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5基本构造要求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承插式柔性接口钢管管道施工技术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承插式柔性接口钢管管道施工技术(一)构造要求1、管道(1)钢管管道的设计厚度,应根据计算需要的厚度另加构造厚度,构造厚度不应小于2mm。
(2)钢管扩胀后承插口部位管壁厚度不应影响管壁受力要求。
(3)钢管制作的椭圆度不得大于0.01D1;在管节的安装端部不得大于0.005D1;承、插口不大于0.003D1,并应满足承插接口的间隙要求。
(4)扩胀承插口表面应光滑,不得有裂纹、褶皱及豁口等缺陷。
(5)承插式柔性接口钢管的长度应根据管线的土质和施工运输条件确定。
钢管的定尺长度宜为6m或12m,其全长偏差为±20mm,非定尺管长度及公差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对于柔性接口连接的管道,采用接口转角改变管道敷设方向时,单个接口可用转角值不得大于接口允许转角的1/2。
(7)承插式钢管管道上有闸阀、流量计等管件需法兰连接时,或者承插式钢管需要与其他类型的管道连接时,承插式钢管可一端制作成承口或插口,另一端焊法兰盘。
法兰盘按现行国家标准《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GB/T9119的平面、突面板式平焊钢制法兰和《钢制管法兰技术条件》GB/T9124的钢制管法兰的有关规定执行。
(8)管道防腐应根据管道的使用年限、环境、使用介质条件做好设计。
(9)钢管采用阴极保护时,应将导线在钢管接口的承口与插口采用铝热焊跨接,以保证钢管接口导电的连续性,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埋地钢质管道阴级保护技术规范》GB/T21448的有关要求。
(10)承插式涂层钢管上应有清晰、耐久性标志。
标志内容至少应包括生产企业名称(或代号)、钢管公称外径、壁厚、材质、长度、执行标准、管号、生产年月等,在插口部位应标记插入深度的标识。
2、沟槽(1)沟槽形式应根据施工地段的土质、地下水位、管道直径、埋设深度、施工季节及地面构筑物状况等进行选择。
(2)管线穿越河道时,其埋深应同时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的冲刷深度和规定疏浚深度,并预留安全埋深。
(3)管顶覆土厚度应满足下列条件:①管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0m;②道路下铺设的管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0m;当覆土厚度小于1.0m时,在管顶覆土时应采取荷载分散的结构加强措施或加固管道;③管顶应在冰冻线以下,当无法实现时,应有可靠的防冻保护措施;④覆土厚度应保证管道放空时在地下水位最高的情况下不发生漂浮。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标准[详]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541fdf27ff00bed5b8f31d04.png)
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2.1 水池结构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应采用下列设计 表达式:
S0γ≤R (5.2.1) 式中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在一般情况下水池安全等级取二级,重要性 系数取1.0; S——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确定。
3.0.5 水池接触介质的酸碱度(pH值)低于6.0 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根据专门试验确 定防腐措施。
3.0.6 水池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碱含 量限值标准》CECS 53的规定。 3.0.7 水池混凝土中可根据需要适当采用外加剂, 但不得采用氯盐作防冻、早强掺合料。采用外
加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浪凝土外加剂 应用技术规范》GBJ 119的规定。对抗冻混凝土 不得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 水泥。
5 基本设计规定 5.1 一 般 规 定
5.1.1 各种类别、形式的水池结构构件,均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1.2 水池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除结构整体稳定验算外, 其余均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
5.1.3 各种类别、形式的水池结构构件均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对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应按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进行抗裂度验算;
4.2.5 施加在水池结构构件上的预加力标准值,应按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扣除
相应张拉工艺的各项应力损失采用。当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且预加力为不利作
用时,由钢筋松驰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不应扣除;
4.2.6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永久作用标准值,其沉降量及沉降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确定。
给排水工程技术要求

给排水工程技术要求1.1管道及附属设备安装工程技术要求1.1.1通则本节的规定适用于本工程中所有管道沟槽开挖、地基处理及回填、管道预制及安装、管道焊接、管道附属设备安装、管道试验、管道防腐与保温工程的施工及有关的一切作业。
本工程所选用的管道及设备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在使用前按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管道交叉遵循“有压让无压、支管让干管、小管让大管”原则进行管线布置,各类工程管线的设置间距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1.1.2沟槽开挖、地基处理及回填本节的规定适用于港口工程中沟槽开挖、地基处理及回填的施工及有关的一切作业。
1、沟槽开挖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下式计算确定:B=D0+2(b1+b2+b3)式中 B-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mm);D-管外径(mm);b1-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可按表1302.02.01-1选取;b2-有支撑要求时,管道一侧的支撑厚度,可取150-200mm;b3-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的厚度(mm)。
表1302.02.01-1 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注:①槽底需设排水沟时,b1适当增加;②管道有现场施工的外防水层时,b1宜取800mm;③采用机械回填管道侧面时,b需满足机械作业的宽度要求。
12、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于沟槽底面高程,且开挖深度在5m以内、沟槽不设支撑时,沟槽边坡最陡坡度符合表1302.02.01-2的规定。
表1302.02.01-2 深度在5m以内的沟槽边坡的最陡坡度3、沟槽每侧临时堆土或施加其他荷载时,符合下列规定:⑴不得影响建(构)筑物、各种管线和其他设施的安全;⑵不得掩埋消火栓、管道闸阀、雨水口、测量标志以及各种地下管道的井盖,且不得妨碍其正常使用;⑶堆土距沟槽边缘不小于0.8m,且高度不超过1.5m;沟槽边堆置土方不得超过设计堆置高度。
4、沟槽的开挖符合下列规定:⑴沟槽的开挖断面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要求。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是指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管道设计的相关规定、要求和标准。
设计应符合《城市给水排氷工程设计规范》(GB50014-2006)及其指南的要求,还应参照有关的规范和标准。
一、管道弹性结构设计1、管道几何尺寸和结构参数设计:运用一定规定的分析方法,根据管道的运行条件,确定管道的几何尺寸和内径,并选定符合设计要求的内壁几何形状,如管道主件的截面形状、壁厚及折弯半径等。
2、管道弹性计算:应对管道重复使用承受压力而产生的变形、应力及应力集中等进行弹性计算,确定特定荷载作用时管道的变形、应力集中及其损坏情况,以保证管道的安全性能。
3、管道材料设计:根据管道设计参数和管道运行条件,确定管道应用的材料及材料的性能,以便满足管道运行要求和安全性能要求。
二、管道稳定性设计1、管道布置设计:在给定的地形半径及管道穿越形式情况下,确定管道施工布置方案,采用合理的参数组合,使管道运行时化解外力效应,达到管道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2、管道支撑及连接设计:确定管道的支撑及连接结构,以保证管道正常运转,防止管道断裂以及其它可能的损坏情况。
3、支撑构件布置设计:根据管道设计需要确定支撑构件的布置方案,以保证支撑构件上管道的安全性能。
三、管道维护设计1、管道防腐设计:根据管道使用环境、渗漏风险和携带的介质等因素,合理选择防腐材料,有效地防止渗漏或侵蚀。
2、管道保温设计:根据管道使用环境,合理选择保温材料,有效降低管道的损耗和损坏。
3、抗震设计:根据遗传抗震规范及相关文件,确定管道的抗震设计要求,并进行抗震计算分析,确保管道在发生地震时不受到损坏。
四、安装构造及技术要求1、安装构造设计:根据管道运行条件,确定管道的安装构造,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
2、技术要求:安装构造应符合管道敷设规范和技术要求,保证管道正常使用,并防止出现可能损坏管道的现象。
以上是关于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的详细介绍,有助于保证给水排水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从而起到维护人们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一、总则1、本规程是针对埋地钢管管道结构设计的特殊性,其目的在于使这类管道能够抵御恶劣环境下的各种地质条件对其带来的荷载,从而达到良好的结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保证其出厂质量和使用延长其他管道管线的使用寿命。
2、本规程旨在完善埋地钢管管线设计,引入新技术,研究新构件,建立新材料,有效改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质量,优化新的结构系统,提高机械性能,使管道更加适用于恶劣环境。
二、技术条件(一)材料1、埋地钢管管线构件应采用钢NO13Mn V 18、S2Cr2N230V、S2CrN、S4CrN4、S4CrN4TiN等管线材质。
2、钢管结构设计参数应符合GB (/T 9711.1-1997钢管线路管道系列产品技术规范规定的材料标准和壁厚要求。
(二)荷载1、埋地钢管结构需要根据施工地点实际情况、设计荷载需要把握,考虑设计承载力的定义。
2、在确定结构荷载及考虑钢管管线的吊装、施工或安装,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以及相同规格的钢管管线伸缩性,应根据地下环境(如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地区气候等)所施加的外力确定钢管管线设计承载力。
(三)设计结构1、埋地钢管管线设计时,应考虑管道的有效长度以及弯曲系数,以保证管道内的流体传输均匀,减少水头丢失。
2、设计补偿结构时,应注意总长变化、管径变化或组合变化,并充分考虑材料和加工的可行性,确保其可靠性与安全性。
三、设计准则(一)埋地钢管管线设计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确保其结构安全可靠,采用具有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投资低廉、实用性强的新技术,降低建设成本,提供足够的设计数据保证结构位移和弯曲稳定,并兼顾施工的便利性。
(二)埋地钢管管线设计应综合参考有关国家规定,考虑地质地貌、环境影响等因素,设计穿越山谷、内河流域、内海穹岛构造等不良地形条件的管线通道,并绘制出逻辑路线图以及工程地形分析和图谱。
四、检验与审核(一)实施过程中,每一步必须有严格的检验和审核,以确保设计符合要求,确保管道正常安装和使用,确保水流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操作流程顺利进行。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Structural design code for special structures of watersupply and waste water engineeringGB 50069-200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91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69—2002,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 69—84中的相应内容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言本规范根据建设部(92)建标字第16号文的要求,对原规范《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 69—84作了修订。
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为主编部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设计单位共同完成。
原规范颁布实施至今已15年,在工程实践中效果良好。
这次修订主要是由于下列两方面的原因:(一)结构设计理论模式和方法有重要改进GBJ 69—84属于通用设计规范,各类结构(混凝土、砌体等)的截面设计均应遵循本规范的要求。
我国于1984年发布《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修订版为《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后,1992年又颁发了《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92。
在这两本标准中,规定了结构设计均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替代原规范采用的单一安全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据此,有关结构设计的各种标准、规范均作了修订,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等。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6)《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7)《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管芯缠丝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8)《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本规范主要是针对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共性要求作出规定,包括适用范围、主要符号、材料性能要求、各种作用的标准值、作用的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以及构造要求等。这些共性规定将在协会标准中得到遵循,贯彻实施。
1.0.4 本规范系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和《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92规定的原则制定。
1.0.5 按本规范设计时,对于一般荷载的确定、构件截面计算和地基基础设计等,应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对于建造在地震区、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等地区的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总则
1.0.1 为了在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公用设施和工业企业中一般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不适用于工业企业中具有特殊要求的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1.0.3 贮水或水处理构筑物、地下构筑物,一般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当容量较小且安全等级低于二级时,可采用砖石结构。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3℃的地区,外露的贮水或水处理构筑物不得采用砖砌结构。
(二)原规范GBJ 69—84内容过于综合,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原规范GBJ 69—84为了适应当时的急需,在内容上力求能概括给水排水工程的各种结构,不仅列入了水池、沉井、水塔等构筑物,还包括各种不同材料的管道结构。这样处理虽然满足了当时的工程应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发展,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交流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有了长足进步,这就需要对原标准、规范不断进行修订或增补。由于原规范的内容过于综合,往往造成不能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反映进去,从而降低了它应有的指导作用。在这次修订GBJ 69—84时,原则上是尽量减少综合性,以利于及时更新和完善。为此将原规范分割为以下两部分,共10本标准: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摘要:I.引言- 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 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概述II.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 一般规定- 结构设计- 材料要求- 构造要求- 管道系统的设计与计算III.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 一般规定- 结构设计- 材料要求- 构造要求- 管道系统的设计与计算IV.应用案例- 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的应用案例-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应用案例V.总结- 两种管道的设计规程的对比- 对工程实践的影响和意义正文:I.引言给水排水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管道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
预应力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是两种常用的高强度、高稳定性的管道,广泛应用于给水排水工程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种管道的结构设计规程。
II.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埋地预应力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规定: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如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确定管道的布置、形式和尺寸。
2.结构设计: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管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以满足工程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材料要求:选用优质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材料,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等要求。
4.构造要求:确保管道的构造合理,包括接口形式、防腐措施等。
5.管道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对整个管道系统进行设计和计算,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III.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设计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规定: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如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确定管道的布置、形式和尺寸。
2.结构设计:根据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以满足工程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材料要求:选用优质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材料,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等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5基本构造要求
5 基本构造要求
5.0.1 对圆形管道的接口宜采用柔性连接。
当条件限制时,管道沿线应根据地基土质清况适当配置柔性连接接口。
对敷设在地震区的管道,应根据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执行。
5.0.2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管道、混合结构矩形管道,沿线应设置变形缝。
变形缝应贯通全截面,缝距不宜超过25m;缝处应设置防止措施(例如止水带、密封材料)。
注:当积累可靠实践经验,在混凝工配制及养护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技术措施时,变形缝间距可适当加大。
5.0.3 对预应力混凝土圆管,应施加纵向预加应力,其值不应低于相应环向有效预压应力的20%。
5.0.4 现浇矩形钢筋混凝土管道和混合结构管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各部位受力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5.0.4的规定。
5.0.5 对于厂制成品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圆管,其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当壁厚为8~100mm时不应小于12mm ;当壁厚大于100mm时不应小于20mm。
5.0.6 对矩形管道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纵向钢筋的总配筋量不宜低于0.3%的配筋率。
当位于软弱地基上时,其顶、底板纵向钢筋的配筋量尚应适当增加。
5.0.7 对矩形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应设置腋角,并配置与受力筋相同直径的斜筋,斜筋的截面面积可为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的50%。
5.0.8 管道各部位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其混凝土抗渗性能应符合表5.0.8要求的抗渗等级。
5.0.9 厂制混凝土压力管道的抗渗性能,应满足在设计内水压力作用下不渗水。
5.0.10 砌体结构的抗渗,应设置可靠的构造措施满足在使用条件下不渗水。
5.0.11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3℃的地区,露明敷设的管道和排水管道的进出、口处不少于10m长度的管道结构,不得采用粘土砖砌体。
5.0.12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3℃的地区,露明的钢筋混凝土管道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其混凝土的抗冻等级不应低于F200。
注:混凝土的抗冻等级Fi,系指龄期为28天的混凝土试件经冻融循环i次作用后,其强度降低不超过25%,重量损失不超过5%。
冻融循环次数系指从+3℃以上降低-3℃以下,然后回升至+3℃以上的交替次数。
5.0.13 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最大限值,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 59的规定。
5.0.14 钢管管壁的设计厚度,应根据计算需要的厚度另加腐蚀构造厚度。
此项构造厚度不应小于2mm。
5.0.15 铸铁管的设计壁厚应按下式采用:
5.0.16 埋地管道的回填土应予压实,其压实系数λc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圆形柔性管道弧形土基敷设时,管底垫层的压实系数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控制在85%~90%;相应管两侧(包括腋部)的压实系数不应低于90%~95%。
2 对圆形刚性管道和矩形管道,其两侧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应低于90%。
3 对管顶以上的回填土,其压实系数应根据地面要求确定;当修筑道路时,应满足路基的要求。
附录A 管侧回填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A.0.1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应根据管侧回填土的土质、压实密度和基槽两侧原状土的土质,综合评价确定。
A.0.2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E d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0.3 对于填埋式敷设的管理,当B r/D1>5时,应取ζ=1.0计算。
此时B r应为管中心处按设计要求达到的压实密度的填土宽度。
附录B 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的确定
B.0.1 埋地管道的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根据管道的敷设条件和施工方法分别计算确定。
B.0.2 对埋设在地面下的刚性管道,管顶竖向土压力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设计地面高于原状地面,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2 对由设计地面开槽施工的管道,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B.0.3 对不开槽、顶进施工的管道,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B.0.4 对开槽敷设的埋地柔性管道,管顶的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附录C 地面车辆荷载对管道作用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C.0.1 地面车辆荷载对管道上的作用,包括地面行驶的各种车辆,其载重等级、规格型式应根据地面运行要求确定。
C.0.2 地面车辆荷载传递到埋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单个轮压传递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图C.0.2—1):
2 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道顶部的坚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图
C.0.2-2):
3 多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道顶部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C.0.3 当刚性管道为整体式结构时,地面车辆荷载的影响应考虑结构的整体作用,此时作用在管道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图C. 0. 3):
C.0.4 当地面设有刚性混凝土路面时,一般可不计地面车辆轮压对下部埋设管道的影响,但应计算路基施工时运料车辆和碾压机械的轮压作用影响,计算公式同(C.0.2—1)或
(C.0.2—2)。
C.0.5 地面运行车辆的载重、车轮布局、运行排列等规定,应按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1的规定采用。
附录D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处于受弯或大偏心受拉(压)状态时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D.0.1 受弯、大偏心受拉或受压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0.2 受弯、大偏心受压、大偏心受拉构件的计算截面纵向受拉钢筋应力σsq,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