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报告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苗族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就贵州苗族服饰进行研究。

贵州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精美的刺绣和富有特色的图案而闻名。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长衫、短衫、长裤、短裤等。

他们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为主,黑色袍子,黑色长裤,黑色鞋子,给人一种稳重和庄重的感觉。

苗族妇女的服饰则更为繁复多样。

她们的服装通常由上衣、裙子、牛子裤和头巾组成。

上衣分为长袖和短袖,刺绣精美,图案多样,让人不禁赞叹苗族女子的刺绣技艺。

裙子通常是一种腰身部位贴合的裙子,多以黑色为主,搭配上各种颜色的刺绣,使整个裙子显得绚丽多彩。

妇女们还会佩戴银饰物,例如银项链、银手镯、银耳环等,增加整体造型的华丽感。

此外,苗族族群主要根据地域和婚姻状况的不同,还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服饰。

例如长顶苗、大屯苗等苗族分支,他们的服饰颜色和款式独特,可以区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而苗族的已婚妇女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则会穿上妇女礼服,礼服上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图案,非常值得研究和欣赏。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苗族文化和传统的一种体现。

通过研究苗族
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苗族服饰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设计灵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创作。

汉服活动总结报告范文(3篇)

汉服活动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文化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我校于本月举办了一场以“传承汉文化,展现民族风采”为主题的汉服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广大师生了解汉服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怀。

二、活动概况1. 活动主题:传承汉文化,展现民族风采2. 活动时间:2022年X月X日3. 活动地点:我校操场4.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5. 活动组织单位:校团委、学生会三、活动内容1. 汉服展示:活动现场,汉服爱好者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汉服,展示出汉服的韵味和魅力。

从汉唐至明清,各式汉服让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了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汉服知识讲座:邀请汉服文化专家为师生们讲解汉服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穿着礼仪等知识,让师生们深入了解汉服文化。

3. 汉服体验活动:活动现场设置了汉服试穿区,让师生们亲身体验汉服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4. 汉服舞蹈表演:由我校舞蹈社团带来的汉服舞蹈表演,以优美的舞姿展现了汉服文化的独特韵味。

5. 汉服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检验师生们对汉服文化的了解程度,激发大家学习汉服文化的兴趣。

6. 汉服摄影展:展示我校师生拍摄的汉服美照,让大家共同欣赏汉服的美丽。

四、活动成果1. 提高师生对汉服文化的认知度:通过本次活动,让广大师生对汉服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2. 增强民族凝聚力:汉服活动让师生们共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了爱国情怀。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汉服活动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4. 媒体宣传效果显著:本次活动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活动不足与改进措施1. 活动不足:本次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存在部分环节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参与者对汉服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2. 改进措施:(1)提前做好活动策划,确保活动流程合理、有序。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

满族服饰调研报告根据对满族服饰的调研,我得出以下结论:一、满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满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当时满族建立了辽东王朝,后来又建立了清朝。

满族的服饰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清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良。

二、满族男性服饰特点: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要特征,款式上分为直裾和斜裾两种。

直裾是指裙子从领口到下摆都是垂直的直线式样,而斜裾则在左前裾上多一个斜裁。

此外,满族男性还会搭配长袍下摆处露出的内裤和长筒靴子。

在颜色上,满族男性服饰以蓝、灰、绿等深色系为主,且使用的是缎面等高质地的布料。

三、满族女性服饰特点:满族女性服饰的特点是繁复、华丽。

满族女性会穿上锦缎制成的旗袍,袖口和下摆处都有宽大的纹饰。

旗袍的领口上会绣上花纹和图案,背后通常有长长的腰带。

此外,满族女性还会佩戴丰富多彩的饰品,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在发型上,满族女性通常会盘起头发,并插上金属饰物。

四、满族婚礼服饰:满族的婚礼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娘通常会穿着锦缎制成的红色旗袍,配上金色的饰品,如头饰、耳环、项链等。

新郎则会穿上黑色直袖长袍,配以长筒靴。

在婚礼现场,新娘和新郎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动作,如行三步礼、跪拜礼等,以示对双方家族的尊敬和祝福。

综上所述,满族服饰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满族男性服饰以长袍为主,颜色偏暗,设计简洁;满族女性服饰则注重繁复、华丽的装饰,色彩鲜艳且饰品丰富。

在满族的婚礼仪式中,服饰更是起到了凸显尊贵和祝福的作用。

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

据传,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苗族先民就开始使用皮革制作衣物。

而后在唐宋时期,苗族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开始采用丝绸等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服饰风格。

二、苗族服饰的特点苗族服饰有着鲜艳多彩的外观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纹丰富:苗族服饰常常以各式各样的花纹进行装饰,如绣花、插花、压花等,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

2. 缝制精细:苗族服饰采用手工缝制,注重细节处理,常常有精致的刺绣、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3.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常以红、绿、黄、蓝等明亮的色彩为主,传达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 造型独特:苗族服饰的造型独特,如女性的长衫、马褂,男性的长袍、裹腿等,凸显了苗族人民的特有风格。

三、苗族服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文化传承:苗族服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传承和发展苗族服饰,可以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经济发展:苗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高品质成为了旅游和民族工艺品市场的热门产品,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民族认同:苗族服饰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也成为了苗族人民民族认同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穿戴苗族服饰,苗族人民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对苗族人民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也对现代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苗族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独特的文化和服装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篇报告总结了苗族服装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苗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辨识度。

苗民族的服装以花纹和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色彩鲜艳多样,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服装材质方面,苗族民众常用的是粗细相间的棉纱、布和丝绸等,这些材质透气舒适,适合多山地区的气候特点。

另外,苗族女子的服饰中常见的银饰也是苗族服装的一大特点。

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美丽、富裕和幸福。

其次,苗族服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他们的服装反映出了劳动与生活的实用性。

苗族男子的主要服装是长衫和裤子,而女子则着装更为丰富多样,既有长裙、上衣,又有披肩、包头巾等。

每一种服饰背后都蕴含着社会地位、年龄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苗族男女在服装上的差异也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分工和家庭结构的特点。

最后,苗族服装承载了苗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苗族服装在刺绣、染色和纹饰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技艺和独特的工艺。

苗族人民通过服装表达了对于自然、生命和传统价值观的敬畏和赞美。

服装上的图案和纹饰往往寓意着吉祥、祈福和幸福,这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俗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综上所述,苗族服装不仅仅是一种穿戴工具,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服装通过色彩、材质和纹饰等方面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

同时,苗族服装也蕴含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服装,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宝贵文化资源,而其服饰更是彰显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服饰,甚至在旅游中购买少数民族服饰进行穿着。

本文就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调研分析。

一、调研目的1.了解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底蕴;2.探究少数民族服饰在当地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3.分析近年来少数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2.网络调查3.文献资料收集三、调研结果1.不同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其中代表性强的有满族、蒙古族、藏族、侗族、壮族、苗族等。

这些民族的服饰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而且在设计、制作、图案等方面都采用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法。

比如说满族服饰,其中的满洲绸结就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洲绸结在设计上往往寓意着祝福、吉祥等,这些图案一般都以花鸟、山水为主题,着重表现出大自然之美。

再比如蒙古族服饰,包括蒙古袍、蒙古长靴等。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子日常服装,色彩丰富,设计独特。

而蒙古长靴则是蒙古族女子的标志性鞋子,被誉为“草原的眼睛”,同时也是蒙古族歌舞表演和马上表演中的必备道具。

2.少数民族服饰在当地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少数民族服饰在当地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和载体。

其次,少数民族服饰在当地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习俗、社交礼仪、文化活动的重要包装。

举个例子,藏族服饰在西藏地区拥有重要的地位。

藏族服饰的形式和款式众多,而整体感觉为古朴、民俗、色彩鲜明,创意性强烈,工艺精湛。

藏族服饰不仅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在社交、婚礼等场合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近年来少数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状况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文化产业,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近年来,少数民族服饰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不少企业和品牌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开启少数民族服饰市场的新篇章。

中式汉服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中式汉服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逐渐成为时尚界的热门话题。

本报告旨在对中式汉服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汉服的历史渊源1. 汉服的起源汉服起源于黄帝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体系。

汉服的形制在汉代达到鼎盛,因此得名“汉服”。

2. 汉服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汉服以深衣、胡服为主,具有朴素、实用的特点。

(2)汉代:汉代汉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制体系,包括冠、衣、裳、裤等,色彩鲜艳,装饰丰富。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服受到胡服的影响,形成了交领、直身、宽松的特点。

(4)隋唐时期:隋唐汉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和审美,形成了华丽、端庄的风格。

(5)宋元时期:宋元汉服以朴素、简约为主,注重实用性。

(6)明清时期:明清汉服在形制上趋于统一,形成了以马面裙、旗袍等为代表的传统服饰。

三、汉服的形制特点1. 衣服(1)上衣:汉服上衣主要有交领、圆领、立领等形制,以直身、宽松为主。

(2)下衣:汉服下衣主要有裙、裤、袴等形制,以马面裙、百褶裙等为代表。

2. 饰品(1)冠帽:汉服冠帽主要有冠、冠缨、幞头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饰品:汉服饰品包括手镯、耳环、项链等,色彩丰富,造型独特。

四、汉服的复兴与发展1. 汉服复兴的背景(1)国潮文化的兴起:近年来,国潮文化在我国逐渐兴起,汉服作为其中的代表,受到广泛关注。

(2)传统文化自信的增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渐增强,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2. 汉服复兴的发展(1)服饰设计:汉服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款式。

(2)汉服产业: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为汉服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3)汉服文化:汉服文化逐渐普及,汉服节、汉服秀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1一:调查目的:调查有关森马牛仔裤的各种信息,并与美特斯邦威做对比,在比较中看看该品牌的市场前景,并作为学习市场营销课程的一次实践二:研究方法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大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三:研究要点1.大学生在名牌消费中的比例2.商家及消费者对大学生追求名牌这一现象的看法3.家长帮孩子买名牌的心理4.学生谈自己购买名牌服饰的心理四:调查内容:森马牌牛仔裤在众多人群当中都持一种一般的态度高达60%,那么他们是持一种喜欢还是不喜欢呢?据调查喜欢的人占28%而不喜欢的占12%,由此可见森马牌的牛仔裤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的,那么在这么多人群当中有很多类型的组合,其中大多数为高中生及大学生里的人购买,他们的年龄大多也在16-20之间的就占32%,20-25之间的占15%,25岁以上的占3%,消费者在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态势,调查结果青年学生是购买的主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在这些青年时代的人眼里,森马的牛仔裤那些地方吸引他们呢?又是哪些地方导致一些人不喜欢呢?据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是因为森马的牛仔裤时尚的款式而喜欢购买,而另一些48%的人是因为森马的价格太高不喜欢购买,由此可见森马的牛仔裤完全可以在市场大量销售的,但因为价格太高的问题,让森马在市场上落了一大节,可见森马不适宜于郑州市民的销费,也就是个人收入和消费不成比例,而导致有56%的人对该产品的牛仔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对森马牛仔裤所设计的款式都无所谓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

因为价格太高有70%的人都认为该品牌的裤子价格在100以下才能是更多的人接受,也就是因为价格太高而导致另一种隐患,就是有62%的人对森马牛仔裤的未来发展也不太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服饰报告一、我们选择的题目是民族服饰,选择原因如下:1、历史是社会的影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的记录着人们在不同时期内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

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的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紧相连,服饰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选取这个主题的原因。

2、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二、民族服饰汉服简介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

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

既有交领右衽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庆幸的是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

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

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上古时期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

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

《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

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

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

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

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

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

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

秦汉时期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

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

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

“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

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

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绮、裤互称。

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

桂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

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桂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

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桂飞髯”。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

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

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

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

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男子服饰,以蟆头袍衫为尚,蟆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

宋朝时期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宋代的褶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

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

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

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

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

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褶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

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

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

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民国至今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

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

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使传统的汉族服装。

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

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

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

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

注意①、汉服非自然消失,而是人为消失。

②、汉服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服饰。

所谓“唐服、宋服、明服”全部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③、汉服不是复古也不是COS,而是复兴。

以服装为载体所进行的汉民族文化复兴活动。

④、汉服只是民族服饰,不是国服复兴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国服,复兴汉服的人既可以的汉族人自己也可以是少民同胞,而不是所谓什么爱好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小组活动过程记录:雷帅:PPT制作。

郭静梅、孙普、陈正一:搜集材料,撰写报告。

任艳芳、孙寅婷:演讲,演讲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