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一、填空1、城市职能三要素包括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1、城市化类型:向心城市化与离心城市化、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形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的前提原因: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二、名词解释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郊区化: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4、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会的组合。
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又叫出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主要偏于联系方向的一端。
9、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很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11、CBD:即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
地球的城市地理学

地球的城市地理学地球上的城市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城市地理学中,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的形态、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城市的扩展和密度以及城市内外的相互联系等方面来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城市的定义和分类城市是一个人口聚集、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密集的地区。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城市的定义方式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功能集中的地区。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可以将城市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大城市一般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经济活动丰富、交通发达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等特点。
中城市相对较小,但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小城市则规模较小,经济活动相对较少。
二、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城市的形态包括城市的形状、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等方面。
常见的城市形态有环状、线状、星状和网状等不同的形状类型。
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受到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城市布局模式有放射状、环状、线状和碎片化等各种类型。
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和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内部常见的功能区划有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
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会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发展。
例如,市中心一般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区则是人们购物和娱乐的重要场所,住宅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空间。
三、城市的发展与扩展城市的发展与扩展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人口、经济和功能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城市发展模式有扩张型发展、聚集型发展和集聚型发展等。
扩张型发展是指城市向外扩展,不断吞噬农田和郊区;聚集型发展是指城市向内聚集,形成高密度的城市中心;集聚型发展是指城市通过发展特定产业或功能区实现城市发展。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地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城市的本质、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线索,深入分析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是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街道、建筑、设施、交通、商业、文化等人文要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心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新兴产业区等不同用途的空间划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变化。
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推进。
二、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其波动、贸易和金融等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口分布和结构、文化承载和传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
三、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居住环境和日常行动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故而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流动的加速,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和文化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等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城市地理学在寻找解决方法和路线方面需要不断拓展。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街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首位城市:是指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城市金字塔: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基本部门:现在城市的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有同时为本地服务,把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非基本部门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果的转型,(3)地域空间转型,(4)生活方式转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二:零碎知识点1,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也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

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①具有高密度的人口、经济和财富②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破坏最强③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极其复杂动态变化。
城市与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市和镇的总称称为城镇,且镇在古代带有军事色彩。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问题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关联。
城镇划分: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其它。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在产业结构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3.在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三种空间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2)解释性研究。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概念

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如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等。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主要包括区域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关系研究。
其中,城镇化研究对象是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轨迹和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空间组织结构三大主要内容。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地域空间(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