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土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年 前 东 北 辽 东 地 区 生 活 着 的 中 国 古 代 民 族 鲜 卑 族 的 慕 蓉 部 落 。 谷 浑是 这 个 部 落 首 领 涉 归 的 庶 长 子 . 身 份 高 贵 的弟 吐 和 弟 慕 蓉 庞 因 草 场 马 斗 分 道 扬 镳 吐 谷 浑 当 年 与 大 漠 雄 风 作
德准则 、 道德 理 想 和道 德 人 格 等 。 土 族 族 源 可 上 溯 到 1 7 0 0
成、 变、 递 辐射 和 更新 而传 承下 来 , 为 民族 传 统 道 德 和社 会 成
风 尚 等 历 史 积 淀 的 精 神 文 化 财 富 的 。在 土 族 文 化 形 态 上 虽
没有 伦 理 道德 方 面 的一 整 套 学 说 思 想 、 论 、 述 及 其 体 系 。 理 著
伴 , 东 北 大 地 向 西 北 大 地 迁 徒 , 震 北 国 , 满 华 夏 , 辉 从 声 威 在 煌 的 中华 民族 历 史 上 留下 了灿 烂 的一 页 , 延 王 在 青 、 、I 叶 甘 川 大 地 立 国 , 至 祁 连 山 麓 , 至 果 洛 大 草 原 , 至 柴 达 木 盆 地 北 南 西 和 新 疆 部 分 地 区 , 至 甘 、1 界 处 , 国三 百 五 十 余 年 。 东 J交 I 立 烽烟迭起 , 海桑 田, 沧 民族 融 合 . 战 交 替 , 经 艰 难 的 耕 饱
华 夏 民 族历 史 终 于造 就 了 自称 为 “ 汗 蒙 古 尔 ” 土族 民 族 。 察 的
但 由 于 史籍 中关 于吐 谷 浑 继 续 发 展 的 文 献 记 载极 为稀 少 , 吐 谷 浑 与 土族 之 间 的历 史 文 化 出 现 了 长 时 间 的 缺环 , 今 仍 难 至 以连缀。 以致 于 土族 的族 源 问题 到 现 在 仍 存 争 议 。 如 今 的 土 族 主要 居 住 在 青 海 省 东 北 部 的 互 助 土族 自治 县 其 余 分 布 在 民和 县 、 通 县 、 仁 县 和 甘 肃 的 河 西 走 廊 大 同
土家族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土家族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研究作者:蒋家鑫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7期一个民族的传承,是人们共同的努力,土家族的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融合、同化下,土家文化的转变正与时间较高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一个民族、社会、国家的根和源。
由于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入侵,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现象十分严重,其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超出人们的想象。
”所以,提出土家本土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利用;第一:有助于人们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提高民族自豪感;第二,民族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丰富幼儿生活,丰富幼儿课堂。
一、土家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研究的种类在多方的查证下,土家族文化是丰富多彩,在对幼儿教育研究中;有前辈一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形式进行研究。
比如;2010年西南大学李红艳在李静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土家族民间儿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2012年西南大学宋亚玲在蔡岳建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土家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从题目不难看出,土家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未得到实践。
在对前人研究的理论研究下,笔者得到两点结论:第一,土家族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处于初开发阶段;第二,土家族文化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中被选择较少。
李红艳在其论文第三部分,“土家族民间儿歌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构想”阐述,根据《纲要》“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
”提出土家族儿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开展模式: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和亲子活动四种形式。
对教学评价、课程开展都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宋亚玲在其论文第三章,“土家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组织与实施”中阐述,针对土家族民间游戏活动形式,提出:集体、小组、个别活动。
在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促进少数民族幼儿全面发展

在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促进少数民族幼儿全面发展[摘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才能促进本民族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然而当前无论是少数民族幼儿园还是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家长都盲目遵从城市主流汉文化,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没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为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社会性的积极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幼儿园与家长应积极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感受传统民族节日与风情,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教育活动,并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幼儿具备本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幼儿教育。
一、问题提出。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并在习俗、语言、道德、礼仪、宗教、服饰、饮食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汉族迥异的文化特征。
[1]在此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体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
[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受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太大,很少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当地以接收土族儿童为主的少数民族幼儿园不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汉族文化为主,而且基本只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当地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也了解甚少,更不用说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致使土族幼儿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使其容易产生本民族不如汉族的民族自卑感,在现代主流汉族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冲突中丧失自我,从而可能极大地阻碍土族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文化困境,少数民族幼儿园和家长不应回避传统民族文化与主流汉族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相反应在积极主动选择和传授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本民族文化与现代主流汉文化的融合,让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主流汉文化共同发挥促进民族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土家舞、祭祀活动、土家布艺等,这些文化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幼儿教育中,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土家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因此,本文将就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探析做一番阐述。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幼儿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之一。
而幼儿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则是影响幼儿自我认知、认同感和形成自我文化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融入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对幼儿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维护,也是对幼儿多元文化时代的适应。
其次,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情感联系,培养爱国情怀。
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家园,是幼儿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将土家族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到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感情,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不同领域的区域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语言、身体、美术、音乐、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
而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不仅可以优化区域设置,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增强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美育教育的价值。
(一)设置土家族文化区域在幼儿园内,可以设置土家族文化区域,包括“土家族布艺艺术区”、“土家族音乐舞蹈区”、“土家族祭祀传统区”等。
在这些区域内,可以设置相关的展板、图片、手工制品、音乐等,让幼儿能够亲身接触和体验。
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应当将土家族传统文化贯穿其中。
例如,在图书区内选择土家族民间故事进行讲解;在社交区内模拟土家族的团圆饭活动,让幼儿了解到土家族人民的饮食文化;在音乐区内播放土家族歌曲、舞蹈等,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验民间艺术的美丽。
幼儿园探索之旅: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园探索之旅: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日渐受到重视。
而作为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本文将就幼儿园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活动建议。
二、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述1.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他们保留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特有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以及传统民俗习惯等。
2.土家族特色传统文化土家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其中以土家族的歌舞、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为代表。
土家族歌舞以其激情奔放、舞蹈优美而著称,而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如大歌节、姑娘节等也是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幼儿园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1.歌舞表演通过邀请土家族歌舞团队来幼儿园表演土家族特色歌舞,让幼儿亲身感受土家族歌舞的魅力,同时也能增进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2.民俗讲解邀请专业老师来园内进行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讲解,向幼儿介绍土家族的语言、服饰、节日习俗等内容,激发幼儿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3.手工制作组织幼儿进行土家族特色手工制作,如编织手链、绣制手帕等,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4.传统节日体验幼儿园可以根据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安排相应的活动,如庆祝大歌节、举办姑娘节等,让幼儿更深入地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通过以上的幼儿园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不仅可以使幼儿更全面地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欣赏、体验、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幼儿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
这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幼儿园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能让幼儿在快乐成长的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幼儿园文章写手,我深信土家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培养幼儿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让幼儿从小就有着坚定的文化自豪感。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深厚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土家族传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和保护。
而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融入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析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融入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在宗教、文学、歌舞、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了。
土家族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冬至、祭祖节等,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风俗。
土家族还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土家族歌舞、绣花、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融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幼儿园是儿童接受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而土家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文化体验,还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融入方式1. 节日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如冬至吃饺子、春节放爆竹、祭祖节拜祖先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还可以增进他们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传统手工艺活动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手工艺品,如土家族绣花、剪纸等。
在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让他们亲身体验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感。
3. 传统歌舞活动土家族的歌舞艺术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学习土家族传统歌舞,了解土家族的舞蹈动作和歌曲曲调,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探析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和重庆等地。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土家族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析一下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
1. 学习土家族民歌舞蹈土家族是一个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民族,其舞蹈形式优美多样、富有韵律感,深受人们喜爱。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土家族的传统民歌和舞蹈动作,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素养,还可以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并接受不同的文化。
2. 制作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土家族传统手工艺技艺丰富,如织布、刺绣、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在传统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手工制作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们学习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制作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如土家绣品、竹编工艺品等。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可以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组织土家族传统游戏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游戏活动,如踢毽子、打陀螺、抛陀螺、赛龙舟等,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们参与土家族传统游戏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游戏文化,增强对土家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 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通过融入土家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拓展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参与土家族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艺术素养,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幼儿园土家习俗体验: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

幼儿园土家习俗体验: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里,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在幼儿园开展土家习俗体验活动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的积极影响。
二、土家习俗的背景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习俗,其中包括丰富的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土家族人民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婚嫁习俗、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幼儿园开展土家习俗体验的方式1. 组织集体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集体活动,邀请土家族的长者来校进行土家习俗的传承和体验。
学生们可以学习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手工艺制作等,亲身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2. 导入教材:幼儿园可以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土家族文化的故事、歌谣等,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土家族文化的奇思妙想。
3.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校园环境、安排主题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土家习俗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土家族的生活场景之中。
四、土家习俗体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1. 提升文化认同感:通过亲身体验土家习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传承文化内涵:幼儿园开展土家习俗体验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避免文化的消失和衰落。
3.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土家习俗体验,学生可以与土家族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友谊,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土家习俗体验对价值观培养的影响1. 培养孝道观念:土家族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传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家习俗可以培养他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的价值观。
2.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体验土家习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团队合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马亚玲【摘要】For traditional culture mining to organize and apply it to,not only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helping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Minority traditional ethics and culture of TU Nationalit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with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contribute to the children socially in development,and for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ay the foundation of children%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并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群体意识,重人情礼节,和睦友爱是土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内化为本民族成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促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发展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5【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土族;传统伦理道德;幼儿社会性【作者】马亚玲【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0土族人民在特定地缘、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漫长历史中形成自己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独特传统伦理道德观,具有自己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准则、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等。
土族族源可上溯到1700年前东北辽东地区生活着的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慕蓉部落,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和身份高贵的弟弟慕蓉廆因草场马斗分道扬镳。
吐谷浑当年与大漠雄风作伴,从东北大地向西北大地迁徒,声震北国,威满华夏,在辉煌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叶延王在青、甘、川大地立国,北至祁连山麓,南至果洛大草原,西至柴达木盆地和新疆部分地区,东至甘、川交界处,立国三百五十余年。
烽烟迭起,沧海桑田,民族融合,耕战交替,饱经艰难的华夏民族历史终于造就了自称为“察汗蒙古尔”的土族民族。
但由于史籍中关于吐谷浑继续发展的文献记载极为稀少,吐谷浑与土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出现了长时间的缺环,至今仍难以连缀,以致于土族的族源问题到现在仍存争议。
如今的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
其余分布在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
土族以“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著称,土族文化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多元化色彩浓厚,形式多姿多彩,内容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特色。
作为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酝酿、孕育、形成、递变、辐射和更新而传承下来,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风尚等历史积淀的精神文化财富的。
在土族文化形态上虽没有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整套学说思想、理论、著述及其体系,但从传承、社会实践经验中积累了大量的为人们共同体成员所信守、遵循的准则、理想和人格方面信条、名言或寓于民间文艺形式、或生产生活方式之谚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会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会为我们提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多种途径,为教育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
许多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虽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商,但情绪智力却是决定人的事业成功、一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在他面对挫折时也会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
幼儿期特别是学前期,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
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作为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就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映出情绪情感的特征。
因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在父辈、祖辈的精心呵护之下,在爱的情感的浸润之下,孩子活泼、快乐、无忧无虑。
然而一旦走出家庭范围,面对广阔的社会空间,面对同伴的纠纷,面对交往挫折,他们则不一定还会像在家时那样乐观、快乐,好似温室的花朵难耐风雨,最有可能出现种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土族人民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贯穿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其主要方法是言传身教:传授-实践-再传授-再实践,不断地循环提高,实现其扬弃的传承过程。
在小孩牙牙学语伊始,就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们常以自身的知识和才干,言传身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和锻炼机会。
劳动时常与孩子同去,让孩子看大人们的劳动,使其模仿劳动玩耍,直至参与力所能及的活计。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的最好形式。
平时,孩子们的耍玩形式绝大多数是属于模仿性劳动,如挤奶、耕地、挖锅灶、捏泥碗锅、做饭待客、弈棋、游艺等观察和想象相联系的许多活动,无一不包含开发智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得到情绪情感真实体验。
成人们还常以许多丰富生动的民间童谣、寓言、神话、故事、传说,以及其他歌舞等文艺形式进行教育,启迪儿童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如用宴席曲《唐德尔格玛·三岁孩儿》、面具舞《庄稼其》一类文艺形式直接教育儿童披荆斩棘、勇于开拓、勤奋劳动的精神;[1]用《黑马张三哥》、《蟒古斯》等大量传说故事培养儿童自强不息、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用《山雀叫了的时候》、《孔雀》等故事教育儿童不贪金钱、追求幸福生活的高尚情操;用《饥寒哥》、《懒人必受穷》等一些童话教育培养后代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申张正义、抗击邪恶、为人诚实、艰苦创业等道德品格和良好风尚。
孩子们从小被赋予更为广阔、动荡的生活环境,接受劳动锻炼,形成了乐观、坚毅的个性品质。
即便在生活无依、艰难困苦的时候也依然歌唱、游戏,很少表现得愁苦不乐。
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经得风雨、耐得考验的,幼儿所应该具备的,真正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的社会行为。
[2]它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性为目的行为 ,主要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款等。
对个体而言,亲社会行为更易被他人接受,形成一个良性的人际交往氛围。
然而,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之成人对孩子的爱只是单向的,不求回报,幼儿集众爱于一身,这俨然助长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幼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不替别人考虑,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
土族传统有较强的群体、国家意识,民族内部讲究和睦、助人善人为重,民族凝聚力较强,勤于稼稿,极力维护群体利益。
对中央王朝亦坚持君臣父子、忠君良民的道德准则,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和睦团结,竭尽子民的义务。
旧时在民间信守“为百姓者,皇粮不应误”、“皇帝的百姓要接受圣皇旨意”等信条。
特别是明清以来,李、土兵,效忠朝廷,维护边陲安定,屡立战功,出过不少力,曾受数“会宁伯”、“高阳伯”之爵。
鲁土司“力为采购,并自备驮载,派令弃兵护解到营,接济军食”,“自愿捐效,为数甚巨”,[3]表现了土族人民尽忠报国的伦理道德观。
民间对忠君、顺主、孝悌、纲常之理几乎人皆知之,凡事只求一个“真”而反对一个“假”,故土族人民生活中对村舍邻里、亲戚朋友以和为贵,重人情礼节,常以年龄、疏密、通例为待人接物的伦理规范,讲求人与人之间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男女有别,彼此以礼相待,喜庆佳节必相庆贺;在对待上下、老幼关系,唯求相互以诚相待。
土族还一贯具有亲社会的优良传统,并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后代对人友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自己快乐、幸福之时与朋友和亲人共同分享,鄙视那种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的行为。
正是崇尚这样的行为方式,民族内部成员往往会紧密团结、不离不弃,互帮互助,谋求共同发展。
而正是由于他们拥有这些美德,土族儿童在成年后,身边往往不乏朋友相伴、相帮。
挖掘、学习这种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有利于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被社会所认可的人。
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成人为其授予知识、讲明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要亲自参与丰富的社会交往实践,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培养一定的社会能力。
幼儿的交往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长辈的交往;另一类是与同伴的交往。
在与长辈的关系方面,土族人日常生活中是把第一杯酒、第一碗茶饭等敬给长者的,赴宴坐席,须让老人坐上位,先请老人开席;青年人蹲着聊天,遇见老人,都要起身拱让问候;走路都让老人前行,青少年不许抢先,平时无论在炕上或庭院,他人不许从老者近前横过,而要绕后走过去。
民间俗话说:“能代(让)脖子上骑,不代(让)怀里坐。
”其意即只能尊敬而不使受屈。
骑马乘车遇见长辈或亲戚,要下马停车、招呼问候,即使是挡羊娃也要问一声。
老人患病,子女亲属精心照料,村人和亲戚都去探望,以示关怀体贴。
去土族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会受到热情招待。
民间常以“客来了,福来了”称誉自己民族好客的良好风尚。
在款待客人时,不用纹裂碗碟或长短不齐的筷子,凡事特别讲究圆满如意。
成人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教育子女要讲究礼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这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教育后代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土族人民以家业兴旺与否为治家的准则,在伦理道德上倡导尊长爱幼,讲求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