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今天中午,我读了这个故事,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和一个朋友外出闲游去了。
第三次去请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诸葛亮醒来,请他进去,才彼此坐下谈话。
大概是诸葛亮觉得刘备很有诚意,就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决定出山辅佐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想请别人帮忙,就要像刘备这样有诚意。
假如让张飞单独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肯定不会答应帮助刘备的。
因为文中的张飞这样说:“诸葛亮也太不像话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后屋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就凭张飞这句不礼貌的话,诸葛亮定不会帮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张飞这样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别人借钱,却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明明是向别人请教不会的题,可能是别人有事或别的原因,没给你讲,你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道理:请别人帮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请,不要不礼貌,即使别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别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2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
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
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顾茅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
”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
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
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
”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
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习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读《三顾茅庐》有感2《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汉末年,刘备多方搜罗人才,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
于是,他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诸葛亮的住处。
恰巧诸葛亮出门了。
不久,刘备他们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门了。
刘备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诸葛亮家里。
到了他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便在台阶下等着。
等到诸葛亮醒来,请他们进去,才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效力,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叫:三顾茅庐——好难请。
我最喜欢刘备他们,因为刘备他们去请两次,可诸葛亮都不在家。
但刘备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决心,还要慧眼识英才,依靠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读《三顾茅庐》有感3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读后感(通用2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本名著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通⽤2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章《刘皇叔三顾茅庐》。
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对刘备这个⼈物更是刮⽬相看。
刘备深信徐庶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想准备些礼物,和关⽻、张飞⼀起前往隆中拜访。
三⼈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说要拜见先⽣。
⼩童说,先⽣不在。
刘备⽆奈,只好回去。
隆冬时节,天⽓寒冷,刘备带着关⽻和张飞第⼆次来到茅庐。
听⼩童说诸葛亮先⽣已经回来了,便⼜去拜访他。
结果回来的并⾮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刘备只好留了⼀封书信给诸葛亮,便告辞了。
第三次,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林的卧龙先⽣诸葛亮。
我认为,刘备⾝上还有⼀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锲⽽不舍、三顾茅庐、坚持不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
在⽣活、⼯作、学习中,我们都要向刘备⼀样,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决不⽓馁,你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刘皇叔三顾茅庐》讲的是⼀段历史,说的是⼀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是⼀本家喻户晓的⼩说,使中国四⼤名著之⼀。
许许多多的⼈看过这本著作,每⼀个⼈都有⼀个⾃⼰的看法。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在讲述着刘备的故事。
讲述刘备从⼀个卖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是讲述刘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当时任刘备军师徐庶,因受曹操威胁⽆奈的离开了刘备,临⾛是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做刘备的军师,他上知天⽂下知地理,熟读兵法。
是⼀个难得的⼈才。
刘备告别了徐庶,刘备同关⽻,张飞⼆⼈,前往隆中请孔明出⼭辅佐他完成⼤业。
可第⼀次孔明出⼭与朋友游玩去了。
过了些⽇⼦,有消息说孔明先⽣已经回到家中,当时风雪交加,刘备不顾关张⼆⼈的反对,来到了隆中,可是只见到了诸葛匀(孔明之弟)。
三顾茅庐读书心得范文10篇

三顾茅庐读书心得范文10篇三顾茅庐读书心得1《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
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军师。
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
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
杨时和刘备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以后在学习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
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从不骄傲自满。
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
”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
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三顾茅庐读书心得2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这本书都不陌生吧!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三国猛将和人物,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生动的故事。
我今天要来谈的便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刘备三人去拜访才华横溢诸葛亮。
于是他们拿好了礼物便去诸葛亮的茅庐拜访他,可是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后第二次去还是没人,刘备有点失落,但还是留下了一封充满诚意的信。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他在睡觉,最后经历了一番周折后,他们终于请到了诸葛亮。
在看完三国演义的这个故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
刘备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打动了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完成统一中原的夙愿。
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一次又一次地来请诸葛亮出山。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他的坚持不懈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坚持下去,就可能创造奇迹。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自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一直想见见这位众贤人口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刘备求贤若渴,因此不顾张飞和关羽的反对,三次来到卧龙岗,终于请来了诸葛先生。
文章中张飞的急性子和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飞看见哥哥刘备两次拜访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就有些恼火了,还说要把孔明捆来。
第三次来时,孔明正在草堂午睡,刘备静静地在屋外等候,张飞却按捺不住了,准备去屋后放把火,看孔明还睡不睡,多亏了关羽阻止啊。
那位管仲、乐毅都无法与他相比的卧龙先生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蜀国也是从那时起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事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是高贵还是低贱;对待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大是小,都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
《三顾茅庐》读后感2《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
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身的军师。
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
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
杨时和刘备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以后在学习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
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从不骄傲自满。
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
”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
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三顾茅庐》读后感3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篇《三顾茅庐》,深有感触。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精选16篇)三顾茅庐通用读后篇1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
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
”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
”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
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
”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
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
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
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三顾茅庐通用读后心得体会篇2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600字。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顾茅庐的读后感篇一读了课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
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
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
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
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顾茅庐读后感篇二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读后感1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
”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
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2你们一定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这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共请了三次。
果然第三次请到了。
我觉得这刘备很有诚意,他甚至跪了下来,可他毕竟是皇叔啊!岂能这样?我觉得这个诸葛亮肯定是个人才,他竟然能让刘备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反复求请。
可见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人才观。
在现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重要,古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还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好的工作,还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学无后顾之忧。
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里,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顾茅庐》读后感3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
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
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
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
”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
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
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
”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
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
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习;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
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
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
于是我从新开始学习,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
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
《三顾茅庐》读后感4最近,我在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里面的故事内容精彩,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看到天下大乱,就立下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但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
他听说在卧龙冈有一位叫诸葛亮的,才华盖世,就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
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两个多时辰。
最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出山。
这才有了以后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刘备的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他的这种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曾经自己要求学习小提琴,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的,但老师每天只让妈妈练习最基础的拉单根弦,对动作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样一练就是一个月,妈妈觉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胀,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前后只学了半年,就放弃了。
直到现在,妈妈想起这件事情,还追悔莫及呢!我学习钢琴,也是小时候订下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快七年了。
老师总是给我布置好听但很难弹的曲子,在练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难,有些音总也弹不对,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不学了。
但是妈妈一直鼓励我:“对自己订下的目标应该有执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后,更加懂得了对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是多么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是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样是这样。
看准目标,不怕困难,努力向前,最终一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三顾茅庐》读后感5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
他料事如神,才识过人,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
这样一位能人才俊,为何会对刘备如此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呢?这就要讲我讲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了。
诸葛亮在蜀国时留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过:“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兴复汉室天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称自己与他相比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
于是,刘备先后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最后刘备用自己的谦恭和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诸葛亮的效忠。
是什么让一代人杰的卧龙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并三十年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刘备的真诚。
真诚即真实诚恳,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
古人说:“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可见“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尽择天下雄主,又或闲云野鹤悠然一生。
但他却因为刘备的“诚”而忠心辅佐,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与刘备出生入死殚心竭虑,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一个个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此可见,真诚能够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朋友,让我们的力量变得强大。
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真诚待人、真诚处事,在真诚中创造自己的明天。
这是我从《三顾茅庐》中品味、收获的真谛!《三顾茅庐》读后感6这篇文章写了刘备求贤若渴,听说卧龙庄有一位诸葛先生有大谋略,马上准备好了礼物想要前去拜访,不料司马微前来,刘备招待了司马微,没去成卧龙庄,第二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随从来到庄前,下马上前轻敲柴门,一个童子迎了出来,童子说:“诸葛先生今日不在家。
”他们只好悲伤地回去了;第三次,刘备找了个好日子,又去找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不高兴了,关羽说:“想那诸葛亮徒有虚名,故不敢相见。
”张飞说:“今天哥哥不须要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根麻绳抓他来。
”刘备一听,很生产,不要张飞同往,张飞急了,一定要一同前去,刘备禁告他不要失礼,他们半路遇到了诸葛均,就问他诸葛亮在干什么,诸葛均回答说诸葛亮在睡觉,于是刘备命众人等候,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出门迎接,刘备与诸葛谈论天下大事,感叹诸葛亮才智,请诸葛出来帮助他,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当即答充。
诸葛亮隐居在荒僻的卧龙岗,心怀天下等待合适的机会报效国家,一番三分天下的见解,令刘备茅塞顿开,三请诸葛成就一段佳话,机会与成功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7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
其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动。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争霸,逐鹿中原。
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战乱,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次去,没有遇上诸葛亮。
第二次去,依旧没有遇到诸葛亮,但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均,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他帮忙代转给诸葛亮。
我以为他会放弃了,没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关张三人就站在草庐外边等着诸葛亮睡醒。
这时,天上飘起鹅毛般的大雪,过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了,请刘备进屋坐会。
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仁慈和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决定出山帮助他。
看到这一幕,我心想: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真是诚恳啊!世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它正在织网。
第一次被风吹断了,可是它依旧不放弃,反复进行了几次,终于在第五次时成功织好网了,蜘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生呢?在生活中遇上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8最近,我读了一部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则故事《三顾茅庐》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你看,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可是刘备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谁。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两人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益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刘备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老师,和他同榻睡觉,同坐吃饭……我读完后,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脑海,他的毫不气馁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无论干什么事,我们都不能气馁,直到成功事情完成为止。
《三顾茅庐》读后感9最近,阅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
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
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