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解读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解读关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解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业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基本业务知识制作国际贸易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单据;另一方面能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国际贸易的磋商、合同的签订及履行。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顺利取得“国际商务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及“商务英语三级”等相关外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1 课程概述《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核心必修课程。
该课程所学习的贸易术语、贸易方式、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等国际贸易知识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总体设计是坚持以外贸工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导向,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融“任务驱动”仿真情景教学、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贯彻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考核方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计的课程标准。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双语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充分利用课堂作为外贸英语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训练中就能够提高口语与听力能力,提高职业能力,有效避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普遍现象;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外贸企业的岗位的单证员、跟单员等真实的项目相衔接,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便于实现双证融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案例讨论让同学们分工负责、共同完成、协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独立见解的习惯,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的工作能力,降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运行成本。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案

Chapter 1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and Customs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1.1 Trade Terms and Customs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Definitions and func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国际贸易术语的概念及作用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are consisted of not only unit price and amount but also related liabilities, costs and risk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buyer.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构成中,除了要表明每一计量单位的价格、金额外,还要表明买卖双方在货物交接过程中有关责任、费用、风险的划分问题。
DefinitionTrade terms, also called price terms or price conditions, are abbreviations of letters or words specifying specific certain liabilities, costs and risk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buyer.国际贸易术语(Trade Terms)也称为价格术语、价格条件,它是指用短语或英文缩写来说明商品的价格构成及买卖双方在货物的交接过程中有关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划分问题的专门用语。
It covers two basic elements: 1) trade terms indicate commodity price composition, for instance, whether the seller’s quotation includes freight, insurance premium or discharge. FOB excludes freight and insurance premium which are paid by the buyer. And CIF is the opposite. 2) Trade terms are specified terms concerning place of delivery, risks, obligations and costs during delivery of good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贸易术语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构成,卖方所报价格是否包含运费、保费、装缷费是离岸价还是到目的港的价格。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版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提高其国际贸易实务经验和英语水平。
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介绍•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国际贸易的实践操作技巧•国际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经验和英语水平。
3. 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课时内容概述国际贸易概论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形式、国际贸易基本法律规定等课程名称课时内容概述国际贸易流程4 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包括询盘、报价、合同、付款、装运和保险等国际贸易实践操作6 实际操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包括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报关和结算等国际贸易英语表达法4 国际贸易中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包括一般贸易术语、一般贸易惯例等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2.实践形式:个人独立作业和小组合作练习;3.教材:《国际贸易实务英语》;4.辅助资料:案例分析、视频展示和实物示范。
5. 考核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考核方法:1.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占总评分20%;2.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在课下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占总评分30%;3.小组综合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实践任务的能力和表现情况,占总评分20%;4.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分30%。
6. 参考文献1.雷红,杨南.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M].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9.2.Geoff,Lisa. 国际贸易实务[M]. 商务印书馆,2017.7. 总结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掌握国际贸易的实践操作技巧,提高其国际贸易实务经验和英语水平。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解读共6页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设置解读1 课程概述《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核心必修课程。
该课程所学习的贸易术语、贸易方式、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等国际贸易知识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总体设计是坚持以外贸工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导向,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融“任务驱动”仿真情景教学、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贯彻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考核方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计的课程标准。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双语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充分利用课堂作为外贸英语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训练中就能够提高口语与听力能力,提高职业能力,有效避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普遍现象;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外贸企业的岗位的单证员、跟单员等真实的项目相衔接,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便于实现双证融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案例讨论让同学们分工负责、共同完成、协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独立见解的习惯,就会大大提高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的工作能力,降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运行成本。
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实务工作中的基本流程,具备能够运用外贸英语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洽谈和沟通的能力,以及运用实务知识缮制和填制国际贸易流程中的所需各种单据的能力,具备外贸业务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一)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运用书面和口头专业英语进行交易的磋商;能熟练运用外贸业务网站;能够解读和订立合同条款各条款;能够进行商品的报价和成本核算;正确地填制进出口各种单据;学会跟进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教学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提高其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和应对市场状况的能力。
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下:1.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2.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中相关的法律、标准、文化、语言和经验知识;3.学习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的风险和机遇;4.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数据分析、报告撰写、演示展示等能力;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原则;2.国际贸易规则和机构;3.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文化、语言和传媒;4.国际贸易实务中的风险管理和分析;5.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课程内容;2.讨论案例分析;3.课题研究报告;4.小组讨论和演示;5.实地考察和调研;6.网络资源检索和利用。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课堂作业,包括课堂笔记、章节摘要和思考题回答;2.单元测试,对学生对每个单元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3.课题研究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程度,选择一个具体的国际贸易实务问题进行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4.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翻译版本;2.学习指南,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3.课件,包括课堂讲义和案例分析;4.研究资源,提供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文献、标准和数据资源。
六、教学实践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实践:1.预习课程内容,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2.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及时解决疑惑;3.完成课堂作业,掌握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4.选择研究课题,深入了解国际贸易实务问题;5.小组讨论和演示,交流心得和经验;6.课程总结和评估,回顾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
2024年度-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标准

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或机构进行 实习,亲身参与国际贸易实务操作,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社会调查
学科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学 科竞赛,如模拟商务谈判、外贸单证 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 素质。
鼓励学生开展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社会 调查,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培 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培训内容与形式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 化的培训内容,包括教学方法、 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采 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
培训效果评估
制定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标准, 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跟踪和反
馈,确保培训质量。
激励措施
设立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等 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 研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提
16
团队建设目标与措施
01
02
03
团队构成
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 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 成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 程教学团队。
合作与分工
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 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
团队活动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教学 经验交流、企业实践等活 动,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 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 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则和惯 例。
0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具备跨文 化交流能力。
03 素质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案

A Teaching Pla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教案)ContentsBrief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2)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 (5)Terms of Commodity (17)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 (26)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 Insurance (38)Price of Goods (45)International Payment and Settlement (53)Inspection, Claims, Force Majeure and Arbitration (61)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ontract (65)Exporting and Importing Procedures (70)Mod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71)Brief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简介)Teaching objectives &Demand⒈To master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ther terms concerned⒉To understand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⒊To understand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⒋To understand the too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Focus on&Difficulties :the measurement of and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Teaching contents:Ⅰ、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International Trade,also known as world trade,foreign trade or overseas trade,is the fair and deliberate exchange of goods and/or service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It concerns trade operations of both import and export and includes the purchase and sale of both visible and invisible goods, the former of which is called trade in goods while the latter of which is called trade in services.Ⅱ、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1.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TradeIn today‟s complex economic world, neither individuals nor nations are self-sufficient(自给自足的). Nations have utilized different economic resources; people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skills.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activities⒉Resources ReasonsInternational Trade take place for many reasons. Basic reason of it i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不均匀分布) of resources around the world.⑴ Natural resources: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round the world is somewhat haphazard(偶然的,随便的), which includes L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Forest Resources、Mineral Resources、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nergy(oil,wind,power).⑵ Favorabl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terrain(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形).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of agricultural trade.e.g. Peru(秘鲁) and (扎伊尔)Zair‟s copper; south africa‟s diamonds; the middle east‟s p etroleum; the US Great Plains‟ wheat; Brazil and Colombia‟s coffee⑶ Skilled workers. US, Japan, western European country have rich skilled workers.⑷Favorabl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For example, Sino-Japan, US and Canada, EU trade relationship is to some degree determined by geographic proximity(接近,亲近) and low transport cost.⑸capital resources .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 to modernize their industry and economy with advanced machinary, equipment and plant. However, they are lack of capital.⑹insufficient production(生产不足)⒊Economic Reasons(1) Absolute advantage------b y Ada m Smith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亚当·斯密), 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Comparative advantage ____ by David Ricardo(大卫·李嘉图) in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871)(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3)Strong domestic demand:旺盛的国内需求⑷Preference Reasons(偏好)Innovation(创新) of style⒋Political Reasons⒌Other Reasons-----mainly refer to invisible trade such as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and tourism. Ⅲ、a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Note:please refer to teacher’s book p1~11, E:出口总值I:进口总值Ⅳ、useful expressionⅤ、The too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国际贸易政策的工具NTBs:Non-tariff Barriers to import 进口非关税壁垒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及相关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与主要内容;《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主要贸易术语的特点、风险、费用和责任的划分以及适用的运输方式以及掌握各术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析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浅析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论文摘要:基于双语教学平台,从双语教学的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学进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进行课程设计,以期找到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双语教学之路。
一、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跨国界性,对贸易人材需求的日趋增加,使得全面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课堂绩效显得尤其重要。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目标设计,应反映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进出口业务的大体知识前提下,提高学生在外贸领域内的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培育学生双语文化背景的贯通和思维习‘惯的自由转换,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第一,使学生在更普遍的学科领域中、更丰硕的语言层面上慢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扩大英语实践的可能性,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
第二,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改善英语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能同时利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中按照工作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能而自由进行转换。
最后,是学生具有两种文化意识,能够融合和互补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自觉地运用在实践中。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学习方式的设计1.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上课前的预备。
双语教学应在学生已有充分预备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专业术语的解释。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充分预习,再进行国际贸易的案例、资料的分析。
在课前进行预习以中文书籍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配合其他中外文文献的阅读。
还能够通过专业辞汇对照表来提高学生掌握贸易专业辞汇的效率。
2.考虑学生的个体不同。
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进程中,应该考虑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外语水平的差距,能够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双语教学。
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同窗能够采取全英语教学,额外地布置一些练习和活动;对英语水平相对低一些的同窗,能够采取部份英语部份中文的方式,循序渐进,兼顾不同窗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实务》(英汉双语)课程设计大纲课程类别:必修学时:72课程性质:理论教学学分:4适用专业:外文系、管理系、政法系等国贸专业、英语专业开课教研室:外文系、管理系、政法系专业教研室一、课程设计基本目的、任务及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入世后对各类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客观上使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既熟悉外贸业务,又精通英语的合格人才是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该课程是我院外文系经贸英语专业、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政法系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本课程比较系统地讲述了进出口业务环节,使我系经贸英语方向的学生既能够学到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基本专业知识,又能够提高和巩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就业,并且能很快地胜任对外贸易工作。
本课程主要的任务是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并能较熟练地用英语进行阐述。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逐渐确立了“三融合”的教学理念和“双主”教学思想。
所谓“三大融合”即:1. 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及职业态度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2. 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并强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提高;3. 把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双主”教育思想是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即要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要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的教学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般的“传递-接受”教学活动后,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提供精心组织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教师讲过的原理、原则,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在“三融合”和“双主”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国际贸易实务》是我院外文系、政法系、管理系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
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和习惯性做法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贸易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贸易惯例以及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习惯做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国际贸易操作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能基本掌握国际贸易实践中经常运用的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实务的一般业务程序和具体做法。
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范围,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做到同国际接轨,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本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国际贸易术语(用来表示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费用和责任的专门用语);(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包括成交商品的名称、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支付、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交易条件);(3)合同的商订和履行(包括合同磋商的不同形式和各个环节,合同履行的程序和环节,以及履约中争议的预防和处理);(4)国际贸易的方式(除单边进出口方式外,还包括包销、代理、寄售、展销、商品、期货交易、招标投标、拍卖、对销贸易和加工贸易等)。
教学要求:实施了双语教学试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迫切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善于跨文化交际的国际型商务人才,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双语教学改革。
我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沅沅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Import & Export Practices》)为教材。
该书以进出口贸易(主要是货物贸易)的主要业务环节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各环节的操作规程规程和惯例。
课文全部用英文编写,可以让读者既熟悉进出口业务又掌握与业务有关的英文表达法。
通过试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我的改革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加以概括。
改革目的:重基础,强实践,提高人才素质。
改革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法。
改革措施;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实践操作。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步骤及课程特色由于该课程为双语课程,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用英汉双语进行传授,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老师按上述内容及主次点讲解为主,适时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自学较为简单和次要章节。
课堂用语以英语为主。
教学步骤:1. 通告本章的学习目的和需要掌握的重点。
2. 熟悉专业术语和生词。
3. 按条理讲解课文内容,主要强调章节重点内容。
对次要章节以口语课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可提高学生口语和使用外贸英语的能力。
4. 布置课外作业,并批改和评讲。
5. 教师对章节进行总结。
课程特色:1.教学内容“特”——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够用,实践教学突出。
2.教学手段“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验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教学手段和方法。
3.考核方式“特”——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课考核采用“考教分离制”等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实践考核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发挥。
考核采用口试与操作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等形式。
4.讲授语言“特”——在部分班级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的环境中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
四、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少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描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理解上有困难,但经过实际操作,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学生就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实践性教学还强化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使用进出口业务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在仿真的国际市场环境下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学生增加了对进出口业务的感性认识,了解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各环节的衔接关系,掌握单据的制作方法,巩固了课堂讲授的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如下:《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分四个部分:国际贸易实践知识教学、情景模拟、软件模拟和基地实习,这是根据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的要求而设置的,通过四个模块的实践,全方位、多方面、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培养和校企共同办学开辟一片天地。
1、集中讲授国际贸易实践知识比如:国际贸易单据制作知识、出入境检验检疫知识、通关知识、外汇管理操作知识和国际运输方面的知识等,为后面的模拟和实习做知识准备。
通过实践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特别是掌握信用证及合同项下单据的制,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
2、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从大量的实际业务中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
情景模拟教学由商务系统(进口方、出口方)、国家机关系统、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从技术条款方面保证国际贸易合同的准确性,使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上述九个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关系,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掌握合同履行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模拟教学过程中,通过解决教师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3、软件模拟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是利用国际贸易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过程的一种实训的方式。
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由合同签订准备阶段、订立合同阶段、合同履行阶段三部分组成。
合同准备阶段,包括建立贸易关系、询盘、发盘、还盘、接受,最后订立合同,其中还涉及成本核算,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对国际贸易中的成本核算及外贸英文函电的知识又进一步巩固。
签订立合同阶段,由进口方或出口方起草,另一方签署。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合同条款的内容更加深理解,用英文起草合同,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英文表示方式熟练掌握。
合同履行阶段,包括货物运输、报关、制单、结汇。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为基地实习打基础。
通过软件模拟教学使学生对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国际贸易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通过校园网络实习,使学生更增加了感性认识。
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外延知识,成本核算和英文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的内涵知识,国际贸易合同条款;及《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知识,国际贸易基本步骤的操作和各种国际贸易业务单据的填制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正确履行国际贸易的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工作。
4、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实习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已建立正规外贸业务实习基地4个。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训练,它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比前面两个模块更为突出。
学生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全部过程,包括对外谈判,成本核算、函电往来、订立合同、开证、审证、报检、报关、保险、制单、结汇等。
学生深入到企业的贸易实际过程中。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企业不仅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地。
教师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进一步升华,同时可以将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带回学校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再反馈给企业,这样不仅使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同时也为高校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作贡献,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三个实训模块,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三个模块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对理论知识更深刻地理解,同时能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过程,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提供保证。