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评析

合集下载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日出》是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陈白露为夺回儿子,与混
混的争斗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故事。

在剧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解读。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社会的剧情设定有关。

故事背景设定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女性地位低下,男人有权支配妇女的命运。

陈白露一直被男性控制和剥夺自由,她的儿子
被父亲带走,她不得不为能够见到儿子而与混混周旺爆发冲突。

整个剧情反映了封建家庭
中女性的束缚和无奈,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制度的严重限制,无法摆脱。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与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有关。

剧中男性角色对陈白露持有轻蔑
和歧视态度,认为她是下等人,企图将她摆布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陈白露在努力争取儿子
的归还时,遭到了男性的羞辱和暴力,被打得头破血流。

整个过程中,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和压迫使陈白露陷入了悲剧的境地,她的命运被这种男权思维所左右。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与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挣扎有关。

陈白露抛弃了父母,跟随
周旺,但却渐渐发现周旺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混混。

她对儿子的挚爱使她决定与周旺决裂,
并为了能够见到儿子而与他进行斗争。

她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而是落得个头
破血流的下场。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个人的无助和无奈,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不完美。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关注女性的戏剧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在剧中的不幸命运源于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陈白露是一个被迫离婚的女人,她的丈夫家中有了新婚妻子,迫使她做出离婚的决定。

这使得她失去了丈夫的经济支持和社交地位,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陈白露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男性,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使得她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地位,易于被剥削和压迫。

曹禺通过陈白露的命运,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权利的忽视。

陈白露在面对丈夫的背叛和离婚后,没有获得任何公正的待遇和补偿,而是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尊严。

她被社会抛弃,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沦为了舞女这个被鄙视和歧视的职业,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和压迫。

曹禺通过揭示女性的困境,呼吁社会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保护。

陈白露的悲剧还体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上。

她的女儿小香是她对未来的希望,但她没有能力给予女儿良好的生活和教育。

小香最终被迫成为了舞女,走上了母亲一样的悲剧命运。

这表明了陈白露作为母亲的无能为力和失败,也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代际剥削和继承的悲剧。

陈白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禺通过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自我意识。

尽管处于弱势地位,陈白露依然不愿意妥协和屈服,她努力解救自己和女儿的命运,通过努力学习舞蹈技巧,希望用自己的舞蹈才华赢得尊严和社会地位。

即使她展现出了耀眼的舞蹈技巧,但她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被迫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这表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无法战胜的,女性的抗争和努力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

曹禺的《日出》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她的努力和反抗最终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

日出曹禺电影观后感电影《日出》是中国现实主义作家曹禺创作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于1960年上映,由导演季羡林执导,获得了第四届国际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电影描述了大饥荒时期一个贫苦农村的生活场景,以及土地改革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讨论。

电影《日出》以真实、细腻、充满震撼性的艺术手法,呈现了中国社会在大饥荒时期的状况。

电影围绕着农村一个家庭的生活展开,主要包含了农民阿五、草率、阿四和贫寒女子阿凤等人的命运故事。

他们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艰难生存,面对着食物短缺、疾病、饿死等深重的苦难。

电影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表演,展示了大饥荒时期农民的困境和无奈。

农村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几乎无法想象,农民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进行艰苦的劳作,但收成仍然微薄,生活无望。

然而,面对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忍饥挨饿的日子,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仍然坚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电影中最令人心碎和触动的是那对年轻的夫妻阿五和阿凤。

他们在大饥荒中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境。

阿凤为了给阿五凑足2块钱交纳种子款,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鸡蛋,用自己的希望换取了阿五的希望。

而当阿五在火场中拼命救火的时候,阿凤却在家中抱着残缺的悲痛哭泣。

这种对生活的坚持和对爱情的执着让人动容,也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逆境求生的毅力与勇气。

电影中还展现了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冲击。

在阶级斗争的浪潮中,土地主义者代表的清查队来到村庄,对富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有些人不惜流血牺牲。

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们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抉择,他们被迫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上,亲人之间关系也因此紧张起来。

电影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冲击和重塑,同时让观众反思权力与正义的关系。

总的来说,电影《日出》以其深刻的社会反映和情感描绘,让人深思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深刻观察和批判的文化文献。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话剧作品,通过对陈白露这一角色的塑造,揭示了悲剧命运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令人遗憾和同情的悲剧人物,在她个人命运的背后,可以看到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困境。

陈白露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再嫁给了秦老头,原本幸福的家庭被破坏了。

陈白露与母亲不合,离家出走,成为了“妓女”。

她拒绝了当地的卖淫行为,希望寻找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但最终仍然沦为娼妓。

在这个过程中,陈白露时刻面临着无法抉择的困境,她渴望得到爱,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却让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霸凌,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美好的追求。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反映了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和命运。

曹禺在剧中通过陈白露这一角色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陈白露的一生被男性的欲望所左右和摧残,她成为了男性玩弄的工具,甚至被自己所爱的人,宋子文杀死。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财产,缺乏独立地位和选择权,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决定。

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曹禺力图唤起社会的关注,呼吁改变这种封建思想下的社会结构,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尊严。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不仅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问题,也具有普遍的现代社会问题的代表性。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无数弱势群体的写照,在当代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社会的不公正分配、道德沦丧、人性的扭曲等问题使得很多人在追求幸福和真爱的道路上陷入苦境。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警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上的不公和不义,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努力改变社会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曹禺的《日出》通过塑造陈白露这一悲剧人物,展示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和人性的挣扎。

陈白露的个人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残酷,也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更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挣扎。

这部戏剧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并呼吁改变现实,争取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作品以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道德沦丧。

而其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更是被视为悲剧命运的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命运,带领读者了解这位角色的悲剧人生。

陈白露的命运与封建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日出》中,陈白露作为女主角,陷入了家庭和社会的角力之中。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严苛的时代,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陈白露的命运就像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绑架的代表,她没有选择自己的生活,而是受到了父亲和丈夫的支配。

在戏剧中,陈白露的父亲一手安排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又因为权力和金钱而迫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陈白露的一生都困在了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陈白露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控制和剥削。

在《日出》中,陈白露的父亲和丈夫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的男权代表。

他们以权力和金钱作为手段,控制和剥削着陈白露的命运。

陈白露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顾她的感受将她嫁给了李寿,而李寿则是以权力和金钱来对待妻子。

他不顾陈白露的生死,只顾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经济利益。

陈白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最终沦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她的命运受到了男性的牵制和操控,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而更重要的是,陈白露的命运也是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在《日出》中,曹禺通过描写陈白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

陈白露的悲惨遭遇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席所导致的。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尊重和尊严变得荡然无存,道德和伦理被人们无视,只有权力和金钱才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陈白露的命运也正是这种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观念的缺失的一个缩影,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陈白露在曹禺的笔下成为了社会的受害者和悲剧的化身。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曹禺剧作《日出》赏析
1、形式创新与思想内容:
《日出》是继《雷雨》之后问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题材和形式上与《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体现着剧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华。

曹禺认为《雷雨》“太像戏”了,在技巧上“用得过分”,因此,他决定舍弃在《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而在《日出》中采用了“横断面的描写”,一改过去高度压缩紧凑的结构模式,通过“片断的方法”展现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观众对当时的社会人生产生整体的印象。

《日出》以旅馆里一间华丽的休息室为背景,通过交际花陈白露耳闻目睹了当时大都市的种种丑恶现象,将社会各个阶层众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中血淋淋的世态惨象。

其中既有官僚买办资本家对劳动群众的压榨欺凌,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奢靡腐化和尔虞我诈,同时还充满了一群小人物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场面。

2、“日出”的双重象征意义:
在曹禺看来,“日出”象征着那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即作者理想中的光明社会。

对社会和人生深感失望的陈白露选对死在日出之前,让太阳留在幕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她的死无疑是对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和控诉。

在曹禺有潜意识中,“日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对一种美满爱情和一个理想的家的企求。

在《日出》的表层结构下,还潜藏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陈白露在与不同的男性交往的过程中寻找能作为自己感情依托的一个家,但她却始终只能留在旅馆,带着对家的渴求、带着深深的绝望和看不到日出惆怅离开这个世界。

正是这种从心灵深处不自觉地设置出的一条暗线,使《日出》没有成为一幅简单的世态漫画而更具内涵、更耐人寻味。

《日出》影评

《日出》影评

曹禺《日出》影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曹禺的《日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本剧主要讲述上世纪30年代被投机银行家潘月亭包养在大旅馆的高级妓女陈白露,及其周围人的关系与行为。

本剧内容厚重,主题深邃,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也映射出今天的社会现实。

既有作者对尸位素餐的“有余者”的揭露斥责,也有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不足者”的同情和人文关怀。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等。

这些人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此剧的一大特色在于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主要通过“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揭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

上层社会生活的奢侈与糜烂与下层社会生活的贫苦与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出》对群众包括工人群众的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被压迫群众包括工人群众对吃人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憎恨,对一个光明社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望。

它以令人吃惊的现实描绘表明了一个伟大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征兆。

因此,《日出》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

《日出》具有一种诗意的真实。

作者在揭露那些黑暗的同时,又让我们发现那些被扭曲的人物有着一颗善良美好的灵魂。

像翠喜、陈白露,在他们污秽的外观下,作者让我们看见了她们心中的痛苦、希望和美好的心灵,以及她们对黑暗生活所发出的抗议和愤怒。

看完《日出》虽沉重悲哀,犹如巨石压心,然而剧中又为观者留下一簇微弱而持续的希望,乃是人性中向往光明之处,它隐约地出现在戏中。

而那些迎着太阳、唱着以“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的小工们,即将是推翻旧社会的主力军,这也让我们相信:红日,总有一天会照进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使见光则死的兽与鬼们魂飞魄散,让人们可以磊落的做人,而世界,才会像一个生者的世界。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作者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宝和下处”有限的空间,召来了三教九流,全声色地表现了魑魅魍魉盘据的旧世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的本质,因而使《日出》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开放、真切、自然。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对于陈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内心的激烈冲突和他们被窒息被毒化的心灵历程。

而对胡四、顾八奶奶、张乔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画,则是着眼于他们性格的主要特点,用夸张、重复、强调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鲜明,如:胡四的“贱”、顾八的“俗”、张乔治的“洋奴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日出》评析
曹禺《日出》评析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

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

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

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

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

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

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

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显露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作者利用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宝和下处”有限的空间,召来了三教九流,全声色地表现了魑魅魍魉盘据的旧世界,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的本质,因而使《日出》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艺术上,作者“试探一次新路”,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的特点,开放、真切、自然。

人物形象的刻画,仍是《日出》最成功之点。

对于陈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写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内心的激烈冲突和他们被窒息被毒化的心灵历程。

而对胡四、顾八奶奶、张乔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画,则是着眼于他们性
格的主要特点,用夸张、重复、强调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鲜明,如:胡四的“贱”、顾八的“俗”、张乔治的“洋奴相”。

翠喜的刻画体现了作者主观的感情与客体描写高度有机的融合。

他写出了一个老妓女的职业特点、生活习惯、人生哲学和感情表达的方式,没有人为美化她,但却写出了与粗俗的外表形成对比的“一颗金子的心”,使这个悲剧形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这部话剧揭露了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论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还是“朋友”之间,无不是以金钱建立起来的关系。

在这部话剧中,主要人物陈白露、方达生。

陈白露是一个贪于享乐的女性形象,她想拥有金钱,又大量挥霍金钱,不惜借债、赊欠,不惜出卖自己的笑脸来换取金钱。

她的丈夫已经死去,她“厌倦”了爱情,这其实是她的丈夫在生前给她在感情上留下的伤痕,其实她也是同样对待她的丈夫的,也同样给她的丈夫留下了感情上的伤痕。

陈白露其实是在用挥霍金钱来派遣自己心中的愁苦,她说过:“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怕。

”她爱她的丈夫,即使离婚之后。

剧中刻画的剥削者、阴谋者的形象最大的是潘月亭,他的银行亏空,无钱来支付取款,一心想用债券来取得高额回报,但他想不到的是他却被金八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弄了个破产。

他对他的雇员是那样的苛刻,他银行的一个书记每月的工资竟只有十二元五角,最后竟逼死了这个可怜的小书记——黄省三及其几个孩子,黄的妻子也离开他和孩子而去,这样的悲剧都是潘月亭造成的,他残酷的压榨每个人,无论是“朋友”、雇员,还是顾客,都是他压迫的对象,包括那些为他盖楼的民工们。

潘月亭在剧中代表了最大的剥削者的形象,是社会中这类人的缩影。

还有一个李石清,他不甘受压迫,勇于“盗窃经济情报”,偷看潘月亭的抵押合同,但是他
又是一个极残酷的人,他看不起黄省三,他不顾妻子,也不顾孩子,一心想弄钱,钱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妻子,是他的
孩子,是他的一切。

李石清即使再阴险,他最后也没有从他的老板哪里弄到钱,他的金钱梦也随着潘月亭的破产而宣告破灭,这也许就是恶人终有恶报吧。

最让人痛恨的是他对待黄省三的残暴,他对黄简直是不留一点情面,其实他应该去同情一位几乎同他在同一地位上的同样受剥削者,虽然他是银行的秘书,但他不应该去残暴地对待这样一位黄省三,这样可以看出,他如若真的成为一位像潘月亭一样“富有”的人,他依然是一个剥削者,一残酷的剥削者。

最让我看不起的是剧中的王福升,那位旅馆的茶房。

在我看来,王福升是一个阴险而毒辣的刽子手,他表面上逢迎着他的主子们,但背地里却在反对着他们,他和金八一伙又有勾结。

他虽然是一个地位十分低下的茶房,但是他并看不起像他一样的人——黄省三、小东西等人。

当黄省三到旅店时,是他在不断地赶走他们,侮辱他们,威胁他们。

对黄省三,王福升是一个处于同等地位的欺凌者,王福升以为他在豪华旅馆中伺候着这些“富贵”的人,他就有了资本,他就有了看不起别人的资本了;对小东西,王福升是杀害她的间接的刽子手,他为了摆脱责任,也为了讨好金八的人——黑三。

在这部话剧中,王福升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最阴毒的人了吧,他做的都是属于叛徒一类人做的事。

整个四幕话剧中,在第四幕中的插叙让那个人豁然开朗,陈白露为什么落到这种境地,是因为她婚姻不如意——离婚,却深爱着她的丈夫,使其沦落到这一步。

在第四幕所有的疑团都让人明了了,在第一幕中她为什么有即使“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

因为她试验过,她曾经如一个未经世故的傻孩子,带着如望万花筒那样的惊奇,和一个画儿似的男人飞出这笼”的感受,到第四幕终于由主人公自己吐了出来,让人们明了了。

还有从第一幕就出现的《日出》这部小说始终贯穿着全剧,这部小说是她丈夫写的,这是她深爱着她丈夫的见证,因为她读,天天读这部书,她始终在念:“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最后,她——陈白露,就在这样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