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一)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摘要】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永无止境,并启发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思考。
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未来科学家。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育作用、发展历程、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进步、未来科学、重要意义、课程应用。
1. 引言1.1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引言: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物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了解各个理论和发现是如何相互联系和演变的。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引导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学生也会被启发思考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从而在科学领域做出更深远的贡献。
2. 正文2.1 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从而建立起对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主要成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从古代的生物观念开始,到近代生物学的建立,再到当今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人类对生物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的重要作用之一。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指描述和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生物科学史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而了解生命起源的奥秘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源流。
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的基石,通过学习演化理论、细胞学说等重要的科学发现,学生能够了解到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进化,了解现代生物学知识的源起。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各个学科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的遗传学等,这些都是后世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能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它要求科学家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解释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物科学史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和故事,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和神秘的现象,如化学合成DNA、基因编辑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学的前沿领域,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奇闻和故事,如“邮票之争”、“伽利略的星星”等,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历史和科学家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引言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生物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历史,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生物科学史纳入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科学方法训练三个方面,探讨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历史教育的作用生物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通过研究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了解生物学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内涵和思想。
同时,生物科学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科学知识。
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培养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进展,它所展示的科学思维特点是系统性、理性和批判性的。
将生物科学史纳入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首先,通过研究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严谨性。
其次,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科学家们的观点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辨能力。
科学方法的训练生物科学史所研究的科学发现和理论进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将生物科学史纳入生物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使用和发展。
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历史实例中体会到科学方法的试错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他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结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锻炼科学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和研究的演变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了解科学思维的演变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从而在学习生物的不同内容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学科,每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影响因素。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各个理论和发现的关联和衍生,从而形成更完整和立体的知识体系。
同时,生物科学史中的许多经典实验和重要的科学家也会被提及,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贡献往往对后来的研究和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探讨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工作,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和原理。
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生物科学史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在生物科学史中,学生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对事实的客观观察和存在的怀疑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推翻错误观点的勇气。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看到科学家们面对问题时的自信和勇气,以及他们抛弃旧观念和推翻错误理论的决心。
同时,科学方法论也是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内容。
生物科学史可以展示科学家们如何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并从中总结出科学定律和理论。
对学生来说,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解生物学的本质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经验和权威到实证和证伪的过程。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三、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浅析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生物科学史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科学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生物科学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清晰地知晓生物学知识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生物学理论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了解生物科学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进行研究的科学,它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为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的社会背景提供范例。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科学的社会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合生物科学史的知识内容,设计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生物实验教学的历史渊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整合生物科学史的知识内容。
生物科学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科学史的知识内容。
还可以邀请了解生物科学史的专家学者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或者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实验室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以便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感受生物科学史的知识。
设计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生物科学史的知识融入其中。
可以通过讲解生物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学理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还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带领学生从生物科学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生物学知识,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知识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生物科学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本文将从生物科学史的概念、教育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科学史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录,涉及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重要发现和基本理论。
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史上的众多发现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得到的。
通过学习这些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实践能力: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许多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通过学习和模拟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理解生物科学本质: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物科学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相关的生物科学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可以引入19世纪末期罗伯特·布朗和欧内斯特·布朗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结构的历程。
2、利用科学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概念时,可以引入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基因的历程。
3、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可以播放克里克和沃森在剑桥大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视频资料。
探讨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科学史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活动中的优秀素材,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处理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教师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学生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
而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反思我们的教学,生物科学史在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一、导入新课,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家的事迹和科学史本身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这样就为新知识的引入作了背景材料的铺垫。
在学生学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后,插入史料“英国皇家血友病史”: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夫妻都未患血友病,他们有两个儿子和四女儿,大儿子奥波得因患血友病早夭;另一个儿子爱得华健在并继承了皇位;另有两个女儿分别同正常的男人结婚,各生有一个女儿,其中一个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儿子;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皇室,也生了个血友病的儿子。
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都因娶了维多利亚女皇的外孙女而造成了血友病的遗传。
在听完这段生动的史料后,学生运用伴性遗传的理论知识,对英国皇家血友病史进行了分析。
利用史料对知识进行应用性的归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遗传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史还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科学的突破和进展。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勇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深入了解生物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本质和内涵,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多样性、遗传学、细胞学、生物技术等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到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一)
摘要:生物科学史的巧妙合理的讲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向人们展示美好的未来,它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
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科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和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学能力的要求是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实践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生物学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呢?本人认为生物科学史在教学的巧妙利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科学史的巧妙合理的讲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在生物发现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并收集有关的信息材料,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有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阅,共同讨论加以解决,与课堂有关的内容加以肯定,导入教学。
生物学史有的既体现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又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
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
但是什么,他不清楚,却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使酶的研究工作更进了一步。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得出结论酶是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形成了酶的初步定义。
使人们对酶的认识形成统一的观点,并指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对酶的认识进行了完善,形成完整的理论,即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总结人们的认识过程:
发现问题→提取物质→物质本质→得出定义→补充完善(完整理论)
(1773年)(1836年)(1926年)(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通过学习酶的发现,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使学生明确科学家对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要用开放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待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光合作用的发现: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组分的观点。
这一观点统治西方将近2000年。
这也是人们对光合作用的最早的认识。
1648年,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实验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
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
他所做的柳树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水的参与,也是生物研究上划时代的工作。
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人们的研究提出了方向。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但是,他并不知道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所起的关键作用。
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问题更加具体化。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anIngenhousz)重复了上述实验,并进一步证实光照是这一实验成功的秘诀,即光照是植物放氧的先决条件。
1782年,日内瓦教师塞尼比尔(J.Senebier)发现经煮沸过的水中放入绿叶时,即使光照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
只有在水中通入CO2后,才能看到气泡(O2)出现。
因此,他认为植物在光照下,为了产生O2就必须有CO2的存在,O2是来自CO2的。
指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而且CO2也是产物氧气的来源。
1804年,法国科学家德·索叙尔(deSaussure)通过定量植物所吸收的CO2,释放的O2及植物体的增加量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用CO2与H2O在植物体内合成有机物质,并产生与CO2大致相等体积的O2。
他提出,CO2和H2O是植物体有机物质的来源。
即两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天竺葵做材料实验得出结论: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为淀粉(糖类)。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实验说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有力地说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Hill)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受体(A)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
氢受体有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和NAD+等。
说明氧气是水的光解过程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根据科学的发展进程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即: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通过对几个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有的发现史既能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又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和现象,增强知识面的应用能力,激发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积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