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特殊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结、要药及药对

中药学总结、要药及药对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功效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要药、及药对等方面中药学的基本知识。

要药所谓要药,指每个方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药物,其功效和作用往往在该方的治疗效果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要药:•人参:人参是最常见的补益药物,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补气益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纳不良、气短乏力、虚弱乏力等症状。

•麻黄:麻黄是一种辛温解表的药物,有解热、祛风、解表等作用,常用于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牛蒡子:牛蒡子是清热解毒的要药之一,具有清热解暑、解毒消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等。

•枸杞:枸杞是滋阴补肾的珍贵药材,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智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头晕眼花、眼疲劳等症状。

及药对又称配伍原则,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为了增强中药的疗效和减轻其不良反应,合理组合不同药物的方法。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及药对:•麻黄与杏仁:麻黄具有疏通经络、解外感、祛风除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关节炎等症状,而杏仁则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两者合用可以增强清热解毒效果。

•甘草与附子:甘草具有和中调和的作用,能够减轻中药的苦味和不良反应,而附子则有温肾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等,两者合用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

•知母与黄连:知母有清热解毒、润喉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口干舌燥等症状,而黄连则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口舌生疮、痢疾等,两者合用可以增强清热效果。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药和及药对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中药学总结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成分、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学科。

中药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发展进行总结。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是关于中药的科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它通过对中药药性、功能、用法、剂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中药药物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和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天然中药和人工中药两大类。

1. 天然中药:主要指采用自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作为原料,通过采集、加工等方式获得的药物。

如人参、当归、麻黄等。

2. 人工中药:是通过人工加工制造的中药,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两大类。

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根据药理作用和药效,中药还可以分为清热药、解毒药、活血药、止血药、消肿药等不同类别。

三、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1. 多成分、多靶点:中药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来治疗多种疾病。

2. 体系复杂、理论丰富:中药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包容性强,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疗效证明。

3. 个体差异:中药的适应症和疗效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需要个体化治疗。

4. 多途径治疗:中药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进入体内,如口服、外用、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

四、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中药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文献研究等。

1. 实验研究: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对中药的药理作用、安全性、药效成分等进行评价。

2. 临床观察: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患者在中药治疗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3. 文献研究:对中药的历史文献、医案等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中药的应用经验和疗效。

这些研究方法相互配合,可以全面了解中药的性能、作用和应用范围。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药的功效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二)发散风热药银花:清热解毒,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知母:清热生津,滋阴降火。

(二)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三)清热解毒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

(二)润下药火麻仁:润肠通便,滋阴润燥。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四、祛风湿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独活:祛风湿,散寒止痛。

细辛:祛风湿,散寒解表。

(二)祛风湿清热药秦艽:祛风湿,清热利尿。

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

五、利水渗湿药(一)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泻火。

(二)利湿退黄药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

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六、温里药(一)温中散寒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二)温经散寒药肉桂:温经散寒,助阳化气。

吴茱萸:温经散寒,止痛止呕。

七、理气药(一)行气药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二)降气药沉香:降气止痛,温中止呕。

枳实:破气散结,消胀止痛。

八、活血化瘀药(一)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二)活血调经药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九、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侧柏叶:凉血止血,清肺止咳。

(二)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清热解毒。

十、补气药(一)补气健脾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蔓荆子:辛苦平。

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

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中药学功效知识总结与归纳

中药学功效知识总结与归纳

中药学功效知识总结与归纳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组成、性味、功效以及应用的学科。

中药学所涉及的内容庞大而复杂,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中草药材和配伍应用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药学的功效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草药。

一、中草药的功效分类中草药有着丰富的功效,根据其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中草药的功效分为以下几类:1. 补益类:如人参、黄芪、党参等,具有滋补气血、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2. 祛风湿类:如羌活、川芎、秦艽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3. 消炎类: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4. 利水渗湿类:如茯苓、车前子、猪苓等,具有利尿、排湿的功效。

5. 止血类:如白芍、血余炭、地龙等,具有止血、散瘀的功效。

二、中草药的功效详解在中草药的功效中,有一些功效较为特殊或广泛运用的药物,下面我将对部分中草药的功效进行详解:1. 人参:人参被誉为“补品之王”,具有滋补气血、提高免疫力、增强精力和抗疲劳等功效。

2. 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对于疲乏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3.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痛的功效,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4. 当归:当归有补血养颜、调经止痛的功效,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

5.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消食、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治疗。

三、中草药的药物配伍中草药的配伍应用是中药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配伍:1. 四逆汤:由干姜、大黄、甘草、生姜组成,具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寒证引起的疼痛。

2. 茵陈五苓散:由茵陈、泽泻、车前子、猪苓和白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功效,常用于湿热引起的水肿。

3. 六味地黄丸:由山药、熟地、茯苓、丹皮、泽泻和牡丹皮组成,具有滋阴养血、益肾填精的功效,常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

《中药学》高频考点归纳及横向总结

《中药学》高频考点归纳及横向总结

《中药学》高频考点归纳及横向总结一•性能特点1 •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Z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Z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瘪病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膛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人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病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董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犬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丿来坚破难卜•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卿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什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番香治湿阻中焦Z要药:苍术行气消枳除胀乙要么J:乃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骨淋之要药:算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卜元虚冷、瑾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痫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枳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病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薙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枳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苦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Z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凤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4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Z要药:瓜姿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Z心神不安、惊悸失眠Z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虎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蛤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Z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病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肖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2.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3 •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谁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麟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英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蛤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4.圣药“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5 •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兀6.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蕃“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莒“头痛不离川苛”(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病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淸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秦尤、荆芥、防风、桑寄生7.病证选药安胎:紫•苏(气滞胎动)黄岑(胎热胎动)砂仁(气滞胎动)笛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白术(脾虚'(弱胎动)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餓中毒: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蚁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英高良姜沉香冒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育阴署证:香語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茂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鳗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草解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皴裂:白及脱发: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白芥子捞嗽及百口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須: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闌齿疼病:第拨手足皴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娱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虽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為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尢龟甲幣甲利咽:薄荷牛隽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人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勞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英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病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觅: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樞子芜芙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虎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蛤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框子苏子冬葵子精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套肉戏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嵩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薙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惫改仁桔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慧改仁括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葫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养菜臭梧桐淫羊董山茱萸桶签草山楂明目退翳:秦皮占箱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扩哺:靑稍子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虔火咽痛:玄参阴虎外感:玉竹安蛔止痛:乌梅&配伍用药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虎有汗证.柴胡配黄岑:少阳寒热往来生葛配黄苓、黄连:湿热泻痢初起石育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梔子配茵陈:湿热黄疸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卜•焦湿热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硕难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寒枳便秘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枳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丁香配柿帶:虚寒咽逆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島腕胀痛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薙白配瓜篓: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Z神昏、癫痫、癫狂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蛤: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II渴、多汗及消渴黄黃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甘草配白芍:皖腹或四肢拘急疼痛当归配黄罠:血虎或气血双亏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中药学总结(全)
灵芝——安神补虚,祛痰止咳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为平肝清肝要药、明目佳品
珍珠母平肝潜阳又重镇安神
紫贝齿清肝明目镇惊安神
赭石重镇降逆(降肺胃气)、凉血止血
蒺藜平抑肝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止痒
罗布麻清泻肝热、清热利尿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清肝明目的药物:车前子、决明子、石决明】
【主降肺胃气的药物:旋覆花、枇杷叶、代赭石】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力峻(要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热止咳钩藤平肝息风兼清肝热、药力和缓
天麻性平质润,宜于各种肝风内动证,又祛风通络(祛内外风)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的药物:天麻、防风、僵蚕】
牛黄——息风止痉(热极生风尤宜)、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地龙——清热息风(热极生风尤宜)、通络、利尿、平喘(肺热喘证)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力较缓、性平、毒性较小
蜈蚣散结通络止痛力峻、性温、毒性更大
开窍药
麝香力峻、温开之品,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
苏合香开窍醒神、止痛力次、温开,辟秽、止痛
冰片力次、凉开,清热止痛
石菖蒲——祛痰开窍(力缓、宜于痰湿偏盛之窍闭)、化湿和胃、宁神益智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安息香——开窍醒神,祛痰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

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

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1.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 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 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 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 下乳—关木通、穿山甲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又能活血消症、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 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 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8. 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9. 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10. 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中药特殊用法总结
在中医中药学考试中,药物特殊用法考点16年考了一个A型题1.5分,15年考了2个A型题3分,不管这次怎么考,看这份总结就够了!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辛温]
葱白:[外用]解毒散结;通络下乳。

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先煎]:[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栀子:[生]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 凉血止血。

[外] 消肿止痛。

清热燥湿药
黄连:[内]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胃热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外]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清热解毒药
青黛[包煎]:入丸散
贯众[XD]:[炭] 止血
马勃:[外]止血;[内]清热凉血止血。

鸦胆子[XD]:[外] 腐蚀赘疣鸡眼。

[内] 热毒血痢;冷积久痢;疟疾;
三、泻下药
攻下药
芒硝[冲]:[外]清火消肿。

峻下逐水药
芫花[YD]:[外]杀虫疗疮。

商陆[YD]:[外]解毒散结。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
狗脊:止血[狗脊绒毛]。

五、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薏苡仁:[生]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炒]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利尿通淋药
滑石[包煎]:[外] 祛湿敛疮→可治湿疮,湿疹,痱子。

六、理气药
木香:[生用]行气;[煨用]止泻。

香附:醋炙疏肝止痛作用[↑]
甘松:[内]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祛湿消肿
七、消食药
山楂:[生/炒]消食散瘀;[焦/炭]泻痢
麦芽:[生麦芽擅长]: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炒麦芽擅长]:行气消食回乳;[焦麦芽擅长]:消食化滞。

八、驱虫药
雷丸[XD]:[☆不煎]
九、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白茅根:[炒炭]止血;[生用]清热利尿。

化淤止血药
茜草:[炭]止血;[生/酒]活血通经。

蒲黄[包]:[炒]止血;[生]化瘀/利尿。

温经止血药
艾叶[XD]:[外]祛湿止痒。

十、活血化瘀药
活血疗伤药
骨碎补:[外]消风祛斑,治斑秃,白癜风。

(要注意!)
破血消徵药
斑x[DD]:[外用]→面瘫;风湿痹痛;注意外用适量发泡;大毒慎用,剂量需严格掌握;不宜大面积外用。

【交叉→中药】
a.外用发泡→芥子[后]: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b.不宜大面积外用→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清化热痰药
竹茹:[生]清化痰热;[姜炙]止呕
海蛤壳:[煅]制酸止痛
瓦楞子[先]:[生]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煅]制酸止痛
止咳平喘药
紫菀:[生]外感暴咳,[炙]肺虚久咳蜜
款冬花:[生]外感暴咳,[蜜炙]内伤久咳
桑白皮:[生]泻肺利水,平肝清火;[蜜炙]肺虚咳喘
十二、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龙骨:[煅]收敛固涩
琥珀:[不入煎剂]
十二、平肝熄风药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先]:[生]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外用煅/水飞]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治胃酸过多→胃痛泛酸
牡蛎[先]:[生]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煅]收敛固涩,制酸止痛,治胃痛吞酸
代赭石[先]:[生]平肝潜阳、重镇降逆;[煅]止血
十三、补益药
补气药
黄芪:蜜炙→补中益气[↑]
白术:[炒]补气健脾止泻
山药:【注】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补阳药
补骨脂:[外]消风祛斑,治白癜风,斑秃
菟丝子:[外]消风祛斑,治白癜风
补血药
当归:[炭]止血,治崩漏下血
何首乌:[制]: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

[生]: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治须发早白
补阴药
百合:[生]清心安神,[蜜炙用]润肺止咳
龟甲[先]:醋炙→脆/去腥
十四、收涩药
敛肺涩肠药
乌梅:[炒炭]止泻止血,治久泻久痢,崩漏不止,便血
罂x壳:[蜜炙用]止咳,[醋炒]止泻、止痛,治肺虚久咳,脘腹疼痛,筋骨疼痛。

诃子:[煨]涩肠止泻;[生]敛肺清热、利咽开音
石榴皮:[炒炭]止血,治便血,崩漏
肉豆蔻:内服须煨制去油用
固精缩尿止带药
海螵蛸:[外用]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溃疡不敛
十五、涌吐药
常山[YD]:[生]涌吐痰涎;[酒炙]截疟
十七、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黄[YD]:[生]补火助阳通便
白矾:[外]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止血止泻,祛除风痰,治湿疹,疥癣,脱肛,痔疮,疮疡,�耳流脓;便血、衄血、崩漏;久泻久痢;癫痫发狂;湿热黄疸。

土荆皮[YD]:不能内服,只能外用!适量,醋或酒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十八、拔毒化腐生肌药
红粉:只可外用不能内服
轻粉[YD][外]杀虫,攻毒,敛疮;[内]祛痰消积,逐水通便,治疥疮,顽癣,臁疮,梅毒,疮疡,湿疹;痰涎积滞,水肿鼓胀,二便不利;[外]适量,研末掺敷患处,[内]0.1-0.2g,1日1-2次,多入丸剂或装胶囊服,服后嗽口
砒石[DD]:[外]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劫痰平喘、攻毒抑癌
铅丹[YD]:[外]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坠痰镇惊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