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第2章-第1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高中历史第二章东西方的先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

孔子资料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政治生涯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2017-2018学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变化有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和大转型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教育上私学出现,.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择D正确。
2. “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春秋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
士阶层的崛起从本质上反映了A. 养士之风盛行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 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D. 私学的兴起【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贵族世袭制,下层民众很难进入上层,士阶层的崛起说明原先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C正确;A不是本质体现;B属于思想解放表现;D是教育方面表现。
3.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
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这位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荀子D. 庄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可知是荀子的人性本恶,故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C项正确。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与材料人性本恶矛盾,排除A。
韩非子主张人性本恶,应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与材料中“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矛盾,排除B。
庄子主张无善无恶论,要遵循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4.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芍陂【答案】A【解析】材料中蜀相诸葛亮可知该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应该是都江堰,A正确;B位于关中;C是沟通湘水和漓水工程;D是江南地区灌溉工具。
2017_2018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选修4

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
以看出: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
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 生的价值。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封建制 社会转变的时期。 (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________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的社会道义。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预习导引
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 观点和政治主张。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 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 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 的影响。 2.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 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 . 少 年 学 礼 : 苦 研 《 诗 》《 书 》《 礼 》《 乐 》 , 以 传 承 礼乐文化 为己任。 __________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
①政治上: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 传统政治 的理论基础。 __________ ②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 教育内容 、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 目标、 __________ 年。
“成人”、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成“君子” 因材施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言传身教
2.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 兼济天下 。 修养,还要__________ 3.教育内容 书 (1) 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_______ 》 《礼》《乐》。 政事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________ ”和治国 的本领。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孔子对百姓 的关心与呵护。虽然孔子的 “ 仁 ” 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他主张的 “ 亲亲为 大”(如:为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教材整理 3 1.开创私学
古代大教育家
(1)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 贵族垄断。 (2)概况:“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21[学思之窗],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
“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
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 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 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解析】
材料中“孔子出门必坐车”是为了彰显孔子的贵族地位,而一
般平民则只能步行,坐车与步行体现的是社会等级地位不可僭越,即“礼”的 要求,它是维护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故本题选 A 项。B、C、D 三项 含义与题意特征不符。
【答案】 A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 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 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
【整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2章第1课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课件1) (共41张PPT)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 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孔子周游列国图
周游列国
[读一读 想一想]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 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 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 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 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 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 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 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 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要求克制自己,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 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如何?
强调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的目的是 什么 ?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
探究问题: 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2.他周游列国是否达到目的? 否 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阅读课本20页,用词语归纳孔子一生的经历 自学礼乐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zxxk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章东西方的先哲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教案[北师大版]
![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二章东西方的先哲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教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e7f5fc284ac850ad02427b.png)
1.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教案整理教材分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及其开办私学,从身教育成为大教育家的历程,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本课不仅在本章而且在整个中外历史人物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导入语(1):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孔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
大家试想,竖起孔子塑像的是什么地方?紧挨着天安门广场,面向长安街,与天安门城楼毗邻而望!天安门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象征,孔子的青铜塑像能巍巍然立在那里,而且有“九五至尊”的寓意。
所以,孔子塑像一立起来,就引起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关注。
报纸、网站上“儒家风范”、“文化泰山”、“膜拜的丰碑”等溢美之词比比皆是;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统计称,在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主题调查中,22万多网民接受了调查,结果“近七成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辩论大厅”里,1月14日的一个统计是:支持立孔子像的有29人,得483票,反对者254人,得10610票。
此事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孔子的关注以及争议。
对此,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又是怎么看的呢?2011年1月11日上午10时,孔子的一座总高9.5米的青铜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落成。
因为这个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天安门广场范围内,所以有文章就直截了当地说,孔子雕像正式巍然耸立在天安门广场。
然而,时隔3个月,这座颇受争议的“孔子塑像”却在2011年4月20日夜,悄悄地被从天安门广场“请”走了。
消息一出,引来网友一片喝彩。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中国社会也相应出现了道德滑坡,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升温。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2章第1节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教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教学素材)1、下列对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C.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得到推崇,故A项不正确;儒家思想体系也不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故B项也不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也不正确。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经后世发扬、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故选D项。
【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 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 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思路分析】(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贡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方法:不同结论:(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标准:【答案】(1)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出了一些今天仍然受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继承、整理和传播历史文化典籍。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四讲义:第2章-第1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新课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对于中国历史还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本节课分六个框目对先师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讲述。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孔子的主要活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个大的方面“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其实就是对教材第一个框目“自幼勤奋好学”的处理。
本目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1)出身寒微,自强不息。
(2)勤奋好学,终成大才。
第二个大的方面“孔子的主要活动”,主要涉及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
(1)兴办私学。
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把握:①首创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③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④“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⑤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教学成果。
(2)创立儒学。
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正名”;二是“仁”的思想。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从联系的角度进行讲授。
①“正名”,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周礼,从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②“仁”,就是“以德治国”“克己复礼”。
(3)周游列国。
孔子带领弟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13年,但终不得用。
此处教师应该点拨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利于在争霸战争中取胜。
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得不到推广。
(4)整理古籍。
①首先知道孔子所整理的六部古籍;②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六部经书的内容作大致了解;③教师点明孔子整理这些经书的深层次原因——将其作为治国救民的重要工具;④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点拨“六书”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的巨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新课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对于中国历史还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本节课分六个框目对先师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讲述。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孔子的主要活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个大的方面“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其实就是对教材第一个框目“自幼勤奋好学”的处理。
本目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1)出身寒微,自强不息。
(2)勤奋好学,终成大才.第二个大的方面“孔子的主要活动”,主要涉及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1)兴办私学.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把握:①首创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③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④“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⑤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教学成果.(2)创立儒学.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正名”;二是“仁”的思想。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从联系的角度进行讲授.①“正名”,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周礼,从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②“仁”,就是“以德治国”“克己复礼"。
(3)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13年,但终不得用。
此处教师应该点拨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利于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得不到推广。
(4)整理古籍。
①首先知道孔子所整理的六部古籍;②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六部经书的内容作大致了解;③教师点明孔子整理这些经书的深层次原因-—将其作为治国救民的重要工具;④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点拨“六书”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三个大的方面“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对孔子思想的定位与评价。
讲授时,应该以教材最后一目为基础,联系前两个部分的内容,综合审视孔子的一生,回顾其在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主张,对孔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处,建议教师引用曲阜孔子文化节等新颖材料来说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世界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以下四点:(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3)儒学思想具有世界影响.(4)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重点难点1。
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历史地位(重点)2.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重难点)自幼勤奋好学与兴办私学1。
自幼勤奋好学(1)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长大后为官之余抓紧时间学习。
(2)利用时机,认真学习周礼。
(3)善于抓住机会向他人学习。
2.兴办私学(1)授徒办学:兴办私学;后来做官从政、周游列国,均未停止授徒;晚年坚持办学。
(2)教育主张①教学原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②教学内容:礼、乐等“六艺”。
③教学方法:主张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学思结合。
(3)历史影响:对当时和后世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创立儒学1.的时代。
2.内容(1)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以实现天下太平并长治久安。
(2)必须首先“正名”,只有通过道德教化,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3)思想的核心是“仁”。
①从“德”的角度来说就是“爱人”。
②从“礼”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是“克己复礼为仁”。
(4)主张“爱民”“富民"“教民”“化民"和“安民”.3.地位汉武帝时期之后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民”的工具。
周游列国与整理古籍1(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找到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地方。
(2)经过:先到卫国,然后游历曹、宋、郑、陈、蔡等国,后来到楚国.(3)结果:周游列国13年,终不见用.2.整理古籍孔子晚年编订出《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著作.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1。
地位(1)在汉武帝后,成为封建社会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2)在封建社会里,儒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儒学在中国周边国家广泛传播,传到西方也受到应有的重视。
2.态度(1)原因:进入近代社会,儒学不断受到批判和否定。
(2)态度:其内容虽有糟粕,更有精华,必须批判地继承。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脉。
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模式,并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深远。
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教育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从而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4.孔子的思想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对近代欧洲思想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影响,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下列对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C.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得到推崇,故A项不正确;儒家思想体系也不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故B项也不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也不正确。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经后世发扬、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故选D项.【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思路分析】(1)教育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评价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出了一些今天仍然受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继承、整理和传播历史文化典籍。
(2)相同方法:阶级分析法、两分法。
不同结论:材料一:维护奴隶制的保守主义者,但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但也表现保守的一面。
(3)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看其对社会潮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一、选择题1.“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30岁的孔子()A.开办私学,聚徒讲学 B.步入政坛,政绩显赫C.周游列国,展示抱负D.整理典籍,专攻教育【解析】孔子50岁时步入政坛,后弃官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典籍,B、C、D三项的时间在孔子50岁之后。
【答案】A2.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因材施教【解析】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违反了周礼,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因此材料反映的孔子主张是克己复礼。
【答案】C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公平,采取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等举措。
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和原则中的(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启发式教学D.温故而知新【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只有贵族接受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答案】A4.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解析】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相矛盾,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相矛盾。
【答案】B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错误!错误!错误!材料二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请回答:(1)据图1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2)据图2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