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话剧赏析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d.回溯法的运用:剧作家为将三十年间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中加以表现,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了“现在”正发生的事情,而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推动“现在的戏”发展,从而使得剧作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e.《雷雨》中还运用了各种有关情节结构的技巧,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和剧情的紧密性,提升了剧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①独特的结构艺术结构。《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标志现代话剧的成熟,在结构方面多有特色,表现如下:
a.结构严密而线索分明:《雷雨》采用西洋戏剧的“三一律”结构,将三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集中于一天,在周公馆及鲁家两处展开,情节高度集中,剧作矛盾众多而线索分明,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明线,以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为暗线,互为影响,使得全剧八位人物处于紧张冲突中,引人入胜。也使得剧作呈现出严谨连贯、有机统一的效果。
b.巧用“巧合”成网状结构:《雷雨》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同时各种矛盾冲突间呈现出巧合性联系,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以各种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如侍萍到周公馆看完女儿,却因此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周萍与四凤相恋而出走,最终因此揭露出二人的兄妹关系。
c.封闭式结构的设置:《雷雨》吸收外国剧作经验,形成封闭式的结构。戏剧从冲突中开幕,舍弃剧情交代,而于后果的卒然爆发中交代前因。而“序幕”及“尾声”的设置产生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全剧的悲悯情怀。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

《雷雨》写作特点赏析《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于1934年首次演出。
该剧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下面将从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详细分析《雷雨》的写作特点。
首先,题材创新是《雷雨》的突出特点之一、传统话剧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婚姻等题材展开,而《雷雨》将焦点放在了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命运与结局。
无论是吕家、冯家还是武家,每个家庭都代表着当时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悲剧,引发了当时观众的共鸣。
这种关注小人物的创新思维,使得《雷雨》成为一部充满真实感和社会关怀的作品。
其次,人物形象塑造是《雷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从吕家的软弱无能、冯家的狡猾自私到武家的懦弱自卑,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语言表达也是《雷雨》的一大特点。
曹禺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繁复和现实的残酷。
剧中对话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紧密结合剧情的发展,增强了话剧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曹禺在剧本中融入了大量的诗意描写,使得剧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细腻。
言外之意、隐喻与比喻的运用,使得剧本兼具了戏剧性和文学性,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体验。
最后,《雷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剧中通过吕家、冯家和武家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封建家庭的权力斗争、贫富悬殊、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等问题,使得人物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通过展示这些社会问题,曹禺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入批判,并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之,《雷雨》以其题材创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成为一部备受赞赏的经典之作。
曹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与心灵困境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雷雨角度赏析与评价

雷雨角度赏析与评价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作品,于1934年首次上演,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从雷雨这部话剧的角度来看,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描绘是非常深刻的。
作品以20世纪初的中国南方小城为背景,通过一个富家少爷和一个贫苦姑娘的悲剧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和封建伦理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这个小城里,充斥着虚伪、贪婪和道德沦丧,人们的内心被扭曲和扭曲,而这一切都在雷雨这场风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扭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雷雨这部话剧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一个情节都与整个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尤其是主人公陆小凤和秦淮,他们的命运坎坷,爱情悲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最后,雷雨这部话剧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非常高的水准。
曹禺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情节,将社会现实和人性冲突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尤其是在对话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具体,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此外,雷雨这部话剧还运用了大量的舞台布景和音效,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尤其是在雷雨这场风暴的描写上,作者通过舞台布景和音效的运用,将整个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雷雨这部话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幕话剧雷雨赏析

四幕话剧:《雷雨》赏析曹禺(一)知识教学点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
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
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
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
《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
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求,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雷雨》解析

人物关系
• 1.周朴园和侍萍:侍萍被周朴园玩弄后遭到抛弃,她 为周朴园生了儿子周萍. 2.周朴园和繁漪:繁漪是周朴园的妻子.她是周冲的 母亲.但是她与周萍却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 情人的乱伦关系。 3.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寻短见被救起,嫁给了鲁贵, 生了儿子鲁大海和女儿四凤. 4.侍萍的女儿四凤与同母异父的周家大少爷周萍 热恋,已经怀有身孕,重蹈了母亲的覆辙。 5.鲁大海在周朴园的厂子干活,作为工人运动的 代表,他被周朴园开除了。
《 雷 雨 》 赏 析Biblioteka 简介写作背景
名人评价
人物介绍 人物关系 人物分析 戏剧冲突 语言艺术
《雷雨》简介
•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 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 是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 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 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 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雷雨》大结局
戏剧冲突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 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 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 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 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 性质的冲突。
• 梅侍萍, 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
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 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 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 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 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 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 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 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雷雨的艺术鉴赏

雷雨的艺术鉴赏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上海滩的一个中产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下面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雷雨进行艺术鉴赏。
首先,雷雨的剧本结构紧凑合理,情节跌宕起伏。
整个剧本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有自己的高潮和转折点。
第一幕主要描写了儿子雷声与家庭女教师苏雨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雷声对苏雨的深情以及雷家对他们的反对。
第二幕则以儿子雷电与女佣范雨儿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雷电对范雨儿的纯真感情和范家的阴谋算计。
最后一幕则以雷电与范雨儿的结婚为节点,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内心斗争和现实压力。
通过这样的剧本结构,曹禺成功地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雷雨的人物塑造极具深度和多样性。
从主要角色雷声、雷电、苏雨、范雨儿以及父母雷娘和雷父的塑造来看,每个人物都有着明确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声坚定而又执着,雷电天真而又善良,苏雨温婉而又坚强,范雨儿聪明而又机智,雷娘和雷父则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心态和命运。
最后,雷雨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话和对比。
剧中的对话既有情感的交流,也有思想的碰撞,通过对话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心矛盾,使得观众更能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而剧中的对比则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上,如雷父雷娘的保守与雷声雷电的进步,雷电范雨儿的天真与雷声苏雨的成熟等等。
这些对比使得剧作更具层次感,并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总之,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优秀作品。
它以其紧凑合理的剧本结构、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和巧妙运用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雷雨都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话剧赏析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在《雷雨》诞生不久,谈到《雷雨》的创作主旨时,曹禺先生明确的指出:“我认为不应该用欺骗去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
”在《雷雨》序中他也曾提醒大家,《雷雨》绝非一个社会题话剧,而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一、《雷雨》剧情介绍
三十年前,周朴园,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即鲁大海)带走,他为了金钱就这样遗弃了他们母子俩,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但却被救起,求死不成的她,为了孩子,又嫁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风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也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母异父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又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也相互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结果,周萍自杀,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蘩漪发疯,侍萍离开,这个罪恶的家庭,最终归于毁灭。
二、《雷雨》故事结构
《雷雨》在写作上符合“三一律”,即一天之内,同一地方,一件事情。
这使得本话剧更加具有西方的艺术性。
正是通过了这个“三一律”,才使得本话剧在
拥有东方的特色的同时,又具有西方的艺术性,融贯中西,使得本话剧在文学性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再者,本话剧还通过了声音与色彩的设置,使到从环境中会烘托到人物的心理,也衬映着本话剧的中心主旨,使观众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受到感染,能更好的使到观众与本话剧内容引起共鸣。
(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
本剧中,在最终的悲剧发生之前,接二连三的制造悬念,产生冲突。
分属于两个家庭里的八个人,由于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和鲁侍萍的一段感情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又夹杂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这种人物关系主要是人物之间的情感,比如周萍和四凤,周萍和繁漪,周冲和四凤,四个人之间就出现了三种交织在一起的感情。
这样密如网的人物关系是本剧传奇色彩之所在,也使得整部剧高潮迭起,悬念迭出。
(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
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
剧中所有人都紧密相连,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密集中结构。
(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三、《雷雨》故事人物性格分析
蘩漪:雷雨》剧中唯一活着的人,因为她敢反抗,因为她懂得去追求,尽管她与周萍的爱是一种不正常的,但是她的形象依旧是剧中的一大亮点。
蘩漪在故事中被塑造成一个个性鲜明、敢于追求女性解放、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虽然蘩漪也是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旧式女子,但拥有“雷雨式”性格的她注定她是一个不寻常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想要取代侍萍在丈夫周朴园心中的位置,当知道自己一直充当着侍萍影子的时候,她曾一度有过神经症、忧郁、甚至自虐。
试图得到温情的蘩漪抓住了周萍这根救命稻草,蘩漪依恋并爱上了继子周萍,他体内被压抑的野性、狂热与情欲在周萍身上得到了解放。
但是,随着周萍将情感
转移到四风这个年轻、漂亮的的女人身上时,蘩漪性格中的阴鹜、凶残的一面被触发,嫉妒成恨的蘩漪决定报复周家父子给与她的欺骗和凌辱。
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德夜晚,所有人都聚集在了一起,周朴园意外与侍萍重逢,周萍与四风的乱伦关系被捅破,真相被揭发注定了接下来的悲剧发生。
鲁侍萍:侍萍她是话剧《雷雨》中周家的一个侍女,因其单纯、贤惠的性格以及美丽、纯洁的外表而吸引了周朴园。
在这位周家大公子的甜言蜜语下,侍萍的芳心终于被打破,于是两人开始过起了满天过海的同居生活,然而正是侍萍原本天真单纯的性格造成了其最终悲剧性的命运,随着她的怀孕,其与周朴园的身份曝光,这样的关系并没有损害周家的根本利益,所以周家默认她生下周家的长孙。
即便如此,周家的封建家长也不会同意周朴园去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佣人侍萍,随着侍萍生下次子鲁大海时,周朴园受到家里的胁迫放弃了侍萍。
最终被周家赶出的侍萍在无奈、羞愧之下选择了跳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却被救起,求死不成的她,为了孩子,又嫁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风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也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而与鲁贵组成的家庭也并不是很幸福,唯一可以支撑她生活信念的就是她的女儿四凤。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普通妇女,也是当时女性的典型,悲剧在她身上发生可以说是最没有悬念的。
她们没有自己,只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活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女人,也是一个让我们反思的例子。
女人,应该这样活着!
周朴园;周朴园是《雷雨》当中最主要的线索性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抨击的对象。
剧中他的罪恶及三十年内所发生的和舞台上所呈现的一切都是因周朴园而起,主要就是三十年前引诱了侍萍,又为了娶一位有钱人家的小姐而把她抛弃,逼得她走投无路,只能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跳河。
这足见周朴园的冷酷、残忍,简直已经失去人性。
他是周公馆一系列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同时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他专制,自私,冷酷,虚伪,在他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他只认为金钱可以抚平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心里已经把人伦亲情淡忘,情感已经扭曲。
他干了这样一件伤天害理、见不得人的丑事,却极力隐瞒实情,并在家里做出种种“怀念”侍萍的样子,可见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在情节安排上又偏偏把三十年前的侍萍又引进周公馆,这就使一场酝酿已久的冲突得以向纵深发展,周朴园对侍萍的惊疑、恐慌、感化、威胁、利诱等一系列的表演,使他那么残酷、伪善、狡猾的本性。
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出来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而演员也是使劲浑身解数去刻画人物的语气语调,眼神和气息。
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一台悲剧。
曹禺的这一台《雷雨》演的是家事,却处处都是国事的影子。
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了爆发,重重悬念和伏笔在狭小的戏剧舞台上以一场倾盆的雷雨得到爆发,让人回味无穷。
《雷雨》之所以经典,因为它通过了塑造像周朴园、侍萍、繁漪、周萍、四凤等角色,并通过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件事,来浓缩了当时的整个社会,充分的现实了艺术的社会性。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从前发生的事情展开,并最终导致周萍跟四凤的杯具,展示了一个旧中国时代封建家庭所发生的悲剧,从而抨击了封建社会导致的家庭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