段。
遗传和进化知识点及练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Day 2遗传和变异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④①染色体的位置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同种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相同,并且成对存在。
(例如人的体细胞都是23对染色体)②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 分子,基因数目有多个。
③在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如有无酒窝、耳垂等)。
练习:图中①指的是,②,③,④一条染色体有个DNA分子,有个基因二、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一个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n它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结合后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为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减半,DNA、基因也减半练习:判断题1.染色体上所有的基因构成DNA 8.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基因9.DNA携带遗传信息3.每个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10.受精卵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4.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5.DNA经复制传递给子细胞6.每对基因的遗传信息相同7.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对三、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等统称为性状。
例如人的ABO 血型、单双眼皮。
遗传指的是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指的是亲子之间或者子代之间的差异性。
2.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相对性状。
例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
3.把正常小白鼠的遗传物质中移植大鼠生长基因,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移植后的小白鼠个体变大,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练习: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家兔的长毛与卷毛B.豌豆的红花与月季的黄花C.人眼虹膜的棕色与蓝色D.小明和其父亲均为双眼皮2.大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被称为一对3.同一株大豆产生的子代中有紫花有白花,这种现象称为四、如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所有通用)无中生有。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和提示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含解析)

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含解析)本文档旨在提供生物学《遗传与进化》题练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进化相关的知识。
1. 遗传基础知识问题1某种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和a、B和b是两对等位基因。
根据孟德尔定律,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的数量是多少?解析根据孟德尔定律,厘清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性需要考虑基因座的独立性。
由于A和a、B和b是两对等位基因,根据独立性原理,这两对基因座的分离是相互独立的。
对于Aa基因座的配子组合,可能的组合是AA和aa,共计2种。
对于Bb基因座的配子组合,可能的组合是BB、Bb和bb,共计3种。
根据乘积法则,两对基因座的配子组合数量相乘,即2 * 3 = 6种。
答案这种生物的配子组合可能的数量是6。
2. 进化理论问题2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中,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解析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使得适应性特征在种群中逐渐积累。
2. 遗传变异: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引起的。
这种遗传变异在繁殖和后代中传递,从而影响物种的遗传组成和特征。
3. 随机漂变:由于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动,以及随机的环境因素,某些基因可能在种群中出现频率改变,从而影响进化的方向。
4. 基因流动: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如迁徙和交配,可以导致基因的流动,从而在不同种群中形成基因交换。
这种基因流动也可以影响物种的遗传组成和进化方向。
5. 环境因素:物种所处的环境因素也会对进化方向产生影响。
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个体在适应环境上的选择变化,从而促进或阻碍进化。
答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方向主要由自然选择、遗传变异、随机漂变、基因流动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以上是生物学《遗传与进化》习题练习及解析的部分内容。
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加深对遗传与进化知识的理解。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答案和提示一、答案第一章遗传和变异知识层面的答案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物质在遗传中的传递规律和变异规律。
2.什么是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性状和基因的过程。
3.什么是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包括显性变异和隐性变异两种。
能力层面的答案1.实验:观察子代果蝇的翅膀型态–实验步骤:1.分别取一只具有长翅膀和短翅膀的果蝇作为父本。
2.让它们交配,并使交配后的果蝇产卵。
3.等待果蝇幼虫孵化成成虫,观察它们的翅膀型态。
–实验结论:•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都含有长翅膀的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也会是长翅膀。
•如果交配的果蝇基因中有长翅膀基因和短翅膀基因,那么子代果蝇的翅膀可能是长翅膀或短翅膀,具体取决于基因的显性/隐性关系。
2.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差异?–可能的原因:1.父母的基因组合不同,因此子代的基因组合也不同。
2.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兄弟姐妹在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同,导致基因表达差异。
二、提示•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生物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教材时,可以先浏览整个章节的标题和重点,然后逐节深入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重点记录和归纳整理,方便复习和回顾。
•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材的答案和提示,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记得注重自主学习和思考,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

遗传与进化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 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遗传与进化本章要求1.了解物种进化方式;2.掌握物种的概念及其形成方式;3.了解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原理;第一节遗传多态性一个群体中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呈现所谓平衡型(或稳定)多态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类型在取代另一种类型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态现象,这里各种变异类型的比数逐渐发生变化,因此称为过渡型(不稳定)多态现象。
一、研究遗传多态性的途径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有亲缘关系的亲本进行交配,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从而提高基因的稳定性,但往往伴同出现后代减少、后代弱小或后代不育的现象。
等位基因酶(allozyme):如果某个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只使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特性发生轻微变化,且仍能执行相同功能,我们就把这两个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等位基因酶。
染色体物质的排列往往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倒位,以为等表现出多态性: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
染色体上两个断裂点间的断片,倒转180o后又重新连接。
倒位降低了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此外,倒位还降低了杂合体适合度,因为倒位杂合体产生的一部分不具活力的交换配子。
异位: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片段断裂后错误链接;以为也降低群体中遗传变异的频率,因为异位杂合体是半不育的,产生的配子中有50%无生活力。
二、群体保持遗传多态性的方式等位基因酶的分析表明,在一个异交得动物或植物群体中存在高比例等位基因杂合性。
群体可能通过3种基本途径产生并保持这种多态性,既过度多态性(transient polymorphism),平衡多态性(balanced polymorphism)和中性突变随机漂变(neutral mutation random drift)。
这里主要阐述中性突变—遗传漂变:这一理论,基于两种假设既①规定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能够产生所谓选择中性突变(selectively neutral mutation);②中性基因在基因库中随机漂变。
这一理论追早由S.Wright提出,后来又得到日本群体遗传学家M.Kimura的发展。
三、适应规范(adaptive norm)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对齐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而这类均有适应性的表型都是由各种个体的基因型所决定的。
所以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就是该物种进化史的体现。
群体中这一系列基因型就称为适应规范。
第二节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1、物种(Species)的概念: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⑴.达尔文:认为物种就是比较显著的变种。
物种之间一般有明显的界限,但这个界限不是绝对的,所以物种和变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⑵.现代科学:认为物种是比较显著的变种。
①.可杂交性是区别物种的主要标准:* 能够相互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种群或个体属于同一物种;* 不能相互杂交、或者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种群或个体属于不同的物种。
遗传学:遗传差异、染色体变异。
分子生物学:DNA序列的变异、物种指纹图谱。
②.应同时考虑形态结构上和生物地理上的差异:目前分类学上仍以形态上的区别为分类的标准,但应注意生物地理的分布区域。
∵每一物种在空间上有着一定的地理分布范围,超过这一范围就不能存在,或是产生新的特性和特征而转变为另一个物种。
2.引起物种间差异的原因:(1)不同的物种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一般涉及一系列差异基因;* 涉及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的差别。
(2)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杂交或其杂种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不育性和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后代。
例如:两个果蝇物种(Drosophila pseudoobscura和D.miranda)在一些染色体的结构上有许多部分是相似的,但有一些则产生倒位或易位它们之间就出现不育性、彼此不能杂交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遗传差异逐渐增大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
生殖隔离机制是防止不同物种的个体相互杂交的环境、行为、机械和生理的障碍。
生殖隔离达到阻止群体间基因交换之目的。
生殖隔离分为两大类:①. 合子前生殖隔离:阻止不同群体成员间交配或产生合子;②. 合子后生殖隔离:降低杂种生活力或生殖力的一种隔离。
生殖隔离机制的分类:《1》合子前生殖隔离:①.生态隔离:群体占据同一地区,但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②.时间隔离:群体占据同一地区,但交配期或开花期不同;③.行为隔离:动物群体雌雄间不存在性吸引力;④.机械隔离:生殖结构的不同阻止了交配或受精。
《2》合子后生殖隔离①.杂种无生活力:F1杂种不能存活或不能达到性成熟;②.杂种不育:杂种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配子;③.杂种衰败:F1杂种有活力并可育,但F2世代表现活力减弱或不育。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的形成:量变质变。
主要有两种不同方式:1.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
渐变式的形成方式:亚种逐渐累积变异成为新种。
渐变式又可分为二种方式:继承式和分化式。
⑴. 继承式:指一个物种可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
例如马等动物的进化历史。
⑵.分化式:指同一物种不同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逐渐分化成不同新种。
由少数种变为多数种。
特点: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许多生物不能自由迁移、相互之间不能自由交配、不同基因间不能彼此交流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变种或亚种进一步分化生殖隔离新种。
渐变式的物种形成方式,在地球历史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可通过突变、选择和隔离等过程形成若干地理族或亚族然后因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种。
2.爆发式: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或突变等方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远缘杂交结合多倍化主要见于显花植物。
栽培植物中多倍体比例> 野生植物。
生物进化的概述: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于35亿年前。
(上图下载于网络)∴原始地球首先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分子整合成蛋白质、核苷酸和脂肪酸等生命分子产生古细菌等生物有机体蓝藻等原核生物(25~34亿年前, 可进行光合作用)原始真核生物(22亿年前)植物、动物。
进化论认为形成一个新种需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隔离等因素作用下,从一个旧物种逐渐形成。
物种在自然界进化的途径认识有机界在系统发育中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人工创造和综合新物种和新品种。
尽管地理物种形成的理论很精辟,但根据这种理论难以直接观察物种形成的过程,因为隔离群体的多样化是经过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慢长的历史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此外,与遗传趋异性平行的地理变迁又相当复杂,完全难以预测。
因此,物种形成是严重历史事件,所以研究中的形成过程必须依据现在的种族(race),亚种(subspecies)和同胞种(sibling species)的分布来推算进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研究物种形成过程必须首先探明种族形成的各个阶段。
物种形成相关理论(一)快速物种形成在进化过程中,某些进化因子可能会突然出现,促使新物种形成。
这种物种形成方式称为随机物种形成(stochastic speciation)活灾变物种形成(catastrophic speciation),也称为量子物种形成(quantum speciation)。
(二)点段平衡与快速物种形成根据对化石记载的研究,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有时不是渐变的和连续变化的,物种喜欢吃有可能是一种突然出现的事件,这种物种形成的机制称为点段平衡说(punctuated equilibrium)。
(三)建立者物种形成卡尔逊(H.Carson)根据对夏威夷果蝇进化的研究,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形成若干个群体,甚至一个物种,这种理论称为建立者物种形成(founder speciation)。
根据这一理论,遗传变异来自两方面:第一,通过个别或少数个体建立的最初群体的基因频率有别于其祖先群体的基因频率;第二,在群体迅速扩展期间,选择具有明显作用,如果建立者的后代能够侵入某种生态的小环境中,群体就可能迅速扩展。
其支持证据:①夏威夷群岛上果蝇种群分布研究;②实验室模拟实验(四)染色体畸变与快速物种形成由怀特(M.White,1978)提出的、由于染色体畸变而快速形成新物种。
(五)植物多倍体形成通过多倍体途径形成新物种在动物中是少见的,但在植物中则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因子。
第三节分子水平的进化进化(evolution)是一种变异发生的过程,他是从地球上原已存在的生命形式产生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类型的过程。
子分子水平上,这一过程涉及DNA复制中发生插入、缺失、核苷酸替换等变异。
进化分子钟:利用古生物学资料在研究现存各种生物的祖先发生进化分歧的时间,就会发现这些生物在整个进化期间均以一种有规律的速率对某种蛋白质就行代换。
当这种有规律的蛋白质代换发生是源于某个共同祖先的两个物种之间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就可以用作一种进化的分子钟(molecular clock),确定两个物种发生进化分歧的时间。
因此,我们就克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活其DNA序列,推测分子变异的代换速度,确定物种分歧的大致时间。
氨基酸序列与系统发育:通过比较各种生物都共有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也可以测量不同生物间的进化关系或进化分歧。
两个种之间决定所有氨基酸差异的所代换的核苷酸总数称为最小突变距离(minimal mytational distance),所有最小突变距离值大于相应的氨基酸数。
最小突变距离除了用来估算不同生物进化的分歧外,还可以用来推算不同物种起源于共同祖先的顺序。
一次根据不同生物的同一种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就可以绘制出系统树。
通过测定各种物种之间最小突变距离和利用计算机程序就看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各种亲缘关系中某种现已灭绝的祖先序列在进化分歧点上的年代。
核苷酸序列与系统发育:在研究不同物种间DNA序列的多样性是,必对其中一个物种的DNA就行放射性标记,使其具放射性,并且还须将拷贝部分既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的序列分离出来。
在将这些具放射性的单拷贝序列加热,是其解离成当链,接着,一方面是祺与本中的单链DNA杂交既所谓的同源反应(homologous reaction),另一方面也使其与其他的单拷贝单链DNA杂交既所谓异源反应(heterologous reaction)。
最后,测定同源和异源双链DNA分子的热稳定性,二者的热稳定性差异就是两个物种的核苷酸序列的分歧。
基因组的进化:在自由生活的生物中,细胞内DNA含量也与进化过程存在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