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曹禺的四大喜剧的名词解释

曹禺的四大喜剧的名词解释

曹禺的四大喜剧的名词解释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剖析社会现实、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幽默感而著称。

其中,他以四部喜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日出·三人行》尤为著名。

本文将对这四部作品进行一定深度的解释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雷雨》。

该作品以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家庭困境和恶行为背景,揭示了社会阶级冲突和道德败坏的问题。

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曹禺生动地刻画了一批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例如杨家庆和荣兰芝。

他们分别象征着一个富家子弟和一个苦命的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深陷病态的关系中。

《雷雨》用深刻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价值观,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

接下来是《日出》。

该剧以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悲剧命运。

通过主人公父亲、母亲和儿子的角色展开,曹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其中,父亲代表了传统的封建道德和权威,母亲则代表了妇女的压抑和对解放的渴望,而儿子则是新一代的希望和抵抗的象征。

整个剧情既有悲剧色彩又带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第三部作品是《原野》。

该剧以国共内战时期的农村社会为背景,展示了农民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命运。

通过精细的角色刻画,曹禺展现了农民的顽强和牺牲精神。

主人公柳先生是一个保守的地主,但他对祖国的爱和人民的苦难感使他在战争中逐渐觉醒,并最终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道路。

《原野》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道出了战争时期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变迁。

最后一部作品是《日出·三人行》。

这部剧是《日出》的续篇,延续了其中的主题和人物。

剧中的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观点。

曹禺通过这三个角色展示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差异和斗争。

剧中妻子的变化和她与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的压力和改变,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迷茫感。

通过对曹禺的四部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扎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

雷雨话剧赏析雷雨话剧赏析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从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 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1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曹禺的《雷雨》赏析,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

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从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四幕话剧雷雨赏析

四幕话剧雷雨赏析

四幕话剧:《雷雨》赏析曹禺(一)知识教学点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

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

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

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

《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

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喜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喜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喜剧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脍炙人口。

其中,他的四大喜剧作品尤为经典,包括《日出》、《雷雨》、《原野》和《日出·日落》。

这四部作品代表了曹禺在国民革命时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创作。

首先,我们来探讨《日出》。

这部剧作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以及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一家小偷窃团伙的描写,曹禺带领观众深入认识到社会等级的不公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他通过剧中角色的言谆意重,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中人人都在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真实状态。

此作品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成为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的典范。

接下来是《雷雨》。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家庭故事,以家族冲突为线索,揭示出封建残余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压抑和影响。

剧中的各个角色鲜明而富有深度,通过他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曹禺成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困境。

作品中随处可见对传统礼教的自由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使得《雷雨》成为曹禺作品中的瑰宝之一。

其次是《原野》。

这部剧作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比为题材,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曹禺通过不同个体的命运扭曲和生活困境让人们意识到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不公。

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将其融入到剧中角色的形象和对百姓心态的描绘中。

这使得《原野》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动情的农村世界,使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深思引发共鸣。

最后是《日出·日落》。

这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他个人经历和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剧中以一个家庭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人物的表演和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现实困境以及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

曹禺借助细腻的笔触和智慧的叙述,在剧中刻画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和寓意深远的寓意。

曹禺的四大喜剧作品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涵来看,都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

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

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

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

“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

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

“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

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

不算多事。

互相监督也是好的。

”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

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

”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

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

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

”“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

”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

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

”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间由襄理变成了扫地出门的“废物”。

在“小东西”事件和公债的问题上,潘月亭对金八爷表现出了极端的退让。

这也是他深谙世故的体现。

如果潘月亭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代表的话,那么李石清就是上层与下层人物之间的枢纽。

他精明、能干、咄咄逼人,然而他的自恃聪明却导致了悲剧。

李石清掌握了潘月亭已将资产全部抵押出去的抵细,自鸣得意。

看到潘月亭对他的退让后,更是步步紧逼,(再顶一句)“的的确确行里不但准备资金不足,而且有点周围不灵。

金八爷这次提款不就是个例子吗?”他抬出潘月亭不敢得罪的金八爷再打一打潘月亭已落了一半的气焰。

看到潘月亭有些不安,李石清便抢了一句:“可是,经理,自从您宣布银行赚了钱,把银行又要盖大丰大楼的计划宣布出去,大家提款的又平稳了些。

”这一“顶”一“抢”,使李石清觉得自己已操了一半的胜券。

他进一步暗示潘月亭:“我总是为经理服务的。

呃,呃,最近我听说襄理张先生要调到帝的地方去?”李石清乘潘月亭之虚而入,使潘月亭就范,他急功近利的心理此时已得到了鲜明的表
现。

但是,一时的占上风并没有给队带来好运气。

潘月亭在他踌躇满志勾勒银行的美好前景时给了他以致命的打击——解雇了他。

李石清恼羞成怒,在潘月亭离去后愤恨地说:“我要宰了你,宰你们这帮东西”,显赫几日的李襄理就此从上层社会中消失了。

他自作聪明、急功近利、卑鄙、自私,最终落得悲剧结局。

潘月亭在辞退李石清之后,也难逃破产的命运。

曹禺在剧中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本质。

陈白露: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有着自己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她独自到社会上闯荡,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能在身会上闯出一条路来,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论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的生活。

按理,她如果自甘堕落,一直麻木下去,凭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也许会有李月亭及金八爷之类的有钱、有权的人来赖以委身,直到灯枯油尽。

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想有所反抗,尤其是当她知道小东西打过金八,便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

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

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陈白露的人生悲剧,
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李石清:这是曹禺笔下在《日出》中写的最成功、最丰满、最生动的人物。

《日
出》中的李石清是一个性格复杂,善恶混合的悲剧角色,他和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之流都是潘月亭的雇员,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恨人妖颠倒,人人相食的丑恶社会.但唯一不同的是黄认命,而李石清则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有强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和发财欲望正是野心和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变成了良心泯灭,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
李的年龄有三十左右,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庭没有什么靠山和底子,全要凭他个人的打拼,家中的妻子孩子要靠他来养活,生活的重担落在他身上,于是他要用他的大脑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寻求一丝喘息,他可不愿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那样的话,可能支撑不起这么一大家子,他只有冒险,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是整个《日出》中最了解世态之人,明白金钱带来的威力,深谙人际关系之举足轻重,懂得如何权衡利弊,他已然把他每日里出入的场所当作了战场,生与死也就在刹那之间。

他是一名老于世故的斗士,不缺乏智谋和勇气,只是少了一点运气,最终落败而归,但象他这样的人,不在潘月亭手下混,也有能力在李月亭张月亭手下混,就其人品最终能走多远不得而知,这是个灵魂上不算纯净的人,是被社会逼出来的,不自甘堕落,无异于死,其实他也是个受害者,他儿子的夭折,似乎也是他命中的一种赎罪?而看起来他不过是参与了一场狗咬狗的争斗,并未危及到其他无辜者,没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人物命运算得上是凄惨。

他的内心深处很复杂,时而卑微猥琐、时而盛气凌人,菱角很多面,这样的人如活在今世,是个很吃香的人,八面玲珑,阿谀奉承,察言观色,太符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标准,可惜生不逢时,出生的太早。

方达生:这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寄托了曹禺先生在那个时代的期望和光明,他有着和陈白露一样的连线功能,把《日出》中的各色人等串烧起来,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他不屑于包围在身旁的糜烂和堕落,有强烈的正义感,似乎也有想做救世主的愿望,只可惜形单影薄,不可能去改变现状,他不具有革命性的意味,只是一个穷知识分子是无奈何于那个腐朽没落的社会的。

小东西:苦大仇深,无处伸冤,这就如大千世界里的一只蚂蚱,可以随意被人拿捏,身体和生命的同样脆弱,使其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唯有死是她的选择。

李太太:较为典型的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妇女代表,温良、贤淑,非常听命于丈夫,不管错与对,缺乏反抗精神,受传统观念颇深,夫权思想严重,顾家守业,应当是许多男人们希望拥有的妻子类型,如今这一类的很少,甚至绝迹,妇女翻身做主,不会老实巴交地服帖老公,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你唇枪舌战就算是一件幸事,李太太估计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品牌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