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用量较特殊的中药

合集下载

中药合格处方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毒性中药

中药合格处方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毒性中药

硫黄
有毒
酸,温。归肾、大肠经
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外用 适量,研末油调敷。
罂粟壳 土荆皮 山豆根
有毒 有毒 有毒
酸、涩、平。归肺大肠、肾经 辛,温。归肺脾经
3~6g
制川乌
有毒
制天南星 有毒
木鳖子
白果 制草乌 牵牛子 香加皮 常山 蕲蛇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外搽, 或研末调涂。 苦,寒。归脾、胃经 3~6g 一般用制品1.5~3.0g,宜 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 先煎,久煎。 3~9g,外用生品适量,研 苦、辛,温。归肺、肝、脾经 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0.9~1.2g,外用适量,研 苦、微甘,凉。归肝、脾、胃经 末用油或醋调敷。 甘、苦、涩,平。归肺经 4.5~9g 生:大毒、制:有毒。 归心肝、肾、 一般用制品。1.5~3g,宜 脾经 先煎久煎 苦,寒。归肺、肾、大肠经 3~6g 辛、苦,温。归肝、肾、心经 苦、辛,寒。归肺、肝、心经 甘、咸,温。归肝经 3~6g 5~9g 3~9g;研末吞服1~1.5g/ 次,1日2~3次。
三、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释:乌头(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瓜蒌(全瓜蒌、 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 白及;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诸参(人 参、沙参、丹参、太子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 芍、白芍)
蜜麻黄 10g 杭白菊 10g 明天麻20g 鲜芦根 10g 大黄(后下)10g
正文
滑石粉(包煎)10g 三七(打粉冲服)5g 共3剂,一日一剂,煎煮400ml,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用法•内服:煎汤、蒸煮、泡水、煮粥等。

•外用:研粉、浸泡、膏敷、贴敷等。

2. 用量•干草药一般为3-12克,大剂量用量可适当增加。

•鲜草药一般为15-60克。

•个别草药特殊使用或禁忌用量需要遵医嘱。

3. 功能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功能:•温阳壮阳: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草药具有温阳壮阳的功能,适用于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清热解毒: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毒疮疡、口疮咽炎等症状。

•补气养血: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能,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的症状。

•活血化瘀: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淤血症状。

•利水通淋:茯苓、车前草、猪苓等中草药具有利水通淋的功能,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4. 主治中草药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有不同的主治功能,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主治功能:•解表发散: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草药具有解表发散的主治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散寒温经:生姜、桂皮、细辛等中草药具有散寒温经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症状。

•清宣利咽:紫苏叶、薄荷叶、桔梗等中草药具有清宣利咽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健脾和胃:白术、陈皮、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主治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安神助眠:黄连、玄参、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草药的部分用法、用量、功能和主治的简要介绍,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白蔹 四季青
绿豆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霜
千金子
独活 威灵仙 徐长卿
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煎服,5~10g。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煎服,6~15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 煎服,3~10g。 煎服,5~1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 每次3g。外用适量。 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6~12g。 煎服,1~3g,先煎。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5~12g。外用适量。 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煎服,9~15g。 煎服,6~12g。 煎服,5~10g;或酒浸服。 煎服,6~12g。外用适量。 煎服,3~10g。 煎服,3~10g。 煎服,3~9g。 煎服,3~10g。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煎服,6~12g。 煎服,6~10g。 煎服,9~30g。 煎服,15~30g。鲜品加倍。 煎服,15~30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15g,宜包煎。 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煎服,3~6g。 煎服,3~5g。 煎服,9~15g。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6~15g,包煎。 煎服,6~12g。 煎服,3~9g。 煎服,1~3g。 煎服,9~15g。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15~6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二十五)

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二十五)

中医综合-中药学(二十五)(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X型题(总题数:21,分数:48.00)1.五味子的收敛固涩作用有(分数:3.00)A.敛肺止咳√B.固精止遗√C.涩肠止泻√D.敛肺止汗√解析: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味酸收涩,能敛肺止咳,敛肺止汗,补肾涩精止遗,涩肠止泻,分别用于:(1)久咳虚喘;(2)自汗,盗汗;(3)遗精,滑精;(4)久泻不止。

2.五倍子的功效有(分数:3.00)A.敛肺降火√B.敛汗止血√C.涩肠固精√D.解毒消肿√解析:五倍子能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且有解毒消肿之功。

3.五味子、五倍子均可用于治疗(分数:3.00)A.肺虚久咳√B.久泻不止√C.遗精滑精√D.自汗盗汗√解析:五味子与五倍子两者味酸收敛,均具有敛肺止咳、敛汗止汗、涩精止遗、涩肠止泻的作用。

均可用于肺虚久咳、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病证。

4.下列选项中,山茱萸的收敛固涩作用包括(分数:3.00)A.固精缩尿√B.收敛止血√C.涩肠止泻D.敛汗固脱√解析:山茱萸酸、涩,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既能固精缩尿,又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还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

但不能涩肠止泻。

5.海螵蛸的主治病症有(分数:3.00)A.遗精带下√B.崩漏便血√C.湿疮湿疹√D.胃痛吐酸√解析:海螵蛸咸、涩,微温,其功效是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要用于治疗:(1)遗精,带下;(2)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3)胃痛吐酸;(4)湿疮,湿疹,溃疡不敛。

6.莲子、芡实皆常用治(分数:3.00)A.肾虚不固,遗精滑精√B.脾肾两虚,白带过多√C.肝肾亏虚,目暗昏花D.脾气亏虚,久泻不止√解析:莲子与芡实同科属,均为甘涩平,主归脾、肾经。

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及脾虚食少、泄泻及脾肾两虚之带下等。

7.下列各组药物中,均具有收敛止血功效的药物有(分数:2.00)A.椿皮,石榴皮√B.赤石脂,禹余粮√C.五味子,五倍子D.桑螵蛸,海螵蛸解析:椿皮的功效是其功效是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石榴皮的功效是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

剧毒中药知多少

剧毒中药知多少

剧毒中药知多少?周高很多药品小广告上都把中药成分天然无毒副作用作为一个噱头,很多人也认为传统中药历史悠久且来自天然应该没有什么副作用,事实上很多中药材中都有毒性成分,如果炮制不当或者用法用量不恰当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因此对一些剧毒中药一般要实行特殊管理。

特殊管理类中药主要分类如下:矿物类矿物类主要包括含汞的水银,白降丹,红粉,红升丹,轻粉以及含砷的砒霜,砒石,雄黄。

由于都含重金属,这些东西的毒性大家相对了解的要多一些,它们的毒性反应也与重金属中毒类似。

不过这些药物在临床上还是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作为外用药治疗一些真菌感染,皮肤损伤以及皮肤肿瘤等疾病;其次,这些药物还可以应用于内服。

比如朱砂内服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而雄黄则应用非常广泛,传统药方中含有雄黄的有上百种,比如“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等。

甚至砒霜都可以内服应用于治疗白血病以及直肠癌等。

当然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控制用量,并且只能针对部分人群,显效即止,不可久服以避免蓄积中毒。

动物类动物中有毒的中药主要是红娘子,青娘子,斑蝥以及蟾酥。

红娘子来源于蝉科昆虫黑翅红娘子,药理研究无明显毒性。

青娘子和斑蝥分别来源于芫青科昆虫的绿芫青和南方大斑蝥以及黑黄小斑蝥。

这二者都含有斑蝥素(C10H12O4),是其主要的药效也是毒性成分。

蟾酥是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分泌物的干燥体。

斑蝥素可应用于肿瘤治疗,而它的毒性很特殊,具有皮肤接触毒性,人体皮肤接触后会产生烧灼感并起水泡。

所以斑蝥一般需要通过炮制来减轻其毒性。

蟾酥具有良好的强心,升压,镇痛及抗肿瘤作用,内服应严格控制用量。

植物类特殊管理植物类药物种类相对较多,具体有:(1)大戟科的狼毒,巴豆,千金子,甘遂。

这几种药材都有峻泻逐水的作用,其毒性反应典型的剧烈腹泻,同时皮肤接触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2)毛茛科的川乌,草乌,附子,以及雪上一枝蒿。

这几种药材均含有乌头碱及类似物具有很强的心脏及神经毒性。

临床上采用煎煮(4h以上)使其中毒性成分水解达到减毒目的。

名字特殊的中药

名字特殊的中药

红娘子【别名】红娘、红女、红姑娘、么姑虫、灰花蛾、花大鸡、山鸡腰、红盖虫【来源】蝉科昆虫黑翅红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或褐翅红娘子H.philaemata Fabricius 的干燥虫体。

7~8月捕捉,一般在清早露水未干前,红娘子翅湿不能飞起,用手捕捉。

因活的红娘子能发出一钟类似巴豆粉的气味,故在捕捉时最好戴上手套及口罩,以免刺激皮肤及粘膜,还要防止刺激眼睛。

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布袋内。

连布袋放入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

【炮制】将虫体去头、足、翅翼,用米同炒至老黄色,然后筛去米即得。

【性味】苦,平。

有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癣疮疡。

【用法用量】0.5~1分。

外用适量。

【注意】体虚及孕妇禁服。

王不留行【别名】:王不留,留行子,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奶米、大麦牛、不母留、王母牛。

【基原】:该品为双子叶植物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苦,平。

归肝,胃经。

【功效】:行血调经、消肿止痛、活血通乳、催生下乳、产后胸腺疏通。

【主治】:血瘀经闭,痛经,难产;产后乳汁不下,乳痈肿痛;热淋,血淋,石淋。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1]①《本草经琉》:孕妇勿服。

②《本草汇言》:失血病、崩漏病并须忌之。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路旁及田间,尤以麦田中最多。

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均产,主产河北名字来历相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妻子产后乳汁不下,婴儿饿得哇哇叫,左思正欲外出寻求催乳良方,忽然听到山外传来歌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左思急忙来到山上,原来歌者是位民间医生,他告诉左思,这两味中药是他家的祖传秘方,凡产妇无乳,服之非常灵验。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这首歌谣。

中草药

中草药

【药材名】孔雀草【拉丁名】Tagetes patula L.【别名】黄菊花,藤菊,西番菊【名称考证】黄菊花(《贵州草药》)、藤菊,又名:西番菊【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药用部位】藤菊的全草。

【性味归经】《贵州草药》:“苦,平。

”入肺经。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止咳化痰。

治痢疾、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古籍考证】出自《贵州草药》。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万寿菊素(Patuletin)、槲皮万寿菊素(Quercetagetin)、万寿菊甙(Patuletrin)和槲皮万寿菊甙(Quercetagitrin)。

还分出2个噻吩衍生物(Thiophenederivs.)。

花除含万寿菊素及其甙和槲皮万寿菊素外,还含土木香脑(Helenine)和土木香素(Helenien)、玉红色素(Rubichrome)、蝴蝶梅黄素(Violaxanthine)等色素。

【原生形态】藤菊,又名:西番菊。

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约30~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

叶互生或对生,羽状全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2.5厘米,边缘有疏齿,齿端呈软芒状,齿的基部各具油腺1枚。

头状花序单生,径约3.5厘米,有长梗。

总苞长椭圆形,上部边缘具尖锐锯齿,有腺点。

舌状花黄色,有紫红斑;管状花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1室,柱头2裂。

瘦果线形,扁平,冠毛鳞片状。

【药材名】苦菜【拉丁名】Sonchus oleraceus L.【别名】荼,芑,荼草,选,游冬,野苦马,青菜,紫苦菜,堇菜,苦苣,苦荬,天香菜,老鸦苦荬,滇苦菜,苦马菜【名称考证】苦菜(《本经》) ,荼、芑(《诗经》)、荼草、选(《本经》)、游冬(《别录》)、野苦马(《普济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汇精要》)、苦苣、苦荬、天香菜(《纲目》)、老鸦苦荬(《医林纂要》)、滇苦菜、苦马菜(《植物名实图考》)【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药用部位】苦苣菜的全草。

野西瓜的用法

野西瓜的用法

野西瓜,新疆野西瓜~野西瓜果实外形与西瓜外形极为相似,故称为野生西瓜,它还是一种特殊的中药材据宁夏中药志记载,野西瓜苗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咳,利尿功能,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咳嗽,泄泻痢疾, 还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毒.其种子具有润肺止咳、补肾功能,用于肺痨咳嗽,肾虚头晕,耳鸣耳聋等.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四肢发麻、腰酸腿痛有神奇疗效。

这是一种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柔软,具白色星状粗毛的植物。

下部叶圆形不分裂,上部叶掌状3-5全裂,直径3-6厘米;裂片倒卵形,通常羽状分裂两面有星状粗刺毛叶柄长2-4厘米。

花单生叶腋;花梗果时延长达4厘米;小苞片12,条形,长8毫米;萼钟形,淡绿色,长1.5-2厘米,裂片5,膜质,三角形,有紫色条纹;花冠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2-3厘米蒴。

茹果矩圆状球形,直径约1厘米,有粗毛,果瓣5它广布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广泛分布。

路旁、田埂、荒坡、旷野等处常见野西瓜,又名刺山柑、老鼠瓜。

功用主治:祛风,散寒,除湿。

化学成分种子含结合的阿魏酸(Ferulic acid)和芥子酸(Sinapic acid)。

种子油中含C18不饱和脂肪酸。

叶和未开的花含芸香甙(Rutin)。

野西瓜有其独特的生态特性,在我国一些多风、植被稀少和沙暴肆虐区,具有降低风速、抗击风沙、防止土地风蚀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分布于新疆、西藏等省,是荒漠、半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有栽培价值的灌木。

野西瓜抗旱、耐高温、耐风蚀、耐瘠薄,在干旱地区有很强的适应性。

野西瓜多生长在干燥的石质低山、丘陵坡地、山麓冲沟以及砾石质戈壁中或沙丘丘间低地。

其地上部分在冬季干枯死亡,春季又重新抽出新芽,形成完整的植株。

沙区丘间低地依靠天然降水就可以正常生长,以顽强的生命力适应着干旱少雨的严酷环境,表现出很强的抗旱特性。

新疆吐鲁番夏季温度高达46.7℃,野西瓜仍可正常生长,表明野西瓜具有很强的抗高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法用量较特殊的中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用法用量较特殊的中药
潞河黎金庆根据中药学教材整理
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叶长于发汗解表,梗偏于行气和中。

青黛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

山豆根煎服,3~6g。

马勃煎服,~6g,布包煎;
鸦胆子内服,~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

熊胆内服,~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

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

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大黄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番泻叶温开水泡服,~3g;煎服,2~6g,宜后下。

甘遂入丸、散服,每次~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京大戟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

附药红芽大戟
芫花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

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巴豆入丸、散服,每次~.。

大多数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千金子 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川乌煎服,~3g;宜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附药草乌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

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一日2~3次。

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附药金钱白花蛇煎服,3~;研粉吞服1~。

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

外用,适量。

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

附药天山雪莲花煎服,~;
砂仁煎服,3~6 g,入汤剂宜后下。

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草豆蔻煎服,3~6g。

入散剂较佳。

入汤剂宜后下。

1.茯苓皮用量15~30g。

冬瓜皮煎服,15~30g。

附药冬瓜子
玉米须煎服,30~60g。

鲜者加倍。

车前子煎服,9~15g。

宜包煎。

滑石煎服,10~20g。

宜包煎。

海金沙煎服,6~15g。

宜包煎。

灯心草煎服,1~3g。

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肉桂煎服,1~,宜后下或焗服;
吴茱萸煎服,~。

小茴香煎服,3~6g。

高良姜煎服,3~6g。

花椒煎服,3~6g。

荜茇煎服,~3g。

荜澄茄煎服,~3g。

木香煎服,1.5~6g。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玫瑰花煎服,1.5~6g。

绿萼梅煎服,3~5g。

九香虫煎服,3~9g。

入丸、散剂服,1.5~3g。

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

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

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三七多研末吞服,1~;煎服,3~10g,
蒲黄煎服,3~10g,包煎。

花蕊石煎服,10~15g;研末吞服,每次1~,包煎。

降香煎服,3~6g,宜后下;
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
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

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

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

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

益母草 10~30g,
月季花煎服,2~5g,不宜久煎。

亦可泡服,
马钱子—,
儿茶内服:1—3g ,多入丸、散;入煎剂可适当加量,宜布包
水蛭煎服,1.5~3g;
虻虫煎服,1~,
白芥子煎服,3~6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附药皂角刺
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海浮石煎服,10~15g。

打碎先煎。

瓦楞子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

研末服,每次1~3g。

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

入丸、散1.5~3g。

罗汉果煎服,10~30g;
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

入丸、散,每次1~3g。

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

镇静安神, 平肝潜阳多生用。

收敛固涩宜煅用。

附药龙齿30g
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3g。

不入煎剂。

忌火煅。

石决明煎服,3~15g;应打碎先煎。

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珍珠母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

或入丸、散剂。

牡蛎煎服,9~30g;宜打碎先煎。

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

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代赭石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

入丸、散,每次1~3g。

降逆、平肝宜生用,
生铁落煎服,30~60g;
珍珠内服入丸、散用,~。

钩藤煎服,3~12g;入煎剂宜后下。

苏合香入丸、散,0.3~1g。

外用适量,不入煎剂。

紫河车研末装胶囊服,~3g,
核桃仁煎服,10~30g。

紫石英煎服,9~15g。

打碎先煎。

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
熟地黄煎服,10~30g。

何首乌煎服,10~30g。

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石斛煎服,6~12g。

鲜用,15~30g。

龟甲煎服,9~24g。

宜先煎。

明党参补阴药
鳖甲煎服,9~24g。

2宜先煎。

浮小麦煎服,15~30g
糯稻根须煎服,15~3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