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汉服教案教案示例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
2.掌握汉服的穿着方法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服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
2.汉服的穿着方法和注意事项。
3.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汉服图片,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1.介绍汉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讲解汉服的款式和特点,包括上衣、下裳、腰带、发饰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汉服的穿着方法和注意事项。
3.介绍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让学生了解汉服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
3.互动环节:1.让学生尝试穿着汉服,并进行拍照留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让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各自对汉服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4.小结: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同时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四、教学资源:1.PPT或者图片资料:展示一些汉服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视频资料:播放一些关于汉服的纪录片或者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3.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真实的汉服,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触摸,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网络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关于汉服的知识和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学习成果评价:通过作业或者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汉服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3教师自我评价: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计划。
教案示例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
走进汉服美丽教案

走进汉服美丽教案
教案:走进汉服美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掌握汉服的基本搭配和穿着方法。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准备
1.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2.汉服样本。
3.动手实践材料:布匹、针线、饰品等。
4.学习资料:与汉服相关的历史材料、文化介绍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15分钟)
介绍汉服的一些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展示汉服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探究(30分钟)
了解汉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白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地位。
分组进行小研究: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汉服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这个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职业是什么?
b.这个人物在当时社会对于汉服的认可和影响力如何?
c.这个人物对于汉服的贡献和传承有哪些?
3.示范与实践(40分钟)
选择一种汉服的款式,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汉服的基本搭配和穿着方法。
讲解汉服的基本款式、颜色和材质,并提供相关的样本供学生触摸和
感受。
4.制作与展示(30分钟)
发放布匹、针线、饰品等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汉服的部分饰品。
学生通过跟着教师指导制作汉服的饰品,如发饰、耳环、手镯等。
展示学生的制作成果,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5.总结与反思(1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幼儿园汉服衣服教案

幼儿园汉服衣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识别汉服的特点和魅力。
2.学习穿戴汉服的方法和习惯,培养服装意识。
3.发扬传统文化,了解汉族传统礼仪。
二、教学内容1.汉服的介绍和特点。
2.汉服的穿戴方法,细节注意事项。
3.模拟穿戴汉服,并进行配饰展示。
4.汉族传统礼仪的介绍,如敬茶、磕头等。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汉服的特点1.老师向幼儿展示汉服图片,并简单介绍汉服的种类和特点。
2.老师引导幼儿感受汉服的飘逸、华美、大气等特点。
第二步:穿戴汉服的方法1.老师展示汉服的基本穿戴方法,如头饰、衣着、鞋袜等。
2.老师向幼儿讲解穿戴汉服的注意事项,比如不能弯腰、穿戴顺序等。
第三步:模拟穿戴汉服1.老师向幼儿介绍汉服的组成部分,如上衣、下裳、长袜等。
2.老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体验穿戴汉服并进行配饰展示。
第四步:传统礼仪介绍1.老师向幼儿介绍汉族传统礼仪,如敬茶、磕头。
2.老师配以图示进行详细解释,让幼儿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3.老师指导幼儿进行模拟操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汉服的特点和魅力,并能够模拟穿戴。
2.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汉族传统礼仪的含义和实践。
五、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对汉服特点的理解和表述。
2.评估幼儿模拟穿戴汉服的完成情况。
3.评估幼儿对汉族传统礼仪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了解了汉服的特点和穿戴方法,并模拟了穿戴汉服的过程。
同时,幼儿对汉族传统礼仪也有了初步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汉服的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视野。
幼儿园汉服教案大全

幼儿园汉服教案大全一、教案一:介绍汉服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的历史文化背景。
2.能够辨认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汉服。
3.能够根据汉服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和归纳。
教学内容1.汉服的来历和历史文化背景。
2.汉服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汉服的概念和重要性。
2.呈现不同种类的汉服,通过图片、展示和现场试穿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汉服的不同种类和特点。
3.分组让幼儿协作,给不同种类的汉服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在小组间交流分享和比较。
4.总结,让幼儿向全班呈现自己小组的归纳和总结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二、教案二:制作汉服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制作的基本工艺和材料。
2.学会基本的缝纫和贴布等手工技能。
3.完成一件简单的汉服。
教学内容1.汉服制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2.汉服制作的基本工艺和材料。
3.汉服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汉服制作的概念和重要性。
2.展示不同种类的汉服,通过让幼儿手抚触观察和模仿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汉服的基本工艺和材料。
3.讲解汉服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让幼儿边做边学,完成一件简单的汉服。
4.总结,让幼儿进行展示和分享,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三、教案三:汉服游戏教学目标1.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合作。
2.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内容1.汉服游戏的规则和流程。
2.游戏中需要进行的动作和动作步骤。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汉服游戏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解汉服游戏的规则和流程,分组让幼儿进行游戏。
3.指导幼儿进行游戏中需要进行的动作和动作步骤。
4.总结,让幼儿进行小组分享和比较,进行讨论和评价。
四、教案四:汉服文化体验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
3.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
教学内容1.参观汉服文化展览和活动。
2.体验汉服文化和传统节日。
3.分享和交流汉服文化体验。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汉服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2.带领幼儿前往参观汉服文化展览和活动。
幼儿园汉服的教案

幼儿园汉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服文化的意义和历史背景;2.掌握汉服的基本款式和搭配方法;3.培养幼儿园儿童的审美、形象意识和礼仪素养;4.通过设计和制作汉服,促进幼儿的创意思维和手工技能。
二、教学内容1.汉服是什么?汉服文化的意义和历史背景;2.汉服的基本款式和搭配方法;3.制作汉服:制作裙子、腰带、头饰、鞋子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汉服是什么?1.通过图片、视频等途径介绍汉服的定义、分类、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2.通过讲述和园内宣传栏,让幼儿初步了解汉服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注重形象、讲究礼仪等。
第二课:汉服的基本款式和搭配1.通过展示多种汉服款式,让幼儿了解汉服的基本构成和不同款式的区别;2.通过试穿体验,让幼儿感受汉服的美感和与其他服装的区别;3.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幼儿了解汉服的搭配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制作汉服1.布置材料、工具,介绍简单的手工缝制方法和注意事项;2.引导幼儿设计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汉服,如裙子、腰带、头饰、鞋子等。
四、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视觉媒介引导幼儿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和搭配方法;2.体验教学法:通过亲身试穿汉服,让幼儿感受汉服的美感和与其他服装的区别;3.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幼儿思考汉服的搭配方法和注意事项;4.创意教育法:引导幼儿设计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汉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幼儿制作汉服的过程,评价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手工技能;2.通过幼儿展示汉服的过程,评价孩子们的礼仪素养、形象意识和审美品位;3.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观察等多种途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六、教学总结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汉服文化,引导幼儿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和搭配方法,通过制作汉服培养幼儿的创意思维和手工技能,以及增强幼儿的审美、形象意识和礼仪素养。
教学效果良好,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创意教育的特点。
汉服礼仪教案模板小学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服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认识汉服的特点、穿着方式及礼仪。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汉服的基本特点与穿着方式。
2. 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汉服礼仪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汉服图片、视频等。
2. 汉服服饰一套(教师演示用)。
3. 学生准备一本关于汉服的书籍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汉服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汉服的起源和特点。
二、讲解汉服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朝代的汉服样式,讲解汉服的发展历程。
2. 介绍汉服的基本特点,如:宽袍大袖、领口开衩、腰带束腰等。
3. 讲解汉服的穿着方式,包括衣物的摆放、穿戴顺序等。
三、讲解汉服礼仪1.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汉服礼仪的基本规范,如:行礼、鞠躬、揖礼等。
2.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汉服礼仪的实际操作过程。
四、实践操作1. 教师示范汉服礼仪,学生跟随模仿。
2. 学生分组进行汉服礼仪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汉服的起源、特点、穿着方式、礼仪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汉服的基本特点、穿着方式及礼仪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模仿准确、动作规范等。
3.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汉服文化。
2. 组织学生参加汉服主题活动,如:汉服知识竞赛、汉服表演等。
板书设计:一、汉服简介1. 起源:汉朝2. 特点:宽袍大袖、领口开衩、腰带束腰等3. 穿着方式:衣物的摆放、穿戴顺序等二、汉服礼仪1. 行礼2. 鞠躬3. 揖礼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汉服文化是否产生了兴趣?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关于汉服的中班教案及反思

关于汉服的中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汉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能够认识汉服的特点和传统文化意义;3. 能够通过模仿、绘画等形式感受汉服的魅力;4.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汉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认识汉服的特点和传统文化意义;3. 通过模仿、绘画等形式感受汉服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汉服的传统文化意义;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汉服的概念和起源,引导学生思考汉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学习(1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汉服的魅力和传统文化意义。
3. 模仿体验(20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汉服款式进行模仿,让学生亲身体验汉服的魅力,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创作表达(20分钟)。
让学生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汉服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5. 总结(10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汉服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汉服的兴趣很大,通过模仿、绘画等形式能够更好地感受汉服的魅力。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汉服的传统文化意义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汉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服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学生的创作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进行相关的绘画、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汉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汉服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记录幼儿园教案

汉服记录幼儿园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活动适用于幼儿园大班的文化传统教育。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穿汉服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幼儿对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认识汉服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汉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利用汉服展开角色扮演,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3.引导幼儿爱惜国家文化遗产,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汉服,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讨论对汉服有初步的了解;2.分组角色扮演(30分钟):老师提前为幼儿准备好不同款式的汉服,让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汉服并穿上。
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穿汉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自行设计角色扮演内容,让幼儿们有充分的自由和创造性;3.角色扮演表演(30分钟):老师引导小组间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让幼儿们在表演中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各组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及时点评,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汉服文化内涵;4.小结(10分钟):老师邀请孩子们讨论自己今天的角色扮演经历和感受,引导孩子们总结和评价本次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们爱惜国家文化遗产,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们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汉服文化内涵,感受汉服文化的魅力;2.教学难点:让幼儿们自主探究角色扮演内容,鼓励幼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让其在表演中感受汉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观察法:老师给孩子们展示不同种类的汉服,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汉服的款式、色彩、织造工艺等方面对其有初步的认知;2.小组讨论法:通过将幼儿分组,让他们自己设计角色扮演内容,鼓励幼儿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合作交流中深入了解汉服文化;3.角色扮演法:让幼儿们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汉服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内涵;4.奖惩制度: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并给予表扬,引导孩子们积极向上、做到自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2、知道汉服消亡史和斗争史3、简要了解汉服复兴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汉服款式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感2、认识汉民族在保存自己的文化时期展现出来的气节3、正确认识汉服复兴的概念并为其不断奋斗<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服的款式,消亡史和十年复兴2、难点:不同款式间的对比以及对复兴的意义和消亡史的解读<三>教学准备1、授课方式:讲述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问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2、授课时间:1课时3、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板书、图片(2)学生—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理清脉络。
找出疑问<四>教材学习导入新课会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正式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从迷惘到找回真正民族服装的故事。
【放PPT待图片放了三遍到四遍时停止】会长:没错,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汉服同袍的一个心路历程,的确,经过三百年的断代,人们对汉服几近遗忘,而我也经常着汉服乘公交上下班。
总会有人在一旁嘲笑,或者是讥讽叫嚣着议论:日本人,疯子,韩国人,穿越的,COSPLAY,作秀,炒作……抬头看向天……华,你的服章之美呢?夏,你的礼仪之大呢?着汉服的汉人,反被着异装的汉人嘲笑。
华夏,已离我们太远太远。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找回属于自己的衣裳,汉服。
会长:首先呢,请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哪个是汉族?(会员:第二个)会长:很不错。
第二个就是汉族,那么大家怎么认出他是汉族呢?(会员回答)会长:对,除了肤色,头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的服饰,衣服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蔽身体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世界观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间互相区别的最大特点。
那么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呢?汉服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先看看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藏族的民族服饰叫什么呢?对,藏袍。
朝鲜族呢?韩服。
满族呢?对马褂旗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旗袍马褂和现在改良过的旗袍马褂是有区别的,大家请看图。
旗袍经过三围收放,已经和西方礼服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汉服的含义也很明了了,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是民族的象征不是时间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会长:历史上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效仿,因此在服饰文化上,周边的韩国,日本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比如熟知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汉服制式上改造而来,而日本则有着魏晋唐朝的风格。
会长: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
比如礼记有《深衣》一篇,记载的就是对汉服中深衣这一款的理解,上半身四片布,代表四季,下身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袖子符合圆规象征天,裙子符合矩,象征地。
反映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
而汉服的组成如下【放PPT讲解】会长:而他的特征也可以用十六字总结【结合PPT讲解】会长: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下汉服的基本款式,汉服在历史上出现的款式千变万化,不胜枚举,但如果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汉服的演变始终是沿着一定的形态进行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只是表皮,而核心价值是没变的。
他可以分为首服,也就是俗称的帽子,外穿衣,内穿衣,足服,配饰。
而外穿衣作为汉服的主题,分为上下分制(衣裳分开传),衣裳连制(单独制作后缝合),通裁(一起制作)汉服:首先我们来介绍最古老的一种制式——衣裳制,衣,就是上身的衣服,裳,说文解字解释为障,也就是遮蔽的意思,也就是裙子,是最古老的一种衣服服饰,从先秦时期流行到明朝末年,也是作为礼服和祭服的存在,在宋徽宗听琴图和东坡听琴图中都可以看到男子穿着衣裳的记录。
并且在先秦时期作为男子正装出现,到秦汉以降,衣裳又被称为襦裙,慢慢称为女子的穿着,襦裙根据裙子的高低分为齐腰,齐胸襦裙,明朝则将衣服包住裙子,称为袄裙。
会长:下面我们来介绍另一种具有历史的款式,直裾,曲裾,裾就是衣服的下摆,曲裾就是曲折的下摆,直裾就是直接想下。
从历史上来说,直裾的历史是比曲裾短,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汉族是开裆裤,用缠绕的下摆可以防止走光,曲裾在秦汉时期是女子的正装,其后候才被襦裙代替。
在三国末年曲裾直裾传到日本,称为吴服,要变为日本的振袖留袖等款式。
当然,直裾曲裾和衣裳一样,是男女通用的,不过配色花纹有所区别。
会长:褙[bèi]子,对襟的女子罩衫。
大袖且较长的褙子有时又称为大袖衫或披风。
长度过膝,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罩在外衣外穿着。
大氅[chǎng]又称氅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
只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
半臂,就是只有一半袖子,就是俗称的短袖,穿着很方便,适合平时穿着会长,下面为大家介绍圆领、圆领袍、道袍。
这几样通城通裁,也就是一起制作出来的,没有分开,圆领又名盘领袍,顾名思义领子盘于脖下,为圆形。
圆领袍并非套头衫,而是左襟压右襟交叠而穿,系结于右肩,是唐宋明三朝的朝服,也就是公务员正装,也是士人的常服,但是在具体配饰有着区别,当然,这个也是男女通用的。
道袍并不是指道士穿着的服装,而是一种通裁制汉服。
指的是只镶领子不镶衣缘的开衩长衣。
当然,这种款式还有直裰和直身,其区别在于直裰的特点是两侧开衩。
无摆,直身其外面两侧有摆。
道袍特点是摆在里侧,并缝在后襟。
通俗的说,就是开叉处有没有缝布,以及缝布的位置。
会长:下一款就是明朝的运动服,阿迪和阿迪王。
额,是曳撒和贴里。
曳撒源自蒙古人的一色礼服质孙,蒙古名字叫jisum,质孙是蒙古语词汇的汉语音译,故史书中有多种写法:济逊、只孙、只逊、直孙、济苏、积苏、咎顺,等等。
印度莫卧儿王朝叫jama,在明朝文献里又叫做质孙或诈马/咱马(jama)。
在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
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汉服琵琶袖。
贴里贴里,又名帖里,属于汉服系统,类似深衣,即上衣下裳,是明朝出现的一种腋下系带的袍,通常穿在圆领、褡护之下。
取音(谐音)天益或者天翼。
也作为军服。
也是李氏朝鲜的军服。
他们的区别在于曳撒下裙是马面,而且两边有个小耳朵,贴里是没有的。
会长:下面看到的是中衣,又称里衣,是汉服的衬衣,起搭配和衬托作用,如同西装中的衬衫。
一般不可以外穿,可作为居家服和睡衣。
着礼服时必穿中衣,常服也只有配合中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中衣一般为白色,也可以选用其他颜色。
穿着时,领缘应比外衣稍高。
中衣包括包括中衣、中裤、中裙和中单。
汉服消亡史会长: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
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
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
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会长:让我们回到1644年的北京,1644年4月22日,明朝驻辽东总兵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
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后金军入关参战,致使农民军败退山、陕,后金军则直抵北京,顺治于同年10月1日在北京登皇帝位,满清帝国建立。
作为一个乘虚而入建立政权的关外少数民族满清政府为了扼杀广大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服这就是著名的“剃发易服”,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
这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其中的汉族人民进行的反抗和清军的血腥镇压都是空前震惊的!【具体看PPT】会长:当然,民间也流传是十从十不从的民谣,所以戏子,道士,和尚,都不同程度保留了汉服的样式,只不过略有变化,另外,周边的凡属国也一定程度保存汉服样式,图上就是琉球王国在满清末年的一次朝贡时期的合影。
会长:作为一位汉服复兴者,请让我说几句题外话——汉服刚刚推行时,被媒体斥责为“穿寿衣上街”,他们说的一点没有错,寿衣也是汉服的一种。
那是因为,在那样的暴虐之下,汉人活着是不能穿自己的汉服。
媒体却不知道,那时的葬礼上,往生者须以白布蒙面方可入土。
那是何意?无言相见列祖列宗也!汉服复兴【后面内容都可见PPT讲解】<五>课堂小结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款式:分裁,通裁,分制消亡:剃发易服复兴:王乐天,溪山琴况<六>巩固练习<七>课后作业<八>设计反思教师的讲诉还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收集材料,加深情感<九>相关链接教参教师网百度文库<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