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再造高原“塞上江南”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

• 宁夏土壤面积约439万公顷,占宁夏总面积的95.6%
。宁夏水平地带性土壤有黑垆土、灰钙土及灰漠土,自南 向北分布,山地土壤主要是灰褐土,在贺兰山与六盘山呈 现垂直变化:人为土—灌淤土主要是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形 成的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分布于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由 宁夏土壤工作者提出并命名。
• 宁夏的银川以南地区分布的是斑状轻度盐化浅色 草甸土,以北地区分布的是斑状中、强度盐化草 甸土和浅色草甸盐土,在地势低洼地区盐土呈大 面积分布。由于地形和地下径流流速的差异,盐 分产生分异作用,形成的盐土类型较多,诸如蓬 松盐土、潮湿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苏打 盐土等,在封闭洼地还有白僵土。盐渍土盐份主 要为氯化物硫酸盐和硫酸盐氯化物,其次是重碳 酸盐的苏打盐土和白僵土。
地形地貌
•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 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 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 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 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 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 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 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 17.6%,沙漠占1.8%。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滚钟口风景区北部的苏峪口国家森林
公园,距银川市约40公里,是贺兰山的又一著名旅游景区。苏峪口林区森林 面积达16675公顷,林海连绵,树种繁多,一年四季葱茏茂密。春天,绵延 数里的“丁香谷”花团锦簇,香气袭人;“兔儿坑”内野花遍地,彩蝶飞舞。 夏日,姊妹涧“九道湾”、“森林迷宫”、“杉林幽径”等处曲径通幽,松 涛如海,游人穿行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放眼青崖峭壁,“植物化石”杉 树弥山遍岭,遮天蔽日。秋冬时节,水落石出,又是另一番景象:“白玉谷” 石白如玉,优雅脱俗;“姐妹峰”嵯峨俊秀,美若天仙。“一线天”、“飞 来石”、“蘑菇石”等如巨匠妙成。“狮吼石”、“卧虎石”、“仙人指路 石”等自然石塑与丰富的峡谷景域组成一个个景色不同的游赏空间。“山屏 晚翠”为清代宁夏八景之一。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山体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 近万公顷的范围内,油松、杜松、云杉等天然林木一望无际;樱桃、丁香、 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沟壑。尤其是当您踏入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处, 登上青松岭的峰顶,人处在苍茫林海之中,低头看百丈悬崖,放眼望郁郁葱 葱。古松立于峭壁之间,残雪留存高山之上,松涛阵阵,云雾蒙蒙,宏伟险 峻的景观给您一种回归大自然、陶醉大自然的美好心境。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白银市靖远县历史详细介绍靖远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0.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8.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4.32亿元、11.68亿元和14.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29:36。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8965万元增长到2027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290万元增长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9元,比“十五”末增加4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比“十五”末增加1473元。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
靖远地处省委、靖远县风光(20张)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
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
塞上江南今胜昔

宁夏吴忠市地处 宁夏 中部 ,素有 “ 塞上江
南 ”、 塞 上 明珠 ” 美称 。是 银川 平 原 的精 华 地 “ 之 带, 宁夏次 中心 城市 , 也是 中 国清 真食 品穆斯 林 用 品产业 基地 、 国清 真食 品基 地 、 国铝 业 生产基 中 全
年的o 2 . 亿元增加到 20 年的 18 5 07 3 亿元 , 长 增
4 .倍 ,年均增长 1. 46 3 %。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由 2
15 9 8年的 135元增 加 到 20 4. 0 7年 的 16 8 , 07 元 增 长 1.倍 , 均增 长 53 地方 财政 收人 由 15 28 年 .%。 98
地 、 草 生产 基 地 、 羊 生产 基 地 、 甘 滩 同心 园枣 生产
来 ,吴忠回汉各族人 民在 国家的亲切关怀和 自治
基地 、 西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 中国回族建筑
文化之乡 、 中国清真美食之乡。 早在秦 、 时期 , 汉 这
区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 , 发挥 民族 区域 自治优势 ,
放后 ,成立河东 回族 自治州 ,92 17 年成立银南地 区 ,98 19 年设立地级吴忠市。全市面积 2 2 . 万平 0
方 公里 , 一 市 两 县 两 区 ( 铜 峡 市 、 通 区 、 辖 青 利 盐
5 年来 , 0 吴忠市 国民经济持续 、 快速 、 健康发
展, 取得 了辉煌成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由 l5 98
池县 、 同心县 、 红寺堡开发区 ) 总人 口 10 万 , , 3. 8
其 中 回族 占 5 .%,是 中 国 回族 比例 最 高 的地 级 02
市。
SnC S ANn EC oMY o
塞上江南指的是什么地方

塞上江南指的是什么地方
塞上江南,原指宁夏的黄河灌区,现在泛指宁夏黄河平原,包括宁夏北部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一带。
“塞上江南”是古人给宁夏黄河平原的美称,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后期,宁夏黄河平原就开始广泛种植水稻等粮食。
到了唐朝,宁夏平原更是蔬果飘香的“天府之国”,唐朝在这里设朔方节度使,是从西北方向保护国都长安的军事重镇。
宁夏平原又称为“银川平原”,总面积约为1.7万平方千米,西北部的贺兰山阻挡了冬季的冷空气,使宁夏平原冬季较为温暖。
我国的先民在2000千多年前就在宁夏平原地区凿渠引水,从而灌溉农田,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分布区。
劳动人民上千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把宁夏平原建设成为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丰饶之地。
塞上江南的丰富资源
塞上江南宁夏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水土资源得天独厚,黄河年过流量325亿立方米,适宜自流灌溉和提灌;有草场3938万亩,优质草场占70%,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石膏矿蕴藏量居全国第一。
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位。
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生物资源多样,药用植物达500多种,珍稀鸟类有46种。
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明长城、须弥山石窟、沙湖、沙坡头、泾河源老龙潭、华夏西部影视城等,折射出了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现代意识诠释自然的灿烂轨迹。
再塑“塞上江南”新景观

整体生态环境依 然很脆弱 。因此 , 大 气 魄 ,高 标 准 规 划 、 高 质 量 建 把 园林 绿化职 工 的积极 性 充分调 我们 必须 保持 永不懈 怠 的坚定 信 设 、 高 水 平 管 理 。 充 分 挖 掘 宁 夏 动 起 来 ,做 到 人 尽 其 才 , 物 尽 其
1 ^ 嘲 0 缓 r
上 。 U2 1 9 0 0
其 次要抓 住 特 色。银 川 市 的 管理 、以奖 代补 ” 的管理格 局和 I
指 数 大幅度 提升 ,取 得 了十分 可 园林绿 化要 牢牢 抓住塞 上湖 城 的 “ 以费 养 事 ”的 目标 ,不 断 总结
喜 的工作成 绩 。但是 银川 市三 面 特 色 ,彰显 “ 约、大 气 ” 的绿 经验 ,继续健全和 完善各项制度 , 简
最 适 宜 创 业 ” 的 现 代 化 区 域 中 心 提 高 全 国 绿 化 模 范 城 市 建 设 成 费养 人 ”模 式 已被打 破 ,逐步 实
城市 目标 快速 发展 ,生态 环境 及 果 。 城 市 面貌 大 为改善 ,市 民的幸 福
现 “ 区 共 建 、 适 度 下 移 , 分 级 市
秀 品质 的集 中体现 。近年 来 ,银 设、西 部 1 0万 亩银 西森林 建设 , 川市 的 园林 绿 化体制 机 制改革 已
川市 的城 乡 园林 绿化 事业 紧 紧围 筑 起 贺 兰 山东 麓 生 态 安 全屏 障 , 经 在全 市 的事业 单位 分 类改革 中
绕 建 设 西 北 地 区 “ 适 宜 居 住 、 再 塑 “ 上 江 南 ” 新 景 观 ,巩 固 率 先推开 ,以往 沿 袭 多年 的 “ 最 以 塞
沙漠里的“塞上江南”

沙漠里的“塞上江南”作者:海滨来源:《绿色中国》2013年第11期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茫茫的金色海洋中,奇迹般地展现着一个偌大的绿岛,这就是富饶美丽的宁夏。
在这绿岛中央,矗立着一座胜景如画的城池,那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著名的塞上古城银川市。
“没有贺兰山,便没有宁夏川”。
在民间传说里,贺兰山原是一匹从远方奔来的骏马,在河滨小憩,化为高山;黄河是一条巨龙,它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只在宁夏发出温和的长吟。
银川,就坐落在龙马之间。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银川就有人类活动。
在历史上曾经是戎狄族、匈奴族游牧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给银川留下了丰富的区域文化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
绵延流畅的水渠,广袤无垠的稻田,波光潋滟的湖泊,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大西部“贫瘠荒芜”的原始想象。
在这里,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
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
多情最似沙湖水沙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北部的平罗县境内,总占地面积80.10平方公里,湖水4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米,沙漠面积22.58平方公里,沙湖周边还有大片湿地。
沙湖的水来自黄河水的补充,正是如此,沙湖的水才会这么丰富,才永远不会枯竭。
沙湖的水面是杭州西湖的七、八个大,水质也大大超过西湖之水。
沙湖水辽阔、明朗,是大自然酿造的醇香之酒,让人迷恋沉醉。
都说九寨沟有五色池,而沙湖的水也是色彩斑斓。
晨昏易时、天气变换中,沙湖水也变换着不同的颜色。
伴随着春意游湖,浅白中泛着微黄,微黄中渗透着绿意,绿意间又挥洒着天蓝。
她从湖面,湖中,湖底一层层的揭示天地的水汽,展示了情窦初开的碰撞,露出了一年四季中最初的美丽!盛夏的沙湖荷花绽放,荷叶伸掌,芦苇叠嶂,水鸟穿梭。
在那白色的浪花里,在那明亮的波光间,在那深绿色的芦苇边,在那“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花间,都表达着沙湖水的情意,你想知道娃娃鱼是否也有恋情吗?你想知道芦苇嫩芽是否正在私语切切,鱼群是怎样穿梭水中的天空吗?沙湖水呀,她多象那脉脉含情的女人,微笑着可爱的脸,就是不叫你知道她心中的秘密。
《塞上江南-宁夏》课件

贺兰山
总结词
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详细描述
贺兰山是宁夏的一座著名山脉,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雄伟的山峰 、峡谷和瀑布等自然景观,同时也能了解到贺兰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贺兰山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 区,这里生活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
CHAPTER 03
前往贺兰山草原度假村, 享受草原特色的住宿与服 务。
购物推荐
宁夏特产
购买宁夏特色的枸杞、红 枣、葡萄酒等土特产,作 为纪念品或礼物。
民族工艺品
选购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 品,如刺绣、剪纸、陶器 等。
古玩收藏
在银川市区的古玩市场购 买古玩或收藏品,如西夏 王陵出土的文物等。
THANKS
[ 感谢观看 ]
CHAPTER 04
特色美食
羊肉泡馍
总结词
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详细描述
羊肉泡馍是宁夏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以羊肉和馍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烹制而成。其口感鲜美,营 养丰富,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手抓羊肉
总结词
风味独特,历史悠久
详细描述
手抓羊肉是宁夏的另一道特色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风味。相传在古代,人们用手直接抓着羊肉吃,后来逐渐 演变为现在的吃法。手抓羊肉以其鲜嫩多汁、口感醇厚而著 名。
秦、汉时期
宁夏开始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原王朝的 边疆要地
新中国成立后
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中国五大少数 民族自治区之一
唐代
设宁夏节度使,标志着宁夏进入重要历史 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
设立宁夏省,后并入甘肃省
元、明、清时期
宁夏逐渐发展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成为边 疆重镇
文化特色
靖远古八景

靖远古八景康熙《重纂靖远卫志》中描述靖远形胜时,作了这样的概括:“靖远面山背河,绵亘蟠结几数百里。
西襟甘凉,南引陇岷,北控朔漠,东接宁固,密迩荒服,颇号严邑。
”《大清一统志》喻其:“面山背水,地势险隘,足当关中西北屏藩。
”明代靖虏卫人薛尚志在志书中叙述为:“靖之形势,南山屏其南,河流绕其北,红山叠寺翼其左,虎豹坪原树其右,近有黄河为之天险,远有雪岭为之玉关,又有松山拱翠,层峦屏列,足称胜览。
”可见,靖远自古地势险要,为兵家所看重,而且形胜壮观,独具地域风情,吸引着历代名人涉足靖远,访古探幽。
今天的靖远,更是一副神奇的景象。
靖远县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向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大部仍为黄土覆盖地貌,土层厚积,间有基岩露出地表,形成基岩山地和山间盆地两种类型。
长期以来,由于植被退化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地震造成的地表塌陷,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陵塬交错,川谷相连。
北部为石质丘陵区,岩体裸露,黄土覆盖层较薄,属于基岩丘陵地带。
哈思山绵延百余里,上有大片原始森林遗存。
南部为黄土山塬区,土层堆积深厚,岩体深埋地下,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带。
屈吴山孤峰耸峙,灌木丛生,荒漠化草原特征明显。
总体上讲,靖远属于荒漠化半荒漠化的草原过渡地带。
黄河自乌金峡入境,流经县城后北折,从黑山峡出境,穿行于群山重岭之间,大体上呈英文字母“S”形状,过境流程154公里。
靖远成为甘肃省拥有黄河流程最长的县份,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的说法。
依赖于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条件,这里成为历史上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水养育了原本贫瘠的靖远大地,使其变得日益富饶美丽。
而且由于这里是黄河水流过的土地,大自然赋予她神奇的天质,以及数千年来人们的劳动创造,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改变的巧妙结合,使其形成了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雄伟的黄土高原,给予靖远雄浑的地域特征,浑浊的黄河水,滋育了一方神奇的土地。
悠久厚重的黄河文明的积淀,赋予靖远更多的内涵,昔日这个被称为“塞上小江南”的地方,又获得了“黄河明珠”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靖远再造高原“塞上江南”
作者:陆家木等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9期
靖远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东部,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陇上名邑”,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试点示范县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近年来,靖远县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一产强特色调结构、二产扩平台增总量、三产拓思路
抓项目”的要求,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展现了“塞上江南”的神采和魅力。
立足“生态立县”战略Ⅰ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不久前,第三届甘肃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暨经贸洽谈会顺利闭幕,来自省内外的1200 多
名嘉宾、客商和数以万计的农民、种植大户云集靖远参加盛会。
洽谈会共集中签约项目13 项,签约金额22.24 亿元。
“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靖远枸杞产业提质升级注入新动力,为加
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增添新动能,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亮点。
”靖远县委书记
郑钰说。
连续三届枸杞爱心采摘节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靖远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
发展林业产业的“生态立县”战略取得了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
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思路,靖远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
目标,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加快实施黄河靖
远段生态屏障及黄河湿地保护、哈思山及屈吴山生态修复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城乡大环境绿化、村镇绿化、通道绿化等造林绿化工程,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新增造林面积41.05 万亩,完
成特色经济林基地19.8 万亩,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4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16.33%,建成命名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6 个、省级生态村4个。
“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
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0 万亩,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18% 以上,为靖远县协调发展构筑了一道道
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枸杞、大枣、香水梨、苹果等特
色林果种植蓬勃发展。
目前,林果种植面积达37.18 万亩,各类瓜类种植面积达15.5 万亩,
其中籽瓜面积13.1 万亩,枸杞、大枣被评为“甘肃十大名果”。
小口大枣、西瓜、黄河蜜瓜
等9 种林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调整结构夯实基础Ⅰ
发展壮大现代绿色农业
近年来,靖远县以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作为推动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致力于做优做精
做强蔬菜、畜禽、瓜果等特色主导产业。
水资源一直是制约靖远县发展特色农业的瓶颈。
靖远县下大力气兴修水利工程,开展中小
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开发建设,有效破解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夯实了农田
水利发展基础。
先后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2.56 亿元,全县农业灌溉及渠系水利用率逐年提高,
年总供水能力达3.4 亿立方米。
同时,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等水土保
持与生态修复工程,有效遏制了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
在永新乡卧牛川,眺望远处生长旺盛的枸杞、杨树、玉米等,谁会想到这里原来沟壑纵横、石山土帽。
卧牛川是靖远“双永工程”灌区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两大片区之一,双永工程供水后,区域内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 万多亩。
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了靖远县特色农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蔬菜种植面积50 万亩,其中
设施蔬菜13.5 万亩,蔬菜年总产量205 万吨,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甘肃最大的蔬菜
生产基地;全县羊只饲养量132 万只;枸杞、籽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9.5 万亩、13 万亩,“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靖远羊羔肉”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靖远县是甘肃最大的羔羊肉产地、集散中心和优质枸杞、籽瓜生产基地,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试点示范县。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达2 万多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70% 以上,是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十强县。
同时,靖远县围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提升的发展方向,以做
优蔬菜、畜禽、瓜果三大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多业态复合型产业融合模式,全力打造全国现
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推进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靖远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引领全县生态农业发展。
截至目前,共建成标准化种植、养殖生产基地176 个。
同时,该县把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调整农
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目前,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共有58 个,“靖远枸杞”“靖远羊羔肉”“小口大枣”“高湾黑瓜
籽”“靖远旱砂西瓜”“大庙香水梨”取得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8 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了质量追溯系统。
3 年来,共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样品1.12 万个,检测合格率为98.4%。
“点面”结合Ⅰ
小康路上绝不落下一人
发展就是最好的扶贫,靖远县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贫困群众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实施“点面”结合战略,更加精准地助推脱贫攻坚。
在“点”上,靖远采取因户施策的策略,确保精准扶贫见实效。
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培训
等方式,劳务输转贫困劳动力3.6 万人。
继续实施农村建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家庭学生、学前教
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学生“两个全覆盖”教育资助体系和贫困家庭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给
予基本医保之后的二次报销和一次性补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2.43万贫困群众因学、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
围绕贫困户需求订单,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电子商务等各类就业创业培训1. 56 万
人次,培养入库“土专家”4150 名。
一批有一技之长、致富愿望强烈的群众,利用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等,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营销、乡村“农家乐”经营、“陇原巧手”妇女手
工编织、品牌家政服务等创业项目,实现了增收致富。
全县累计培训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
学的富余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6.7 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55.2 万人次,创劳务收入
77.4 亿元。
在“面”上,靖远县紧抓贫困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需求,整合资源全力改善贫
困村面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该县将新建自来水厂2 座;新( 改) 建农村公路
190 公里;对58 所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薄改”项目,新建“班班通”教室383 个;实施乡
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2 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将实现全覆盖,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竣工并
投入使用;建成标准化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8 个、标准化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8 个;建成美丽
乡村示范村7 个、环境整洁村40 个;开工建设敬老院4 个。
同时,该县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 万元,运用“借、贷、贴、保”四轮驱动的方法,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协调发放各类贷款19 亿元,新改扩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8500亩,新建标
准化规模养殖场20 个,新增枸杞、大枣、文冠果、旱砂西瓜等种植面积8.6 万亩,发展中药
材5000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