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中外舞剧鉴赏

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08级应用化学姓名:夏文超学号:2008050400322010年12月16号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同名的歌剧、电影、京剧、舞剧等均成为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历演不衰。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
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
该剧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
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
1979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历经了40个春秋。
演出了1600余场,是目前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
1994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
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
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
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外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古希腊旧喜剧的产生:来自于民间滑稽剧和祭祀酒神的狂欢歌;在希腊最流行的是春秋两季为祭祀丰收,而举行的酒神祭祀。
这时人们排成盛大的行列,组成合唱队,合唱酒神的赞美歌。
表演根据酒神的事迹所编演的故事;“戏剧起源于下等表演”;旧喜剧的内容:政治讽刺诗、社会讽刺诗;旧喜剧的主体: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雅典时期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题材去自现实生活;中期喜剧:以谈论文学、哲学及社会问题为主;新喜剧:公元前4世纪出现,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多采用虚构、夸张和怪诞的艺术主张,内容确实严肃的、现实的。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新型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社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也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开始转向资本主义过度的历史转折时期。
逐渐兴起的资产阶级要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冲突。
文艺复兴的得名: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的亡灵,目的不是要重建封建奴隶制,而是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心得意识形态。
人文主义室文艺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他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教会以神为宇宙中心,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和他对抗。
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
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等级偏见;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悲剧全部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巧妙的多线索组织,悲剧冲突都是建立在性格冲突的基础上。
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悲剧冲突的两方,不管是善还是恶,害人者或是被害者,最后都是同归毁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最新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中外经典剧目赏析《》考试试卷(卷)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
关键词:曹禺;雷雨;赏析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祖籍湖北潜江。
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入南开中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
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
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
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
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论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中歌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一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为了将这些林林总总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艺术因素综合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令全世界观众都为之发狂的新的舞台戏剧形式,音乐剧艺术家们为此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百年,也奋斗了近百年;直到今天,这个探索和奋斗过程还远远没有完结。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戏剧艺术,从诞生之初它就带上了一种极其鲜明的特性,这就是娱乐性、通俗性、商业性。
不论后来的音乐剧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多少变化,它的这些基本特征始终贯穿于世界音乐剧历史的全过程。
综合艺术有其独特的美,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但音乐剧的综合成分及综合状态较之一般的综合艺术要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音乐剧正是在整体上综合了话剧、歌剧、舞剧这三种综合性舞台戏剧样式的表现优势而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的。
因此可以说,它是综合的综合,是继第一度综合之后的第二度综合,是对综合艺术的再综合。
最一般、最常见的综合形态是歌舞剧型,也即综合运用戏剧、音乐、舞蹈这三种艺术手段来形成自己的艺术表现体系,而歌、舞、剧这三种艺术成分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比重、面貌却是各不相同的。
在《西区的故事》、《为你疯狂》等剧中,歌舞剧三种成分并重,并且在相互间的有机融合上也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在《演艺船》、《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等剧中.音乐和戏剧占据更为显要的地位,舞蹈因素虽也重要(如《俄克拉荷马》),但大多起着色彩性装饰性的作用,对戏剧冲突的介人度不如音乐。
另一种综合形态是基本上不用或少用舞蹈,而将音乐和戏剧作为自己的综合手段,这类作品有《波吉与贝丝》、《窈窕淑女》、《悲惨世界》、《剧院魅影》。
这类剧目在综合形态上,要么就像歌剧(如《波吉与贝丝》、《剧院魅影》),要么就像话剧加上演唱(如《窈窕淑女》、((悲惨世界》)。
中外歌剧赏析汇总

《绣红旗》赏析 国民党逮捕共产党革命者江姐,把她关押在渣滓 洞中(当时国民党设的关押共产党革命人士的监狱) 当江姐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时,与狱中革命 同志用自己的红被面作成红旗边制作边唱的故事, 这是红岩小说被拍成电影后的一个场景。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赏析 此曲是江姐被捕后,面对敌人严刑拷问只之前的 一首咏叹调。音调采用戏曲的拖腔,紧拉慢唱以及 流水板式的一拍一板,多侧面的刻画了江姐的内心 世界、歌剧《江姐》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 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 《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 搬上歌剧舞台,此剧由阎肃 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 作曲。 该剧故事发生在新中国 成立前夕,中国地下党员江 雪琴到华蓥山发动群众抗丁 抗粮,发展武装斗争,配合 解放军战争的胜利进行。由 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 捕入狱,在狱中江姐对敌人 的威逼利诱展开了争锋相对 的斗争,最后英勇就义。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 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 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 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 就。 1875年,逝世,享年三十七岁。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完 成于1874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 说改编,作品塑造了追求个性解 放的女性——烟草女工卡门的形 象。通过她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幸 遭遇,反映了吉普赛人的悲惨命 运。此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 剧之一,可讲全世界每天都在上 演。
一、《白毛女》
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在延安首次公演。新中 国成立后,几经修改,使剧本更为精炼、紧凑。 采用山西、河北、陕西等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 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剧中的《红头绳》、 《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 会上的保留曲目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

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院系:园艺学院班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11级4班姓名:路立博学号:111 9106 110论赏析课程中戏剧音乐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作者:路立博院系:园艺学院学号:1119106110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求知欲最为强烈、情感最为丰富和敏感的一个群体,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
无论是中外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电影等文艺载体中展现的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等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
都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
关键词:审美戏剧音乐剧大学生影响引言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能力,即对各种事物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品评时所必需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它是一个综合结构,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
大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是其深厚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其审美观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
正文通过本学期对《中外艺术经典剧目赏析》的学习,自我感觉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提高,现在仅以赏析中的音乐剧为代表,以个人的感受为基调,粗浅地谈谈音乐剧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影响。
音乐剧,是现代音乐舞台戏剧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知识结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具有强烈的肌肤现代气息的娱乐性特征。
通过音乐剧赏析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音乐剧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世界经典音乐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体验音乐剧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了解和学习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音乐剧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其他艺术类高度的综合性以及使这一特性得以尽情发挥的强大娱乐功能,使音乐剧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因而音乐剧赏析对大学生的素质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中外戏剧鉴赏

《牡丹亭》选段【作品分析】此选段为《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从结构上看,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惊梦》是牡丹亭最精采的一出。
丽娘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丽娘对爱的渴望之情,都借助那“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而荡漾在字里行间。
同时,丽娘的被压抑的情怀,被埋没的青春也让那“成对的莺燕”唱了出来。
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随着春风中的“晴丝”,袅袅娜娜,飘飘拂拂,在花园中缠绕,,在读者心中萦纡,及其富有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几个著名的唱段的分析。
【绕池游】,抒发自己清晨醒来百无聊赖的情绪。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里小庭深院”,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
“遍”,到处都是。
“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
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
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
“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
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杜丽娘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
【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
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
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
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
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醉扶归】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她“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美丽的欣赏爱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20 —20 学年第 学期 《 》考试试卷( 卷)中外经典剧目赏析 摘要:曹禺话剧《雷雨》是曹禺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惟妙惟肖及诙谐的刻画了剧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多角度对该剧的特点、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分析,指出应当注意提高话剧素养,不断提升欣赏水平。
关键词:曹禺; 雷雨; 赏析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祖籍湖北潜江。
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入南开中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
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
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
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
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
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的作品除《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话剧的含义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
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曹禺《雷雨》的特点《雷雨》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剧中主人翁就像是沙漠中一朵冷漠小花。
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的情与泪、爱与恨,幻梦中的尖叫,痛苦中的悲鸣。
诱惑、恐惧,挣扎、无助.一切的恩怨情仇在苦海深处产生共鸣。
剧组在创作中为把握主题内涵新解发挥,赋予更生动的形象信息传递给观众,大小道具创作处理更是别具一格,把舞台背景布置成为黑绒布.两边错落大小鼓乐,高低组合有序排列。
中间方型表演区,一张太师椅于舞台中央,从而有力地推动戏剧表演动作的完成,这种意境的组合,刻意营造氛围鲜明的周公馆。
随着舞美灯光区域的变化而推动情节的递进,交织时空,加剧人物冲突,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环境与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差效果,透过八个剧中人物错综的亲情关系,展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把周公馆气氛渲染到巅峰。
《雷雨》的真实内涵经久不衰.其主要元素因为有它的独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
在本剧舞美的创作理念中.凸显出许多名著的特点。
不得不考虑它的这种追求和需要。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其次,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三、话剧《雷雨》欣赏3.1《雷雨》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王晓华在《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曹禺前期戏剧的深层结构乃是闭锁的世界与理想国的对照与对立,因为曹禺前期戏剧的主体结构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闭锁的世界,而在这闭锁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则存在着充满亮色的‘天边外’,即昭示希望的理想国”在《雷雨》中,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国是由鲁大海和周冲两个人建构的。
《雷雨》中的鲁大海为人耿直、性格倔强。
他领导工人罢工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敢于当面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处境和地位,懂得下层人民与上流社会的对立。
在第三幕,当周冲跟他说:“我想一个人无论怎样总不会拒绝别人的同情”时,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
”他拒绝有钱人的施舍,主动断绝与周家的来往,厉声斥责周萍的不是,这些都表现出穷人应有的骨气和硬气。
他的反抗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给人们带来希望。
周冲可以说是《雷雨》中的一个“另类”,周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国的出现给读者带来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们确信:尽管现实社会如此丑陋、龌龊,但并不令人绝望,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勇气以及爱与美的力量,增强我们活下去的信念。
因为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乌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雷雨》的这种富有诗情和想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品。
3.2《雷雨》中的戏剧特色《雷雨》严谨的戏剧结构,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观众。
戏剧的结构一般有延展式、封闭式和人物展览式三种结构形式。
有人将戏剧的结构称之为戏剧的“建筑学”,充分说明了戏剧结构的重要性。
戏剧情节的组成,矛盾冲突的展现都依靠戏剧的结构。
合理的戏剧结构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是《雷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结构。
所谓封闭式结构就是把时间上和空间上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和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基本符合欧洲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规则。
作者着眼于周鲁两家三十年来的新仇旧恨,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十六小时之内,地点又基本上在周朴园的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按情节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的原则交织起来,并且迅速推进戏剧冲突之中。
在曹禺先生之前,多幕剧的结构大多是平直散漫,一般还未摆脱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模式,即一组冲突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
曹禺先生采用封闭式结构,多组冲突共同发展,并且组织得有条不紊。
因此,可以说《雷雨》的结构艺术具有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曹禺先生善于提炼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
在第一幕中,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到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到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序幕。
这样极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迅速推进。
剧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的冲突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
《雷雨》的结构艺术受到易卜生的戏剧《群鬼》的影响,采用了“回溯”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倒叙”的方法。
但绝不是机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种民族化的再创造。
《雷雨》无论是在选材还是在安排情节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中国艺术审美传统的理解。
曹禺先生把外国悲剧中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国民族戏的故事传奇性熔于一炉。
繁漪同周萍的乱伦关系,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恩怨关系等,曹禺先生把这些复杂的关系纳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中,致使意想不到的情节接连不断,置人于悬念之中,富有传奇色彩。
谁能想到,一位大少爷会勾引自家的侍女,而这个侍女却是他的同母异父的胞妹。
谁还能想到,这位少爷会同他的继母有乱伦关系。
曹禺先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戏剧结构中,体现了他娴熟的艺术技巧。
3.3《雷雨》中角色的特点周朴园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他不仅在社会上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一个成功人士,在家里,他也是有绝对权威,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比如在他儿子面前,始终表示怀念他的前妻,然后儿子有什么不听话,就在他妈妈的照片面前去教训他,显得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人情味。
那么像这样—个人,为什么最后得到这样—个结果?整个命运是不按照他的能力来运行的,由于这样的爱情才使周朴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这种痛苦就让蘩漪的爱情变得索然无味。
但是,人性是矛盾的,周朴园也有他虚伪的一面,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
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
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
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然而这种多情,只能是一种无奈。
蘩漪是—个特殊的人物,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艰难之至。
繁漪是忧郁的,她的。
tL,里充满了哀怨,生活常常压抑着她。
她文弱、明慧,但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K.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爱之深,恨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