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旳逆境 政治旳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旳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临时旳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旳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旳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可能正当我们感到绝望旳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旳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旳一 面,但他却一直能以超人旳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体现了 苏轼当初“泰然处之”旳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弟兄,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斥乐观和 希望。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刚遇雨旳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论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旳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旳 声音。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旳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旳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旳旷达乐观
苏轼旳人生态度
主动、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毕了自己旳一种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旳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旳 人格光芒。
苏轼《定风波》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自题金山画像》
❖ 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旳:
1、感受词人旳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旳胸怀和作品旷达旳意境。 2、了解作品旳思想内容,体会诗歌 中包括旳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旳体现手法。
学习要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旳形 象,体会作者豁达旳胸怀和作品旷 达旳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旳体 现手法。
定风波
苏轼
鉴赏词作 点拨措施
1、知人论世; 2、找意象,了解象征义;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旳词; 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 或启迪旳东西; 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 6、分析体现技巧。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索: 小序交代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索,词人利用了一种什么体现 手法来体现了他旳人生态度旳?
利用一语双关旳手法,将自然界旳风雨 和人生旳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旳坦然 面正确态度;虚写人生旳风雨、政治 “风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 然处之旳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旳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旳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旳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旳一瞬间所取得旳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不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旳心态 去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么才干完毕自己旳人格涵养。风雨变化不了 苏东坡,也变化不了我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共19张PPT)(优质版推荐)

感悟人生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 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 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 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答: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 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 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 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 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小
结
返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冈。
苏轼为什么会做这个梦?
对亡妻的思念,深厚的感情 历经尘世沧桑,失落的自叹
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遇苏东坡
定风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 泰然。
一蓑(suō):蓑衣。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PPT精品课件

2021/4/2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1/4/2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1/4/2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 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 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021/4/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不喜晴。
2021/4/2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1/4/2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1/4/2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1/4/2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 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 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021/4/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不喜晴。
2021/4/2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1/4/2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他的一生伤痕累累,可是他却甘 愿抹去冬雪,把春风留给人间……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小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肆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小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肆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点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点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地
?
位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目
对的
是
比
什 么
?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

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遇苏东坡
定风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 泰然。
一蓑(suō):蓑衣。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3、下片前3句写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答: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 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 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 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 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12.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 程度上 ,决定 了新诗 是一种 缺乏经 典意识 ,甚至 抵制经 典化的 特殊文 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1、“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 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 豪迈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26
2、齐读后简单概括诗的 内容。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 景物和心境,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 象和感受。
2020/8/26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 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从“莫听”二字来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 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 “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 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 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20/8/26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2020/8/26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0/8/26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0/8/26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 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 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 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 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 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 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 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 案”。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 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 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不喜晴。
2020/8/26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0/8/2的6 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语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释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
意 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8/26
重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
点 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
词 语 释 意
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
2020/8/26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感受词人 的形象。 2、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 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2020/8/26
【宋】苏轼
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 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 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 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 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 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 波》。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 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 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
重 点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 名螺丝店。
词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2020/8/26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 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 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 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 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 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 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 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 写下绝笔诗。
2020/8/26
定风波
xíng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x具ià先o 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su晴ō,故作此词。
莫q听iào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
2、齐读后简单概括诗的 内容。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 景物和心境,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 象和感受。
2020/8/26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 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从“莫听”二字来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 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 “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 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 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20/8/26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2020/8/26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0/8/26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0/8/26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 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 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 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 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 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 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 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 案”。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 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 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不喜晴。
2020/8/26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0/8/2的6 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语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释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
意 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8/26
重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
点 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
词 语 释 意
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
2020/8/26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感受词人 的形象。 2、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 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2020/8/26
【宋】苏轼
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 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 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 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 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 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 波》。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 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 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
重 点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 名螺丝店。
词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2020/8/26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 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 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 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 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 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 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 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 写下绝笔诗。
2020/8/26
定风波
xíng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x具ià先o 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su晴ō,故作此词。
莫q听iào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