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崇高之美熔铸我们的灵魂读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作文800字优秀3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作文800字优秀3篇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
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
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关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作文有哪些呢?以下是查字典我整理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作文一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领会青春之美(题目中含括了"美'"崇高'"人格'"青春'等关键词,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且形式工整)古之臻言映照现实(一句话由古至今,"映照'一词体现考生对材料引用古语所含启示意义的理解),"尽善尽美'气韵犹存。
以前人广博放眼量风物:冬奥赛场上领略竞技带来感官之美的时候,闪耀高尚光辉的包容博爱展现崇高之美的再度共生。
作为美的新人(明确新时D青年的主体身份),我认为: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中领会青春之美。
(开篇结合材料,紧扣"美与崇高'的关系,中心明确,入题干脆利落)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不是镜花水月的空谈,而是交融共生的实践。
(以单独成段的形式清晰呈现分论点,可借鉴)真正的美并非表层感知的意会,而是直触深层心灵、铸就高尚人格的引擎。
(信手拈来的比喻,阐释美的内涵)"美'与"崇高'之所以交融,是对人格塑造的交织;"美'与"崇高'之所以共生,则来自美育的滋养和实践。
(围绕美与崇高的关系,阐释分论点。
论点后有分析,分析后有事例,段落内有起承转合,深谙议论文法)君可见余秋雨杖行天下,以实闻灼见锻造《文化苦旅》直击心灵花园;君可见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于冰中作诗,身体力行谱写花滑之美;君可见人大康瑜执念探寻心中真美,抛下城市优渥,抚慰大山诗意,终以崇高之美感化山川,滋养青年人格。
树立崇高理想的心得体会

树立崇高理想的心得体会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份崇高的理想来驱动自己向前走。
这个理想可以是对事业的追求,也可以是对家庭的责任和关爱,更可以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奉献。
由于人类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生物,因此拥有崇高的理想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宝贵。
在我生命中的不同阶段,我也曾树立过不同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很多人生的真谛。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着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我也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做人。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周要参加一次少先队的集会,并在集会上学习红领巾的折法、唱红歌、背经典,感受党爱民、团结友爱的精神。
即使我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我的这个理想还一直伴随着我,鞭策我一直不断地加油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有很多的起点,但我选择的目的地是人民的幸福,为此我的艰苦奋斗之路还很长。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有过很多的挫折和遭遇,但我坚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自己都可以调整心态、调整方法,寻找解决办法。
在2018年,我曾经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执掌公司品牌营销。
但不幸的是,我经常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公司各级领导也只能默默地观望着我,甚至让我接受了一定的批评。
虽然这次经历很痛苦,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人生的小插曲,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很多人都觉得理想是一个远大目标,但我认为理想是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
我们可以把理想根据不同阶段的个人情况分阶梯式地划分成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
例如,我的小目标就是在一个团队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是微不足道的每一点工作都做得尽善尽美。
当我们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时,我们的理想也就会越来越近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会质疑理想的存在,认为它只是空洞的口号或者华而不实的空想。
但我认为理想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方向,在人类发展史中,有很多人都凭借着自己的理想,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的那句名言:“不是因为一件事情困难,我们不去尝试它,而是因为我们不去尝试它,所以它才会变得更加困难。
“崇高”的救赎——读《渴望崇高》有感_读后感

“崇高”的救赎——读《渴望崇高》有感“崇高”的救赎——读《渴望崇高》有感李桦“冷寂与荒芜的人心现状严正地提醒着我们,崇高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日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
”谁又说不是呢?当今社会,扶老人之前要三思——却有其事还是碰瓷?附近有没有监控?说话之前要三思——这话确实在理,但说出来会不会伤人心?父母从小教育我们人心险恶,长大后在社会上生存更是如此,与人为善之前要三思,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反受其害惹火烧身。
“出门看天气,看人看脸色”“说话做事要世故圆滑”。
此间种种,似乎都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蒙上了一层蒙娜丽莎微笑般的扑朔迷离的面纱。
所以人们越来越渴望崇高——他们会给新闻头条里推送出来的善人善事点赞,也对周边处事圆滑的朋友报以艳羡。
很多人年少时存有的纯真的梦,到了社会里都被现实磨成了“梦幻泡影”,在此之后又一遍遍以自己“鲜血淋漓”的过往告诫自己的孩子,于是这层看不见的“厚障壁”代代相传,竟成了如同《围城》里方鸿渐给自己铸就的围墙。
先前学《离骚》的时候便有此感,是,屈原他才华横溢又凛然正气,有一说一,遗世独立。
他为百姓谋福祉,替君王除奸佞,为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
他耿直,不为沆荡一气的朝廷所容;他清傲,不愿与蛇鼠一窝的小人虚与委蛇;他爱国,一腔热血与满腹愁思便洒在罗江。
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崇高的,受人敬仰的。
他是朵高岭之花,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
他多清高无私啊!他的不幸,是楚王鱼目混珠偏听偏信,是奸人狼子野心从中作梗。
但转念一想,屈夫子虽好,若是生活在21世纪的现实社会里,岂不是分分钟都要跳江自杀?职场的尔虞我诈,娱乐圈的潜规则,只要人活一世,便不得不接触“集体”,你的“清冷、孤傲”会被“集体”所摒弃,你将游走于灰色地带,夜不能寐。
从炎黄两帝到21世纪,有人的地方就有群体,就有爱,有自私,有善,亦有恶,有黑也有白,有温暖,也有孤寂。
你说你不想变得世故圆滑,你想遵从本心。
父母说你痴人说梦,同事笑你“清冷孤傲”。
成尚荣上有灵魂的课读后感

让人的灵魂安顿下来,让灵魂在道德与学术上闪亮起来1我是个晚熟的人其实,我是个晚熟的人,真的。
我说自己晚熟,要比莫言的《晚熟的人》早好多年。
说自己晚熟,绝对没有什么自豪感,当然,也绝对没有什么愧疚感。
人生是多彩的,没有一种绝对好的生活方式和样态,也没有一种绝对不好的方式和样态。
好不好,全在自己心灵的感受,心灵原本就是自由自在的,像是蓝天下田野里的百花,自然、本色就最好,刻意就别扭,就不真实。
人生下来就背上了枷锁,其实,枷锁往往是人自己背上的。
晚熟意味着滞后,与年龄的成熟度不相适应,反映的是认知或心理的不够成熟,是心智发育得较晚。
因而,有时显得并不合年龄特点,有时显得不合事宜,不合身份。
我大概就是这一类。
首先表现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比同班同学大两岁,但从来没有人把我当哥哥,成长度还像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甚至比弟弟妹妹还稚嫩。
其次表现在做事不沉稳,匆匆忙忙,急促得很。
记得教自然科学的吴京旺老师叫我把几件实验用品送到实验室去,到了门口,不知怎的,呼啦一下,全掉在地上,有的还破了——吴老师心中一定有个想法:年龄大点的孩子未必能把事办好。
再次表现为在众多人事关系中,我不会识别,不会协调,也不太会表达。
还记得上中学时,有些人看不惯我,大概还有点嫉妒,总是不让我入团,将我排除在组织的大门之外,有时还当众对我不友好,可我全然蒙在鼓里,总认为是他们对我严格。
我稀里糊涂,没有任何识别能力,没有任何警觉,也没有什么勇气。
也许,过于善良让人晚熟。
当了小学教师后,和孩子们在一起疯玩,像是兄弟,像是伙伴,没有什么长大的感觉,认为教师就应该这样,和学生没有什么不一样。
也许,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爱孩子,往往让人容易晚熟。
最忆的是到了省教育厅工作,专注于业务,忘了人事关系,不愿进别人的“圈子”。
一天,老厅长对我直截了当地说:“你啊,不成熟。
”他是爱护我,提醒我。
也许,过于投入专业、不开窍容易让人单纯,容易让人晚熟。
总之,我是比较晚熟的,而自己全无知觉。
浅析崇高美及其现实价值

浅析崇高美及其现实价值作者:刘园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
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崇高崇高美悲剧性喜剧性现实价值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对崇高美的论述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
崇高把对人的心灵及其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当作根本性的问题,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抗争中的超越。
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辨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便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
一、对崇高及崇高美的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
他在《论崇高》中明确的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举的美加以论述,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伟大的心灵。
继朗吉弩斯之后,英国的伯克提出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晦暗、力量、无限、壮丽等,并着重考察了主体在观赏崇高对象时的心理特征,即崇高感,这种崇高感的本质在于对象能激发和引起人的尊严及自豪感和胜利感。
德国的康德在吸收伯克等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崇高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数量的,即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一是力量的,即为一种无比巨大的威力。
这种量的无限大和力的无限大,都是感官无法把握,想象力不能适应的。
康德把心灵抗争的过程表述为一种超越,进一步突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感。
其后,德国的席勒从艺术的角度论述崇高的实质,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通过对以上几位西方美学家崇高理论的简单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崇高范畴在西方一直是备受关注的。
崇高作为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理性、道德精神和自我尊严等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显现。
崇高之心读后感凝视崇高读后感

崇高之心读后感_凝视崇高读后感凝视崇高读后感(一)今天,读《凝视崇高》一文感受颇深,其中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绪万千,仿佛日渐消沉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又像是昏暗的丛林中看到一缕旭日之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油然而生作者那犀利的文笔让我汗颜,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他让我对什么是崇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崇高的侧面是平凡,绝不是卑微!深深地打动了我。
文章始终围绕崇高而论,于是蔑视崇高成为一种"时髦"人们不谈信仰,不谈友谊,不谈爱情,不谈永远。
人欲横流,物欲横流被视为正常,大马路上出现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人们可以理解小偷,却要把救人者当作异端。
的确,当今社会有人蔑视崇高,但毕竟是少数。
我认为只有崇高心胸的作者,才会写出令人敬仰的作品。
如今一些颇具文学功底的文人在论坛上互骂,指责对方的不是。
不知道他们是大练骂功帮人家改过,还是想借此吵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认为他们不过想以此赚些稿费罢了。
还有那些娱乐界的明星,故意制作花边新闻,与那些专找人家不是的评论家没有什么区别!追求崇高,坚守崇高,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老老实实做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维护着社会的公德,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做的事情。
对抗卑微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类是一种构造精细又孱若无比的生物,对大自然和对其它强大生物的惧怕,使人类渴望崇高。
当然,在和平年代里,想如鲁迅先生那样以笔杆子征战的机会没有了,文学家们或许叹息:我们没有了崇高的机会。
但是你们想想,崇高有一个很大的关联词叫平凡你们能否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些不平凡的事?高尚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如一位出租车司机发现一位乘客的钱包丢在车上,他把钱一分不少的交还给失主;一位妇产科护士默默地把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养大,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亲人;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为救一个落水儿童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所以崇高是给人一种感觉,而不是自己说的。
但愿所有读过《凝视崇高》的读者记住一句话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绝不是卑微!希望作者给我们创作出更精美的文章,更希望我们身边的崇高的人越来越多!凝视崇高读后感(二)有一个诗人曾经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事情,但有些事情却不平凡。
在这个不平凡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感到优美感和崇高感。
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明智的方式来理解世界,探讨思想,并享受优美和崇高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优美感和崇高感是文学中两种不同的美的观感。
优美感是指美感,它包含了所有美好事物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美感。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美感经常通过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人物来表现。
崇高感则表现了对伟大、神圣或无限的崇敬感。
它可以被描绘成人物的英勇、行动的伟大,或者是宗教、自然、科学和思维等方面的崇高追求。
崇高感表现出卓越、智慧和尊严的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个人、物质和野心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伟大的价值观。
在文学中,这两种美的感受经常相互作用。
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诗歌中,诗人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宏大的叙述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在这些诗歌中,对自然界的思考和对宇宙和万物的理解也是突出的。
比如,高中生常读到的《天路历程》——约翰·鲍威尔(John Bunyan)的著作。
这本书无论你信哪个宗教,它都不失为一本优秀的道德教育读物。
这本书情节引人入胜,具有高度的叙事性,并且描述了人物在面对困难和试炼时所需的勇气和信心。
这本小说不仅以其幽默、感人和深入的理解赢得了数百年来的读者,而且它也被认为是对道德原则和人类经验的传统阐述。
除了《天路历程》,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例如《格列佛游记》、《唐吉诃德》等,它们都充满着优美感和崇高感。
在读这些小说时,我们会感到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为主人公的奇妙的经历和影响感到惊叹。
当我们读完一本充满崇高的小说时,我们会感到心情矫健,心灵振奋,振奋精神,也滋养了我们的内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一些杰出的演讲,比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这是对崇高的清晰表达。
这篇演讲通过英明的用词、声音、姿态、节奏和充满激情的意念,向全球传达了平等和自由的信息,这激励了数百万人们的斗争和奋斗。
伟大崇高,不容消解读后感

伟大崇高,不容消解读后感英烈之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如果英烈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崇,将会带来怎样的恶果?面对个别人侮辱、诽谤、抹黑英烈的错误言行,强烈谴责并且绳之以法是否小题大做?在又一个清明来临之际,当我们悼念先辈、缅怀英烈之时,认真思考并回答好这几个问题,极为必要。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每当诋毁英烈的错误言论出现,总能引来舆论的一致声讨。
这足以说明,崇尚英雄、捍卫英烈,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基本共识。
同时我们也看到,仍然存在一些声音为那些诋毁英烈者叫屈,认为对他们的批评和惩处是“上纲上线”,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认为,不论是对诋毁英烈者的严厉惩处,还是对上述言论的严词批驳,都非常有必要。
“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回望历史,无数英烈用智慧和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他们的血性令敌人胆寒,他们的精神让天地动容。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就是在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共有价值,凝聚发展前行的力量。
英烈的不朽,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英烈事迹彰显伟大,英烈精神诠释崇高。
它们浇筑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搭建着社会的信仰基石。
倘若英烈事迹任由抹黑、英烈精神任由歪曲,民族基因就会变异,信仰大厦也会崩塌。
试想,如果没有了精神引领,一旦国家和民族面对生死存亡,还有谁能舍生忘死、挺身而出?有人说,伟大的需要使人崇高,卑微的需要使人沉沦。
诋毁并遗忘英雄,就是在磨灭一段历史,也是在摧毁一个民族。
历史昭示我们,“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一些心怀叵测者的惯用手段,以乱其史来乱人心,动了根就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轰然坍塌。
这在任何时候都要高度警惕。
诋毁英烈从来不是嘻嘻哈哈的说辞、随随便便的言行那么简单,其中深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无耻伎俩,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颗毒瘤。
尊重英烈,对诋毁英烈者坚决说“不”,既是尊重一个个鲜活的、可敬的灵魂,更是在尊重我们自己,照亮人性中最善良的那束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高,是一个让我们读来就会顿生敬意的词汇。
一个品行崇高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正在于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屈原在《国殇》中椎心慨叹:“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陆游在《示儿》中殷殷敦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凛然高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些抒发深厚爱国情怀的诗句,是“挺直腰杆”最好的营养剂,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也是最自然最深厚的崇高之美。
正是凭着一腔爱国情、报国志,一代代大写的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
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惧侵略者的坚船利炮,顽强应战,决然赴死,把一腔热血倾洒在祖国的壮阔海疆。
抗日名将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朔风怒吼的白山黑水间与强敌周旋,“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
原。
”牺牲时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丁点粮食。
正如后来瞻仰者感言:“伟岸的,不仅仅只是海拔;震撼的,永远只有灵魂!”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留美期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关押虐待消磨不了他报国的壮志,严密监视阻挡不了他回国的决心。
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崛起,与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密切相关。
他们的感人事迹,充分彰显了家国情怀的博大与深沉: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伟大;因为伟大,所以崇高。
正是因为崇高,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山河烂漫、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